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國26——得寸進尺

2021-02-28 書香銀川

【點擊上方收聽音頻】

赤壁之戰後,曹操又進行了三次戰爭,即破馬超、韓遂,徵孫權,伐張魯。三次戰爭時間都很短,曹操甚至寧肯半途而廢也要返回鄴城。那麼,曹操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他每次都匆匆忙忙趕了回去,究竟是要做什麼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一精一彩品三國之——得寸進尺。

在上一集易中天先生講到,曹操在赤壁之戰後進行了三次戰爭,即破馬超、韓遂,徵孫權,伐張魯。三次戰爭,都是半途而廢。劉備的謀士法正認為,這一定是因為曹操的後方有更嚴重的問題,要等著他回去解決。那麼,曹操三次出徵,三次都從戰場上匆忙地趕回去,是像法正說的那樣,曹操的後方出了問題,要等著他回去解決嗎?如果是這個原因的話,那是什麼問題如此重要,會讓曹操寧願在戰場上半途而廢,也要匆匆忙忙趕回後方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一精一彩品三國之「得寸進尺」。

易中天:

上一集我們講到,曹操得隴不望蜀,半途而廢,其原因呢?劉備的二號謀士法正認為是他「內有憂逼」。那麼是這樣的嗎?是這樣的。曹操他不是自立門戶,他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或者說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他是利用大漢王朝的現成的政權來做他自己的事情。這個東西就搞不太清楚了,那在朝廷裡做官的有的是他曹操的人,有的不是他曹操的人,是原來這個大漢王朝的官員。所以曹操這邊,大後方即大前方,他是腹背受敵、兩面作戰,朝廷裡面蔑視、嫉妒、反感、仇恨曹操,打他主意,看他笑話的,大有人在。而且這些人情況也很複雜,戰前戰後不一樣,我說的戰是指赤壁之戰。赤壁之戰以前,曹操基本上是一路凱歌;而且曹操這個時候對皇帝、對百官應該說態度也比較好,大家還覺得他是一個要匡復漢室、平定天下、統一國家的這麼一個英雄,所以雖然有些人跟他面和心不和,大家也還比較客氣,攻擊他的人不太多。但是赤壁之戰以後,大家發現曹操這個人他也有失敗的時候,一些本來就反對他的人就開始做文章了。

*赤壁之戰曹操雖然戰敗,但他作為漢朝丞相的地位並沒有改變,曹操實際上仍然掌握著漢朝的政權。朝廷上那些反對他的人,就開始大做文章,朝廷之外更有敵人罵他是「託名漢相,實為漢賊」。那麼這個時候的曹操,是從此收斂野心,態度放謙卑了,還是根本不在乎別人的說法,依然我行我素呢?

而曹操怎麼樣呢?赤壁之戰以後,他的功勞比以前小,野心倒比以前大;成績比以前少,態度倒比以前壞。這當然引起大家的不滿意了,攻擊他的人就多起來了。那麼攻擊他的人當中也是有兩撥人:一撥我們姑且稱之為小人,就是本來就是看到誰紅了他就對誰不滿意的,他就是要整誰、挑誰毛病、找誰茬的,有這麼一撥;還有一撥呢,確實是忠於大漢王朝的,就覺得曹操是不是要篡漢啊。那麼在這樣一個情況下,曹操的大後方是很不穩定的,所以曹操是腹背受敵、兩面作戰。這點曹操心裡非常地清楚,所以他在建安十五年,也就是赤壁之戰一年多兩年以後,發了一條教令,叫做《讓縣自明本志令》,又叫《述志令》。

*「令」是中國古代上級告諭下級的一種文書。曹操寫《讓縣自明本志令》的背景,是因為在建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210年,漢獻帝又給曹操加封土地和人口,以表彰曹操鞏固漢朝政權、統一中國北方的功績。但同時,朝廷上也有反對曹操的聲音,認為曹操是一個要篡漢自立的「漢賊」。在這種情況下,曹操寫出《讓縣自明本志令》以表明心志。

