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拍了一部母女仇恨的電影,卻取名《柔情史》

2021-02-21 山一國際女性電影展

 Figure x PEACEBIRD 


楊明明,導演、編劇、演員、剪輯師,畢業於中國戲曲學院影視導演專業,代表作《女導演》、《柔情史》等。


瞧瞧吧,我眼前這是一個多麼虛偽,多麼兩面三刀,多麼醜惡的一個女人呀。她帶著藝校女生集體陪酒,她拿X換錢。她是一個非常合格的暗娼,以及暗娼的女頭領。

這段來自短片《女導演》的對白,鋒利、直白、殘酷,恰如其分地體現了楊明明作品中那種毫無保留地攻擊性和衝擊力,也在第一時間告訴你,這位女導演不是傷春悲秋的文藝青年,而是一雙直視現實社會的冰冷的眼睛。

「女導演」是一個很容易讓Figure產生共情的題材。迄今為止,Figure的大部分作品都出自女導演之手,包括楊明明的故事。

而楊明明,實現了大部分女導演的理想,1作品獲獎,2登陸院線。

過分強調導演這個職業的性別,也許會讓一些人覺得不舒服。可是只有把自己交付給這門又殘酷又美麗的藝術中,把全部的情感、人生經歷和力量都注入作品後的女性才知道,「女導演」三個字的重量。

我有一個特長:特別會傷心

在他人看來,導演系畢業的楊明明成為一名導演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對她自己而言卻是經歷了漫長的糾結和抉擇。

這個從小學舞蹈的女孩,16歲時因為身體原因不得不放棄了舞蹈夢。之後考入導演系,被她自己形容為誤打誤撞:「我不是一個從小看電影長大的孩子,我們家也沒有人從事藝術工作。學導演是覺得這個職業可能比較包羅萬象,沒有那麼專業;又有可能我比較愛玩,天性中有一些很調皮的成分——這是我後來總結的。在當時包括藝考的時候,我也沒有愛上電影,完全是為了應付考試。」

大學時代楊明明受困於拍片的痛苦和對攝影機的恐懼:「不是說體力上的壓力,我需要腦子,需要玩動這個機器,需要跟人合作……特別不適應,因為我的性格沒法跟人溝通。在舞蹈中,你可以一個人完成一個藝術世界,但是當你需要把自己的想法傳遞給別人,別人還得服從你、幫你完成這件事情,對我來說實在太難了。所以拍攝了幾個作業都是特別災難的。」

楊明明一度非常灰心,甚至想過退學,後來那部叫做《巴黎,我愛你》的短片給了她靈感和啟發:「我就拍了一個《右安門,我愛你》。我寫了一個沒有臺詞的愛情故事,只有五分鐘,我自己演的,一天就拍完了。那個片子當時得了作業第一名,我特別特別開心,花最少錢幹了最牛的事。我就覺得原來我是可以完成的。」

這種信心的延續促成了《女導演》的誕生,它也源於畢業後的楊明明想要擁有「自己的作品」的那份驕傲。這種驕傲對她而言也是一種焦慮感的寫照:「每一個人,尤其是女性,我覺得焦慮感一直會伴隨我們終生的。但是就像我所說的,我們的工作一定是在創作中進行的,對我來說這個叫做『上班』。」

《女導演》以大膽的題材和高度寫實的偽紀錄片手法,成為當年亞洲青年影展上最引人關注的作品。楊明明也由此成為倍受期待的新銳導演。

在《女導演》中,楊明明引用了德國詩人裡爾克的詩作,由此影評人試圖在她的作品中尋找裡爾克式的冰冷而無望的理性。但楊明明更願意將法國導演羅伯特·布列松視為她的精神導師。她在媒體採訪中公開承認:「(布列松的)《穆謝特》可以說是我後來所有電影的一個靈感來源。寫女性,寫女性的痛苦,我不管怎樣都會想到那部電影。」

《女導演》劇照

《女導演》完成後,楊明明在中國戲曲學院的老師楊超邀請她加入自己的電影工作室。初出茅廬的楊明明完成了楊超執導的電影《長江圖》的剪輯,讓這部幾乎被擱置的作品順利完成,並獲得了柏林電影節攝影方向的傑出藝術貢獻銀熊獎。

