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皇帝:究竟是有能力的明君還是徒有其表的昏君?

2021-02-23 冷炮歷史

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


評論區話題丨你對嘉靖皇帝的評價如何?

明朝中期的嘉靖皇帝,是明朝歷代皇帝中,統治時間較長的一位。然而這位君主的行事風格,非常詭異。經常用各種計謀和手段,給自己營造一種神秘主義奉為。而他治下的王朝,雖然風波不斷,但始終沒有之後幾位繼任者那樣的大風大浪。

那麼問題來了。對於嘉靖皇帝這樣的君主,究竟應該如何去評價他?他到底是有能力執掌一切的明君,還是徒有其表的昏君?

嘉靖其實是明朝皇帝風格轉變的分水嶺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可以將君主個人的手段和執政結果做區分,並從兩個方面來分別看待。畢竟,一個人的具體水平如何,往往不會是左右結局的唯一因素。王朝乃至整個世界的總體格局,都會對君主個人水平因素,產生巨大的影響。

嘉靖用各種手段,維持了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但這個理想世界對於大明朝而言,卻未必是好事。也讓今天所以願意潛心體察那個時代的智者們,唏噓不已。

要理解嘉靖的行事作風,就必須先看他的出生。因為他原本並不是皇儲身份,甚至連皇子都不是,無法享受明朝宮廷的皇家教育和相應的待遇。這也就意味著嘉靖沒有從小就有的那種極強優越感,或者說優越感的層次,僅僅停留在自己封地內的宅地。一旦脫離了原先的舒適環境,在京師面對見多識廣的京官老臣,優越感就會被稀釋的蕩然無存。

前期的明朝皇帝 多少還保留了一些勇武


因而,嘉靖皇帝給人以神秘主義傾向的感覺。實際上就是他個人的性格比較陰鬱,對周遭的大部分人都非常不信任。這種性格極有可能是在他少年時期,離開原先的封地和家庭或,在紫禁城內養成的。

如果看一看之前的歷代明朝皇帝,就會發現這種陰鬱是前人們所不具備的。哪怕建立王朝的創業者朱元璋和篡位上臺的明成祖朱棣,都在表現大氣和計謀方面,做了相應的平衡。而仁宗和宣宗的性格都相對寬厚,並有自小作為皇子的底氣,根本不削於幹很多過於陰柔的事情。至於看上去有些天真浪漫的明英宗和明武宗,則更是一副天之驕子的氣象,與嘉靖這種藩王出生的新皇帝,不可同日而語。

正在騎射狩獵的明宣宗


由於是皇帝中的「插班生」,嘉靖從少年時期開始接受的教育,也很成問題。明朝前期的皇帝們,雖然個人性格與具體經歷都各有不同。但一般都會保留些最基本的蒙古武力文化。這個傳統就從嘉靖開始中斷,並在之後不斷出產徹底的死宅皇帝。不是在內廷索取無度,就是連上班打卡都懶得應付。更有生錯人家的木工高手亂入。

嘉靖在其世界觀尚未完成塑造的年紀,就完全按照儒家經典的聖人教育被塑造。但正如前文所講的那樣,環境聚變給他造成的心理陰影非常巨大。不由自主的個人好惡與封閉化的單一教育模式,讓他的眼界和格局意識,變得非常之低。

所以,在嘉靖在位的時候,整個明朝對於世界的認識,進一步退化到令人髮指的地步。相比明成祖到明武宗這一系列具有少許國際眼光的前人來說,他已經徹底成為了身居大內的文弱之主。

嚴嵩的一生就是嘉靖控制官僚集團的縮影


在利用皇權和儒家等級意識方面,嘉靖幹的非常得心應手。你可以理解為是一個資質平庸的人,將一生全部的稟賦都集中到某個領域,從而獲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神秘主義色彩的營造,既是他幼年心理陰影留下的心虛殘餘,又是他進一步強化個人權力與控制欲的保護傘。

只是在其他方面,嘉靖的所作所為,對於一個幾乎控制了整個東亞大陸的帝國而言,是非常有害的。從他執政時發生的眾多問題,就能發現他與自己所處的時代,有多麼的格格不入。

以非常著名的嘉靖倭亂來說,皇帝本人的態度與他的世界觀都負有重大責任。在他之前,明朝雖然恪守海禁政策,但地方上迫於經濟發展需求,或多或少還是給沿海居民和外來商販放開了一些灰色地帶。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珠江口的屯門島和舟山群島南部的雙嶼島。