「讓縣」就是將漢獻帝封給曹操的三縣、兩萬戶讓出去。在這篇文章中,曹操說自己起初只想做好一個地方郡守,世道混亂,便想隱居鄉下,後來興兵討伐董卓,也沒有多大的志向。然後,曹操歷數自己的功績,表明自己功業雖大,但無代漢自立之心。最後,筆鋒轉到當前,說封給他的土地可以退,也就是曹操可以「讓縣」,但兵權不能放棄。文章敘述了曹操在不同形勢下,產生的不同願望,寫得十分坦率。

但是現在看來,這個事情是曹操自編自導自演的一場作秀的、沽名釣譽的把戲。因為,曹操是不是真要讓縣呢?是的,他的這個新加封的三縣、兩萬戶確實是讓出去了,退回去了;但是幾天以後,他的三個兒子封侯,曹植封平原侯,曹據封範一陽一侯,曹豹封饒一陽一侯。這三個侯,每個食五千戶,那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曹操讓了三個縣,自己沒要了,他兒子一人得一個。曹操讓出去了兩萬戶,他三個兒子加起來得了一萬五千戶,只少了五千戶,對不對?但是這三個兒子的三個封地是一個州一個,都是戰略要地,你說曹操他是賺了還是賠了?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如果曹操是誠心誠意地要讓縣,是謙讓,他應該給皇帝上一封表章,他應該打報告給皇帝。他沒有,他下一道命令給下面。他不是表章,是教令;他不是奏上,是臨下。什麼意思呢?就是借這個事,說他想說的話。就像現在的公眾人物、影視明星,他製造一個事件,然後趁機開一個新聞發布會,把自己想說的話說出去,一個道理。——所以有些人根據曹操讓縣是假,推論說曹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說的也是假話,這是不通的。因為曹操這個借讓縣來發布《讓縣自明本志令》,借用現在的話說叫作「借殼上市」,他本來就是借這個事兒來說事兒的。所以曹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裡面說的,基本上是真話,大部分是真話。比方說他明確表示,權力我是不讓的,軍權我是不一交一 的,我要一交一 出去了以後你們要害我的,我的老婆孩子不得安寧的,這些話都是真話啊,怎麼是假話呢?所以讓縣是假,說話是真。假戲真做,真戲假做,半真半假,半虛半實,這就是曹操的高明的地方。

而且,曹操的這個《讓縣自明本志令》他說得很清楚,他說我為什麼要發布這樣一個教令呢?就是想讓天下人都給我把嘴巴閉起來,他的原話叫做「欲人言盡」。我自己把話說完了,我這個小時候是怎麼樣的,我有沒有野心?我也有野心的,我野心是一點一點大的,現在我的野心就是要做齊桓公、晉文公,你們要我退下去那我是不幹的。讓你沒話說。

*曹操發布《讓縣自明本志令》,坦率地表明了自己的心態,對某些不利於自己的言論進行了反駁。並且還做出了實際行動,把漢獻帝封給他的三縣、兩萬戶讓了出去。曹操這樣做,是為了反擊政敵的攻擊,堵住別人的嘴。那麼,曹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發布後,結果是怎麼樣的呢?

結果是大家繼續在說,並沒有因為他發布了這樣一道《讓縣誌明本志令》大家就不說話了。也就是說,曹操的本意是「欲人言盡」,實際上的結果是謗議不止,說的人更多了。所以,曹操他很清楚,他絕不能長時間地離開政治中心。所以他在赤壁之戰之後,每次出去打仗時間都不長,他要回來,前兩次戰爭七個月,最後一次一年,他就回到了鄴城。

*曹操知道自己大權獨攬,朝廷中有人不服,所以他發布《讓縣誌明本志令》想堵住別人的嘴。而且他每次出徵,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要返回,也是因為他對後方不放心。這樣一來,曹操的軍事行動總是不能做徹底,往往會遭受損失。那麼在軍事上遭受損失後,他在政治上又是怎樣做的呢?

