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26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吳曉東)時不時為家裡的電腦手機和各種智能家電換個代,或者網上搞定一次手續繁複的出境遊,就在大多數老年人被「數字鴻溝」擋在門外,還在為出行、繳費、看病等日常生活問題而犯愁的時候,73歲的陸願超(化名)的「數位化」生活已經達到新境界。
陸願超是雲南老知青,插隊前是北京65中老高二的學生,機緣巧合,成為國內第一批接觸和使用電腦的人,這麼多年,身邊朋友們買電腦、裝電腦、系統更新,甚至聯網後遠程維修,都成了他這個「電腦達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平時陸願超很少出門,坐在家裡的電腦前,他不光輕鬆搞定了日常需要的菜肉蛋奶,就連每天發生的大事小事,他點點滑鼠就都門兒清了。
陸願超的這種技能,他的朋友沙江(化名)卻望塵莫及。
今年10月,趁著疫情緩解,沙江和陸願超還有其他幾個朋友去了趟江浙一帶,幾個省市遊覽下來,回到北京發現自己手機裡的健康寶失靈了,「多了個帶當地藍箭頭的標,必須完成一系列的操作才能恢復到之前的正常狀態」。
68歲的沙江退休前是某知名媒體的資深記者,工作時有20多年時間也在和電腦手機打交道,可近幾年還是真切地感覺到生活中時常會被一些「數字鴻溝」所困擾。
「我現在已經不會打車了,等公交車的時候,發現有的同齡人拿著手機可以知道等的這趟車最近的一輛已經到哪兒了,還有幾分鐘到站。」沙江有時候聚會不方便開車,搭乘公交車時,怎麼選擇最便捷的線路,對他來說成了特別上頭的事。
沒有導航不開車,也是沙江難以理解的一件事,儘管導航早已經成了他的生活日常,「其實我們這個年齡中的很多人,對北京周邊的交通路線本來非常熟悉,可一有了導航全都離不開了,不帶手機不上路」。
有時候朋友聚會,當面互加微信沒問題,可人家說「你加我吧,我在群裡」,就這麼拐一個彎,他就懵了,「每個選擇都拐一個彎,就把大多數人繞進去了,尤其是老年人」。
除了「身手不凡」的陸願超,沙江身邊也不乏「膽大」的同齡人,「弄個翻譯軟體就敢到國外租車,也出差錯,也鬧笑話,可人家在外面跑了幾個國家。」沙江說,但這肯定不是目前中國老年人的主流。
面對「數字鴻溝」,有人說,老年人是網際網路時代的「數字難民」——因為不會使用微信支付,他們被超市和菜市場「嫌棄」;因為不會網上購票,他們在人潮湧動的火車站艱難排隊;老人因為不使用智慧型手機無法提供健康碼,被公交拒載,甚至與疫情防控人員發生肢體衝突。不久前,一位老人獨自冒雨交醫保卻因工作人員拒收現金被拒之門外……統計數據顯示,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2.5億,60歲及以上網民只有0.6億,還有近2億的老年人沒能搭上信息快車。
針對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11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公布了《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底前,將抓緊出臺實施一批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最迫切問題的有效措施,切實滿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
這次從國家層面強調堅持傳統服務方式與智能化服務創新並行,傳遞出了明確信息:社會的演進,並非是一味地推陳出新。智能化時代,不能以扼殺老年人對美好生活嚮往為代價。給他們留一點「慢速度」的權力,讓他們也能從容不迫有尊嚴地生活,這是一個文明包容的社會應有的溫情。
在沙江看來,這些「有效措施」值得期待,而助力老年人積極擁抱智能化時代,老年人本身的潛能也有很大開發餘地。
「一般使用電腦的人,他只是使用了其中10%的功能,很多軟體在屏幕上跳出的提示和工具按鈕,你並不知道到底是什麼意思,比如photoshop中有些修圖,它跟你說的色素、色像、幅寬,很多人的學習會被這些專業的選擇攔住,於是放棄了,而陸願超就不一樣。」沙江眼裡的陸願超,是個每次看到電腦或者手機跳出下一步提示的時候,都要大膽嘗試的人,「80%以上的老年人擔心點錯了會導致經濟上的損失,或者萬一刪錯了怎麼辦,哎呀不會弄了,那退出來吧。可他不會犯難,不會放棄操作」。
通過別人指導和自己琢磨,電話、水、電等各種生活繳費,沙江都已經可以在網上完成,現在微信轉帳、手機跨行轉帳沙江也已經掌握了,「老年人操作成功一兩次之後,很可能還是記不住,有時候還不得不跑到網點去諮詢,要學的東西還很多」。
今年,沙江賣了一套自己名下的房子,辦理全套手續的過程中,遇到了大量的網上操作和網上交易,這跟他十幾年前處理他父母老房產的時候完全不一樣了,「手機裡的官方服務平臺上的確認,取代了以前那些書面表格的填寫,這些年中介的操作程序已經更新好幾代了」。
「十四五」期間,中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將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如何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特別是智能化、信息化的節奏,從而享受到數位化時代帶來的相應便利,對於老年人群體而言,是一個無法迴避的現實。
「我們當年插隊的農場裡有300多名北京知青,像陸願超那樣的達人也就一個,身邊更多的同齡人還是像自己一樣,正在經歷一次從沒經歷過的挑戰。」沙江注意到,身邊同齡人的意識正在慢慢改變,越來越多的人發現「高科技」與「老年人」並不是天然衝突,比如不少城市從去年起都試點上線「網約護士」,主要針對為不能獨立看病的失能、高齡、空巢老人群體提供「網際網路+護理服務」。
今年開始,一些電商平臺對手機等線上端產品做出改進,增加更多的文字及圖片展示,並將相關素材做放大處理,同時還進一步優化整體預訂流程,儘可能減少需老年人自行填寫的信息。最近北京正在試點身份證、社保卡、養老助殘卡完成「北京健康寶」健康狀態查詢等功能,解決老年人不會用智慧型手機、看不清屏幕,出示健康寶時犯難的現狀。
「目前大部分涉及老年人日常生活領域的部門和企業,都已經開始有針對性地提升服務、強化細節,從長遠來看,為了真正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一些企業開始在供給端的研發及創新上做文章,儘可能從技術上填平阻擋老年人的『數字鴻溝』」。沙江坦言,因為沒有基礎的電腦知識,也不具備智慧型手機使用的能力,一些高齡老人只能依靠子女或者服務人員的幫助,「進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在行政管理和商業運行中間,老年人的數字盲區問題是一個客觀存在,總有一部分人會不適應,這一方面呼喚著社會的溫暖關愛,一方面也考驗著政府部門的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