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關注的易中天中華史終於出了新書《嚴嵩與張居正》,如果說之前《朱明王朝》講述的是故事精彩的明朝早期,那麼這本書涉及的就是漫長的明中期,即嘉靖和萬曆皇帝時期,更是一本專門講述文官政治的書。
對於這兩個皇帝,很多人經歷了看山是山、不是山、還是山的步驟。兒時閱讀《上下五千年》,看到這幾個皇帝都是中後期的了,而且行事乖張,怎麼看都不像是好人,自然覺得是昏君。
等到高中、大學時期,特別是閱讀多部作者個人觀點強烈的明史之後,覺得這兩個皇帝應該是能君,雖然不上朝,但是不耽誤做事,而且嘉靖早期革除積弊,萬曆還有三大徵,像打開了一扇新大門,覺得看山又不是山了,似乎這兩個皇帝還不錯。
但是最近,隨著閱讀的深入,覺得看山還是山,這兩個皇帝毫無疑問是昏君,而且比如什麼漢獻帝之類的傀儡,這兩個皇帝簡直就是中國封建帝王昏君的典範。
因為《萬曆十五年》等書珠玉在前,這本書看上去頗為順暢,史實早已清楚,但是易中天的敘述還是十分精簡,同時,提出了一個問題。
嘉靖是聰明人,萬曆從小就接受張居正古今文史的教育,這兩個人為何會蛻變為昏君混蛋?
先說嘉靖,他登基做皇帝的時候才16歲,本來輪不到他,因為荒唐的正德皇帝沒有子嗣,他這個湖北的藩王才得到從天而降的皇位。他性格很倔強,硬是在禮儀禮制等方面不鬆口,利用所謂的親情為自己父母謀取利益,通過一系列看似無聊的禮制,培植了自己的勢力,比如張驄等人,同時驅逐了四代權臣楊廷和,掌控了權力,那個時候還不到二十歲。
而張驄等人得勢靠的也是所謂大禮儀,因為嘉靖皇帝雖然是正德皇帝的下一任,卻是他的弟弟,他要尊正德父親明孝宗,也就是他的伯伯為父親,他不願意了,一定要讓自己的親生父親被封為皇帝,其實他就是想靠這個禮儀之爭,看看誰能是自己的勢力,張驄等人上鉤,自然後來也是投桃報李,當上了首輔。
看上去,嘉靖年少有為,不過他確實也是足夠聰明,把臣子玩弄於鼓掌之間。沒想到張驄因為禮儀上位,也因為禮儀而下位,一個叫做夏言的人同樣利用禮儀上位,取代了張驄。
而且嘉靖喜歡道教和煉丹,需要寫作青詞,夏言寫得一手好青詞,因而得寵。沒想到夏言因為青詞上位,也因為青詞而下位,一個叫做嚴嵩的人同樣利用青詞上位,取代了夏言。況且嚴嵩還寫道一手好書法,「六必居」的牌匾就是他所寫。
但嚴嵩卻心狠手辣,搞死了夏言。沒想到嚴嵩因為權勢陰謀上位,也因為權勢陰謀而下位,徐玠搞死了他,嚴嵩之子嚴世蕃被斬首,嚴嵩則悽涼地死去。
嚴嵩
以上就是這段歷史的內容,易中天已經很簡化這段歷史,這邊可以更簡化為三段因果報應,而且都是後者利用前者曾經得勢的東西,打倒前者。
精彩嗎?精彩。
嘉靖聰明嗎?聰明。
權術玩得好嗎?好。
如此精彩的歷史,堪稱中國版的權利和遊戲,借用這個名字,而非內容。
可是,問題來了,嘉靖的權術玩的太好了,這些有利於國家嗎?