*曹操雖然發布了《讓縣誌明本志令》,表明了心志,但他知道朝廷中還有人不服,對他有信任危機。所以,在赤壁之戰後,曹操三次出徵,三次匆忙趕回,就是因為他要回來進行他的政治鬥爭,要贏回政治牌。由於曹操大權獨攬,因此,雖然他在軍事上有半途而廢之嫌,但在政治上仍有呼風喚雨的能力。那麼,三次半途而廢的戰爭後,曹操在政治上得到了什麼了呢?

曹操三次戰爭,三次回到鄴城,他在政治上每一次都大撈了一票。曹操破馬、韓回來,獲得的政治待遇是什麼呢?「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

什麼意思?就是按照當時的禮儀,大臣朝見皇帝的時候,旁邊有一個司儀官,要把他的官銜和他的名字都喊出來。比方說此刻如果曹操去朝見皇帝,司儀官就要喊「武平侯、丞相、領冀州牧曹操,參見皇上」,然後曹操就跪下來,「吾皇萬歲,萬萬歲」。那麼現在給他的待遇是什麼呢?曹操兩個字可以不說了,這叫做「贊拜不名」,就是不喊「曹操」,不喊了。因為在古代,直呼其名它是表示一種什麼意思呢?表示這個被叫名字的人地位是比較低的。古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它的稱呼,如果要尊敬對方是要稱字的;直呼其名就表示我是上級,或者是長輩,才能對別人直呼其名。那麼皇帝當然可以對大臣直呼其名,當著皇帝面,大臣之間說話也是要直呼其名的,以表示對皇帝的尊重。現在只報官銜,不喊曹操這兩個字了,這是第一個待遇。

第二個待遇叫做「入朝不趨」,「趨」是什麼?就是小步快走,這是表示恭敬。現在規定曹操覲見皇帝的時候可以不「趨」。不「趨」倒也不一定等於說他可以端著個架子,這樣大腰大擺地走啊,也不一定是這個意思,正常走路就行。當然董卓呢,我估計見皇帝的時候是這樣的。但是你可以正常走路,不用「趨」。

第三個叫做「劍履上殿」,就是可以配劍,穿鞋子上殿。因為我們知道古人這個禮儀它有很多的具體的規定,按照這個規定,卑者見尊者一定要脫鞋,穿不穿襪子看地位高低,地位高的人可以穿襪子,地位很低的光著腳,叫「跣足」。那麼劍呢,是絕對不能帶進宮殿的,進宮門之前就要把配劍解下來。那麼曹操現在可以帶著劍,穿著鞋子,那當然襪子也可以穿,上殿了。

「如蕭何故事」,就像當年劉邦給蕭何的待遇一樣。當然這是一種待遇,實際上曹操根本不見皇帝,皇帝在許縣,曹操在鄴城,有什麼事兒寫信,他根本不見的。但是是一種待遇,這是第一次。

第二次,徵孫權回來,曹操獲得的是封了魏公,就從侯爵進到公爵了。那麼第三件事情就是他平漢中、伐張魯回來以後,由公爵晉升為王爵,就是魏王,而且位在諸侯之上。這個事情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他打破了劉邦定下的一條規矩,就是「異姓不王」,本來只有姓劉的才能封王的,這是封了一個姓曹的,他已經是破了這個例了。這是曹操三次戰爭回來以後政治上得到的待遇。那麼到了建安二十二年的時候,曹操的政治待遇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除了一個皇帝的稱號以外,其他的方方面面都跟皇帝一模一樣。而且由於他大權獨攬,所以他比皇帝還皇帝。那麼到了這個份上的時候,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曹操要當皇帝了,他只剩下一個名字了嘛。曹操要篡漢自立,或者說代漢自立了。

*曹操在赤壁之戰後進行了三次戰爭,即破馬超、韓遂,徵孫權,伐張魯。在這三次戰爭中,因為曹操要急著回到後方進行政治活動,所以都有半途而廢之嫌。可以說曹操是三次放棄了軍事牌,在後方卻是三次打贏了政治牌,他的政治地位一升再升,最後幾乎和皇帝的權力相當。此時曹操如果要稱帝,已經沒有人能夠阻擋,那麼他為什麼最終沒有稱帝呢?

