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如何幫助老年人適應「數位化生活」?

2020-11-17 中國新聞網

  網絡時代,如何幫助老年人適應「數位化生活」

  編者按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今年10月25日是一年一度的重陽節,也是我國第八個老年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做好老齡工作的重要性,要求「下大氣力來應對」。長期以來我們對老年人的關心重點落在生活與健康等方面,近年來他們的「數位化生活」狀況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一篇篇關於「當你老了,不會用健康碼」「沒有智慧型手機,就看不了病」「不懂行動支付,幾乎寸步難行」的文章刷爆網絡。面對「數字弱勢群體」的無助與期待,深圳大學數字代溝與數字反哺課題組開展了專題調研,通過問卷調查、深入訪談、數字反哺工作坊等方式,圍繞老年人上網通常會遇到哪些陷阱,什麼因素會影響他們融入「數字生活」,「數字反哺」效果又如何等進行了分析,同時就如何彌合人口老齡化與社會數位化之間鴻溝提出建議。

  1 對老年人的刻板印象亟須更新

  「銀髮網紅」的數字逆襲

  愛吃火鍋、甜食,也愛喝可樂、啤酒,來自四川成都的百歲奶奶喻澤琴因為耿直可愛的性格,在短視頻平臺俘獲了百萬粉絲。她爽朗的笑聲更是感染了很多人,「奶奶的晚年活出了所有人羨慕的模樣」「這是全網年紀最大的網紅小姐姐」「看哭了,想起自己的外婆」……

  近幾年,在B站、抖音、快手、全民K歌等新媒體平臺湧現了「北海爺爺」「羅姑婆」「金香奶奶」「敏慈不老」等一大批老年網紅,既分享人生故事,也輸出熱辣觀點,既引領時尚潮流,也展示傳統文化,成為不少年輕人的「偶像」。

  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的調查顯示,截至2020年6月,中國60歲以上的網民已接近1億(9700萬),這意味著中國2.5億老年人中有38.8%的人已經上網。如今在各類App中,都不乏活躍著老年用戶。課題組在2018年針對全國58個城市956個家庭3051個祖孫三代樣本(其中祖代樣本為1399個)的調查數據顯示,僅以微信這一項應用而言,常人眼中的老年「青銅」,不少已經悄然化身為微信世界的「王者」。調研發現,已經有一半老年人(49.6%)使用微信,每天使用微信的時間是1.37小時,平均會用的功能有11.47項,平均好友數量是104.28個,37%的老年人每天會多次查看朋友圈,他們對微信的使用深度與廣度打破了「因循守舊、故步自封」的刻板印象。

  對於老年人而言,網際網路和社交網絡重構了其閒暇的社會生活。相關調查也顯示,在老年用戶超過千萬的10項應用中,前2項是社交App(微信、QQ),另外是視頻App(優酷、騰訊視頻、愛奇藝),其餘分別是工具類、購物類、新聞類應用。

  網絡「坑老」陷阱多

  然而「能」上網並不意味著「會」上網,從傳統信息平臺切換到紛繁複雜的網際網路平臺,老年人難免會暈頭轉向。

  最近一位六旬女粉絲被短視頻平臺的「假靳東」欺騙感情而離家出走的新聞讓網友唏噓不已。部分老年人沉迷於網絡小說、短視頻或遊戲不能自拔,成為不折不扣的網癮「老年」;「食醋能潔白牙齒」「多吃辣容易得阿爾茨海默病」「戒菸之後身體更壞」……在各種「震驚體」和養生類文章面前,老年人往往成為謠言傳播的「易感人群」;還有些老年人平時省吃儉用,卻在網絡中被虛假投資利誘、被仿冒親友詐騙。

  「無根據的事例、不科學的結論、粗糙的剪輯畫面」,這些看起來漏洞百出的文章、視頻為何能得到「銀髮族」的青睞?仔細推究,當面臨海量信息時,老年人由於受教育程度、思維定式和生活經歷所限,表現出對信息的選擇、理解、質疑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也較為有限。另外,由於年輕人工作忙,與老年人的溝通交流較少,精神世界的空虛使得他們喜歡轉發信息以吸引關注、創造談資。然而據了解,相對於農村留守老年人容易在網絡上迷失自我,城市老年人由於受教育程度和收入稍高,媒介素養也相應提高。課題組在城市家庭入戶調查時,向受訪者展示了8條典型的網絡謠言,結果顯示,老年人能夠識別其中4.01條,中年人能夠識別其中的4.11條,年輕人能夠識別其中的4.67條。