嘉靖到最後幾乎只會玩權術了,遇到事情時,第一想的不是怎樣把國家治理好,而是如何最大程度上維護他個人的利益,所以只要對他本人有利的,他就想方設法地幹,對他本人沒有直接利益的,他就愛管不管,他個人的位子是穩固了,明朝的老百姓可就慘了。
這些禮儀、權術,對民生有用嗎?嘉靖時期,正是明朝衰落的時期,南邊倭寇侵擾,甚至打到了南京城下。
北邊韃靼入侵,俺答汗如入無人之境,佔領懷柔、順義,一直打到北京內城下,嘉靖顏面掃地。庚戌之變此後20多年,俺答汗每年都要南侵,這樣的局面持續到嘉靖死去,隆慶皇帝登基才解除。
太平盛世嗎?不是。
我們可以看出,所謂的嘉靖皇帝,不僅自大,更自負。可是他的帝國真的就像皇帝的新衣一樣,所有的人都不敢說真話,他真的以為自己比肩漢武唐宗了,其實離宋徽宗明英宗也不遠。
所以,這樣的聰明人,這樣的權術,有什麼用呢?真是中國文化的悲哀,把聰明用錯了地方。
但好在帝國不全是騙子,最後一個小孩子說,皇帝明明就沒有穿衣服啊,大家驚呆了,只有這個小孩子說真話。
這個小孩子就是天真浪漫的海瑞,海瑞一生理想主義,他罵嘉靖一無是處,家家乾淨。嘉靖想殺他,但是又覺得這樣成就了自己昏君之名。而且海瑞這個人很軸,滿腦子忠君愛國,他說,皇帝如果改正錯誤,每個人都可以做聖君。可以說,這句話救了他,嘉靖真的覺得自己是聖君,只是不願意改正錯誤,他以為海瑞對他有期待,就沒有殺他。
海瑞
海瑞又是幸運的,關了兩年,嘉靖死掉了,他重獲得自由,這樣的機會千載難逢,如果嘉靖真是壯年,多活二十年,海瑞又是一個楊繼盛,喜劇就會變成悲劇。
但是海瑞太理想化,太正直,做事的事情絲毫不考慮人情,度田的時候面對救自己性命的徐玠也毫不手軟,最後只能是作為吉祥物。
甚至張居正也不喜歡他。
張居正可以說跟海瑞正好是兩面。
海瑞很軸、絲毫不轉彎。張居正很圓滑世故、情商很高。
海瑞覺得人必須要講道德,他過著苦行僧生活,一年只買一回肉。
張居正卻覺得人能做成事情最重要,他也不講究廉潔,甚至戚繼光也給他送禮。
問題是,最後做成事情的是張居正,而不是海瑞。
易中天寫到這裡,其實嘉靖時期結束了,自然過渡到到了隆慶和萬曆時期。
如何評價嘉靖?
只能說,這是一個小聰明、卻沒有大智慧的人。
這個人自以為是,妄自尊大,整天不務正業、迷信道教,搞得滿朝文武,都在鑽研道教青詞。
他身居西苑,不再過問家國天下的大事小事。一應事務,實際上都是首輔在決策。他也知道,那些首輔,很多不是好東西,比如說嚴嵩,但他懶得管,也管不動,有人替他做事,管他好壞,他要煉他的丹。
這個人,毫無疑問是昏君,他是聰明,不錯,但是他的心思沒有用在治國上,沒有用在富國強兵上。
嘉靖真的應該反覆閱讀下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魏徵勸導李世民,說做君王的人,一定要懂得知足以自戒、知止以安人、謙衝而自牧、慎始而敬終、虛心以納下、正身以黜惡。
如果做到了這些,就算一個廢物皇帝,本身資質十分平庸,他也能成為一個好皇帝。
做不到這些,就算天資聰穎,也是自作聰明,變成一個十足的混蛋。
嘉靖做到了知足以自戒嗎?沒有。如果他能稍微收斂點,就不會一而再地沉迷煉丹,把朝廷搞得烏煙瘴氣,所有大臣不務正業,都在寫道教青詞。