嘉靖的高壓曾策直接激起了大規模倭寇風潮


但在嘉靖皇帝繼位後,急功近利的狠抓對地方上的權力控制。重點就打擊了地方僅存的一些自由貿易空間。利用明朝官軍的體量優勢,通過偷襲等手段,將西洋的葡萄牙人、南洋的泰國人、東面的琉球與日本人都殺了出去。同時,也打擊了沿海廣大居民的為生手段,逼迫他們徹底走向武裝走私。

走投無路的沿海居民,就成為了倭寇集團的主力。一直到嘉靖死前,都沒有得到實質性的解決。無論有多少個戚繼光,編練多少戚家軍,都不可能消除幾百年來在沿海地區根深蒂固的傳統。因為一個地區的經濟格局成型後,是很難發生變化的。

嘉靖的高壓手腕 最終為自己招來了蒙古人的武裝示威


幾乎一模一樣的事情,在大明朝的西北邊境也在同時上演。山西邊區的居民,長期以來就需要通過和草原南部等地的貿易,維持必要的生計。在嘉靖繼位後,也加強了對這裡的越境貿易打擊,迫使更多人奔逃到邊境之外,成為徹底的法外之民。由於白蓮教在當地的巨大影響力,嘉靖時期的白蓮教就因為單方面的武斷打壓而勢力越來越大了。

他們在今天的呼和浩特市附近,建立了大規模定居點,成為明清兩代非常有名的板升城。他們也屢屢帶著庇護他們的蒙古勢力,攻打明朝邊境。後者同樣希望與明朝保持貿易關係,並在過去通過邊境的白蓮教徒幫助,進行這種地方默許的生意。現在,在嘉靖的高壓打擊下,只能通過武裝示威來達到效果。

文弱不堪的嘉靖發現,自己手裡的軍隊根本沒有戰鬥力,甚至連花名冊上的人數都被大量注水。若非蒙古人的目的在於武裝爭取貿易,嘉靖皇帝可能成為第二個明英宗。

糟糕的財政狀況 讓嘉靖根本沒法多變出幾支戚家軍


當然,僅以他個人角度出發,嘉靖還是收穫了不少成果。比如通過不間斷的打擊分化朝廷大臣,獲得了對士大夫集團的掌控。隨後再推而廣之到各地方官府,這讓他自己對全國各地的控制,達到了一個非常高的地步。對於一個因沒有安全感而需要強化個人集權的君主來說,這是再好不過的結局。

破敗的西北陸上防務 也根本搞不定蒙古人與白蓮教


只是在他逐步集權的過程中,明朝的實際情況卻是越來越糟。不僅朝政更加腐敗,而且經濟狀況也是一塌糊塗。那些原本可以分攤地方財政壓力的灰色收入被強行制止,讓朝廷反而需要為善後事宜花費更多的財力,幾乎形成無底洞。