  被數位化「隔離」的老年人們

  網際網路、智慧型手機等能給老年人帶來豐富的移動生活,但也伴隨著使用障礙。科技進步、數字變革正在深刻地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也讓社會管理更加高效,如「健康碼」這類的信息技術在此次防疫期間功不可沒。但在便利了大多數人的同時,「無健康碼不得乘坐公共運輸」「無健康碼不得進入商場」的管理方式,讓部分老年人因為不會使用智能設備在公交車上成為「眾矢之的」,最終「落荒而逃」。

  「過去不會上網只是追不上年輕人而已,如今不接觸網絡,去醫院掛號都很難。」生活在湖北的譚爺爺說,儘管醫院有網際網路掛號步驟說明,但是這次記住了,下次又不會了。

  疫情期間,買菜、繳納水電費、取快遞很多生活事項,都需要通過「掃一掃」或者在五花八門的App上完成,這讓很多老年人無法置身事外。

  騰訊一項關於《老年用戶移動網際網路報告》結果顯示,基礎性操作是老年人使用智能設備最大問題,其中應用使用與功能操作障礙佔比46.7%,手機系統設置與維護障礙佔比41.2%,不知如何下載App佔比32.7%,一系列的註冊、登錄、支付等問題,成了老年人觸網門檻,部分老年人由於跟不上社會變遷的節奏,在「數位化生活」中逐漸被淘汰。

  2 「銀髮族」如何邁出數位化第一步

  學習意願至關重要

  年齡雖然是一個客觀尺度,但對年齡的感知卻是主觀的。課題組在深入訪談和社區工作坊中發現,各種社會和心理需求顯著影響老年人融入「數字生活」的意願。

  「微信這些東西我不懂,也不想學。人老了,記不了這麼多事了,能記得自己吃喝就不錯了。」來自深圳的李爺爺總是對學習新技能持抗拒態度,「一次沒操作好,周圍年輕人投來鄙視的眼光,慢慢就不敢操作了,怕被笑話。」

  在老年人融入「數字生活」的過程中,往往需要跨越數字設備—數字技能—數字思維三道坎,其中是否掌握數字技能、是否具備數字思維主要靠老年人主觀努力。課題組調查發現,一些從農村到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幫兒女帶孩子的候鳥型老年人,為了和異地親朋保持聯繫、為了更好地融入大城市,不得不「趕鴨子上架」,反而成為老年人中的「創新者」。另外一些因為其豐富的業餘愛好,在參加合唱、參與廣場舞等業餘生活中,或主動或被動地擁抱數字生活。有趣的是,調查發現,老年女性對新媒體(以微信為例)的接受度顯著高於男性,日常生活中也不難發現,老太太們在各類社交媒體上的存在感似乎比老先生們強,這也導致了不同性別老年人幸福感上的差異。

  相反,也有部分老年人的成長與生活經歷,使他們習慣於簡單機械命令式的灌輸,這與強調自主創新的數字思維背道而馳。「我們這些人,基本上是一張白紙,教我們怎麼操作跟著來可以,回去就忘。」一位參加完11次工作坊輔導的賈奶奶還是未能熟練掌握使用微信,她略帶自責地說。此外,近年來針對老年人的「精準網絡詐騙」手段防不勝防,在家人的反覆渲染下,造成不少老年人的「科技恐懼」,他們拒絕新媒體的理由很簡單:「現在不熟的電話號碼一概不接,因為老年人容易受騙啊!微信裡肯定也有很多詐騙,我不想學」。

  客觀阻力大,更需重視主觀能動性

  對於老年人而言,記憶力、視覺能力、行動力等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不斷更新迭代的軟體、設備反而讓他們覺得越來越麻煩。「現在電視機都聯網了,有時候不知道按錯哪個鍵,電視都看不了。」湖北的譚爺爺無奈地說。與數位電視相比,移動網際網路相關的各項應用從產品設計、功能開發到目標用戶的各個環節都更加追新求變,更難顧及老年用戶的需求和習慣。所以,有時老年人拒絕新事物,實在是無可奈何的選擇。

