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這本書之前,已經非常好奇。
那實在是一個太過輝煌的時代。那麼多璀璨耀眼的明星、那麼多特立獨行的思想、那麼多精彩絕倫的言行,隨便拎出其中一個都可以編織無數皇皇巨著來。
但按著易中天前面幾本書所形成的慣例,如何用六章200頁左右的篇幅來寫清楚?要寫清楚都已經太難,又如何推陳出新提出不一樣的觀點來?
打開書,居然還是六章,撇開注釋不算,198頁。
從章節的標題其實已經可以看到易中天教授的一些思路了:
第一章「這世界有救嗎」,緊緊承接上一本《從春秋到戰國》,天下大亂、群雄逐鹿,這世界是否還能拯救?作者一定趁此引出各家主張。
第二章「哪個社會好」,應該就是對「百家」觀點的比較與評判。
第三章「君權,民權,人權」,標題已經顯而易見。
第四章「活著為什麼」看起來有點模糊,但從小標題能看出講的是關於「做人」的主張。
第五章「生存之道」和第六章「制度與人性」應該更多是作者對百家觀點比較之後自己的結論吧。
全書讀下來,大致如是。
與以往幾本感覺稍微不同的是,這一本裡,易中天教授更多側重於梳理,梳理出來的結論基本上與其他地方現有的結論差不多,而在前面幾本中非常明顯的「易氏風格」顯得略微暗淡了一些。
但也並非完全沒有。
其一,求同。
記得自己念書時候的歷史課本裡,對「百家爭鳴」的闡述更多著眼於「爭」,重點講諸子百家之間如何不同,甚至如何互相攻擊,讓人深深地感受到其中硝煙瀰漫,但一直弄不明白的是,這些人是吃飽了沒事幹嗎?這樣爭來爭去究竟是為什麼呢?
在這本書中,易中天教授也講他們之間的不同,但在這些「不同」之中,他做出了總結——諸子百家之間,所有困惑與爭論的問題,其實集中起來大致只有兩個:一個是如何治國,一個是如何做人。
這就讓人豁然開朗了:原來,不管如何「爭」,大家的目的其實都是相同的,想要為那個亂鬨鬨的世界提供一道良方。
正如幾位大夫共同面對一個病人,雖然對治病的方法各有各的想法,但大家的目的都是想治好病人。
在這樣的前提下,再去看那些針鋒相對轟轟烈烈的言論,想像著他們面紅耳赤互不相讓的情形,忽然間覺得、如此可愛。
其二,捨棄。
正如一開始所杞人憂天的那樣,這一段時間範圍內,可以秉筆直書的東西實在是太多,無論怎麼寫,總難免「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易中天教授自己也在後記中這樣說:「如果一定要求全責備,那是可以千刀萬剮的。因為先秦諸子是太平洋,本書則還算不上黃浦江」。
當然,這也可以說是作者給自己的這本書留了條退路,但作者也的的確確做了很大的取捨。作為讀者,就當做是坐在飛機上鳥瞰吧,雖然未必能夠細緻入微,但總算可以窺得全貌。
其三,定位。
關於諸子百家,我們看到過太多站在大中華角度的沾沾自喜。
這個時期的的確確是中華民族思想史上的黃金時期不假,但似乎很少有人去指出其中的不足。
易中天教授在這本書的最後,留下了幾句很讓人深思的話:
「其實回顧一下諸子的爭鳴,我們就會發現,所有的質疑和爭辯,都沒有超出世俗生活的範圍,這就跟同為軸心時代的其他民族思想家頗為不同。面對苦難,猶太先知和釋迦牟尼超越了塵世;面對自然,古希臘哲學家走向了思辨。他們都在追問人的終極存在,追問世界的起源和本原。這是先秦諸子不關心的。即便老子的道,也不是古希臘的『物理學之後』,而是中國的『倫理學之後』。
「顯然,我們的文明即便在她思想最活躍的時代,也缺失了宗教和科學這兩個向度。」
是的,我們能看到自己的強大,更要看得見、容得下別人的強大,甚至能將其吸納到自己的血液中去。
正如那爭鳴的百家,融會貫通、兼容並包之後,喚出的,是一個空前盛大的秦漢,是一個千年不滅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