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姐/文
還是老習慣,這一周有什麼熱點新聞,我就扯一下相關的歷史、文化、人物。這周熱播的《錦繡未央》大結局了,劇中的李未央和拓跋浚在生生死死的危機相愛,飾演李未央的唐嫣和飾演拓跋浚的羅晉也在這周公布了戀情。對大部分紅塵中的人來說,生命裡多追求點深情的東西,也挺好的。這篇文章,很想寫寫李未央這個人物的原型——馮太后,千古第一後。
中國的歷史文化,是非常強大的IP庫。好好研讀改編,就能形成自己的劇本。讓我感慨一下,中國的底子真好,什麼領域都有大把的已經存在過的人。
言歸正傳馮太后。她本名馮淑儀,漢族人,公元442年出生於長安官宦人家(她的父親馮朗,擔任秦、雍二州的刺史,封西郡公;她的母親王氏,是樂浪人,即今朝鮮平壤人)。父母是在北燕成親的,北燕亡國後,兩人從渤海之濱到長安定居。據《北史》卷十三《后妃上》記載:「文成文明皇后馮氏……有神光之異。(其父)朗坐事誅,後遂入宮。世祖左昭儀,後之姑也,雅有母德,撫養教訓。年十四,文成踐極,以選為貴人,後立為皇后。」
北燕,原系太祖馮跋創立,馮朗原是馮跋三弟(昭成帝馮弘)的次子。《魏書》卷九十七《海夷馮跋傳》中提及「既家昌黎,遂同夷俗」,即是說長樂馮氏家族本為漢族人,後深受鮮卑風俗影響,他們都屬於鮮卑化的漢人。
鮮卑拓拔部起於大興安嶺,後來又南遷到了蒙古草原的東北部。公元386年,拓拔珪建立魏國,定都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後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史稱北魏。北魏太武帝拓拔燾滅北燕後,馮朗便歸順北魏,後來馮朗因為受一樁大案的牽連而被太武帝誅殺。跟《錦繡未央》電視劇所描述的情節類似,北涼王室也是先歸順再被牽連誅殺的。
馮淑儀雖然被罰進宮當了宮女,但在她的姑姑左昭儀的照顧下,她逐漸熟悉北魏皇宮裡的禮儀和生活,也形成了複雜的性格和積累了豐富的人生閱歷。正平二年三月(公元452年),中常侍宗愛謀殺了太武帝,立吳王拓跋餘為帝,宗愛自任大司馬、大將軍、太師。同年十月初一,宗愛利用拓跋餘祭祀宗廟的機會,派小黃門(漢代低於黃門侍郎一級的宦官,後泛指宦官。)賈周等人在夜晚殺死拓跋餘。短短幾個月,兩位皇帝被宦官殺害,朝廷由宦官專政,這一切,都讓馮氏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其實,拓跋燾的太子拓跋晃,也就是拓跋濬(《錦繡未央》劇中是拓跋浚)的父親,也是被宗愛陷害,因宗愛與太子拓跋晃的屬官不合,就羅織罪名使拓跋晃憂憤而死。拓跋餘死後,殿中尚書長孫渴侯與尚書陸麗擁立拓跋濬為帝,是為文成帝。文成帝即位後,便誅殺宗愛、賈周等人,都動用五刑,滅其三族。宮廷鬥爭無時無刻不在進行,一年之間,風雲變幻,換了三個皇帝。現在的宮鬥劇都在女人的是是非非,相互陷害中勾畫劇情,都寫不出政治鬥爭的奇妙詭譎之處,太過於糾結那麼些女人的嫉妒心和佔有欲,沒有高度與深度的這些劇情流行元素卻讓收視率四平八穩。大陸的電視劇如今霸屏國內的衛視們甚至網絡電視上,港臺劇已經鮮有爆款,日韓劇也因外部環境和內部套路化而難以大紅大紫,歐美劇始終比較小眾。看顏值和特效就瞧幾眼電視劇輕鬆消遣,看人與人鬥其樂無窮的還是要多看歷史書,故事的源頭要多看幾個,形成自己的脈絡就行。如今媒介太重視個人愛情,愛情有時候那麼輕鬆地可以讓彼此「執手相看淚眼」,只是換到事業建樹就會「無語凝噎」。歷史中人,還是更看重如何成為一個完整的具有思想力和實踐力的人,馮太后就是這樣一個完整的人。
拓跋濬即位不久,馮淑儀被選為貴人。四年後,文成帝冊立皇后,馮淑儀因「手鑄金人」一舉成功(北魏時,宮廷內有一個奇特的風俗,即「手鑄金人」。每逢冊立皇后,候選人必須在眾目睽睽下「手鑄金人」,用以佔卜吉兇,窺探天意,以「手鑄金人」的成敗決定冊立與否,成則立,不成則不立,然後再選一人走這道程序。)。465年,文成第病逝,由年僅12歲的皇太子拓跋弘(即獻文帝)即位,馮皇后被尊為皇太后。