*擁有和皇帝一樣的政治待遇,並且大權獨攬,曹操除了名義上不是皇帝,已經是事實上漢朝的最高統治者。這個時候,曹操不管是篡漢自立,還是代漢自立,都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在這樣有利的局面下,曹操終其一生都沒有當皇帝,這是為什麼呢?

比較通行的說法,認為曹操審時度勢、知難而退,把代漢自立的這樣一個任務留給了他的兒子曹丕。這個也是有根據的,根據《三國志》裴松之的注,建安二十四年的時候,以陳群、桓階、夏侯惇為代表的一些人向曹操勸進,勸曹操當皇帝。陳群他們的觀點是這樣的,說大漢王朝已經名存實亡,普天之下沒有一寸土地、一個子民是漢王朝的,留它幹什麼?夏侯惇的觀點是,皇帝是什麼?皇帝就是萬民之主,什麼人是萬民之主?能夠拯救人民的,能夠安撫人民的就是萬民之主。現在誰在拯救和安撫人民?曹公啊,為什麼不能當?可是曹操沒有接受。曹操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話說:「施於有政,是益為政」,什麼意思呢?就是只要對政治產生影響,那就是執政,不一定要有一個執政的名分。然後他又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如果說天命確實在我們曹家,那我就做個周文王吧。因為我們都知道,周文王是三分天下有其二,而服事殷,已經有了這個天下的三分之二的地盤他都沒有去推翻殷王朝;但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是滅掉了殷紂王,取而代之的。所以大家都說這個話的意思就是,我做周文王,兒子做周武王吧,都是這麼認為的。

但是史學大師呂思勉先生不同意。呂先生說,曹操說吾為周文王,正見得曹操不肯篡漢;至於說他把這個任務留給了兒子,呂先生用了四個字來評價:「豈非夢囈」?他說你們這是說夢話。這個地方我是不太弄得懂、弄得清楚,我對呂先生是最為敬重的,我以前的講座也多次引用呂先生的觀點。但是我覺得,說曹操沒有把這個事兒留給他兒子,好像也不大說的過去。

那麼我的看法是這樣,這個曹操當不當皇帝的事情,我總結了「四有」,就是「有想法,有資格,有條件,有障礙」。當然說曹操有這個想法是我的主觀推測,講清楚,因為他有沒有這個想法,天知道呢,又不能找他來問,也沒記載。但是,你說這個人做到那個份上了以後都不想,好像總是不太說得過去吧,對不對。第二,有資格,這個也不用討論了。有條件,那更不用討論了。那麼有什麼障礙呢?張作耀先生的《曹操評傳》裡面講了四個障礙。

第一,曹操青年的時候說過一句話,說這個「廢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我們回顧一下我們這個節目前面講過的《一錯再錯》,我們講到董卓廢立、袁紹另立、袁術自立,都在皇帝問題上犯了一個嚴重的政治錯誤。而且這三件事情曹操都是不以為然的,而且曹操認為隨隨便便換皇帝是件非常不吉利的事情。這個觀點可能到他晚年他還有。第二點,就是曹操世受漢恩,他們這個家族世世代代都受到大漢王朝的恩一寵一 的,他報恩的思想可能還是有的,至少不忍心下手。第三點,就是曹操一直信誓旦旦,說我曹某人就是想做個齊桓公、晉文公,我絕不會篡漢的。賭咒發誓那麼多次,最後他不能自己打自己耳光啊,這是第三點。第四點,就是曹操盤算了一下,發現他稱皇帝不合算,為什麼呢?他太清楚劉備、孫權是什麼人了,他非常清楚只要我曹某人一稱帝,劉備、孫權馬上跟進,最後篡漢的罪名我曹某人背上,他們安安全全地去當皇帝,這不能便宜這兩個小子,對吧。第二點,我曹操雖然現在不是皇帝,但我代表中央啊,劉備、孫權這些人,他再怎麼說他只能算是地方。如果我當了皇帝,他們也跟著當皇帝,那他們地方變中央了,我跟他們的關係就不是中央和地方的關係,是對方的關係,是國與國的關係,是對等的關係,這也不合算。

