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今日頭條 輪子與車
曹操畫像
為什麼名字的"字"是漢字的"字",而不是孫子的"子"?想必這是大家小時候都會困惑的問題。並且剛開始學習寫"名字"的時候,會經常寫成"名子",然後被老師反覆的糾正後,才會記住。那麼為什麼要這樣呢?
眾所周知,古代人都是既有"名",又有"字"。比如諸葛亮名亮,字孔明;劉備名備,字玄德;嶽飛名飛,字鵬舉。那麼曹操為什麼會字孟德?而且為什麼古人要這麼麻煩,必須要有"名"有"字"才可以,這兩者之間又有什麼區別呢?
其實在古人心中,名字不是一個概念,而是兩個概念,就連起的時間順序都不一樣。"名"是在一個孩子出生滿百天的當天,由孩子的父親或者祖父所起。就比如在曹操出生一百天後,他的母親抱著他去書房,找到了他的父親,讓他為曹操起名。
曹操 影視劇形象
曹操的父親將曹操抱了過來,仔細看了一眼,發現這孩子長得有點醜,忍不住說了一句"操",於是這孩子就叫曹操了。當然,這不過是個玩笑,實際上曹操的"操",代表的是"德操"的"操"。古人起名也和現代人一樣,大多都是表達對自己孩子的一種美好期盼或者是祝願。
"字"則是在孩子成年禮的時候,由德高望重的人來取。一般來說,古代男子在20歲,女子在15歲時,就可以擁有自己的字了。而且"名"和"字"都是有聯繫的,比如劉備字玄德,合起來就是備德;嶽飛字鵬舉,合起來後就是飛鵬;張飛字翼德,合起來就代表著飛翼。
曹操 影視劇形象
至於曹操字孟德,和他的"名",合在一起自然就是德操。而"字"在古時候可是非常重要的,若是一個人在那時候沒有"字",是會有異樣的眼光的,這究竟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實際上,"字"在古時候代表的是一個人是否具有社會身份。因為在那個時候,"名"代表的是卑稱,而"字"代表了尊稱。別人稱呼你的時候,只能稱呼你的"字",而不能喚你的"名"。就比如劉備叫諸葛亮就只能是"孔明先生",而不是"亮先生"。
周瑜 影視劇形象
尤其是有些"名",被別人喚著也不好聽。像是諸葛亮的"亮"、趙雲的"雲"、關羽的"羽"、周瑜的"瑜"都還可以,但要是換成劉備的"備"、司馬懿的"懿"、孫策的"策",特別是曹操的"操"這要怎麼讓別人喊?
因此"字"其實就相當於古時候,人們交往時的一張代表自己的"名片"或者說一個"馬甲","字"的出現可謂是方便了如何稱呼他人,對平輩或者長輩類人稱"字",更是凸顯了禮貌與尊敬。若是有人忽然直接喚別人"名",那就有點不敬的意味了。
諸葛亮 影視劇形象
每個人自稱的時候,就只能用自己的"名"而不能用"字"。"名"其實是古時候人們用來自己稱呼自己,用來表達一種謙遜,謙虛的姿態。但由於有些人的"名"就連自己都不好意思念出來,所以哪怕曹操日後成為了丞相,但也只能說我曹操怎麼樣怎麼樣,而不能說我曹孟德如何如何。
不過正是因為曹操這個"名"有一絲絲的尷尬,所以還為此衍生出來了一個特別的禮儀,也意外影響到了其他人,這個禮儀就是"參拜不名",它是專門為那些不好自稱"名"的大臣們演變而來,那麼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曹操 影視劇形象
古代大臣們上朝的時候,總是會有禮儀官喊官職加上姓名,比如趙雲在日後覲見劉備的時候,禮儀官就會喊道:翊軍將軍,雲覲見。而到蕭何見劉邦時,禮儀官就要說:相國,何覲見。但是有了"參拜不名"的待遇後,禮儀官只用喊"相國覲見"就可以了。
至於曹操,就從禮儀官的"丞相,操覲見"變為了"丞相覲見"。這樣一來,確實更舒服了。因此古代的時候,"名"是卑稱,"字"是尊稱,自稱用"名",他稱用"字"。而且,在那個時代,你若是直接喚別人的名字,那基本上就跟罵人差不多。
曹操 影視劇形象
既然都已經說到這裡了,那就順帶再講解一下"號"吧。只要大家留心觀察過,就會發現古人有不少人有"號"。比如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李商隱號玉溪生、蘇軾號東坡居士、羅貫中號湖海散人、唐寅號六如居士等等。
"名"、"字"與「號」最根本最大的區別就是:"名"、"字"都是由父親或者長輩們決定的,而"號"則是由自己定下的,可以用來自稱,大多都是用來表達某種志趣,或者是抒發某種情感。而且"號"也可以自由更換,要比"名"、"字"方便多了。
曹操 影視劇形象
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號"逐漸消失,而在民國時期還是有人保留著取"字"的習慣,比如:魯迅先生,字豫才;茅盾先生,字雁冰;老舍先生,字舍予;郭沫若先生,字鼎堂;沈從文先生,字崇文等等,但是"號"已經徹底消失,只剩下"名"和"字"。
可到了現代,基本上就沒有"字"的存在了,只有簡簡單單的一個名字,可以代表自己。那麼為什麼"字"、"號"會漸漸的消失於時間的長河中呢?它又代表著什麼呢?
從民國時期還有不少人取"字",而到了近現代時期,幾乎沒有"字"與"號"的出現,就能基本斷定是這一段時間內,發生的一些事情,使得"字"和"號"自此退出了歷史的舞臺。而在這一時期,正是中西方文化不斷融合的時期。
老舍先生
所以,很有可能"字"與"號"的消失,是中西方文化衝撞後造成的結果——當時"西學東漸"盛行,西方國家的文化不斷傳輸到中國,而一群有志向的文人們,率先完成了自己思想上的轉變,創新了自己的文化理念。在他們的影響下,大家開始認為"字"與"號"其實是比較繁瑣的存在,便很少再去使用,漸漸的就消失了。
不過今天"字"、"號"雖然被廢除了,但是中國人至今還是不習慣直呼別人的姓名,除非點名的時候,甚至連父母都不會輕易叫孩子全名,朋友和愛人之間連名帶姓的喊人也並不是很多見,大多時候還是喚的暱稱或是愛稱。
曹操 影視劇形象
如果有一天,你的母親突然叫你的大名,那八成就是你又惹母親生氣了。不過也是因為"字"的廢除,中國的敬語體系逐漸崩潰,開始泛化,一開始我們叫同志,後來叫老闆,再後來是美女、帥哥、靚仔,而最近幾年又改成了老師,也不知道下一個開始泛化的詞又是哪個?
文章來源:今日頭條 輪子與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