可以毫不客氣的說,如果嘉靖多活10年,明朝很有可能在他精明的打理下,提前崩潰。從這一點來說,你就很難將他視為一個有能力的明君了。

推薦閱讀

白蓮教之亂:明朝鎖國體制下的邊境大患



明朝版林則徐:封疆大吏朱紈的慘澹結局


相關焦點

  • 嘉靖皇帝是昏君?你被騙了!
    文:快哉風(微信公號讀史特約作家) 倭寇攪得天下大亂,在位的嘉靖皇帝朱厚熜幹啥吃的?    在一般人眼裡,這個皇帝不愛江山愛煉丹,不弄國事弄女人,地地道道的「昏君」——你們全被忽悠了。歷史不是評書演義鼓兒詞,朱厚熜一點都不「昏」,他刻薄精明,大權緊握,皇位坐得穩穩噹噹。
  • 如何評價歷史上真實的嘉靖皇帝
    嘉靖這個皇帝是撿來的。天上掉下一個粘豆包咋就掉到他頭上了,大明其他宗室大概背地裡沒有不罵當朝首輔楊廷和的,而楊廷和這輩子大概最後悔的事情就是自己瞎眼選了朱厚熜當皇帝,這也說明一個問題,誰也沒長前後眼。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1567年),明朝第11位皇帝。是明孝宗朱祐樘之侄、興獻王朱祐杬之子。嘉靖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
  •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明君是誰?四大昏君又是誰?
    編輯整理:盛唐輝煌中國古代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上,一共誕生了494位皇帝,其中有73人並未真正在位或是死後被追封為皇帝。這樣算起來的話,古代真正當過皇帝的人大概也只有400多位。在這400多位皇帝中,有哪些是明君又有哪些是昏君呢?今天就來盤點一下中國歷史上的四大明君和四大昏君,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 「明朝昏君多,清朝鮮有昏君」,這句話誤導了大家多少年
    「明朝多昏君,清朝鮮有昏君」這個說法已經討論很多年了,但每個人的出發點不一樣,導致結果也不一樣。而我個人認為,明朝之所以比清朝的昏君多,主要是因為「明朝的昏君是被罵出來的,而清朝的明君是殺出來的」。清朝的皇帝還是很接受大臣的意見的,比如那些漢臣們有什麼意見可以提,說點好的,不然那邊的寧古塔正缺勞動力呢!明武宗想去南方玩,結果一個身體倍棒的小夥突然就溺水身亡了,萬曆似乎明白了什麼,導致一輩子不敢出城。哪個皇帝要出城玩,沒事,如果出了什麼問題,大臣可不負責,大不了再換個皇帝就是。
  • 古代上唯一沒有昏君的朝代,連續六代皇帝都是明君,被後人所稱讚
    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在這裡面有著許許多多的朝代,在上學的時候甚至我們都有一個口訣去背誦那些朝代——『夏商周秦兩漢.....』但是每個朝代都有結束的時候,每次都是因為皇帝昏庸無道,有的大肆勞民傷財,及其享樂,最後導致民憤怨起,朝代顛覆,這才又開啟下一個朝代。
  • 史上唯一沒有昏君的朝代,連續六代皇帝都是明君,被後人所稱讚
    回顧中國數千年的封建王朝,每一個王朝的更替都有屬於它的獨一無二的緣由,究其原因無非是皇帝的暴政或者外來敵患的侵略等等。在新中國成立之日起,我們的國家領導人以史為鑑,更加注重政治工作,那麼今天就讓我們翻開歷史長卷,去領略歷史上那些為天下百姓的一代明君吧。
  • 有人說明朝全昏君清朝全明君,為什麼明朝能撐270多年,清朝卻亡了呢?
    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代宗朱祁鈺、明孝宗朱佑樘等等這些難道是昏君?如果這些都是昏君的話,那麼中國歷史上還有明君嗎?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等這些盛世難道都是昏君治理出來的?
  • 明朝被黑的最慘的一個皇帝,好好的一個明君,卻被黑成昏君!
    像清朝還有「康乾盛世」,唐朝也有「貞觀之治」,但是明朝卻沒有什麼出名的好皇帝,人們聽好最多的就是就是「文字獄」、「胡惟庸案」這樣的暴政。於是現在一提到明朝皇帝,很多人第一反應這是一個昏君暴君集大成的朝代,,然而,事實真的如此麼?明憲宗朱見深開始的時候本為太子,土木之變後其父朱祁鎮被瓦剌擄去,叔父朱祁鈺即帝位。到景泰三年,朱祁鈺將朱見深廢為沂王,改立朱見濟為太子。
  • 劉煥讀《易中天中華史》5——嘉靖和萬曆,是不是昏君混蛋?
    兒時閱讀《上下五千年》,看到這幾個皇帝都是中後期的了,而且行事乖張,怎麼看都不像是好人,自然覺得是昏君。但是最近,隨著閱讀的深入,覺得看山還是山,這兩個皇帝毫無疑問是昏君,而且比如什麼漢獻帝之類的傀儡,這兩個皇帝簡直就是中國封建帝王昏君的典範。因為《萬曆十五年》等書珠玉在前,這本書看上去頗為順暢,史實早已清楚,但是易中天的敘述還是十分精簡,同時,提出了一個問題。
  • 明朝為何出了那麼多明君?從朱棣到朱佑樘,除了朱祁鎮都是明君
