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評論|資訊時代,用充分的關愛讓老年人遠離「數位化孤獨」

2020-12-22 閃電新聞

10月23日重陽節前夕,有媒體發布《2020老年人網際網路生活報告》,首次披露百萬60歲以上老年人在網際網路上的行為偏好。報告顯示,全國或有超過10萬老人呈現出極致孤獨的生活狀態,幾乎全天候生活在手機端的移動網際網路上。

2005年,《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託馬斯·弗裡德曼發表了奠定其大師地位的著作《世界是平的》,在這本書中,弗裡德曼闡述了一個重要觀點:科技進步與網際網路的發展,抹平了不同世界的數字鴻溝,實現了數字世界的「人人平等」。

老年人上網,就是這種數字平權的重要體現。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月,中國已有9.04億網民,其中60歲以上老年網民佔6.7%。有調查顯示,95.6%的老人用手機上網,這意味著,中國移動網際網路上活躍著約5790萬銀髮族。

顯而易見,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以及網際網路平臺提供的豐富多元的內容,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生存方式。在網上,他們閱讀內容,觀看視頻,或者打遊戲,豐富著自己的生活。

不過也正如報告所揭示的,老年人之所以喜歡上網,是因為現實中的孤獨無法排解,網絡無意中成了眾多老年人生活的寄託和依賴。也就是說,老年人迷戀上網,是通過網絡獲得線下無法提供的價值補償。一定意義上,網絡生活是老年人線下生活的「移情」,網絡就像一面鏡子,照鑑了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無助與孤獨。

孤獨,是因為他們缺少陪伴。早在2006年,中國老齡科研中心的調查數據就顯示,城市中49.8%的老人與子女分居,一年中很少有機會親近子女和孫輩,許多老年人成為事實上的「留守老人」。

但是,正如馬斯洛需求理論所揭示的,人不僅有生理、安全、歸屬和愛的需要,也有被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而對於老年人,被需要是比被愛更高層次的心理需求。社會提供便利的條件讓他們充分享受數位化內容,但物理世界的陪伴同樣重要。準確把握老年人的具體需求,並根據他們的需求提供相應的「定製服務」,才能更多地增加老年人的幸福感與安全感。

比如,大數據發現,已經退出職場的老年人,他們關注的信息從社會回歸到家庭、個人生活。而在他們關注的娛樂內容中,更偏愛家庭、子女等主題,這顯然傳遞出一個重要的信號:他們需要親情,需要子女的更多陪伴。基於大數據的精準捕捉,子女不妨從繁忙的工作中抽出身來,多陪陪老人。

而手機APP因為能準確把握老年人的喜好與心理狀況,所以也宜提供適宜老年人的內容與服務,使他們在享受網絡服務的同時,也能促進身心健康。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是,大數據顯示,老年人普遍關注健康問題,所以網絡上的健康資訊或服務對他們而言就是一種剛需。那麼,手機APP就有必要多提供一些專門針對老年人的健康服務,守護老年人的生命健康。

比如為了疏解老年用戶的身心健康障礙,2020年有平臺就推出「名醫來了」內容專場,邀請了包括中醫養生理療師、心理醫生在內的56名國內健康專家,為老年用戶進行了173場互動直播,實際參與直播的中老年人達190萬。這樣的優質內容,既使老年用戶排解了孤獨,也增加了他們的健康知識,最終對增進老年人的健康產生積極意義。

