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寫影評:1980年代的風格是克制

2021-01-11 鳳凰網

 

以前,我從不懷舊,從不。在我看來,那是老年人的事,而我還很年輕,年輕得就像野夫《1980年代的愛情》。

的確,1980年代是春意盎然的。那時,國家剛從一場不堪回首的噩夢中解脫出來,所有人幾乎無不有著只爭朝夕和天天向上的少年壯志和情懷。在那百廢待興的時代,就連復出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充滿青春活力,更不用說像野夫和我那樣考試入學的大學生和研究生。

只不過,有的人有愛情,有的沒有。

我屬於曾經有過的。1980年代初,我在武漢大學讀研時已為人父,但對野夫那一代人的愛情卻並不陌生。因為在這個問題上,1980年代與1970年代沒有太大區別,擁抱和接吻就已經算是膽大妄為。電話是公用的,約會是秘密的,沒手機更沒有簡訊和微信。如果寫信,甚至還要稱對方為同志,並在信中引用毛主席語錄: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

現在想想真是好笑。見鬼,戀愛與革命何幹!

但,與時代有關。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愛情,不能說哪個時代的愛情是好的,哪個時代就是不好的。愛情本身一樣美好,不同的只在方式,只在風格。

1980年代的風格是克制。

克制是必需的。因為在那之前的1970年代,結婚是可以的,也是應該的,不過那叫「解決個人問題」(入黨則叫「解決組織問題」)。既然是「解決問題」,當然要「依靠組織」,你戀的什麼愛,又寫什麼情書和情詩?沒看見《冰山上的來客》中的《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柳堡的故事》中的《九九豔陽天》都被列入了掃黃的黑名單嗎?還是收起小資產階級那一套吧!

我們真是無可奈何。

然而作為個體,卻無法拿雞蛋去跟石頭較勁。

也只好暗度陳倉。電影《廬山戀》中那兩個1970年代的年輕人相愛而不敢表白,便藉口學英語,肩並肩對著空無一人的大山吶喊I love you,China(我愛你,中國)!沒錯,他們當然愛國,只不過也愛對方。

了解這些時代背景,才看得懂《1980年代的愛情》,無論是書還是電影。

很少能看到拍得如此克制的影片。以《那山,那人,那狗》而讓人肅然起敬的霍建起導演寶刀不老,堅持著自己一貫的風格。沒有喧囂,沒有張揚,沒有煽情,更沒有故弄玄虛。霍導決不討好任何人,哪怕是市場。他依然故我地傾注著心血,在不起眼的地方表現出深厚的功力。即便是男女主角在河邊點到為止的一場戲,也沒忘記在遠處安排了一個毫不相干的養蜂人。

是的,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兩位年輕的演員也樸實而自然。霍導用鏡頭說話,他們用眼神和沒有表情的表情說話。我甚至驚異於他們居然能把父輩的愛情再現得如此真實。看來,不該忘記的就不會被忘記。刻骨銘心的記憶將按照生物界的自然規律以遺傳的方式留存下來,任何自以為是的力量都無法將其泯滅,反倒隨時隨地都可能被激活。如果這記憶還是集體的和時代的,就更是如此。

這不是懷舊,是紀念。

山花寂寞地開放著,叫春的貓兒依然恬不知恥。沒有人知道也不會有人關心兩個年輕人的內心世界,就連他們自己都無法表白。湧流的淚水只能各自悄悄地隨著小河淌,從而各自完成各自的洗禮。在雨夜裡,在火塘邊。

激情克制地燃燒著,溫暖而綿長。

時代總是要變的,把今天的戀愛方式變成1980年代既無必要也無可能,只有克制是成就藝術品位永恆不變的保證。

不知道利川那古樸的小鎮會不會因此而成為新的旅遊景點,只希望去到那裡的人多少能有一點敬畏之心。你可以去懷舊,也可以去獵奇,但貧窮和苦難不該成為消費品。山野中孤獨的村寨當然承載不起記錄歷史的重任,卻並不妨礙我們對那些木樓老屋和嫋嫋炊煙心存一份謝意和謙恭。

