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突圍

2021-02-13 蒼山夜語

按:幾天前一篇《武漢鉚起》不脛而走,感動了無數讀者,也讓人們認識了易中天老師的正直與血性。13年前筆者採訪他後曾寫過一篇文章,現分享給讀者諸君,或許可以幫助大家了解易中天是怎樣成為一個獨立的知識分子的。「三年自然災害的時候,我們家就靠我父親和我兩個人維持下來。」回首往事,易中天頗多感慨。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易中天僅是一個少年讀書郎,怎麼能夠養家呢?面對記者的疑惑,易中天解釋,那時候他們全家有祖父、父母、兩個弟弟和易中天六口人,「父親拿的是副教授工資,享受高級知識分子的待遇,有特供,而我是中學生,糧食定量高,所以是全家吃我們兩個人的。」易中天生於湖南,但是六歲時就隨著父母來到長江邊的武漢。他的父親在中南財經學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前身)擔任講師,講授會計學。「他的情況很奇怪,」易中天這樣描述父親,「文革前他是職稱低、待遇高。雖然只是個講師,但拿的是副教授工資。因為他政治比較進步,屬於黨組織信任的人。在人人都受衝擊的『文革』中,由於職稱是講師,目標不大,所以他也沒有受到大的衝擊。」在易中天眼裡,父親是一個純粹的學術中人,對政治沒有興趣,而且為人隨和。「隨和到誰都可以欺負的程度。我記得比較清楚的是工會經常組織看電影,發給我們家的電影票從來都是最差的,因為他好欺負,他好說話,他說你在哪看不都是看嘛。」在武漢,易中天度過了他的中小學生涯。他的生活環境也比較單純,「我住在高校裡面,我上學的中學就和我父親所在學校只有一牆之隔。」易中天小時候就喜歡讀書,「很小就開始,當然從連環畫開始,然後讀些什麼童話,慢慢地進入文學名著,到了高中畢業的時候,中外文學名著已然讀完。」他坦陳,雖然都看過了,但是「有多深的理解談不上」,「有的是囫圇吞棗,半懂不懂。」其中蘇聯的文學作品居多。「給我影響最大的小說,就是蘇聯作家薇拉·凱特琳斯卡婭的 《勇敢》。它寫當時列寧格勒的一些共青團員響應黨的號召,到西伯利亞去建設了一個新的城市『共青團城』的故事,這個書當時對我影響很大。」於是,高中畢業之後,易中天便告別父母兄弟,奔赴數千裡之外的新疆,參加新疆建設兵團,「完全是模仿那個小說描寫的足跡,也想在那去建設一個共青城,也想寫出一部中國的《勇敢》。」滿懷少年時期的夢想,易中天充滿希望踏上徵途。沒有離鄉的惆悵,只有激蕩的豪情。1965年,易中天來到北疆,非常巧的是,他分配的那個農場就叫「共青團農場」。共青團農場在一個叫莫索灣的地方,屬於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八師,「那個時候我開始寫日記,把一些當時的思想記下來,準備將來寫一部中國的《勇敢》。」但是理想主義者易中天很快就發現,現實與理想完全不同。「農場不是真正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它成分很複雜。有解放軍復員轉業的,有原來國民黨起義的,有全國各地的知識青年,還有從全國各地農村自己去的 『盲流』,也就是今天的『外來務工人員』,還有刑滿釋放人員、勞改勞教人員,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小社會。緊接著遇到文革、動亂,這樣一來就把什麼苦都吃遍了。」易中天讀到了 「社會」這本大書,而且發現「社會」這本大書遠比書本上記錄的東西豐富得多、真實得多。「在那個詩意描述的地方,我懂得了生活不是詩,」易中天說,「我現在有一個想法,我如果是全國人大代表的話,就要提出一個議案:以後年輕人考上大學以後,保留學籍,至少當一年工農兵,就像泰國的所有男孩子要當和尚一樣。不是像軍訓那樣,簡單地在學校裡走走操,而是真的到兵營,到農村、車間去,否則不知人間疾苦,不知底層的真相,將來沒有用的。」這一時期,易中天讀的最多的是毛澤東、魯迅和馬恩著作。「我必須坦率地承認,我至今還仍然受毛澤東的影響,包括他的文風,」他說,「魯迅先生教給我的則是要直面,不要迴避,不要粉飾。」