嘉靖做到了知止以安人嗎?沒有。嘉靖沉迷煉丹,住在西苑的萬壽宮,萬壽宮失火,他不顧民間疾苦,執意修築萬壽宮、改建三大殿、改建天壇地壇,耗費大量民脂民膏、甚至連朝廷百官的工資和邊關將士的軍費也搭進去。
嘉靖做到了謙衝而自牧嗎?沒有。他如果謙虛點,不那麼自負,就不會有那麼多冤假錯案,楊繼盛舉報嚴嵩,嘉靖知道嚴嵩之惡,但是嘉靖離不開嚴嵩,只能任由忠臣被殺。
嘉靖做到了慎始而敬終嗎?沒有。早期的嘉靖意氣風發,革除積弊,甚至人稱嘉靖新政,中年的他卻開始懈怠,不務正業,沒能善始善終。
嘉靖做到了虛心以納下嗎?沒有。嘉靖由不得別人說他半點不好,不願意承認任何錯誤,甚至徐玠殺嚴世蕃的時候,三法司的人說嚴世蕃之惡,徐玠都說,這肯定不會殺到嚴世蕃,因為這是皇帝準許的,皇帝不會承認錯誤,最後以通倭罪名殺了嚴世蕃。嘉靖不僅自大,更是自負。
嘉靖做到了正身以黜惡嗎?沒有。他自己哪裡做到了以身作則?甚至為了煉丹,變態的他用宮女經血煉丹,這才導致了以楊金英為首的16名宮女生起了謀殺的想法。最終沒能勒死嘉靖,但是嘉靖差點被宮女謀殺,也是足夠窩囊。
這就是一個混蛋啊。
嘉靖
嘉靖,就是一個十足的混蛋,做下許多荒唐事,而這一階段恰恰又是中國社會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這就使大明王朝錯過了重要的發展機遇。
問題是,最近很多對歷史一知半解、半吊子的人,聽說嘉靖並不笨,似乎打開了新大門,覺得可以給他翻案,覺得他是一個好皇帝。
這真的滑天下之大稽了,沒人否定他的智商,但是也不會肯定他的治國。
說完了嘉靖,再來說另一個萬曆皇帝。
萬曆皇帝早期的改革是十分出名的,因為他沒有親政,內閣首輔張居正主導了改革。
張居正這個人很圓滑,很懂得做事。他為了能夠完成自己的目標,甚至結交了託孤太監馮保,結交為兄弟。
一個讀書人,和太監結交為兄弟,真是奇恥大辱,他卻覺得能做成事也未嘗不可。
他也懂得權術,身為次輔的他表面輔助首輔高拱,卻聯合馮保扳倒了高拱,高拱也驚呼,這個人太壞了!
但是張居正和嚴嵩的區別就是,他們都用陰謀詭計,都得到皇上重用,但是張居正在真的做事、真的改革。而嚴嵩在尸位素餐、拍馬屁、搞政敵。
張居正的改革,最大的影響就是一條鞭法,促進了商品經濟發展,也開啟了雍正時期著名的攤丁入畝,通過這個,中國在農業化社會中終於完成了最後的考卷,等著進入近現代商品社會。同時,考成法也激勵了官場的鬥志,抑制住了貪腐和懈怠。
但是張居正終於被抄家,兒子都自殺了,下黑手的就是他教育的好學生萬曆。
萬曆因為總是被馮保、太后和張居正三個人管著,有著強大的逆反心理,爆發出來之後,自然瘋狂報復張居正。
萬曆十年,張居正死去之後,萬曆迅速開始了清算。轟轟烈烈的十年改革也隨之終止。
張居正
萬曆不上朝,也十分懶惰。雖然他也做事,只不過他最積極的就是斂財,派出了大量的礦監稅監收稅,搞得民不聊生。甚至爆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紡織工人起義——蘇州葛賢起義。
萬曆居然在位了47年之久,實際掌權37年。這37年,更是明朝迅速淪陷的時期。
而此時,我們不由想到一部名著《萬曆十五年》,截取的就是這段時期,萬曆皇帝和群臣爭鬥之後,不得不屈服,開始撒手不管,最終不上朝。
