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2021-02-08 廖文植



周末,約友人聚餐,他與女兒同行。

期間我們一直在閒聊,飯局過半,小侄女忽然抬頭對我說:「叔叔,我最不喜歡孔子了!」

我很驚訝,問道「為什麼?」

「孔子說,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他憑什麼這麼說?他才難養呢!」

我頓時語塞,無以對之。我並非驚訝這個七歲的小女孩能說出這番話,就以現在的教育和媒介,知曉一些有關孔子的話並沒什麼好奇怪的。(我發現現在身邊的小孩子說話越來越老氣橫秋了)我感到特別驚訝的是她小小年紀居然有如此強烈的「女權」意識。驚訝之餘不免也有點抱怨,你說孔子這老頭,說起來大智無雙舉世難匹,他怎麼就犯下這麼一個錯誤呢,而且一犯就是兩千多年。

 

據我所知,犯下這個錯誤的不止是中國的孔子,德國的大哲學家叔本華和堪稱精神之父的尼採,也都是這種大同小異的觀點,甚至說得比孔子還要難聽,難道這是一個世界性的普遍錯誤?這是人類在某一階段必然的局限。人類學家和歷史學家都說在男權社會之前,人類曾經還有過一個母系氏族社會的歷史時期。(比如我本月初去的瀘沽湖,那裡住著全國唯一的摩梭人,當地至今依然保持著男不婚女不嫁的走婚制度,所以那裡又被稱為「東方女兒國」,它是由女人主宰的一種社會形態,完整地保留了母系社會的特徵。)那時候還沒有文字,也很少有確鑿無誤的證據來說明男人、女人之間的關係是一種神秘狀態。

 

所以能猜測的,只是從一些現有的「部落文明」的樣式上去推。但是可以肯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時代,男人們肯定就沒什麼「男權」。

 

說來也慘,在那種結繩記事的水平上,他們大概連男權這樣的意識是什麼都表達不清楚。據說,那時候還是「原始共產主義」,也還沒有「財產」「階級」的劃分,也就等於沒有任何的不平等嗎?那時候的女人「壓迫」過男人沒有?「壓迫」了幾千年?可惜那時候的「話語」一句也沒有留存下來,這一切也就無從考究了。

 

自從有了男權社會之後,就開始有了文字,有了財產的劃分,有了人對人的支配,有了一部關於男人壓迫女人的罪惡昭彰的記錄。尤其在有了劉蘭芝,有了林妹妹,有了白毛女,有了祥林嫂等等這些男人們的自供狀之後,給男權下一個判斷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既然男人們自古以來就有這麼多的「自供狀」,就有這麼多的「自譴」,可見男人們也還不是都齊心協力地壓迫女人,也還並非都不可救藥。

 

我總是在想,既然說女人「難養」,或者乾脆反過來說男人「難養」,都有點像是在說氣話,都是以一己的眼光,或是說以自己為中心而講的。

 

仔細想想,其實是男人女人都夠「難養」的。一部人類文明史幾千年以來,你殺過去,我殺過去,可曾太平過一天嗎?而且據說是從原始部落就開始這麼殺起來了。

 

幸好外星人還沒有來過。如果真的有外星人在地球外盯著我們,肯定會百思不解,地球上那些生孩子生得最多的生物,怎麼總是這樣殺不完呢?他們怎麼就不累呢?

 

對此,女權主義者可能會反駁說,這幾千年的歷史都是男人做主宰的歷史,憑什麼叫女人也來頂罪?誠然,歷史就是歷史,歷史是不可挽回也不可改變的。我們無法把歷史上的帝王將相全都換成女人,再重演一遍。然而,歷史上也確實出現過幾個女皇帝。比如中國的武則天的冤獄和酷刑,英國女王伊莉莎白的殖民艦隊,俄國女皇葉卡琳娜二世一次又一次的擴土戰爭,和男皇帝比起來有過之而無不及。那位葉卡琳娜女士說過一句最著名最恐怖的話:「要是我能活到兩百歲,整個歐洲必將置於俄國統治之下。」

 

現在我想想,真有點膽戰心驚,十分慶幸那個女人沒有活到兩百歲。

 