1969年全國掀起了 「批陳整風運動」,毛澤東提出來要讀《共產黨宣言》、《哥達綱領批判》、《法蘭西內戰》等六本書。所有單位都要讀書,重點讀一本書,然後去發言談讀書心得,「分配給我們農場重點讀的是《哥達綱領批判》。當時的領導幹部文化水平不高,工作忙,就指定我代讀、代寫,專門給我一個房間讀書,然後結合本農場的實際,寫一篇讀書心得報告。所以我的馬列主義的理論修養是很好的。」有些人回憶說,文化大革命的時候讀馬列,發現與現實不是一回事,於是對現實制度產生了懷疑,可是易中天說自己沒有這樣的覺悟,「我當時覺悟到什麼程度呢?就是在批鄧小平的時候,自己心裏面悄悄地說能按鄧小平的想法做就好了,只有這麼一點。但是連他最後能夠成功都沒有想到,就這麼一點樸素的想法。我只有一個看法就是『生活不是詩』,我只有這一點感悟。」當1977年恢復高考的時候,很多人建議易中天去報考,但是他卻「不敢去考」,因為那時候他在一個中學當老師,教畢業班。「我擔心我和我教的學生一起下考場,他考上了我沒考上。那就沒臉教書了!」第二年,國家恢復了研究生考試,易中天報考了研究生,「我一高中生,考研究生沒考上不丟人,考上了,算我賺了四年。」
易中天的箱子裡面裝著唐詩宋詞,這是他從武漢帶到新疆來的,「純粹是一種愛好」。經過三個月的苦讀,他終以大學本科「同等學力」資格考入學術之門,成為武漢大學中國古典文學專業的研究生,在13年後重返武漢。多年以後,大紅大紫的易中天在與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的觀眾交流時說,當年被錄取後最興奮的,不是因為自己成為了文革之後第一批研究生,也不是可以公開地去看唐詩宋詞了,而是,「可以在圖書館裡天天看書啦!」易中天開始了他的遲到的大學生涯。他幾乎是瘋狂地讀書學習。曾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引起人道主義大討論的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易中天就讀了三個中譯本。他買了一本單行本,然後還把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的那個譯本抄了一遍。「筆記本現在還在家裡,我抄的時候筆記本是這樣的,三分之二的地方抄原文,三分之一的地方做心得筆記」。他說。易中天認為,八十年代對他思想影響最大的有兩個人,一個是歷史學家黃仁宇,另一個是美學家、哲學家李澤厚。前者的《萬曆十五年》影響了易中天的歷史觀,後者則影響了他的學術取向。其中李澤厚的《美的歷程》,對易中天影響最大。雖然李澤厚認為自己的代表作是《華夏美學》,但是易中天堅持認為,《美的歷程》才是李的代表作。「《美的歷程》首先告訴我,原來學問可以這樣做,原來學問就該這麼做。這對我影響非常大,包括最後選擇了美學作為專業,這都是受李澤厚的影響。」1981年易中天畢業,當時的武漢大學校長劉道玉愛才心切,專門找到教育部部長蔣南翔,以5名本科生去新疆工作,換得了易中天留校工作。三年後,劉道玉任命易中天為中文系副主任。在學說迭興、思想激蕩的八十年代,易中天與外界沒有過多聯繫,而是埋頭教學和研究,以構築自己的學術體系。李澤厚的美學叫「實踐美學」,雄心勃勃的易中天在他的同學鄧曉芒的影響下,由鄧曉芒領頭,一起建立了「新實踐美學」這樣一個新學術體系。所謂「新實踐美學」,顧名思義,也就是對以李澤厚為代表的舊的「實踐美學」的一個超越。它的代表成果,就是二人合寫的《黃與藍的交響》。對這本書,兩人都比較自信。鄧曉芒曾對易中天說:「此書推遲了兩年面世,使中國美學界停滯了20年。」但是這部30餘萬字的專著在1989年出版時——此版書名叫《走出美學的迷惘》——正遇上出版低谷,只印了八百冊。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是中國學術界、思想界的轉折點。站在這個轉折點上,易中天一方面感受著時代的變遷,另一方面又體味著學術自由的壓抑。早在1988年,易中天就出版了他的處女作 《〈文心雕龍〉美學思想論稿》,還發表了諸多論文。然而成果頗豐的他,直到1991年才晉升副教授。於是易中天告別了武漢,來到廈門大學執教。