這個就是張作耀先生總結出來的四個原因,我可以把它總結為十二個字,就是「不吉利,想報恩,難改口,不合算」。但是我私下裡以為還有一個說不出口的原因,就是曹操自慚形穢,他形象不好,長得太差了,個子又矮,估計臉蛋也不怎麼樣。這個現在聽起來很可笑,有人要攻擊我說又信口開河了,其實要知道一點歷史的人就知道,那個時候是確實很重形象的,如果一個人形象太差了當皇帝,下面就會議論,議論的話叫做「望之不似人君」,看上去不像,這恐怕也是個原因。

所以建安二十四年,據《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引《魏略》這本書的記載,說這一年孫權上了一封勸進表,勸曹操當皇帝。那麼曹操把孫權的這封信拿來給左右看了一下,說了這麼一句話,說這小子是放肆地把我放在爐子上烤。

*曹操已經是享受了皇帝的待遇,擁有了皇帝的權力,只是沒有皇帝的名分,孫權的勸進表應該說並不是空穴來風。但曹操卻認為孫權這是不懷好意,沒安什麼好心,是要把自己放在火爐上烤。曹操為什麼要這麼說?他真實的想法是什麼?易中天先生又是怎樣認為的呢?

所以我認為,曹操的真實的想法,恐怕最後是採取了這樣的一個態度——「聽天由命」。就是說,他說如果天命在我,我就做個周文王,這句話也未必就是確確實實地暗示他的兒子代漢自立;而是說如果真的天命在我這,那你就去代,如果天命不眷顧我,你就別代,你就繼續做你的魏王,做你的丞相,我們只要掌握政權就行了。他是這樣的一種兩手的打算,是聽天由命。但是,該做的事兒必須做,步子一步都不能停下來,所以才有了這樣一系列的活動,或者說這一系列的得寸進尺。先是「如蕭何故事」,然後是「封魏公」,然後「晉魏王」,然後享受皇帝的一切禮遇待遇,一步都不停。

那麼這一系列的行動或者說活動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封魏公」,這是個轉折點。為什麼是一個轉折點呢?表面上看起來,封公和封侯只是在爵位上升了一級,因為諸侯的爵位是公、侯、伯、子、男。但是你要知道漢代這個時候,公爵和侯爵它有個本質的區別,就是侯爵它最多有封邑、有封地,而公爵可以獨立建國,可以建立自己的國家,他可以建宗廟和社稷。事實上曹操封了魏公以後也建了宗廟和社稷,在魏郡。社稷是什麼呢?社稷就是社壇和稷壇,社壇是祭祀土地神的,稷壇是祭祀五穀神的。中國是一個農業國家,所以我們先民認為誰掌握了土地和糧食,誰就掌握了一個國家,就掌握了國家的政權,所以社稷是國家政權的象徵。一個家族如果能夠建立一個國家的話,那麼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建廟、建社稷壇,叫做建廟立國;如果要消滅一個國家的話,那麼打進它的首都以後一定要把它的宗廟和社稷壇給它毀了,叫做毀廟滅國。那麼曹操封了魏公以後,在鄴城建立他魏國的宗廟和社稷,就表明他已經建立了一個獨立公國。我們現在還不能叫它獨立王國,因為曹操是公爵嘛,獨立公國。