萬曆時期,暴露出了王朝晚期的普通問題,官僚系統腐敗、效率低下,很多看起來大義凜然的文官集團,不得不報團,相互攻擊,持續內耗,最終都是不務正業,導致王朝滅亡。
而中國官場最大的弊病,在此時完全暴露出來的就是:
官比事重要,人比理重要。
一個人可以做不好事情,但是不能不拍上級的馬屁,拍馬屁的人都升官了,你在那邊埋頭苦幹的,最終還是在埋頭苦幹中默默無聞。
一個人可以學不會什麼是真理,但一定要學會怎麼做人,特別在官場上,學會做人,才能在官場中自由翱翔。
萬曆皇帝最終選擇消極應對,也是對這個官場、這個官僚系統徹底絕望和厭惡了。
萬曆的自暴自棄在於,如果一個人確信自己的努力確實是無論如何也改變不了現狀,那努力就會失去動力。這有點像現在疫情的群體免疫,既然沒辦法做好防疫,那就大家全得了好了。
前面說嘉靖的時候說過,中國文化太注重權術了。很多官員家中,一定備著一套張居正,一套曾國藩,平時也不會去看,偶爾看下,也多是學習他們權術的。
問題是,這兩個人都有意不使用權術,張居正靠陰謀詭計當上了首輔,之後再也不用陰謀,這只是他為了達到目的不得不使用的手段。他實踐理想、專心改革,雖然最終失敗,但是提拔了一批有理想的官員。
曾國藩知道權術用多了讓人厭惡,就用親情和道德作為楷模激勵人們。
但是中國的官場還是死氣沉沉,一如已經腐朽的帝國。大量年輕人得不到提拔,懷才不遇的他們不得不另謀高就,在一艘山東登州開往遼東的船上,就坐著孔有德、耿仲明兩個人,不久圍剿他們的尚可喜也加入了進來。
對於萬曆皇帝,有太多迷,他雖然不上朝,也不至於不理政事,但經常好幾天見不到人影,連首輔也見不到他的面。
他確實身體有病,中途兩次都昏迷,病重的他都寫好遺囑,準備讓太子即位,第二天病好了,又立馬反悔,令人哭笑不得。
最後,50多歲的他死去了,這個年齡不算長壽,但也不算短命。
萬曆
這個人把持了明朝40年,雖然也有過三大徵等事跡,但是到了晚年,長期不理政事的朝廷,出現了多個官位的空缺也無人可補。
張居正改革的成果完全消耗殆盡。官場又開始腐敗起來,土地又開始兼併起來,礦稅、三餉加派等搞的名不聊生。
與此同時,努爾哈赤在遼東起兵,薩爾滸之戰全殲十萬明軍,明軍五萬多戰死。
這樣的皇帝,這樣的王朝,真的稱不上英明。
所以說,明朝實際滅亡於萬曆,確實如此。
那麼,總的來說,嘉靖和萬曆,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他們都幾十年不上朝,對官僚集團不信任。只不過嘉靖是主動出擊,耗費心力腦力,把官僚玩弄於股掌之中。萬曆則是消極退出,徹底不管不問,任憑你們瞎來,最終帝國被折騰得只剩一口氣。
嘉靖是自作聰明,用小聰明,從聰明人變成了糊塗混蛋。
萬曆則是心力交瘁,用消極態度,從有志青年變成了行屍走肉。
這兩個皇帝真是一面鏡子,原來,看山還是山,他們真的是昏君,而且是反面教材,永遠教育人們,不要小聰明,不要消極。
但是大航海時代開啟了,西方不會等著中國,老邁的官僚體系也將老化如一潭死水。
更近的是,努爾哈赤還在關外,萬曆死去了,距離大清入關,還有24年。
努爾哈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