  據了解,我國仍有1.5億多老年人沒能及時搭上信息化快車,而且這部分老年人在地域分布上又呈現明顯的城鄉差距。在相關調查中,農村網民規模為1.95億人,但農村老年人「經常上網」的比例僅為0.9%。不少農村老年人,不識字也不會打字,買不起智慧型手機,人際交往的圈子也比較局限,既不會、也沒有必要上網。

  課題組對調查數據的統計回歸發現:在客觀上,年齡越大、身體越差(從視力、聽力、認知能力三方面進行了測量)、教育程度越低、孩子越少、所在城市越落後的老年人越不會上網。而在主觀上,對新鮮事物越好奇、對網際網路評價越正面、與兒孫互動越親密、參與社會活動越積極的老年人越會上網。只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老年人是有可能突破客觀阻礙融入「數字生活」的。

  近九成老年人首選向家人求助

  面對橫亙在面前的數字鴻溝,大多數老年人又該如何跨越?課題組調查發現,中國獨特的「家文化」使得家庭內的數字反哺為這個問題提供了「中國式解決方案」。近七成(69.9%)老年人是由家中晚輩教會使用微信的;當老年人在使用新媒體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接近九成(87.1%)首選的求助對象是家人。「跟我們年紀差不多大的也不太會操作,其他晚輩也講的沒那麼清楚,不如打電話問兒孫好了。」大學生小孫的爺爺感慨。

  課題組從數字接入反哺、數字技能反哺、數字素養反哺三個維度調查了中國家庭內部的代際互動發現,中國老年人接入數字生活的硬體和軟體幾乎都是由家人操辦;在數字技能方面兒孫對長輩的反哺主要集中視頻語音聊天、紅包轉帳等工具性領域,而搜索信息、閱讀轉發公眾號文章等內容性領域明顯反哺不足。為了避免老年人在上網時遭遇財產損失,晚輩們寧願採用「代理式反哺」方式,跳過費時費力的「授人以漁」環節,直接「授人以魚」,買票、掛號、打車、訂餐都直接代勞。

  「奶奶一直以來都用老人機,後來因為哥哥去了國外,我開始教她用微信的視頻通話。老人們對新事物的熱情,來源於對子女和孫輩的熱情。」調研還發現數字反哺中存在「隔代親」的現象,三成左右的老年人是由孫輩教會使用智慧型手機的。在調查訪談中,不少年輕人表示,「我願意一點一點教他們,並且仔細地告訴他們使用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我感覺到與父母的距離很近。」「他們學會了之後,感覺和自己的共同語言更多了。」「在教長輩上網的時候,也加深了他們對我的依賴和信任。」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期間,晚輩對長輩的數字反哺也進一步延伸到健康觀念與行為的反哺。課題組在2020年春節期間對祖孫三代家庭的調查顯示,眾多95後乃至00後成為家庭防疫的「把關人和代理人」,向長輩普及新冠肺炎疫情信息和防疫知識、指導他們辨別謠言,並督促他們按照網上的防疫要求實踐,晚輩在「自下而上」的反哺過程中樹立的權威正逐漸滲透到家庭生活的其他領域。

  3 多方合力讓老年人融入數字生活

  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在2020年3月和6月前後兩次調查的數據顯示,僅僅3個月,老年網民佔總網民的比例就從6.7%上升到10.3%,有超過3600萬的老年人是在疫情期間的3個月內開始上網的。當疫情迫使他們必須藉助數字媒體來安排衣食住行的時候,很多老年人也迅速做出改變並積極適應。對於異軍突起的老年網民,以及踟躕於網外的潛在老年網民,幫助他們健康、安全地享受網際網路帶來的便利,不能只依靠個人努力,更需要政府、社會、家庭發揮聯動機制,給予更多關懷。

  政府應發揮主導和推動作用。在未來媒體數位化、移動化、智能化進程不斷加快的同時,部分老年人會越來越趕不上時代變革。政府要藉助「新基建」戰略的實施,為老年人、特別是農村老年人掃清「數字生活」基礎設施障礙,提供網際網路接入機會,激發他們對新技術的需求。同時網絡監管部門也應進一步完善管理制度,營造風清氣正的信息環境與隱私安全的網際網路文化,並推動老年人數字素養教育,支持老年人愉悅地利用數位化提升生存質量。