一言以蔽之,網際網路沒有落下老年人,但對老年人究竟需要什麼,社會需有充分認知。當老年人陷於某種「老年孤獨症時」,當他們情感上限於虛無時,不論線上還是線上,都需「搭把手」,為他們提供援助與慰藉。中國有數千萬老年網民,幫他們適應數字時代的生存方式,是全社會尊老敬幼的一種方式,本質上也是一個社會應盡的義務。(文/漢卿)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齊魯網·閃電新聞立場,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更多地關愛老年人(多稜鏡)
    為有效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讓廣大老年人更好地適應並融入智慧社會,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醫、消費、文娛、辦事等7類高頻事項和服務場景,提出了20條具體舉措要求。
  • 網絡時代,如何幫助老年人適應「數位化生活」?
    網絡時代,如何幫助老年人適應「數位化生活」  編者按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今年10月25日是一年一度的重陽節,也是我國第八個老年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做好老齡工作的重要性,要求「下大氣力來應對」。
  • 數位化時代要拉老年人一把
    或許有人看了這則新聞,會覺得很奇怪,網際網路時代了,還會有這樣的事?小馬飛刀告訴各位,其實這不是一件小事,真的要認真對待。為什麼這麼說,先來看兩個數據,一個是,截至今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40億。根據這個數據反推,我國現在不能上網的人還有將近5億。5億人口,這是多麼龐大的一個數字。
  • 從技術鴻溝到身份建構,數位化對老年人究竟意味著什麼?
    近期,輿論不斷爆料多起老年人在數位化時代的各種窘境,他們被認為是數位化時代的「弱勢群體」。爭議之餘,11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提出2020年底前要「集中力量推動各項傳統服務兜底保障到位,抓緊出臺實施一批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最迫切問題的有效措施」。
  • 孤獨無助的「網絡難民」:別讓老年人被數字時代拋棄!
    在人生的後半程,老人們被迫捲入信息的更新換代。而據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的統計報告,截至2020年6月,中國9.6億網民中,60歲以上的老人有9700萬。這意味著還有1.5億多老人可能尚未接觸網際網路,他們正在成為這個數字時代的「網絡難民」。新冠疫情期間,大多數老年人不會使用網際網路的問題更加凸顯出來——多地發生因老人不會或者沒有智慧型手機而導致衝突事件。
  • 科技賦能,讓老年人樂享數字生活(記者觀察)
    新華社記者 王婧嬙攝為了讓廣大老年群體更好適應並融入智慧社會,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出臺多項舉措,支持老年人學習運用智能技術,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使其充分享受信息社會、數位化生活的紅利,提升老年人在信息化發展中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韓國       努力建設包容型數字社會
  • 掃碼時代,請拉我一把!綠色通道、志願者服務,各行各業"照顧"老年人...
    市民翟先生(62歲):老年人拿著銀行卡去銀行櫃檯取錢,服務人員說,不要在櫃檯取,去自動取款機取,但老年人不會在自動取款機上取。   市民萬先生(60多歲):今天要憑手機掃碼入場,不會用。   市民張先生(60多歲):我手機用得少,就打個電話,其他都不操作,我用現金。   市民李爺爺(84歲):手機上付款我會用,其他不行。
  • 全國第二批老年人心理關愛項目試點 東莊鎮厝頭村入選
    12月初,秀嶼區衛健局聯合東莊鎮黨委政府、中國人壽秀嶼支公司,在東莊鎮厝頭村正式啟動全國第二批老年人心理關愛項目試點,深入「摸底」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提高基層及時識別老年常見心理問題的能力。為貫徹黨的十九大提出的「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要求,更好滿足老年人心理需求,促進老年人心理健康,國家衛健委於2019年-2020年,在全國選取1600個城市社區、320個農村行政村,開展老年人心理關愛項目試點工作。目前,第一批項目試點社區(村)已全面評估總結。東莊鎮厝頭村被選取為2020-2021年第二批項目試點村。
  • 如何不讓老年人被飛速發展的數字時代拋下?上海這些協會組織提出從...
    數字時代發展飛速,但老年人常常成為被落下的那群人。如何讓技術的迭代不再影響他們的生活?如何讓他們同樣享受網際網路帶來的紅利?倡議書聚焦開發者、產品、企業、社會組織等各個方面,提出從軟體開發側、服務供給側為老人帶來更多便捷應用,為老人提供更多數位化培訓,為老人搭建更多線上線下溝通橋梁。當前,隨著數字時代的飛速發展,尤其是今年出現的疫情,讓政府管理、經濟發展、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都在向網際網路方向加速迭代。但同時,很多行業在「網際網路+」快速發展的同時,卻忽視了一部分非常重要人群的實際需求。