那麼這樣一個建議是誰提出來的呢?是董昭提出來的。那麼這是董昭的創意,還是曹操的授意呢?我們現在搞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這是曹操想做的事情。曹操在此以前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做了三件事情:一個是擴地,就是把他的封地由十五個城變成了三十個城;第二件事情叫做并州,就是把天下的十四州並成了九州,並成了九州以後,并州、幽州、司州的四個郡歸了他冀州,就是曹操把地盤擴大了;第三個就是造輿論。那麼造輿論呢,那當然用不著曹操自己動手,也用不著自己動口,有的是人幫他造,比方說董昭啊。那麼董昭這個人其實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我們注意曹操迎奉天子到許縣,就是董昭的主意。董昭在三國史上只算一個次要人物,但是每次都出現在關鍵時刻。那麼董昭就大造輿論,然後群臣聯名上書給皇帝,請求給曹操封為魏公。於是皇帝就派一個叫郗慮的人,郗慮當時官職是御史大夫,也就是副總理兼監察部部長這麼一個職務,持節策命,封曹操為魏公,同時擔任大漢王朝的丞相,同時還兼任冀州牧。就是他的面子越來越大,實惠全部都保留了,這當然是曹操想要的事情了。

但是曹操要作秀,三讓。策命來了以後曹操馬上上表,說這個待遇是只有周公才能享受的啊,我曹操怎麼敢當呢?不敢當,不敢當。於是,以荀攸為首的三十多個人就寫信給曹操說,曹公啊,你怎麼不敢當呢?敢當,敢當!您老人家的功勞比周公大多了,我們都是熟讀歷史的人,我們知道歷史上找不到比你功勞更大的人,請你一定要當魏公。曹操說,那這樣的話,那不好意思我就接受這些封地,魏公這個稱號我是絕對不敢當的。那麼荀攸他們又寫信去說了,說曹公這樣做就不好了嘛,對不對,給你加封這個公爵,這是皇上的意思嘛,也是我們文武百官的意思嘛,你這樣推三推四的,那就不夠意思了嘛。為了給皇上面子,也給我們一點面子,委屈您老人家,就當個魏公吧!噁心啊,真是不爽,也不像曹操的為人,但是必須這麼做,因為這是規矩,這是慣例,這是必須要走的程序。如果你不讓三回,馬上就接過來,你看吧,馬上就有人罵他厚顏無一恥,你都不讓一讓,你就當之無愧了?

何況,曹操封魏公,他還有一條叫「加九錫」,九錫就是九種特殊的待遇,一般加了九錫以後就離篡位差不太多了。加九錫、建宗廟、建社稷,這件事情認真說起來,在當時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因為它就是篡位的一種徵兆。事實上,除了荀攸、董昭這些人勸進以外,反對派也還是大有人在的。尤其是讓曹操意想不到的是,有一個和他關係最密切,最受他尊重,而且一直跟著他,既為他出謀劃策,又為他出生入死的人,就相當於曹操集一團一 的諸葛亮的這樣一個地位和作用的這個人,表示了反對。那麼這個人是誰呢?他為什麼要反對?他反對了以後的結局又是怎樣的呢?請看下集——進退失據。