  除了在頂層設計方面發揮主導作用外,還應在老年人數字幫扶中履行兜底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務職能。在推動各種數位化便民制度的同時,要給出「非數位化」的替代選項,尊重部分老年人「數字斷連」的權利。為主觀上不願意或客觀上沒條件上網的老年人留下傳統窗口和通道,避免「數字弱勢群體」受阻於一塊小小屏幕而寸步難行。對於老年人來說,融入「數字生活」是可選項,而非必選項,提倡數字融入,而非強迫數字融入,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公共服務的善意與溫度。

  社區要構建常態化幫扶機制。應把更多資源下沉到基層,提供精準化、精細化服務,建立可持續的數字反哺機制。一方面,社區可以通過定期開展興趣課堂、技能培訓等活動,為老年人講解各類新媒體使用相關知識;另一方面,建立常態化的志願服務體系,讓社區居家老年人可以通過電話或面對面的方式,尋求志願者幫助。

  家庭成員做好數字生活「帶路人」。當老年人僅靠既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無法適應新的數字設備和數字思維時,家庭是反哺的主要發生場域。當他們需要求助時,最信任的人是自己的子女。子女應多關心、鼓勵他們學會視頻聊天、瀏覽文章、發送定位等功能,促使老年人體會到數位化生活的樂趣。另外,還應通過數字反哺幫助老一代進入到新生代的信息場景,實現不同次元文化的「破壁」對話,增進老年人與年輕人之間的交流理解。

  網際網路平臺需積極開發「適老化」新媒體產品。目前新媒體產品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發展遠落後於老年人的需求,造成老年人的新媒體產品使用積極性不高。應呼籲各大企業為老年人提供有質量、有溫度、有情懷的數字服務。從產品功能上,提供包括學習課堂、在線診療、婚戀交友等滿足老年人需求的專業化產品。從產品形式上,多考慮操作界面、使用步驟等老年人的實際感受,為其量身定製。比如各類App打造青少年版的同時,適時推出老年版。

  老年人自身應與時俱進擁抱數位化生活。引領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最重要的是提高他們應對數位化生活的信心。新時代老年人要樹立積極老齡觀,勇於接受和學習新生事物。一方面,老年人要破除對新科技的恐懼,既可以向同齡人請教也應不恥下問,結合自身的客觀條件與主觀需求,在數字產品中作出明智的選擇。另一方面,老年人還要注意提升網絡信息安全意識和媒介素養,保護好自己的隱私和財產,識破網絡謠言、避開「坑老陷阱」,充分享受便捷和豐富的數位化生活。

  (深圳大學數字代溝與數字反哺課題組 課題組負責人:周裕瓊)