在一刻talks的演講中,楊明明以「傷心」為題講述自己的創作歷程,更多地像是回答一位女導演的藝術觸角何以直擊人心:「傷心就是一個人不虛偽地面對自己的結果。當你逐漸理解一個人的痛苦和他痛苦程度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認知的局限,會重新定義自己行為的邊界。對這種傷心之人、傷心之事的觀察,慢慢地融入到了我的創作當中,所以傷心之力成了我的創作之力。」

《柔情史》將內心的野獸釋放出來

楊明明很漂亮,長著一張非常高級的「電影臉」,從小學習舞蹈的經歷還賦予她形體的美態。她幾乎就是文藝片導演心中繆斯的樣子,而這位繆斯只屬於自己的作品。

拍攝《女導演》時,幾乎沒有任何資源的楊明明,自己出演似乎是唯一的選擇。素顏出鏡的她為短片注入了阿明的靈魂,作為一個演員的天賦幾乎被無法忽視。

《柔情史》劇照

籌拍《柔情史》的時候,楊明明曾打定主意要專心放在導演工作上,於是花了大量時間挑選演員。然而直到開拍之前,女主角的人選依然沒有確定,製片人和整個劇組都在等她一句話。楊明明很清楚當時的處境:「我等了三到四個月的時間。它是一個夏天的戲,我們拍到後面的時候都已經是秋天了。如果再等的話,就得明年夏天。我認為這個時刻要做出選擇,一定要開拍了。」

最終,她再度挑戰在一部作品中自編自導自演。

《柔情史》描述了當代北京一對母女在胡同裡面相處的故事。導演說:「它顛覆了我們東方式的,或者說第五代導演可能會表現的家庭倫理、溫情的東西。我的片子中溫情一直在最後面的地方,所以它不是一個傳統的、弘揚主流價值的家庭倫理片。這對母女的關係,她們的爭吵、她們的世界觀,可能會讓一部分人覺得不太舒服。」

《柔情史》劇照

片子的英文片名是《Girls Always Happy》,中文的直譯是「女孩永遠開心」,但是電影裡面,每個人明明都不太開心,導演故意選擇這個名字來表達其中的諷刺意味。而《柔情史》這個中文片名則源於楊明明很喜歡的清代作家馮夢龍的《情史》。

這部作品在她心中已經籌劃了五年多:「我知道我肯定可以拍一個長篇,但是我不知道這個時刻什麼時候可以來臨。當我覺得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觀點,你的價值觀,你對事物的看法都不夠穩定時,就不夠能說服自己。這是我遲遲沒有動筆的一個原因,好像寫什麼東西都寫到一半就半途而廢了。」

最終,對於年齡的危機感幫助楊明明逼迫自己完成了第一部長片作品:「很恐慌的就是又養活不了自己,你總得有個身份在。我知道如果再沒有作品,那就是虛度年華,就太任性了。」

《柔情史》完成後拿獎拿到手軟,不僅入圍柏林電影節、西雅圖電影節,還獲首爾女性影展最佳導演獎、香港國際電影節火鳥大獎、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三十歲來臨的時候,楊明明成為最受矚目的年輕女導演。

《柔情史》劇照

她一如既往地痴迷於作品中真實和殘酷的部分,不迴避片中的母女關係不可避免地來源於現實生活的折射,而電影最終更像是釋放了自己心中的野獸。故而她至今不敢讓自己的母親看:「因為在母親面前我永遠都在扮演很乖的角色,所以當內心的這種野獸釋放出來的時候,我覺得家長可能會被嚇到吧。」

 

在故事的最後,楊明明用自己很多年前寫的一首詩,給這部帶有強烈個人色彩的作品一個猛烈地收尾。

小孩,你知道嗎,我不會喜歡你

就算你醜得讓人憐惜

你太早學會了賣乖

你天生賣乖,以為我看不出嗎

討好我也沒用,世界上只有你媽最愛你,真愛你

對我笑又有什麼用

你父親不在嗎?他有很多錢還是他早就死了

讓你這樣假裝純情或是楚楚可憐

更不必炫耀你的爺爺奶奶全都在世

獨享你的恩寵

希望他們的愛讓你變成十足的廢物

從女孩到女人的那個時刻

「藝術電影」、「獲獎無數」、「美女導演」……這些標籤因《柔情史》被貼到楊明明身上。對此她坦然接受:「別人給我這些標籤的時候,我需要保持創作的自覺性。我不會想它是一個女性電影,它就是我擅長的東西。我對職業的期待是可以拍各種各樣的電影,甚至可以拍卡通電影、商業片。我不太希望別人給我扣上一個帽子。但是沒關係,如果我一直堅持這種以女性為主角的,以女性議題為創作動機的故事的話,以後我就是這方面的專家,這完全都OK。」