  • 「萬眾一心」給老年人滿滿的健康關愛
    定期掌握各地醫養結合工作及服務開展情況,建立全國醫養結合管理信息系統,組織醫養結合機構定期進行醫療衛生服務質量檢查。開展老齡健康醫養結合遠程協同服務試點,遴選174家試點機構,使老年人在醫養結合機構即可獲得遠程診療指導、在線複診等高質量的醫療衛生服務。
  • 王耀慶化身手機品牌大使 呼籲關愛智慧型手機時代的老年人
    節目中神奇員工們來到了百分之六十的常住人口都是老年人的上海崇明北雙村,體驗老人們一天的生活。王耀慶所在的「老夥伴計劃」小組在村長的帶領下前去拜訪63歲的黃阿姨,並跟隨黃阿姨一起前往村裡的老人家送飯。來到陸老師家時,王耀慶貼心的與陸老師聊天並詢問他們遇到的困難。網友紛紛表示「這樣的舅舅真的太暖心了」。
  • 彰顯數位化時代的鐵路人文
    對於2020年來說,適應數位化生活、利用數位化手段進行操作是當下最流行。筆者在新聞中看到一個詞引發深思——「數字賦能」。 從鐵路運輸來看,「數字賦能」賦的是順應社會發展趨勢的各項便民措施。
  • 破除「數字鴻溝」 銀行發力適老化改進 「關愛版」「簡約版」手機...
    部分老年人對智能金融設備不了解   對於部分老年人來說,「不放心」「不會用」是其使用智能化金融設備時遇到的主要問題。從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老年人不願意使用數位化金融工具主要在於不了解(24.49%)、不安全(28.26%)、沒人指導(12.36%)和學不會(34.9%)。
  • 半月談 | 「網」住老年人!
    然而,在移動互聯時代,越來越多普通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充斥著這些問題:「你幫我看看我的健康碼在哪裡」「這個優惠一定要用手機註冊才行嗎」「你們在手機上種樹養雞是怎麼回事呀」……數位化車輪滾滾向前,碾壓過後,是當下中國社會不得不面對的老齡化「數字鴻溝」「數字孤島」「數字難民」。這種情況在疫情期間凸顯,部分「無碼老人」只能閉門家中,成為網絡社會「新留守」。
  • 國家圖書館:填補「數字鴻溝」 讓老年人樂
    「有全方位的服務,有周到細緻的智能技術培訓,對我們來說,現在的國家圖書館是全時段開放,能隨時遨遊知識海洋之樂,更能切身感受國家文化機構對我們的關愛。」78歲的劉麗道出了很多老年讀者的心聲:在國家圖書館,享貼心服務,學智能技術,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資訊時代不掉隊,美好生活有滋有味。
  • 「網」住老年人!
    在老年人面對數字社會的種種「無語凝噎」與「困獸猶鬥」中,網絡社會如何「網」住老年人,讓他們在享受均等數位化服務的同時,繼續為社會為時代貢獻老年智慧,是國家現代化繞不過去的一道考題。不會掃健康碼寸步難行,不願觸網甘當孤家寡人,想用智慧型手機卻沒人教……大多數老年人面對的這道數字鴻溝,既是技術鴻溝,也是關係鴻溝、情感鴻溝、文化鴻溝。 一些老年人成為網絡時代「新留守」,他們中有完全不信任網絡的,也有根本沒動力觸網的,還有想觸網但玩不溜的。他們參與網絡社會存在諸多不便、疏離和脫節。
  • 讓老年人更好融入數字生活
    當「數位化」遇到「老齡化」,一方面老年人的生活因「數位化」而更便利,另一方面,跟不上「數位化」發展步伐的老年人也不在少數。  讓老年人更好融入數字生活,是推動銀髮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眼下,一些地方正在加快探索,提供適老化產品、開設智能培訓班、開展個性化服務,讓老年人充分享受數字生活。
  • 破除老年人數字鴻溝,趣頭條積極踐行社會責任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就進一步堅持傳統服務方式與智能化服務創新並行,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貼心的便利化服務作出部署。趣頭條推出的「斷網1小時」、「名醫來了」等關愛行動,樹立了行業典範。
  • 高科技與老年人並非天然衝突 跨越數字鴻溝 老年人有多少潛能可挖
    不久前,一位老人獨自冒雨交醫保卻因工作人員拒收現金被拒之門外……統計數據顯示,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2.5億,60歲及以上網民只有0.6億,還有近2億的老年人沒能搭上信息快車。智能化時代,不能以扼殺老年人對美好生活嚮往為代價。給他們留一點「慢速度」的權力,讓他們也能從容不迫有尊嚴地生活,這是一個文明包容的社會應有的溫情。   在沙江看來,這些「有效措施」值得期待,而助力老年人積極擁抱智能化時代,老年人本身的潛能也有很大開發餘地。
  • 趣頭條舉辦線上廣場舞大賽,緩解老年人生活孤獨
    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全國網民中50歲及以上網民群體佔比22.8%,60歲以上網民佔比10.3%。雖然老年人和年輕人一樣開始依賴網絡,但是健康狀況、接受能力、心理因素成為他們上網的阻礙。趣頭條憑藉平臺強大的數據優勢,有效洞察及捕捉到了老年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並聯動社會機構為其提供針對性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