相關焦點

  • 如何幫助老年人逾越「數字鴻溝」成考題
    新冠肺炎疫情突然來襲,老年人面臨的掃碼難、就醫難、支付難等問題被置於「放大鏡」下,考驗著老年人持續學習能力的同時,如何幫助老年人逾越「數字鴻溝」成為當下社會的一道考題。今年9月,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6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4億,其中,60歲以上的網民群體僅佔10.3%。
  • 從技術鴻溝到身份建構,數位化對老年人究竟意味著什麼?
    近期,輿論不斷爆料多起老年人在數位化時代的各種窘境,他們被認為是數位化時代的「弱勢群體」。爭議之餘,11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提出2020年底前要「集中力量推動各項傳統服務兜底保障到位,抓緊出臺實施一批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最迫切問題的有效措施」。
  • 數位化時代要拉老年人一把
    或許有人看了這則新聞,會覺得很奇怪,網際網路時代了,還會有這樣的事?小馬飛刀告訴各位,其實這不是一件小事,真的要認真對待。為什麼這麼說,先來看兩個數據,一個是,截至今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40億。根據這個數據反推,我國現在不能上網的人還有將近5億。5億人口,這是多麼龐大的一個數字。
  • 科技賦能,讓老年人樂享數字生活(記者觀察)
    新華社記者 王婧嬙攝為了讓廣大老年群體更好適應並融入智慧社會,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出臺多項舉措,支持老年人學習運用智能技術,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使其充分享受信息社會、數位化生活的紅利,提升老年人在信息化發展中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韓國       努力建設包容型數字社會
  • 閃電評論|資訊時代,用充分的關愛讓老年人遠離「數位化孤獨」
    顯而易見,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以及網際網路平臺提供的豐富多元的內容,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生存方式。在網上,他們閱讀內容,觀看視頻,或者打遊戲,豐富著自己的生活。不過也正如報告所揭示的,老年人之所以喜歡上網,是因為現實中的孤獨無法排解,網絡無意中成了眾多老年人生活的寄託和依賴。
  • 「網」住老年人!網絡社會適老化如何突破梗阻
    在老年人面對數字社會的種種「無語凝噎」與「困獸猶鬥」中,網絡社會如何「網」住老年人,讓他們在享受均等數位化服務的同時,繼續為社會為時代貢獻老年智慧,是國家現代化繞不過去的一道考題。楊本芬說,不少老人覺得網絡不是生活的必需品,這使得他們沒有足夠的動力去學習新知識。 苦衷:我想學,可誰教呢? 很多地區開設了老年人智慧型手機學習班,除了教會老年人如何使用手機生成健康碼、進行電子支付外,還講授短視頻拍攝、編輯技巧,讓老年人也能和年輕人一樣享受數字生活帶來的樂趣。
  • 孤獨無助的「網絡難民」:別讓老年人被數字時代拋棄!
    這意味著還有1.5億多老人可能尚未接觸網際網路,他們正在成為這個數字時代的「網絡難民」。新冠疫情期間,大多數老年人不會使用網際網路的問題更加凸顯出來——多地發生因老人不會或者沒有智慧型手機而導致衝突事件。老年人被拒之數字時代的門外,甚至無法獲得生活的基本便利。
  • 讓老年人更好融入數字生活
    如何打通「堵點」、推動銀髮經濟發展?本版推出「發展銀髮經濟」系列報導,供相關各方參考。  ——編  者      數位技術快速發展,移動化、智能化、個性化的消費走進千家萬戶,也同樣影響著老年群體。當「數位化」遇到「老齡化」,一方面老年人的生活因「數位化」而更便利,另一方面,跟不上「數位化」發展步伐的老年人也不在少數。
  • 微信支付寶等43個APP將進行適應老年人群體化改造,數位化下的人文關懷是時候反思一下了
    ,會逐漸出現安全感下降、適應能力減弱、失落感、自卑感、孤獨感和空虛感等心理問題;退休後老年人的生活社交圈子變得越來越窄小,對於社會事務的參與度也越來越低,與時代漸漸有了脫節感。我不禁會想起在PC時代,Window是專門存在一個模式,給老人家使用,甚至給視障人士使用,安卓和ios同樣也具備這樣基礎的功能設計,幫助APP的開發者去解決老弱用戶的使用問題。但是大部分公司的產品經理都忽略了這一點,忽略了老人家的使用需求,這就導致了,老人被隔離在智能化生活之外。
  • 數位化時代:品牌如何破圈?