完成《柔情史》,楊明明暫時擺脫了對「女導演」這個身份的焦慮:「可以暫時不恐慌,但當你後面又不出作品的時候,這種恐慌感一定會再次來臨的。」

對於楊明明來說,重要的是把能量用來保持創作的激情:「你要聚焦自己的精神能量去抵抗這個世界上的很多誘惑,並面對內心的焦慮。因為我很害怕被傷害到創作的欲望,或者說那種靈性的東西,我覺得能量是守恆的。我需要保持創作,還有精神世界的完整性。這些可能會被一些現實的生活所幹擾,但是就我現在這個階段來說,已經不是最棘手的一個問題了。當你足夠堅定的時候,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的時候,即使你把生活過得亂七八糟,依然會在創作。」

楊明明不避諱作為一個美女的價值,曾經作為校花的經歷讓她引以為豪:「雖然女孩子的樣子變化很快,可能明年你就不是校花了。但我曾經是一個短時期的校花,這個標籤挺好的。」

一旦進入自己的藝術世界,愛美的天性就自動讓位于堅定的創作理念:「我做演員的優勢在於我不在乎一個演員的美醜,沒有做女演員的那種負擔。我是愛美的人,對美具有強烈敏感的人,但我拒絕那種粉飾生活,拒絕那種所謂的歲月靜好的假象。我不認為我的片子是只有真實沒有美的這種審美風格,它的美在於情感。楊明明是一個愛美的人,但沒有真實就沒有美。」

在自己的電影世界中構建起完整而堅定的美學理念,對楊明明而言也意味著真正的成熟:「從女孩到女人,如果非說有一個時刻的話,就是你對自己的欣賞不會因為任何外在的事物懷疑自己的那個時刻,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魅力的時刻。我覺得那個時刻,你可以說你自己成為了一個女人,不再那麼易碎了。」