我想,男人和女人之間真正的平等乃在於對這命運的深刻的理解,而不在於簡單的男人做什麼,女人也就一定要去做。即使天下的主席、總統、國王、總理、CEO、省長、縣長都讓女人做了,也還是不能平等。等到女人生起孩子來的時候,男人也還是只能站在一邊看著什麼也幫不上忙,再怎麼道歉,也代替不了那要命的陣痛。更不用提十月懷胎的種種不舒服,月月大姨媽的種種不便,這都是取消不了的男女間的不平等。

 

儘管現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有了試管嬰兒,有了克隆技術,但是那顆受精的卵子還是需要一個胎盤和母體。從表面上來看,男女間的性別差異正在被當下科技填平,正在變得越來越無足輕重。但在這科技改變未來勝利的背後,卻是女人們越來越變成了純粹的「生殖工具」。那這還有什麼公平可言?那我們怎麼辦?繼續依靠科學技術把懷孕過程、胎兒成長徹底標準化成批生產,那就平等了嗎?

 

這種「科學至上」「人定勝天」的思想,不正是在男權中心主義的歷史中產生出來的嗎?按照男人的思路來設計和安排人類命運對於女人豈不是最大的不平等?

 

在男人對於「人」下了太多的定義和解釋之後,我們沒有理由不聽聽女人的聲音,沒有理由不把女人對「人」的定義也放進人類共同的詞典中。我想,女人和男人加在一起,才是「人」,才是人性的全部。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孔子當年對子貢說這句話的時候,其實還有這後半句,只是我們太愛斷章取義。總歸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生之路要靠自己去走,你是你自己的演員,你也是你自己的觀眾。一心等著掌聲和喝彩,是非分之想,也是妄想。一個和自己撒嬌的人,是撒不出什麼結果來的。不管他是男人還是女人。祝好。