野夫說得對:沒有任何一個時代是我們可以挽留的。既然如此,那就用書中的一句話向1980年代告別吧:揮手依依,滿臂都流淌著凜冽的月光。

相關焦點

  • 《1980年代的愛情》今日公映 易中天寫影評力挺
    今日,著名學者易中天將自己的影評處女作獻給了該片,力挺電影《1980年代的愛情》。
  • 易中天為之撰寫影評的《1980年代的愛情》,是一部什麼影片?
    同樣是文藝片的《1980年代的愛情》在這時上映,影片不僅得到了柳傳志、俞敏洪企業大佬的跨界支持,學者易中天也為它撰寫了影評。電影改編自野夫的同名小說,講述了湖北恩施鄉下一對年輕人的愛情往事。1980年代,大學畢業的關雨波經分配來到故鄉的小鎮工作,與初戀成麗雯重逢、互生情愫。然而彼此的身份差異、女主角的家庭背景,兩個年輕人沒能最終走到一起。
  • 愛情,1980年代的風格是克制
    (圖:《那山,那人,那狗》劇照)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愛情,不能說哪個時代的愛情是好的,哪個時代就是不好的。愛在那百廢待興的時代,就連復出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充滿青春活力,更不用說像野夫和我那樣考試入學的大學生和研究生。只不過,有的人有愛情,有的沒有。我屬於曾經有過的。1980年代初,我在武漢大學讀研時已為人父,但對野夫那一代人的愛情卻並不陌生。因為在這個問題上,1980年代與1970年代沒有太大區別,擁抱和接吻就已經算是膽大妄為。
  • 《1980年代的愛情》北京首映 百位大咖矚目恩施利川
    (小娟 & 山谷裡的居民 - 我倆永隔一江水)9月10日,電影《1980年代的愛情》在北京召開首映發布會,並吸引了柳傳志、俞敏洪、徐小平等百餘位大咖悉數到場為其吶喊。州、市主要領導王海濤、沙玉山出席活動並推介恩施州利川市。
  • 恩施大電影,1980年代的愛情
    《1980年代的愛情》這是一段發生在80年代初期的愛情故事,主人翁小關在畢業後被分配到鄂西利川縣一個土家族山寨工作
  • 隱忍到底的愛情 ——電影《1980年代的愛情》
    根據真實經歷改編 《1980年代的愛情》作家野夫,出生於湖北利川一個邊遠的土家族村莊,代表作有《鄉關何處》、《身邊的江湖》等。《1980年代的愛情》是他根據親身經歷改編的中篇小說。陳懿的回答也很爽快「按照您的導演風格,專注於做一個好作品。」兩次錯過的愛情大學畢業的小關被分配回土家族公母寨,在那裡重逢了曾是他初戀的,高中同學麗雯。兩個青年男女在寂寞的小鎮,互相尋找溫情,然而麗雯始終保持著距離,一再對小關迴避。
  • 易中天突圍
    1965年,易中天來到北疆,非常巧的是,他分配的那個農場就叫「共青團農場」。共青團農場在一個叫莫索灣的地方,屬於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八師,「那個時候我開始寫日記,把一些當時的思想記下來,準備將來寫一部中國的《勇敢》。」但是理想主義者易中天很快就發現,現實與理想完全不同。「農場不是真正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它成分很複雜。
  • 《1980年代的愛情》:看1980年代的愛與放逐
    《1980年代的愛情》是一部安靜的電影。較之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說來就來的愛情,作為80後,對於前輩們要寫一百多封信,吹上長長久久的口琴,可能還拉不了姑娘一下手的愛情多少有些難以理解。  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作家電影,透著濃濃的文藝懷舊範兒,從影片籌拍起就沒有想著賺錢,野夫請來文藝片導演霍建起,扎紮實實講好一個愛情故事,卻引發了一眾老男人們的青春感慨與美好記憶,也激起了出生於不同年代的觀眾對於80年代的各自解讀,以及後來者的種種猜想。  野夫是一位經歷坎坷的作家,他敢於直面曾經走過的曲折與不幸,敢於把個人隱秘的情感寫下並搬上銀幕。
  • 《1980年代的愛情》,愛情的純粹與美,我們之間永隔一江水
    「風雨帶走黑夜,青草滴露水;大家一起來稱讚,生活多麼美;我的生活和希望,總是想違背;我和你是河兩岸,永隔一江水……」,王洛賓先生一首《永隔一江水》唱出了上世紀70、80年代年輕男女悽美與純粹的愛情,儘管愛你愛到骨髓想要和你終生相伴卻永隔一江水。
  • 「老照片」為什麼易中天被稱為「永遠的副教授」
    看過《百家講壇》的朋友,肯定對易中天教授教授很熟悉。今天分享的老照片就和易中天教授有關,是他1978年在武漢大學讀研時拍攝的照片。