青春是藝術的源泉

藝術則是青年人的信仰

我們鏡頭中的青年導演、作家和音樂人

以創作歷程實現個體價值

踐行獨立、真實、自由的青年力量

心之所向,百折不回

- END -

© Copyright Figure Studio

文章轉載自公號:Figure

相關焦點

  • 好戲|相愛相殺的柔情史
    電影《柔情史》海報相愛相殺的柔情史王逸人前陣子在長春電影節上看到一部非常「透氣」的國產電影——《柔情史》,一直就想寫寫它,形而下事務推來推去直到今天才動筆。另一類就是我們常見的「情感」的電影,這類電影一般不做什麼技巧上的炫耀,而是把普遍的人性與感情作為最有力的武器,一層層鋪陳,最後達到情感上的共鳴,它同樣不是件簡單的事,而《柔情史》無疑是屬於後者的。《柔情史》的英文名字叫《Girlsalways happy》,筆者覺得英文名比中文名更準確,這是一部表現當代都市(北京)生活中一對單親母女相愛相殺的電影。
  • 【幸福藍海·藝聯專映】一段相愛相殺的《柔情史》詮釋中國式母女關係~
    由楊明明執導的電影《柔情史》將於5月17日上映,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核心影院——47家幸福藍海國際影城專線放映。影片中,剛和男友分手的小霧,意外獲得一筆稿費,她在胡同裡租了一個小房子獨居,繼續搞創作。不料母親因無法與家中老人相處,搬來與她同住。奇特的戰爭開始了,在屋子的每個角落,母親都在用荒謬的生活規則與偏執的行為方式折磨著小霧。
  • 《柔情史》:確認暴力
    柔情的後綴「史」字顯示了導演對待柔情的某種特別感覺。回到影片本身,柔情這一個過份舒緩的詞到底能不能承擔史的重量?「史」的出現確實太過於奇怪。但是,我們必須要發現,史成為史,是因為它首先棄絕了柔情,史根本所連接的不是柔情,柔情被驅逐到了次要的位置,它僅僅作為片中人物行動的第二個方面,柔情是次要的情緒狀態,它是暴力的策略,是暴力前進過於急促時的一種後退運動。
  • 《柔情史》:反抗之姿,保守之態
    親密關係由競爭性的閨蜜轉向血緣繼承性的母女,吵架罵戰、挖苦諷刺是非常具有傷害性的。與《女導演》不同的是,母女二人在控制與反控制的互懟中時不時還冒出一絲自我調侃式的黑色幽默感,尤其看到母親誇張又窘迫的撒潑表演,所以看《柔情史》時,有很多笑聲。
  • 生活要是過癮了,那都是藝術——《柔情史》
    好了,終於要進入正題了,我前面說這麼多是因為楊明明導演的新作《柔情史》實在沒激起什麼水花,《柔情史》上映後沒幾天就在優酷上線了,最終票房還不過30萬。因為片子知名度太低,前面我只能先通過自己的理解給大伙兒講講這位獨立導演的風格,免得之後的部分太晦澀。
  • 《柔情史》百度雲資源「1080p/Mp4中字」重慶路演 「中國式母女」戳無數觀眾心窩
    由楊明明、耐安主演的電影《柔情史》將作為全國藝聯「新銳巨浪系列」的開場影片於5月17日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上映。5月8日,導演楊明明和製片人楊競會來到重慶與觀眾見面。,而是說你在經過很多痛苦和傷害以後還能去愛別人,我覺得這是我對柔情的理解。」
  • 光原出品 |《柔情史》定檔5月7日,看我和我媽相愛相殺
    >、北京傳燈文化投資有限公司、廣東虎賁江湖影視傳媒有限公司、北京壹加傳媒有限公司、佛山和象影業有限公司出品,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發行,楊明明、耐安主演的電影《柔情史》將作為全國藝聯「新銳巨浪系列」的開場影片於5月7日-5月9日在全國藝聯核心加盟影院進行小規模放映,5月10日開始在全部加盟影院放映,希望可以在臨近母親節的這個周末帶給每一對母女最溫柔的愛意。
  • 一個家庭,三代母女,這部電影精準描摹了中國式母女關係
    遼寧盤錦歌舞團來招人,她被選中,去了盤錦市歌舞團,成為一名專業院團的舞蹈演員。離開長春那天,她和她的家人都在哭。只不過,家人在哭與她分別,她在哭自己終於能脫離了家庭。如今,人至中年的她,拍攝了一部講述原生家庭題材的電影《春潮》。電影中既有她個人經驗的投影,也包含她對中國母女關係的觀察。影片曾在first影展和上海國際電影節亮相,還分別獲得「觀眾最喜愛影片獎」和「最佳影片提名」。
  • 電影《柔情史》和《囧媽》:母愛的邊界
    《囧媽》和《柔情史》中的故事裡孩子的父親都是缺席的,這樣電影敘事就迅速聚焦到了孩子與母親的關係上,二者都試圖展現成年的孩子被迫與母親同處一起時的激烈的矛盾與點滴的溫情。前者是一列火車,後者是蝸居在簡陋的房子裡。面對這樣的狹小的空間裡,二者的關係勢必會有巨大的敘事衝突。這種衝突就是「全景敞視」,這是法國哲學家福柯在《規訓與懲罰》中引用曾經邊沁為監獄設計的一種建築模式——圓形監獄。