相關焦點

  • 淺談《易中天品三國》
    《三國演義》是一部經典且不朽的巨著,演義了一段可歌可泣的三國歷史,古往今來為人們津津樂道。但是《易中天品三國》探索三國的真相、揭開三國的面紗,將一段真正的歷史還原給世人又何嘗不是一件影響深遠的大事呢?一、《易中天品三國》究竟品了誰?
  • 易中天品三國的價值與意義
    易中天在百家講壇品三國,是開得最好的講座。他講起來幽默風趣、聲情並茂,很容易吸引和打動觀眾。正是因為有這種感染力,所以這檔節目取得了極大的成功。雖然《品三國》自播出距今已有十幾年了,但現在重看這個節目,仍然很有啟發性。易中天品三國是以《三國志》為藍本,以別的史料為輔本展開的。
  • 《易中天品三國》易中天品三國完結撒花
    2017.8.27 打卡1.易中天品三國完結撒花,看了小半年吧。筆記:1)諸葛亮:國士 2)曹操:可愛的奸雄 3)袁紹:反應巨慢,從頭黑到尾 4)除大主公外單獨成傳:諸葛亮和陸遜(伯言命苦)5)戰國三家分晉,東漢末三國歸晉。歷史在某種程度上是個圓。
  • 《易中天品三國》歷史的插曲,士族的勝利
    對易中天品三國的態度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小學剛接觸,迷得不得了,那個時候還喜歡玩Koei的三國志11,把每個武將的技能、屬性、生平歷史,每個城市的名字、特點背的清清楚楚,再結合易中天先生的故事一品味,實在是小學時候的一件樂事。後來自己漸漸長大,外加百家講壇又被袁騰飛、於丹之流拉下神壇。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國,似乎又成了一種過於「通俗」的東西,倒有覺得有幾分不屑。
  • 《易中天品三國》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雖然易中天先生沒有完全詳細地把三國人物都評論完,包括像呂布等等一類的,說得比較少,魏蜀吳三國之中等等還有不少可圈可點之處。但是對我一個對三國一知半解的人來說已經是十分寶貴的知識寶庫。易中天老師講解了很多三國人物,一步一步分析三國,細品三國,品讀出很多寶貴的乾貨,有營養的知識。
  • 《易中天品三國》易中天品三國 觀後感
    三國不在是那麼幾個神人的舞臺,歷史形象呈現出的是群星璀璨。通過這次講課,不僅重新認識了曹操,諸葛亮,周瑜,賈詡,郭嘉,孫權,魯肅,荀彧等人,更看到三國歷史背景下各國的政治憂患和階級鬥爭。這些歷史人物的歷史形象比起三國演義中的形象更加真實豐滿,有血有肉,讓人敬佩。這些政治憂患體現了小說的膚淺,更加深入透徹,鞭辟入裡地還原了歷史,人物的動機和決策也變得更加合理。
  • 易中天品三國:史識謬誤誤導大眾,業餘玩票的人外行評價內行
    簡單點說,史學專業人士對易中天的不滿,就是從業者對業餘玩票的人外行評價內行的不滿。其次,不能說易中天的品三國是完全「不專業」,實際上品三國的內容引用了許多史學界前輩的研究成果。但這卻有兩個問題。品三國引用前人研究成果有個很明顯的例子,易中天指出,蜀漢有三個派系,即劉備真正興起時打造的核心班底荊州派。收降的劉璋舊部東州派。以及益州本土勢力。東吳也有三個派系,即跟隨孫策渡江創業的舊部,從北方南渡的北方士人以及江左本土勢力。
  • 《易中天品三國》孤獨的易先生
    但是曹操卻把它打敗了,這是意料之外的事情,但也正因為如此才形成了三國,才有了這段歷史的插曲。但是胳膊擰不過大腿,士族最後還是統一了,這就是歷史的必然。 無論司馬懿還是袁紹,他們背後的力量都是士族,士族統治是必然的。曹孫劉的反叛是插曲,人物的行為可以改變歷史過程,但無法改變歷史結果。
  • 名家講堂:易中天《品三國》21集 臨危受命
    敬請收聽《易中天品三國》之——臨危受命。
  • 《易中天品三國》品三國英雄人物,做當下隨和阿宅
    在基友家一起看了電視,然後被易中天老師以故事說人物,幽默風趣的講課方式所吸引。比如談起人物歷史形象與民間形象的不同時,曾聊到「關公與曹操講價求婚,結果反被曹操NTR截胡」的一則軼事,由此催生群眾口口相傳「曹魏好人妻」的典故。諸如此類,給少年時的我不小的衝擊。Σ( ° △ °|||)︴還有老師、教授上課是這樣上的啊?太過癮了(不對,劃掉),太有趣了。
  • 名家講堂:易中天《品三國》22集 力挽狂瀾
    敬請收看《易中天品三國》之——力挽狂瀾。
  • 《易中天品三國》易中天品三國01-04