不久,他的代表作《藝術人類學》出版,並獲得了「首屆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當時廈門大學獲獎14項,13項的得主都是博士生、導師、教授,只有我一個人是副教授,我就因為這本書評上了『正教授』,如果沒有這本書的話,我當不上教授的。」「這本書的獲獎,意味著您得到了學術界的公認?」記者問。「那時候已經沒有學術界了,哪來的公認?最多是評委的承認罷了!」易中天回答。那時候學術著作出版難,出來的東西也沒人看,「收到同行的著作,也就看看前言、看看後記,寫封回信謝謝就完了。我的 《藝術人類學》也沒人看,於是我就想,如果同行都不看,誰看?反問其他,如果書寫出來沒人看,你寫出來做什麼?」「大概是94、95年吧,我開始了兩個轉折,一個是我的學術領域從美學轉到文化學和歷史學,另一個是從面對學術界轉向面對大眾。」轉折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對學術界的失望。作為一個學者,易中天也深刻地感受著學術體制的禁錮。當時的學界都在忙著寫論文評職稱。北京大學李零教授說「學校不是養雞場」,可是學術體制「已經把知識分子都變成養雞場流水線的雞,每天被數要下幾個雞蛋」。這種體制嚴重影響了思想自由與學術繁榮,「結果就是大量地使用納稅人的錢炮製學術垃圾和學術泡沫。」最初,他並不知道突破口在哪裡,但是他下了一個決心:「我寫的書如果沒人看那就寧可不寫,絕對不寫,我一定要寫很多人看的書。」易中天一直想寫一部 《中國美學史》,但是在寫的時候他發現,要說清楚中國美學史必須弄清楚中國文化和中國人,於是他就寫了《閒話中國人》,然後一發不可收拾,有了《中國的男人和女人》、《讀城記》、《品人錄》,這些書在五年之內陸續出版,2000年由上海文藝組成「品讀中國書系」一次推出,反響強烈。《閒話中國人》是文化學著作,《中國的男人與女人》是社會學著作,《讀城記》是「城市學」著作,《品人錄》是歷史學著作。之前,易中天出版的《〈文心雕龍〉美學思想論稿》、《藝術人類學》等書都是出版社賠錢出的,而「品讀中國書系」成為他所有書中第一批可以使出版社盈利的著作。「把這套書寫完後我發現一個問題,你要弄清中國文化必須弄清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否則你說不清中國文化,中國文化跟政治的關係太密切了。」但是在推出 《帝國的惆悵》、《書生意氣》後,「我又發現要弄清中國文化,弄清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必須弄清中國歷史,這還不夠,你還要有一個參照系,你還要和西方的政治制度、西方文化聯繫起來。」恰在此時,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我就注意到一個現象,就是美國打伊拉克非常輕鬆,我們有些軍事評論員預言美國會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但事實不是這樣。我還注意到美國總統改選換屆的時候,很多歐洲人提出來說應該全世界來投票。我認識到,美國這個國家你可以不喜歡它,你有權利不喜歡,你也可以批判它,你有權利批判,你還可以責罵它,你有權利責罵,但是沒有人能夠小看它。」有了這個想法後,易中天發現,僅僅了解美國的制度倫理和價值體系是不夠的,「這個問題牽扯到國家的起源、國家是怎麼樣建立的,必須追根溯源,才能觸摸到事情的本質。因此我就去開始關注美國,研究美國史。」於是就有了憲政啟蒙著作《艱難的一躍:美國憲法的誕生和我們的反思》。在這本書中,易中天用琅琅上口的語言,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了解美國制憲歷程的平臺。就這樣,從古代文論到美學,從美學到心理學,從心理學到人類學,從人類學到文化學,從文化學轉到歷史學,易中天最後走上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面對億萬觀眾講解那些長期被僵化為概念的歷史。他讓歷史這隻「硬邦邦的凍雞」飛了起來,同時也走出了現行的學術體制。