  • 天吶嚕,與異性的關係竟會直接影響到母女關係?
    電影:《柔情史》導演:楊明明編劇:楊明明主演:楊明明/耐安/電影的中文名為柔情史柔情,在電影中少見,多的反而是咒罵、怨恨、嫌棄、惡毒、傷害、暴戾、粗鄙。史,人類浩瀚文明變遷可稱為史,萬物從古至今的沿革也可稱為史。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電影《柔情史》有感
    電影《柔情史》是一部國產家庭倫理片,是女青年楊明明自編自導自演的處女作。在2019年5月在國內上映,曾在柏林電影節、西雅圖電影節,首爾女性影展、香港國際電影節等榮獲多項國際大獎。影片講述了居住在北京老胡同裡的一對普通母女,蝸居在同一屋簷下,互相爭吵、折磨的故事。女兒小霧是一個大齡文藝女青年,自由編劇,沒有固定的職業和穩定的經濟收入。
  • 母女關係,是世界上最難的一種修行
    這件事被媒體炮轟,我卻為那些原生家庭有傷的人心疼——不能選擇自己的出身,是人生第一件無奈的事。在成長過程中,父母永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或多或少總會對下一代的三觀產生一些影響。黃逸梵說生病的張愛玲「活著就是為了害人」,張愛玲則復刻了母親的薄涼和自私,兩個人的感情都顛沛流離。最後,張愛玲在母親彌留之際拒絕見最後一面,而她小時候曾把母親當作人生偶像。
  • 《賓虛》:一部電影的百年改編史
    《賓虛》:一部電影的百年改編史 2016-10-26 10:51 作者:宋詩婷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6年第43期
  • 全體女性電影人集合!
    有先後拍出奧斯卡大熱影片《伯德小姐》《小婦人》的青年女導演格蕾塔·葛韋格;時隔16年以高口碑青春片《真心半解》徵服好萊塢的華裔女導演伍思薇;還有2012年,以一部自編自導自演的偽紀錄片《女導演》闖入影壇的楊明明,她是內地青年導演傑出代表之一。
  • 劍奴|師傅種下仇恨,徒弟收穫悲劇,一部讓人淚崩的武俠電影
    正如這部電影的名字一樣,《劍奴》詮釋了一個最陰暗的武俠,這裡面的人都是仇恨的奴隸。葉紅和獨孤與神秘人約定的「人頭買賣」使舞娘不甘貧窮,她設計害死了葉紅和獨孤,來到神秘人處領取賞金。舞娘早知道神秘人是曾經的大師兄,五個人一世的仇恨糾葛瞬間明了。原來,在二十年前,師傅就是個心術不正的人。他收留了三個孤兒,將他們養大後販賣,以賺取高額的金錢。大師兄被賣到了宮裡,做了太監。獨孤和葉紅被賣到了妓院,成了男盜女娼的典型。
  • 俄羅斯電影《勒熱夫之戰》:人性戰勝仇恨的一部經典之作
    電影,是現代人的一種主要娛樂打發時間的方式,一部好的電影,帶給你的是美好的感受,心靈的愉悅、人性的升華和對現實的反思。今天的國人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審美能力也越來越高,人們對電影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刻,越來越更關注的是影片背後展現的意義和深度。
  • 電影《你給的仇恨》:告訴我們仇恨是怎麼來的
    仇恨怎麼來,如何產生的?電影《你給的仇恨》告訴我們。 說起種族歧視,相信大家一點都不陌生。一部描寫美國種族歧視的電影,《你給的仇恨》很好地詮釋了仇恨是因為一種對過去經歷中被剝奪,被攻擊,被迫害後不能釋懷的一種強烈而待久的情感,因此,仇恨的種子就將深埋心底,在未來將會結出無數個仇恨的果子。 1.
  • 欄杆拍遍的鐵漢柔情:「老司機」辛棄疾的風流史
    沙場秋點兵」的鐵血豪情;有「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的壯志未酬……作為這樣一個頂天立地,氣吞山河的大英雄,辛棄疾在真實的歷史上居然也是一個沾花惹草、四處留情的風流人物!那麼讓我們看看,這位看了吳鉤、拍遍欄杆的英雄好漢,到底經歷了哪些鐵血柔情?01哄妻辛棄疾之妻範氏,出身名門。其父範邦彥、其兄範如山都是當時社會的名流。
  • 一部國產倫理電影《菊豆》,鞏俐犧牲最大的一部電影
    「一部國產倫理電影《菊豆》 鞏俐犧牲最大的一部電影」楊天青叔叔楊金山金山喜出望外,以為己出,取名天白。不久金山中風,半身不遂,菊豆與天青更加肆無忌憚,得知真相金山想要報復,後卻誤墜染池喪命。按家族規矩,天青要搬出染房,被迫分離菊豆與天青只能暗地來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