  • 易中天寫七言律詩故意只寫七句,剩一句全網徵集,能接的都是高手
    對古詩詞的掌握大約可分為四個層次:一曰能讀,二曰能背,三曰能解,四曰能寫。吟讀背誦是最基本的,理解詩意需要一定的造詣,而吟風弄月、刻霧裁風才是品味詩詞的最高境界。從事著最有創造力的職業,可他們卻寧願摘抄李白杜甫的千古名篇,也不願自己寫一首。其實,這是當下文化的大趨勢,正如魯迅所言,「好詩,都已被唐人作完了」,今人再作那便都是步先人之後塵。不過,文化名家易中天卻反趨勢而行,他曾公開發表過一首七律作品,卻故意空缺了最後一句。
  • 1980年代的中國
    1980年代的女孩和她的結婚三大件「電視機、自行車、縫紉機」。1980年代,看小人書是他們小時候最大的精神食糧。1980年代,歌舞廳第一批陪唱的女孩。1980年代,靚女們的服飾。1980年代,東北農村,跳皮筋。
  • 野夫談80年代愛情:我是一個多情的少年
    從最初偷偷地聽鄧麗君,都是要關著窗戶,躲在被窩裡面,到今天大家可以唱各種各樣的歌曲;從偷偷地傳抄《少女之心》,到今天自己寫《1980年代的愛情》。當然我同時也是一個多情的少年,我大學畢業分到鄉下,遇見了一個我愛慕的高中同學。這是一件真實的事情,被引入到了電影裡面。80年代我還有一些沒寫進書裡的,沒寫進這個電影裡面的,我認為準愛情的故事,或者叫疑似愛情。
  • 《戀曲1980》映後|愛情最自由奔放的那個年代
    《戀曲1980》改編自作家於曉丹的小說《1980的情人》,故事發生在八十年代初的北京,正文和正武是一對青春恣肆的好兄弟,正文認識了正武的朋友毛榛,這個可愛性情的女孩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戀曲1980》使用了上世紀80年代影院放映的4:3畫幅比例,意圖在形式上還原當時的復古感。導演讓攝影機變成了時間的見證者,以人物經歷的變化記錄著時代的變遷。選景方面也頗為費心,劇組在大連和旅順尋找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房屋建築,力圖最大限度地重塑年代感。影片由波蘭著名的配樂大師普萊斯納(《藍白紅三部曲》)進行配樂。
  • 《1980年代的愛情》首映 任志強、柳傳志發評論
    當天,導演霍建起由於在印度拍戲未能到場,影片原著作者野夫攜主演蘆芳生、楊採鈺、馬書良等人出席活動,任志強、柳傳志、俞敏洪、楊錦麟、吳徵、許戈輝、柯藍、薩頂頂、葉寧等眾多商界和傳媒界人士也到場助陣,並在映後評論交流。據悉,電影《1980年代的愛情》將於9月11日登陸內地院線。
  • 《1980年代的愛情》首映式 野夫大讚蘆芳生
    蘆芳生《1980》利川首映  搜狐娛樂訊 近日,電影《1980年代的愛情》在利川舉行回鄉首映式。首映禮以「故鄉,故人,故事」為主題,主演蘆芳生、楊採鈺和編劇野夫與當地市民共同觀影。  蘆芳生對當地喝酒摔碗習俗印象深刻  《1980年代的愛情》影片中對於當地獨特的「婚喪嫁娶」等民俗通過細緻的鏡頭加以展現,而蘆芳生在發布會上也表示,雖然相隔一年重返拍攝地,但仍對當時的拍攝歷歷在目,尤其是對當地的辣豬蹄和喝酒摔碗的習俗印象深刻,剛到當地看到這個摔碗習俗時,還以為有人打架。
  • 野夫小說《1980年代的愛情》拍成電影
    野夫小說《1980年代的愛情》拍成電影 2015-09-11 09:41:06來源:揚州晚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唐云云 年代的愛情》(以下簡稱《1980》),改編自著名作家野夫的同名小說。
  • 《易中天中華史》值得讀嗎?
    買易中天先生的《易中天中華史》曾頗費一番思量,原因有二:其一,易先生真是能寫,目前已出二十卷,全套書定價七百多元,就算某東、某寶折扣下來也基本在四百元左右
  • 1980年代:世界上的愛情都在抵抗什麼
    1980年代的愛情,在經歷它的國人看來,既是生機勃勃、充滿期許的溫情脈脈,又是動亂過後心緒未平的層層餘波。這份愛情,在佯裝無謂將過去的得失都輕描淡寫的同時,也記錄著一代人的隱忍和克制、迷失和犧牲。儘管在其成長的某個黎明,被輾為塵泥,但自始自終,它都在與某種宏大話語、生活中湧動的暗流相對抗。在三十年後的今天回望,仍無比珍貴。
  • 開幕片《戀曲1980》映後|愛情最自由奔放的那個年代
    《戀曲1980》改編自作家於曉丹的小說《1980的情人》,故事發生在八十年代初的北京,正文和正武是一對青春恣肆的好兄弟,正文認識了正武的朋友毛榛,這個可愛性情的女孩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後,正武在野泳中意外溺亡,正文擔負巨大痛苦開始了他的大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