馮太后,有兩次臨朝聽政。第一次是獻文帝即位之初。文成帝病逝時,馮太后才25歲,母弱子幼,朝廷大權落入侍中、太原王、車騎大將軍乙渾之手,人人畏懼乙渾。「文成崩,乙渾擅權,內外危懼,文明太后臨朝誅渾」(《北史·列傳二十二》)。後因獻文帝的妃子李夫人生兒子拓跋宏,馮太后喜得長孫,決定親自撫養,還政給了獻文帝。還政之後,帝後政見不同,矛盾加劇。獻文帝試圖提拔一些對馮太后不滿的人形成自己的心腹,一步步挑戰自己母親的底線。獻文帝18歲時被迫遜位於5歲的皇太子拓跋宏,任太上皇。據傳,馮太后曾養英俊且有才氣的男寵,朝臣認為有傷風化,拓跋子推等挾獻文帝與馮太后對抗,殺害了馮太后最寵信的中常侍李弈。同時將李弈的哥哥尚書李敷、堂兄李顯德也誣陷至死,並將誣陷他們的相州刺史擢升為尚書參與國政。根據《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三十四》中所寫「魏馮太后內行不正,以李弈之死怨顯祖,密行鴆毒……顯祖殂」。這個發生在476年,獻文帝駕崩,可能為馮太后所害。此事又免不了另一場陰謀的興起和清除,蘭臺御史張求聯絡獻文帝親信策劃政變,想廢掉馮太后,但沒有成功。鬥爭永遠這麼殘酷,有時候,人被迫犧牲自己的感情,而為了內心堅持的某個東西,可能不僅僅是私慾那麼簡單。每個人都是掙扎的,只不過是撲騰幾下,還是浴火涅槃。
馮太后被尊為太皇太后後,開啟了第二次臨朝聽政。正是這十幾年(476-490年),她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即「太和改制」,從而使得北魏國力日強。第二次臨朝聽政,北魏政權正處於危機中。在統一北方過程中,國庫空虛,難民流離失所,管理貪賄成風,階級矛盾尖銳,北魏建國一個世紀裡,起義多達八十多次。馮太后廣開言路,重用人才,推行班祿制、均田制、三長制等。原來鮮卑官員是沒有俸祿,而是靠徵稅和戰爭掠奪來增加收入,馮太后484年頒布了「班俸祿」詔書。規定:「戶增調三匹、谷二斛九鬥,以為官司之祿。均預調為二匹之賦,即兼商用。」(《魏書·帝紀第七高祖紀上》)馮太后對包括孝文帝舅舅李洪在內的40多名違反這一規定的地方官員進行處置,使得北魏政治清明,吏治一新。
緊接著下一年,485年10月,馮太后在大臣李安世的建議下,頒布「均田令」,即國家把荒田以政府名義分給農民,成年男子每人40畝,婦女每人20畝,讓他們種植穀物,農民則向官府交租、服役。「今遣使者,循行州郡,與牧守均給天下之田,還以生死為斷,勸課農桑,興富民之本。」(《魏書· 孝文紀》)
「三長制」是漢族封建統治的什伍裡甲組織的形式,規定五家為一鄰,五鄰為一裡,五裡為一黨,鄰、裡、黨各設一長,黨長之上是縣令。三長負責檢查戶口,催徵賦稅,管理生產,維持治安。「三長制」以前是宗主督護制度「舊無三長,唯立宗主主督護,所以我隱冒,五十、三十家方為一戶。」 (《北史·卷一百序傳第八十八》。由此可見,三長制主要是為了增加稅收。戶口制度,是廣袤的土地和繁衍心很重的民族的持之以恆的發明與應用,這個制度,隨著時代變化,依然只會更換各種「實用新型」,而不會改變實質。
孝文帝是馮太后親自撫養的,在她進行全面改革時,讓孝文帝儘可能多地參與和學習治國方略。孝文帝是馮太后培養的最得意的接班人。在她當政期間,她還大量任用漢族士大夫和出身寒門的有才之人,使得他們「歲中而至王公」、「數年便為宰輔」。從拓跋珪到拓跋燾雖然也曾重視教育,恢復國子學,但始終是「情專武略,未修文教」,馮太后執政之後,認為教育的作用是「裡人父慈子孝,兄友弟順,夫和妻柔」,在466年,詔令全國各地設立鄉學。她重視儒學教育,推行漢族正統文化。此外,她禁止了同姓通婚的原始習俗,後來孝文帝禁胡服,斷北語,改姓氏等都是基於這個改革進行的。同時她非常注重修訂律令,在刑律中清除了部分極其野蠻殘酷的條文。她還寬待工商,秦漢以來歷朝官府都對手工業者進行控制,編入「市籍」,馮太后執政後,允許工商雜伎兼營農業,也打破工商雜伎不得為官仕進的禁令。馮太后的做法,不僅有利於工商業的發展,而且進一步剷除了北魏社會殘存的奴隸制因素,促進社會進步。馮太后的視野是極寬的,女人的聯想能力和周全的照顧能力,對於政治也是有作用的。她考慮到並付諸實踐的事情,為後世提供了很多創新經驗。
馮太后生活簡樸,穿戴都是一般的衣服,吃的是簡單的飯菜,使得皇宮食譜比原來減少90%,她還很環保,執政之初,下令禁止各地上貢珍鳥。馮太后大力提倡佛教,開鑿了方山石窟、擴建雲岡石窟、支持譯經活動,促進了北魏佛教的發展,但馮太后對佛教有比較清醒的認識,她一方面利用佛教鞏固統治,表達對故國的思念,另一方面對佛教也進行限制,使其不過度發展。中國歷史上,總有那麼些人,有血有肉有情懷,有愛有憎有成全。越是資源集中的地方,變化越快,而在這急速變化中,內心不變的人是那麼少,但推行有益的事情的時光可以逐漸變多。從古至今,有那麼些中國女人總是伴著自己身邊的一代又一代的男人,能幫就幫,能做就做,她們壽命長,品味的變幻更多,她們想憑自己的力量突破某些東西,直到再也動彈不了。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號:qspyqsw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