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在百家講壇品三國,是開得最好的講座。他講起來幽默風趣、聲情並茂,很容易吸引和打動觀眾。正是因為有這種感染力,所以這檔節目取得了極大的成功。雖然《品三國》自播出距今已有十幾年了,但現在重看這個節目,仍然很有啟發性。
易中天品三國是以《三國志》為藍本,以別的史料為輔本展開的。他講得環環相扣、入情入理,讓觀眾聽了非常明白。《品三國》價值很多,在這裡不一一述評,只提出一點來加以說明——就是它廓清了《三國演義》中許多不真實之處。
因為《三國演義》雖然只是一部小說,但它在民間的影響實在太大了。很多人喜歡讀《三國演義》,雖然也把它當小說讀,但有時也會誤把裡面的一些故事當真。比如人們口口相傳的火燒博望、草船借箭、、舌戰群儒、智激周瑜、空城計、木牛流馬等等。據易中天先生講,火燒博望不是諸葛亮做到,草船借箭也不是諸葛亮所為。況且,草船借箭在科學上是行不通的(雖然那時科學不發達,無法用科學方法計算,但以現代科學推算,草船借箭這件事根本不可能發生)。據專家計算,十萬支箭的重量是一條船不能承重的。據史書說這個故事是孫權探曹營時被曹軍發現,射了許多箭,船偏了,孫權令船調轉方向讓射另一面。雖然船上被射了很多箭,但離十萬支差得太遠了。就是說,無論是諸葛亮的船,還是孫權的船,都不能承受十萬支箭的重量。但《草船借箭》的故事被選進了小學語文課本,你說影響大不大?說到《舌戰群儒》,諸葛亮到東吳只見了孫權,並沒有見眾謀士,自然也不會發生「舌戰群儒」的事情。《空城計》並非諸葛亮所為,而是曹操和呂布打仗時,曹操城中缺少軍隊,急中生智想出的計謀,而且也不是很有名的計謀。關於《空城計》,據易中天先生介紹,假設是諸葛亮所為,司馬懿也不至於見到一個空城就率十萬大軍撤退吧?如果司馬懿怕中計,派一支小分隊前去偵察如何?派大軍圍而不打如何?
《品三國》的意義在於,易中天先生做學問的方法與態度值得學習。他做學問憑史料而又不全靠史料。第一,史料中記述的事件,既是史實,又合常理邏輯的,他就採用。第二,史料中有記載,但不合情理邏輯的,他就不採用,如《草船借箭》、《空城計》等。第三,史料雖然有記載,但又含糊不清、不能確信的,他就存疑,如《赤壁之戰》,他就給出各種推理及猜測,但不做定論,留給觀眾去思考,判斷,下結論。這種嚴謹的治學理念,不會誤了學術,也不會誤導別人,值得做學問的人學習,也值得廣大觀眾學習。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