    特別節目1.易中天對話王立群將相帝王史,充滿了權術、血腥、勾心鬥角的宮闈之爭,似乎覺得我們的祖宗、歷史就是這麼灰色的、不光彩的,正視這段歷史,是需要勇氣的,你必須承認、面對它。正視事實、評價歷史、講述歷史都需要勇氣。勇氣來自於:道義、群眾的支持、學術的良心與良知、責任感。
  • 【輕鬆聽書】《易中天品三國》第四十四集 坐斷東南
    易中天,1947 年生,湖南省長沙市人,198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中文系,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長期從事文學、藝術、美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龍美學思想論稿》、《藝術人類學》等著作。近撰寫出版了"易中天隨筆體學術著作·中國文化系列"四種:《閒話中國人》、《中國的男人和女人》、《讀城記》和《品人錄》。
  • 12年前易中天因《品三國》錯處多,遭讀者索賠2050元,結果如何?
    14年前(2006年),易中天因為在百家講壇欄目開講《易中天品三國》而成名。隨後,他又與上海文藝出版社籤訂合同,出版了一套《品三國》實體書。2008年,重慶市有一名姓況的市民購買了這套書,翻閱之後,認為當中錯漏百出,於是他以易中天侵害消費者權益為由,向重慶渝中區法院提交了訴狀。並且分兩次向法院提供證據,表示書中的錯誤率超出了國家相關規定的比率。
  • 名家講堂:易中天《品三國》20集 兵臨城下
    在上一集中,易中天先生講到,荊州是三國時期的戰略要地,荊州的州牧劉表又是一個沒有多少能力的庸碌之輩,於是各路豪強開始對荊州虎視眈眈。當時力量最強大的曹操在安頓好後方後,在建安十三年七月開始南下徵荊州。 一時間,戰爭的陰雲籠罩在這個十多年沒有發生過戰事的富饒之地。
  • 【好書推薦】易中天
    "開壇論道"的學者,2006年在央視"百家講壇"主講《漢代風雲人物》、《易中天品三國 《品三國》 《易中天品讀中國》全套6冊
  • 為什麼歷史學家對易中天的評價都那麼差?易中天只是一個說書的
    為什麼歷史學家對易中天的評價都那麼差?易中天只是一個說書的「易中天品三國」這6個字成為了一代人揮之不去的童年記憶,對於歷史的愛好者而言,尤其是三國熱衷者來說,易中天確實捧的有點高,但也毋庸置疑,易中天的對於三國裡面刻畫的人物確實有著獨特的見解,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人都捧他的原因,當然有捧的,也有拉黑的,尤其是一些歷史學家,對於易中天獨特的見解表示有些不妥,畢竟歷史是講究客觀事實,而易中天對於歷史闡述了自己的觀點,結果無意間引領了以大眾人朝著他的觀點看齊
  • 《易中天品三國》20170721
    近日重溫了三國系列影視作品,與其說看電視劇,更不如說像上歷史文化課,和小時候看老版《三國演義》相比,現在看的更加是故事背後的思考。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 易中天品三國33——白衣渡江
    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為您一精一彩品三國之——白衣渡一江一 。在上一期節目中易中天先生講到,孫權集一團一 曾多次派人向劉備討回荊州,但都無功而返。但事實上,荊州是曹、孫、劉三家都想要的兵家必爭之地,誰都不會放棄對荊州的爭奪。在孫權集一團一 這邊,原來極力主張聯合劉備的魯肅去世了,接替魯肅的是新一代的領袖呂蒙,而呂蒙是主張吞劉自大的。
  • 《易中天品三國》我理解的三國
    一直想看易中天品三國,剛好放假在家,開始看起來1-20集喜歡教授的講解方式,會把歷史和小說放在一起,把所有記錄的史料也揉在一起,也從自己的角度給出分析過程和自己的理解,比單獨看三國演義小說好看多了。魏延和楊儀,互相告對方謀反,兩個人都是傲氣十足的人,雖然都是有能力,但是一旦驕傲,好像都沒有什麼好下場,三國時期,只要驕傲必敗。忽然想到之前提到的東吳集團,周瑜和魯肅政見不合,但是私下是好朋友,周瑜死前推薦魯肅,而魯肅和呂蒙政見不合,私下也是朋友,魯肅死前推薦呂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