    明朝皇帝看似不正經的比較多,其實出色的皇帝還是非常多的。朱元璋的子孫後代裡,出色的有很多。明朝有兩個祖,一個是太祖朱元璋,一個則是成祖朱棣。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後世皇帝認為,明朝的開國之君是朱元璋,但是朱棣以後的北京政權,那是朱棣開發出來的,所以說朱棣也是明朝的創業祖先。
  • 清朝無昏君,明朝無明君-——這句話有什麼漏洞?
    ,明朝沒有明君,這句話就有很大的漏洞,令人啼笑皆非。  若真如學者所說,明朝皆是昏君,其王朝怎麼能與強大的清朝一樣並列300年左右?  歷史之上的昏君不在少數,昏君能夠在短短幾年,便使江山破碎,但若是真的,因為明朝皇帝身上一些劣跡,便將其判定為昏君,豈不是冤枉了在位之時兢兢業業的帝王?
  • 一個可笑又可悲歷史謊言:清朝無昏君,明朝無明君
    明清兩朝的政績確實是在歷史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若是說清朝沒有昏君,明朝沒有明君,這就有些令人啼笑皆非。明清兩朝的國祚皆是276年,若真如學者所說,明朝皆是昏君,其王朝怎麼能與強大的清朝一樣並列276年?
  • 為什麼明朝皇帝多昏庸,清朝皇帝最勤政?
    相反,好幾個看起來「昏庸」的皇帝卻都在位很長時間,如正德、嘉靖、萬曆等,這就很容易給人造成明朝皇帝大多昏庸無能的假象了。圖片來源於故宮博物院因此,明朝皇帝可以懶政,而清朝皇帝是不得不勤政,這是由客觀的政治制度所決定的,並非他們天生就是昏君和明君。
  • 大明無明君,大清無昏君:這句話是否正確,朱元璋、乾隆等皇帝怎麼說?
    在百姓的眼中,讓他們吃得飽穿得暖的皇帝就是好皇帝,而那些喜歡引發戰爭又加重百姓賦稅的,無疑就是一些昏君。自古以來,這種標準都沒有任何的問題,在現如今的和平時代,有人在鑽研歷史時,按照這個標準得出了一句話「大明無明君,大清無昏君」。
  • 漢靈帝是荒淫昏君,還是銳意改革的明君?
    後世有人說,漢靈帝是中國荒淫皇帝的鼻祖,那麼他到底有多荒淫?是真是假?背後又有哪些隱情呢?漢靈帝當上皇帝純屬偶然,他是解瀆亭侯劉萇的兒子,漢桓帝劉志的堂侄。東漢皇室絕嗣幾乎是常態,漢桓帝無後駕崩,當時掌權的太后竇妙,和大將軍竇武,選中了11歲的劉宏為嗣君,即漢靈帝。
  • 中國唯一一個沒有昏君的朝代,為何不到300年還是滅亡,不是唐朝
    在我們的電視劇上可以看到,明朝的皇帝好像都是有缺陷的,比如朱元璋殘暴,朱棣兇狠,朱瞻基愛鬥蛐蛐——雖然絕大多數人覺得這都不算啥缺陷,誰還沒個愛好呢?但是還是給這個雄才大略的明宣宗添上了一筆汙點。包括唐朝在內幾乎沒有一個朝代沒有一個昏君的——除了清朝。
  • 清朝都是明君?看看同時期的歐美國家,是我們對明君要求太低了
    認為清朝沒有昏君的觀點還是挺多的,為什麼會有人這麼說呢?大多數是有以下三個觀點:第一、清朝皇帝好學;第二,清朝皇帝自律性強;第三清朝出現過很長的盛世。關於縱慾,自古以來很多皇帝都難以控制,清朝皇帝還算有些收斂,即便乾隆有42個妃子,他還是能活到89歲,可見他對這方面把持得還算不錯。清朝出現過橫跨三朝的「康乾盛世」,時間長達一百多年,這實屬罕見,歷史上很難出現連續三朝都是盛世的局面,很多盛世都會因為繼任者能力不行,或者與前任皇帝意見觀念不一致,而導致盛世快速結束。
  • 易中天為什麼說明朝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差勁的皇帝?
    明朝16位皇帝就算以嚴格的明君的定義來劃分也有多達7位,包括洪武帝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永樂帝朱棣、洪熙帝朱高熾、宣德帝朱瞻基、弘治帝朱佑樘、泰昌帝朱常洛。試問這些皇帝比歷史上的哪些皇帝差呢?先說朱元璋就單單看他是中國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中唯一的乞丐出身的皇帝,就註定他絕不遜色於任何一個皇帝。如果說就這樣一個能從乞丐坐上開國皇帝的主,他的能力要差的話,那中國歷史上就沒有有能力的皇帝啦。
  • 皇帝後宮佳麗三千,可這幾位皇帝就不貪美色,可惜也不是明君
    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的皇帝都有後宮,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不一定怎麼分,再加上皇帝的妃子都是千嬌百媚的,比如說楊貴妃、甄嬛什麼的,還有什麼掌中舞的趙飛燕等等。再加上皇帝是掌管天下的,天下自然需要良主,更多的妻子自然有更多的皇子,就有更好的基因的孩子。
  • 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昏君的朝代,為何不到300年還是滅亡了?
    有一個名詞,每當出現在歷史書中,都會屢屢背上罵名,就是——昏君。 昏君固然是一個貶義詞,但聯想到一個人的生活環境,能夠將明君變成昏君的例子,歷史上也並不是沒有,因此每個朝代的末代皇帝,或多或少都沒背上昏庸無道的罵名,但事實真是如此嗎?並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