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節目1.易中天對話王立群
將相帝王史,充滿了權術、血腥、勾心鬥角的宮闈之爭,似乎覺得我們的祖宗、歷史就是這麼灰色的、不光彩的,正視這段歷史,是需要勇氣的,你必須承認、面對它。
正視事實、評價歷史、講述歷史都需要勇氣。勇氣來自於:道義、群眾的支持、學術的良心與良知、責任感。
歷史的真實問題?
我們現在講史,是根據24史來講。但是歷史的記載是否真實,是同樣有疑問的。所以真正的歷史的真實在學術界,叫第一歷史,這個第一歷史,是無法還原的。現在學術記載的歷史,叫第二歷史,也就是我們今天在解讀的。我們的任務,只能根據第二歷史,區別真偽。一個方法就是史料之間的互證。講好歷史的關鍵,是找到穿越古今的人性。
世界上有五種人:一種是琢磨事兒(就是幹事業),一種是琢磨人(要做官的),第三是琢磨錢(要發財的),第四種是即琢磨人又琢磨事兒(這就不得了了),第五種是人事錢全琢磨(這就更不得了了)。
《史記》中間就講了兩個文學家的傳記,一個是《屈原賈生列傳》,一個是《司馬相如列傳》;《屈原賈生列傳》寫得非常簡約,就《司馬相如列傳》是《史記》中間寫得最長的一篇,這樣一個寫法表示出作者對司馬相如的偏愛,所以他就對司馬相如的劫財劫色加以隱蔽。但是司馬遷到底是一個偉大的史學家,他在寫這個的過程中間沒有寫他劫財劫色,但是他在字裡行間還是透露了一點信息。與《漢書·司馬相如傳》一比較,班固在寫的時候,他又加上了一個「為」,為不欲往。司馬相如是完全設了一個騙局,他偽裝,然後讓縣長做他的婚託,把這個卓文君用了一個直鉤給勾上來了,這是事實,《史記》和《漢書》都把它寫得非常隱蔽。但是我在講的時候,我覺得要把這個真相講出來,所以最後我說了一句話,我說,我愛美麗,因為司馬相如被封為情聖。我們所有的主講人都遵循一個原則,就是還原歷史的真相,哪怕這種真相的還原是非常殘酷的,也需要把真相告訴給觀眾。
司馬遷給我印象最深的、也令我最感動的,就是他的自強不息。
特別節目2. 易中天與小崔說事
易中天:我的歷史觀是琢磨出來的,你說歷史上為什麼會發生那麼些事情,為什麼又產生那樣的結果。我在70時代讀了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像路易波拿巴這樣一個平庸的角色,他政變的時刻,整個歐洲都震驚了。這樣一些歷史事件的形成,是當時的局勢和形勢造成的,就是中國人說的,時勢造英雄。
老子:大用無用。
一個成就大事業的人,一定是洞悉人性、洞察人心。因為不管什麼制度、機器,人是最寶貴的。
規則、方法都是技術層面的東西,技術不可沒有,但不能全是技術,但是如果你真的是雄心勃勃要做跨國公司總裁,那你必須悟道,道在哪裡,道就在我們的經典文化裡。
一部好的文學作品必須多方面的滿足社會需求。事不同而理同。
為人生而學術的學者自己必須要有有人生,而人生是什麼呢?是體驗。
王志問:易老師害怕過這種結果嗎?擔心過嗎?或者說這種結果就是你所期待的?
易中天答:即非我所期待,也非我所擔心。我不過順其自然而已。我不過是做了我想做、該做、能做的事情而已。不問收穫,只問耕耘。
01. 大江東去
三國是一個動亂的時代,苦難的時代,也是一個英雄的時代。
有很多人為了國家的重新統一,付出了自己的聰明和才智,比方說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盡瘁的諸葛亮,風流瀟灑的周瑜,堅韌不拔的劉備,都是這個時代的英雄。就說周瑜吧,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往往會產生一種錯覺,周瑜是一個氣量狹窄的人,我們記得的「既生瑜,何生亮」,這已經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的口頭禪,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周瑜是非常忠誠,他24歲的時候,就被孫策任命為「建威中郎將」,開始建功立業。而且也就是在這一年,和他同齡的孫策,和他一起迎娶了當時有名的美女大喬和小喬。可以說,周瑜這個人,是少年得志春風得意。他人長得漂亮,事情做得也漂亮。周瑜是赤壁之戰孫劉聯軍的總指揮,具有軍事才能與指揮才能。
歷史,尤其是三種這段歷史,有三種形象,第一種是史書上,主要是正史上記載的形象,是我們歷史學家主張的形象;歷史形象不等於歷史真相;第二種就是文學藝術作品當中的形象,比方說《三國演義》;第三種就是民間傳說、民間信仰,甚至是個人心目中的歷史人物的形象,我們稱之為民間形象。實際上,熱愛歷史、關注歷史的人,他都會在自己心目中對這個歷史人物塑造一個形象。而且這個形象一旦定型了以後,他往往無法接受別的形象。
諸葛亮最傑出的政治貢獻:
-為劉備集團制定了戰略發展規劃
-促成了劉備集團孫權集團的聯盟
-治理蜀國
他治國的才能是非常突出的,但是相比較而言,他的軍事才能是不如他的治國才能的。
空城計:不欺售欺
歷史也有三種意見:歷史意見、時代意見、個人意見。
02. 真假曹操
曹操在錯殺呂伯奢一家後,悽悵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是走投無路時,的自我排解的語氣。
打仗,除了拼勇敢、拼武器、拼實力以外,很重要的就是拼糧餉。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曹瞞傳》,許攸說:公孤軍獨守,外無救援,而糧谷已盡,此危機之日也。
曹操在遺囑中,對自己的政治生涯提到的非常少:"吾在軍中執法 是也,至於小忿怒,大過失,不當效也。"之後就嘮嘮叨叨地講家務。讓家人把薰香、香料分掉;歌女、小老婆,不要趕走她們,讓她們繼續住在銅雀臺,可以讓她們學習編草鞋,萬一曹家以後破產了,她們還可以拿草鞋賣錢。——「平生奸偽,死見真性」。
03. 奸雄之謎
奸雄包括兩個概念,奸和雄。只有那些又奸又雄的人,才能叫做奸雄。
《三國志》:江湖未靜,不得讓位;至於邑土,可得而辭。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也。——我可以讓一些虛的東西出去,實的東西我可是不讓的。
04. 能臣之路
實際上年輕的曹操不懂一個道理,做能臣是要有條件的。做能臣的第一個條件,要看時世,只有在治世,才能做能臣,如果在亂世,那只能像諸葛亮《出師表》中說的,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第二個條件,看政局,如果政局亂的話,是做不成能臣的,連孔子都說,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第三個條件,看人主,如果是昏君,也做不成人臣;而,即使是治世、是明君,那也要看皇帝的興趣和愛好(漢文帝、文景之治、賈誼、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曹操出仕的時候,是亂世的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