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綜藝節目《演員請就位》中,陳凱歌再談15年前的老片《無極》,終於說出了他內心真實的想法。根據節目的安排,節目中幾位年輕演員模仿了一段《無極》中原本由謝霆鋒、張栢芝主演的著名片段,由此引出了老戲骨李成儒對陳凱歌電影生涯的點評,並直言,在《無極》之後,李成儒幾乎沒有在看過陳凱歌的電影。面對如此直白的質疑,一代大師陳凱歌放下導筒後的嘴上功夫也不示弱,直言李成儒是梨園行中走出的舊時代的人,思想比較封閉。後來主持人大鵬追問陳凱歌是不是已經對於《無極》這部片子口碑一事釋懷了,陳凱歌回應說,我對自己的電影一直比較在意。他的言下之意是,他無法放下那段自己心愛的作品,被口誅筆伐的日子。
要說《無極》這部電影的口碑,其實是多方原因造成的,電影本身和導演自然也有原因,但是更多的是那個電影行業變革的時代,以及中國觀眾對商業電影事業的過程,是造成《無極》這部影片的口碑跌落谷底的重要因素。在2000年之後,隨著《臥虎藏龍》、《花樣年華》等一眾華語電影享譽國際,以及好萊塢大片對於國內電影市場的衝擊,使得國內電影人喊出了振興民族電影工業的口號,而作為國內電影人的兩面旗幟,張藝謀和陳凱歌自然要首當其衝。這時候恰好也進入了兩位導演的創作瓶頸期,跟著電影市場的指引,兩位大師義無反顧的帶著對電影的藝術造詣,奔向了商業市場。
最先在商業市場引起轟動的,是2002年時,張藝謀執導的《英雄》上映。這部國產商業大片的裡程碑之作,有著空前的演員陣容和技術上的創新,但是由於影片的故事親和力不夠,所以影片在上映後也遭遇了口碑上的爭議。不過相對於後來的《無極》崩塌式口碑而言,張藝謀執導的《英雄》在畫面上更為精緻,而他在影片中所講述的故事,也基本能夠被觀眾看得懂。說直接點,影片雖然故事邏輯有些深奧,但是好在賣相還不錯。當時影片中的主演李連杰、梁朝偉、張曼玉、章子怡等人,也基本代表了華語影壇的最強陣容。《英雄》雖然口碑上有所爭議,但是在票房收入上,卻是不折不扣的大片,也由於《英雄》在商業上的成功,使得它在之後的10多年裡,成為了華語商業大片的一個標杆。
所以後來陳凱歌創作《無極》,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英雄》的影響。作為北影的同門,陳凱歌和張藝謀的相愛相殺,在幾十年裡,引領了華語電影的發展方向,所以陳凱歌執導《無極》時,自然也會把張藝謀的《英雄》作為假想敵。但是在選擇演員時,陳凱歌一改《英雄》的全華語明星陣容,而追求了國際範。所以《無極》演員選擇的標準擴大到了亞洲範圍內,但是這次選角雖然噱頭更大,但是卻對國內觀眾缺乏親和力。在這點上,張藝謀的《英雄》要更加的技高一籌,整部影片用全部華語演員陣容的好處在於影片看起來更工整,而對於國際觀眾而言,影片中的梁朝偉、李連杰、張曼玉、章子怡又都具有一定的國際知名度。
但是到了《無極》則明顯有點陣容錯亂的嫌疑,所以在這點上《無極》有些劣勢。不過由此便得出來《無極》之後,陳凱歌的電影沒法看的結論,則真的有點倉促。畢竟這部影片當年的口碑,實在有點牆倒眾人推的意味。再加上陳凱歌曾經執導了影片《霸王別姬》,就讓觀眾覺得更加的失望,這種失望的原因首先來源於希望。這並不是說《無極》比《霸王別姬》差多少,而是這兩部影片,根本就不是同一類型的作品。
所以當執導了《霸王別姬》的導演創作出《無極》這樣的作品時,觀眾們有些錯愕。但是觀眾們忽略了一點,作為導演的陳凱歌,他也有自己的個性,他不希望自己的一生,都活在自己曾經光輝的影子裡,他對電影骨子裡的責任感,驅使著他要做各種嘗試,以適應時代的發展。這一點和張藝謀執導影片《英雄》的目的,沒有任何區別。而在2005年的時候,當時網絡剛好興起,人們有了更加自由的空間發布對電影的議論,所以在《無極》剛出來之後,許多觀眾將自己的直觀感受,無限放大。使得很多對影片有所期待的觀眾,或者看了之後還覺得不錯的觀眾,不敢再發出異樣的聲音。
這也是《無極》這部影片口碑崩塌的原因,在激烈的聲討中,影片的口碑一落千丈,以至於根本沒有任何挽回的餘地。這也是陳凱歌無法釋懷的重要因素,畢竟從整部影片的成片來看,陳凱歌對於影片的創作,是傾注了大量心血的。影片無論是畫面還是演員,甚至是故事本身,都有其特點。但是觀眾們要始終意識到,電影是一種藝術形式,它不是真實世界的再現,它更像是夢境世界的再現。所以很多觀眾討論電影的現實意義,本身就是對電影的誤解。
而《無極》的口碑,就是這種誤解的現實產物。人們當時對《無極》抨擊最嚴重的,就是後來被廣為傳播的《一個饅頭引發血案》的剪輯,這個惡搞的短片,把《無極》中的片段進行重新剪接,從現實的角度,揭示影片《無極》故事內核的荒謬。這是《無極》口碑崩塌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現實視角和電影視角,本身就是兩種概念,如果用現實的角度去揭示電影,其實任何一部偉大的作品都是荒謬的,這其中也包括陳凱歌的封神之作《霸王別姬》。只是優秀的作品,往往在對影片詩意的主題升華時,做得更加巧妙。在這一點上《無極》無疑是一個典型的失敗案例,但是這種失敗,卻不足以讓陳凱歌的導演生涯,遭遇屈辱式的攻擊。
這也是為什麼在15年後陳凱歌依然無法對《無極》的口碑崩塌釋懷的原因,畢竟那次失敗,更多的是一種溝通的誤解,而不是影片真實水準的展現。所以影片口碑這種東西,很多的時候要看「運氣」。比如誰也沒有想到《大話西遊》可以排到華語影片口碑排行榜的第二名,這源於影片誕生的時機,以及影片本身所具有的藝術上的造詣。
所以李成儒說到《無極》之後再沒看陳凱歌執導的作品,這無疑是扒開陳凱歌的舊傷口撒鹽,以至於陳凱歌在聽到李成儒的評價後,毫不猶豫又毫不留情的絕地反擊。所以陳凱歌對李成儒的這番言論,除了是和李成儒對辯,更多的也是在對一段辛酸往事的控訴。這也是陳凱歌對於《無極》口碑的態度,他也許能夠承認《無極》這部影片的失敗,但是他絕不承認別人因為這部影片而對自己電影生涯的侮辱,以及自己在創作《無極》這部影片時的職業態度,在陳凱歌看來,《無極》和《霸王別姬》一樣,都是自己在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