相關焦點

  •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是什麼意思?孔子為何把女人當成小人
    現實中常有這樣一幕:男生和女生吵架,然後男孩子往往比較吃虧,吵不過女生,那這個時候,男孩子就會無奈地說一句:」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把女人和小人劃上等號,女生聽了,當然更加生氣,因為不管哪個女孩子聽了這句話,都會很生氣。
  •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孔子此言,到底是不是貶低女性?誰在說謊?
    近代以來,很多人批評孔子歧視女性,論據就是他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誠然,這句話出自《論語·第十七章·陽貨篇》,確實是孔子說的,完整表述為:「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被誤解了千年,真實含義和你想的不一樣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句話很出名,就是「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句話是孔子親口而說,卻在幾千年的傳承中被人多次誤會。「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出自《論語·第十七章·陽貨篇》,原文是「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到底是何意思?當年於丹就曾栽在這句話上
    但是,裡面有一句話,卻讓今天的女性同胞深惡痛絕,這一句話就是——「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有聖人的支持者,為此事站出來替孔子作答說:這裡的「女子與小人」,並不是指女人和小人,而是指君王身邊的「臣妾」。但是,於丹在CCTV節目中解讀《論語》時,仍然把這句話解釋成「女人跟小人」,進而遭到了不少的指責,在一定程度上算是栽在了這句話上!
  •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到底何意?當年於丹就曾栽在這句話上
    理解了這些,我們再來看一個《論語》中的名句「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句話到底何意?當年於丹在講解《論語》時,就曾栽在這句話上,因為講解這句話她曾被群嘲過。當年她的理解是,句中的「女子」就是女人,小人就是小孩,這話就是字面意思,指的是孩子和女子都性格難以捉摸,不好相處。
  •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大解密」聖人嘴裡的女子,正是元配「亓官氏」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不恭,遠之則怨。」「亓官氏」是誰初聽此話,覺得孔子一定是對女人有成見,否則不會把女人和小人當作一類。經過查證孔子的經歷或許能知一二,原來聖人事出有因,必有指向性。這裡的女子正是他原配髮妻「亓官氏」。
  • 如何從文化上解釋「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難道不是侮辱母親嗎
    這句話我們今天的解釋是:世上女人和小人一個德行,不好管理,養不熟。後面還跟了一句:「近之則不遜,遠則怨。」你跟他們走得太近,他們就沒大沒小沒尊沒卑,忘記了身份;如果離他們遠一點,他們又口生怨言。因為這句話,老夫子被扣上了兩頂大帽子:道德歧視和性別歧視!
  • 孔子說小人難養,其實只說對了一半,實際上小人更難防!
    如此,孔子就憤然開罵:「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於是便有人說,孔聖人也有粗俗與武斷之嫌。其實這是忽略了語言環境的一種臆想。這裡的「女子」自然是指南子之類,「小人」必定又是指衛靈公身邊的寵臣、僕人之類了。 孔子是聖人。聖人一語中的。給那些「推手」定性,無非就是兩個字:小人!
  • 當你人生遭遇小人,束手無策時,請牢記王陽明對付小人的3條策略
    自古「君子易處,小人難防」,而現實中,誰是小人,小人有什麼樣的特徵,遭遇了小人應該怎麼辦?在職場上,有一類人,能力一般、但本事卻很大,升職很快,他們常伴於領導左右,經常德不配位,卻能哄得領導暈頭暈腦。這一類人,讓人恨得牙癢,卻又不敢得罪,想要奉承又拉不下臉,最難的還是不能得罪他們,如果 不小心得罪了這樣的人,即要忍受他們的擠兌,還要小心背後落井下石,真是落得一個騎虎難下的局面。小人的危害到底有多大,古今的書中已經說盡,而遭遇小人應該如何應對呢?
  • 他被小人陷害入獄,釋放後找小人聊天,只因說了一番話,小人喪命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小人指的是人格卑賤的人,孔子這句話表達的含義是,君主要管理好給國家要注意身邊寵幸的妾室和人品差的人。春秋時期楚國有個人叫申侯,口才非常的好,能把黑的說成白的,把白的說成黑色,但人品就像孔子說的小人一樣,為了自己的利益將別人送入大牢,最後他又是因為怎樣的一句話喪命了呢?
  • 身邊所有的「小人」,都是你千呼萬喚出來的,別不信
    古人云,唯女子和小人難養也,一者是容易喜怒無常,經常口是心非,男人很難知道女人具體想要表達的意思。一者是看似大家關係還不錯,卻會在你背後耍陰謀詭計,讓你防不勝防。我們總是說,在生活中要儘量遠離小人,可小人的臉上也並不會寫上「小人」兩個字,都是需要在長時間的相處過程中才能了解。
  • 小人吃窩邊草不知罹禍如影隨形,王婆和陸謙陸虞侯可謂典範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論語·第十七章·陽貨篇》什麼意思呢?按當時孔子時代的意思是:「人主恃寵者與小人——即君子身邊的人,他們這些人很難培養和教育,與之相處太拉近距離,則失去綱常禮儀,逾越規矩;太過疏遠,又會招致他們的怨恨。」
  • 貴州女子婚後出軌,厭倦情人後將其殺死,拋夫棄子潛逃14年被抓
    抓獲女子此女子真的是膽大包天,心狠手辣,心理承受能力堪比勞榮枝。女子殺人後沉著冷靜不慌不忙,耐心掩埋好屍體後再潛逃,而且女子能獨自逃亡12年,看來也不是個簡單的角色。女子結了婚有丈夫還有兩個孩子,卻花心不改紅杏出牆,和別的男子勾搭成奸。但時間久了,女子又厭倦這個情夫。種種跡象表明這個女子水性楊花、朝三暮四,不是個良善之輩。
  • 天地萬物都有好壞之分,明辨君子與小人,才能避免受到無謂的傷害
    君子與小人,同樣是人,只因為做人的標準和價值觀不同,所以他們的人格才有了高低貴賤之分。君子做事光明磊落,心胸寬廣,憑藉的是強大的氣場;而小人則是損人利己,表裡不一,陽奉陰違,自然沒有什麼氣場可言了。孔聖人對君子與小人早有理論,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 論小人
    怪不得那些先輩先賢們要生活的「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了。  我們再從中國歷史傳統看,所謂的小人,最初只不過是對被統治的勞動者的蔑稱,如:「君君子則正,以行其德;君賤人(後之小人)則寬,以盡其力。」[7]大約也頗含貶意。在春秋戰國以後,小人逐漸成為對「無德」者的統稱,「君子誠仁,施亦仁,不施亦仁;小人誠不仁,施亦不仁,不施亦不仁」「言無常是,行無常宜者,小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