版權聲明

圖文來自網絡,僅供思考與交流,

感謝作者原創,如涉版權請聯繫小編刪除處理。



鄉關野酒

放 心 喝,盡 管 醉!


原鄉 | 原物 | 原味

著書原為稻粱謀。眼前,因為眾所周知的緣故,書不易售,改賣家鄉山中風物。此中種種難言,與君相視一笑。

點擊「閱讀原文」,品嘗原鄉原味

相關焦點

  • 【好書推薦】易中天
    易中天 湖南長沙人,中國知名作家、學者、教育家。 先後任武漢大學、廈門大學教授。"開壇論道"的學者,2006年在央視"百家講壇"主講《漢代風雲人物》、《易中天品三國
  • 為什麼歷史學家對易中天的評價都那麼差?易中天只是一個說書的
    為什麼歷史學家對易中天的評價都那麼差?易中天只是一個說書的「易中天品三國」這6個字成為了一代人揮之不去的童年記憶,對於歷史的愛好者而言,尤其是三國熱衷者來說,易中天確實捧的有點高,但也毋庸置疑,易中天的對於三國裡面刻畫的人物確實有著獨特的見解,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人都捧他的原因,當然有捧的,也有拉黑的,尤其是一些歷史學家,對於易中天獨特的見解表示有些不妥,畢竟歷史是講究客觀事實,而易中天對於歷史闡述了自己的觀點,結果無意間引領了以大眾人朝著他的觀點看齊
  • 淺談《易中天品三國》
    但是《易中天品三國》探索三國的真相、揭開三國的面紗,將一段真正的歷史還原給世人又何嘗不是一件影響深遠的大事呢?一、《易中天品三國》究竟品了誰?1、還原真實的曹操 曹操的人生從他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其生父是太監的養子,在東漢那個九品中正制鼎盛門閥制度盛行的時代,這無疑是曹操一生受人詬病的原因之一。
  • 「老照片」為什麼易中天被稱為「永遠的副教授」
    看過《百家講壇》的朋友,肯定對易中天教授教授很熟悉。今天分享的老照片就和易中天教授有關,是他1978年在武漢大學讀研時拍攝的照片。
  • 《易中天中華史》值得讀嗎?
    買易中天先生的《易中天中華史》曾頗費一番思量,原因有二:其一,易先生真是能寫,目前已出二十卷,全套書定價七百多元,就算某東、某寶折扣下來也基本在四百元左右
  • 易中天品三國的價值與意義
    易中天在百家講壇品三國,是開得最好的講座。他講起來幽默風趣、聲情並茂,很容易吸引和打動觀眾。正是因為有這種感染力,所以這檔節目取得了極大的成功。雖然《品三國》自播出距今已有十幾年了,但現在重看這個節目,仍然很有啟發性。易中天品三國是以《三國志》為藍本,以別的史料為輔本展開的。
  • 易中天是如何評論乾隆的,為何被乾隆的後人給告了?
    易中天對乾隆皇帝的評價就是這個皇帝很差勁,在位60年基本上沒有幹過什麼好事!不僅僅如此,他還養了一個巨貪,也就是和珅。易中天破口大罵說乾隆是「王八蛋」!就是易中天的這句話,被乾隆的後人起訴了他。易中天很顯然是對乾隆不滿的,甚至是看不起乾隆的。當然了這些對於乾隆的評價,易中天僅僅是代表他個人的意見。若是熟悉易中天的人,都知道易中天在解讀歷史的時候,也是帶有個人的喜好的,他的個人喜歡也是很濃重的。
  • 《客從何處來》易中天尋根 揭家族秘史
    易中天的祖上又是如何逃過一劫的?就這樣,易中天出發了,開始了他《客從何處來》的拍攝,他在歷史研究人員的帶領下,去了世代祖先的故土,第一次面對了自己從未知曉的家族秘密,憑藉先祖檔案和「家庭文物」,一部易氏家族的歷史故事被層層打開,身為歷史學者的易中天也陷入了五味雜陳的情感。簡介: 接受病危中的大哥的囑託,歷史學家易中天繼續追溯家族的歷史。他在湖南一處偏僻的河道邊,「遇見」他的曾祖父易翰鼎。
  • 《易中天品三國》易中天品三國01-04
    特別節目1.易中天對話王立群將相帝王史,充滿了權術、血腥、勾心鬥角的宮闈之爭,似乎覺得我們的祖宗、歷史就是這麼灰色的、不光彩的,正視這段歷史,是需要勇氣的,你必須承認、面對它。正視事實、評價歷史、講述歷史都需要勇氣。勇氣來自於:道義、群眾的支持、學術的良心與良知、責任感。
  • 《易中天品三國》易中天品三國 觀後感
    易中天老師用他詼諧幽默的語言,生動形象的授課,由淺入深地為我們描繪了那段波瀾壯闊的英雄史詩。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剝去歷史的滄桑厚重,看到的是先人寶貴的精神財富,學到的是帶著「歷史之同情」去看待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歷史態度。
  • 《易中天品三國》歷史的插曲,士族的勝利
