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歷史學家對易中天的評價都那麼差?易中天只是一個說書的
「易中天品三國」這6個字成為了一代人揮之不去的童年記憶,對於歷史的愛好者而言,尤其是三國熱衷者來說,易中天確實捧的有點高,但也毋庸置疑,易中天的對於三國裡面刻畫的人物確實有著獨特的見解,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人都捧他的原因,當然有捧的,也有拉黑的,尤其是一些歷史學家,對於易中天獨特的見解表示有些不妥,畢竟歷史是講究客觀事實,而易中天對於歷史闡述了自己的觀點,結果無意間引領了以大眾人朝著他的觀點看齊,結果就是,歷史的客觀事實性質就變味了。
只不過一個教授,半路出家,說了一段書,成為了老百姓的說書先生,結果火了,有些人就看不慣了。
易中天品三國這一段,已成為了眾矢之的,謾罵之聲已經是滿天下了,但不得不說易中天研究人類文化起源以及文心雕龍方面的論述,卻沒有什麼人去罵,還有百家講壇《先秦諸子》這一段,也是少有人多口舌,對於《先秦諸子》的論述,易中天確實剖析極深,見解犀利,但也有些曲高和寡,畢竟文壇之上也還是有許多故作玄虛解道家,也還有傳統文化恨儒家的人,可惜的就是這些人都杳無音信了,沒有出來群而攻之。
至於為什麼有些歷史學家對易中天的評價都很差,人家只是一個說書的教授,業餘愛好而已,並非像歷史學家那麼專業,對某個角度以及時間進行深度的剖析和研究,把最真實的歷史展現出來,易中天只是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對於自己的理解做了一番論述,以說書的形式表達出來而已,所以兩個層次都不在一個調上面,評價又能好到哪去?
不過從學術上面來看,易中天搞的學術非常的中國化,駁不倒辨不明,但他的學術勇氣不大,提出立論比較謹慎,用的都是幾個別人的觀點來證明自己,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所以有些人找到了突破口,以此抨擊,繼而蹭熱度。
對於筆者而言,曾經那個還有火起來的易中天,在學術圈文化圈裡面小有名氣,偶爾以一篇文章論述一下,博得幾個好友的歡笑,這時候的易中天侃侃而談,他講方言、講文化差異,講古典文學,講美學,講文心雕龍,風趣幽默,娓娓道來,引人入勝,頗有風範,但火了之後,一切都被有心人攪黃了,一切也都變味了,似乎都看不得別人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