    數位化時代,數據將成為人類維持經營的核心資源,而流動的數據因其通行無阻的特性,讓行業與行業的邊界消融、企業的邊界更加模糊,未解的謎題增多,品牌營銷的路徑與可能性呈指數型增長。數位化、品牌、文化符號是本次論壇的三大重點詞彙。談及「數位化」這一家喻戶曉的熱詞,人們很少感到陌生,但是數位化如何運用到品牌營銷、如何幫助品牌進行具象化的形象構建,對全行業來說,依然未有明確的答案。
  • 數位化轉型時代,網絡安全如何勝出
    數位化是資訊時代的特徵。數據是信息的載體,當事物被拆解成數據的時候,資訊時代就到來了。然而,網絡安全是組織進步和數位化轉型的較大障礙之一。 在出現網絡安全威脅的時候,組織的數位化轉型可能會放緩甚至停滯不前。
  • 彰顯數位化時代的鐵路人文
    對於2020年來說,適應數位化生活、利用數位化手段進行操作是當下最流行。筆者在新聞中看到一個詞引發深思——「數字賦能」。 從鐵路運輸來看,「數字賦能」賦的是順應社會發展趨勢的各項便民措施。
  • 王耀慶《神奇公司在哪裡》熱播 幫助老人適應智能時代
    節目中神奇員工們來到了百分之六十的常住人口都是老年人的上海崇明北雙村,體驗老人們一天的生活。王耀慶所在的「老夥伴計劃」小組在村長的帶領下前去拜訪63歲的黃阿姨,並跟隨黃阿姨一起前往村裡的老人家送飯。來到陸老師家時,王耀慶貼心的與陸老師聊天並詢問他們遇到的困難。網友紛紛表示「這樣的舅舅真的太暖心了」。
  • 讓老年人更好融入數字生活 推出更多適老化數字產品和服務
    如何打通「堵點」、推動銀髮經濟發展?本版推出「發展銀髮經濟」系列報導,供相關各方參考。——編 者 數位技術快速發展,移動化、智能化、個性化的消費走進千家萬戶,也同樣影響著老年群體。當「數位化」遇到「老齡化」,一方面老年人的生活因「數位化」而更便利,另一方面,跟不上「數位化」發展步伐的老年人也不在少數。
  • 更多地關愛老年人(多稜鏡)
    為有效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讓廣大老年人更好地適應並融入智慧社會,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醫、消費、文娛、辦事等7類高頻事項和服務場景,提出了20條具體舉措要求。
  • 「九九重陽 敬老孝親」幫助老年人融入智能化生活——破解老年人...
    【九九重陽 敬老孝親】幫助老年人融入智能化生活——破解老年人面臨「數字門檻」問題實地調查老年人在醫院工作人員幫助下申領健康碼。但部分老年人也由此遇到一些問題,例如不會網上支付、不會網上掛號,以及因不會熟練使用健康碼,在出遠門乘坐交通工具時不知所措的尷尬時有發生。面對這條無形的「數字門檻」,如何幫助老年群體融入智能生活、跟上時代步伐,是擺在全社會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 縮小數字鴻溝 老年人如何更好融入智能生活
    原標題:老年人,如何更好融入智能生活(解碼·縮小數字鴻溝) 本報記者 申智林攝   網上購物、行動支付、線上掛號,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正深刻改變著生活。然而,對一些老年人來說,便利的科技反而帶來不便:疫情期間,掃不出健康碼而徘徊在小區外,使用不了行動支付在難以找零的超市著急,起大早去醫院排隊卻失望而歸……   智能時代,如何不讓老年人成為數字生活的局外人?
  • 聯通小燕助力老年人擁抱數字時代
    金山網訊:近日,和平路街道琴園巷黨委攜手市童樂樂青少年公益服務中心,聯通小燕志願隊走進社區組織開展愛心助老活動,現場教授老年人如何安全的使用智慧型手機。    在社區活動現場,聯通小燕們採用「一對一、一幫一」個性化教學,用簡單生動的語言指導老人如何使用手機上網聊天、申請健康碼、刷朋友圈、掛號、電子支付、拍攝視頻等小技能。讓老年人快速融入信息化時代,線上線下更好地生活。在場的老年人紛紛稱讚聯通小燕的服務貼心又細心。
  • 「手機掃碼」時代,如何讓老年人也安享便利?
    「手機掃碼」時代,如何讓老年人也安享便利?  新華社太原10月24日電 題:「手機掃碼」時代,如何讓老年人也安享便利?當老齡化社會遭遇「手機掃碼時代」,兩者如何並行不悖,讓老年人也安享便利?2020年重陽節之際,記者對此展開走訪調查。  處處掃碼 大事小事成了「兩眼一抹黑」  前不久,呼和浩特市退休老人王先生乘地鐵去機場,到達地鐵站後發現人工售票窗口沒人。一位乘客提示他,得先通過手機掃碼下載App,然後通過此App買票或者掃碼進站。
  • 應對老年人數位化生活問題!國務院明確保留傳統金融服務方式 要求...
    原標題:應對老年人數位化生活問題!數字科技正在重塑整個社會發展形態及人類的生活方式,然則由「數字鴻溝」引發的老年人生活問題卻愈發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