    對易中天品三國的態度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小學剛接觸,迷得不得了,那個時候還喜歡玩Koei的三國志11,把每個武將的技能、屬性、生平歷史,每個城市的名字、特點背的清清楚楚,再結合易中天先生的故事一品味,實在是小學時候的一件樂事。後來自己漸漸長大,外加百家講壇又被袁騰飛、於丹之流拉下神壇。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國,似乎又成了一種過於「通俗」的東西,倒有覺得有幾分不屑。
  • 易中天:「自古以來」這四個字本來就是騙人的
    前段時間,易中天給電影《少年的你》打92分上了熱搜。他說這部電影令人感動的是:小念和小北的抱團取暖,就像兩隻孤立無援的小動物互舔傷口。易中天說話向來一針見血。對於很多稍微年輕的人來說,對易中天的了解可能就局限於百家講壇裡「悲劇啊!」那個表情包,以及他那特色鮮明的嗓音。殊不知十多年前,報紙上談起易中天,後邊十有八九會跟著「現象」二字——易中天現象。
  • 易中天從「文化群寵」,淪為譁眾取寵的二流學者?你看老梁怎麼說
    易中天從「文化群寵」,淪為譁眾取寵的二流學者?你看老梁怎麼說易中天是一個頗具幽默感並且應變能力相當強的專家學者,倘若在生活中未必會出彩,可要是放在舞臺上,效果就是立竿見影了。易中天在《百家講壇》上的表現,那是有目共睹的,各種橋段都拿捏得恰到好處。一時間,易中天成了「文化群寵」。
  • 可惡的易中天,居然這樣評價乾隆?談一談乾隆的歷史功績
    近日,一責關於易中天的新聞刷爆了全場,據說,在評價乾隆的歷史責任的時候易中天說了一句:「乾隆皇帝是王八蛋,六十年沒幹一件好事,不知道為什麼還有人要歌頌他
  • 易中天:我最討厭人生格言,全都是扯淡,天才怎麼會是勤奮
    易中天:我最討厭人生格言,全都是扯淡,天才怎麼會是勤奮易中天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他在《百家講壇》上的詼諧幽默,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生活中的易中天卻是另外一種模樣。早年他在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說了一句很不得體的話,筆者很是小心的剔除不雅之言,大意就是「我最討厭人生格言,全都是扯淡,天才怎麼會是勤奮」。
  • 簡評易中天節目上怒懟餘秋雨
    好一個坦率秉直的易中天!好一個學識淵博的易中天!看你百家講壇上還有謙遜風度,對歷史侃侃而談不傷大雅,這會子耍起大腕作風,讓兩個主持人畏懼給你提問,讓兩個主持人進退維谷,是你作為長者的風範嗎?不為他人考慮難處,你既然不願回答這算不上刁鑽的問題索性不來做客倒也罷了!請你是看起你是名人,至少該稍微尊重點,體諒他人的難處吧!
  • 《易中天品三國》易中天品三國完結撒花
    2017.8.27 打卡1.易中天品三國完結撒花,看了小半年吧。筆記:1)諸葛亮:國士 2)曹操:可愛的奸雄 3)袁紹:反應巨慢,從頭黑到尾 4)除大主公外單獨成傳:諸葛亮和陸遜(伯言命苦)5)戰國三家分晉,東漢末三國歸晉。歷史在某種程度上是個圓。
  • 易中天被投訴了!清太祖努爾哈赤後裔:公開侮辱乾隆皇帝
    2015年4月,易中天聲明從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退休,很長時間以來,易中天都活躍在各類電視臺講座中,人們對於這個敢說實話、直言不諱又幽默詼諧的老頭充滿了好感,自從2005年央視《百家講壇》火了之後,易中天便以《品三國》、《漢代風雲人物》被人們津津樂道,通俗幽默的語言讓人們對歷史文化耳目一新,2008年他又主講了《先秦諸子百家爭鳴
  • 《易中天中華史·百家爭鳴》:爭出一個未來
    但按著易中天前面幾本書所形成的慣例,如何用六章200頁左右的篇幅來寫清楚?要寫清楚都已經太難,又如何推陳出新提出不一樣的觀點來?打開書,居然還是六章,撇開注釋不算,198頁。從章節的標題其實已經可以看到易中天教授的一些思路了:第一章「這世界有救嗎」,緊緊承接上一本《從春秋到戰國》,天下大亂、群雄逐鹿,這世界是否還能拯救?
  • 為何說於丹、易中天等人其實都是些二三流學者?
    隨著節目持續走紅,講壇上的老師們亦如神明般受到萬民敬仰,接連躥紅,於丹、易中天等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即便如此,他們卻一直伴隨著社會上的諸多爭議,言語於丹、易中天等人其實都是些二三流學者,這是為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