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載自安利微刊
(ID:AmwayDaily)
提起全職媽媽,很多人會想起《我的前半生》中的羅子君。家務保姆做,輔導作業爸爸來,她全部精力都用來吃飯、逛街、鬥小三。
然而,這只是對全職媽媽的刻板印象。
全職媽媽,指原來有工作,為了照顧孩子、經營家庭而放棄工作的女性。
全職媽媽在中國是一個龐大而重要的群體,卻一直處於社會的邊緣地帶,她們的聲音很少被聽到,她們的需求很少被重視。
因此,母親節到來之際,安利微刊聯合中國新聞周刊有意思報告推出《全職媽媽群體分析報告》,旨在還原真實的全職媽媽生存狀況,給予她們更多的尊重和理解。
全職媽媽,被低估的超人
中國全職媽媽的數量遠比想像中巨大。
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數據顯示,在有0-3歲孩子的18-45歲城鎮女性中,有過職業中斷經歷的比例為35.5%,其中67.2%是因為結婚生育/照顧孩子。此外,還有28.9%的人目前沒有工作,其中98%是為了照顧孩子。
數據來源:界面新聞&數據線,《 數據|中國女性混職場到底有多難?》
對全職媽媽來說,孩子就是她們的事業。
為母則剛,不出幾個月,再嬌氣的軟妹子也能一手抱著娃,一手拎著大米,向小區裡的其他寶媽諮詢哪裡的早教班好。
全職媽媽都是救火隊長,孩子生病、幼升小、課外輔導、打疫苗、校園霸凌……哪裡有孩子,哪裡就有全職媽媽的蹤影。
上海一項針對16個區縣學生家長的抽樣調查就顯示:母親負責與學校和老師聯絡的佔到63%,主要承擔家庭教育職責的佔到62.4%。
然而,24小時待機的全職媽媽卻被嚴重地汙名化了。在長輩眼裡,不能兼顧事業,就是嬌氣。在職場媽媽看來,不用擠地鐵做PPT,實在命好。
別人不理解,就連老公這個最親密的「戰友」都不認同。對全職媽媽來說,夫妻關係是除去子女問題最大的家庭焦慮因素。
數據來源:UC大數據,《中國媽媽「焦慮指數」報告》。
「什麼都不幹 ,就帶個孩子還帶不好」「整天什麼都不操心」「又不用上班整天還抱怨……」每當聽到這些話,大部分全職媽媽都控制不住自己把沾滿粑粑的紙尿褲糊他們臉上的心情。
看來,即便是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歧視和誤解仍然深深困擾著全職媽媽。
全職媽媽=零薪保姆?
雖然女性權利已得到了抽象的認同,但是長期養成的觀念仍然使全職媽媽難以獲得尊重。
正如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指出的:「她遭受的社會壓迫是她遭受的經濟壓迫的後果。」歷史上,女性在很長時間內並不享有財產權,這是女性遭受壓迫的重要原因。
很多全職媽媽是事實上的「零薪」保姆/育兒嫂/老師。在沒有經濟來源的時候,幹得再好也要受制於人,兩性結構嚴重失衡。
做家庭決策時,全職媽媽的意見往往得不到尊重,原因很簡單——掏錢的才是老大。
生娃之前,憑本事掙錢,購物旅遊,浪到飛起別人也管不著。可是自打當了全職媽媽,買菜都要被質疑一聲:「怎麼那麼貴?」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問者或許無意,但聽者總是忍不住辛酸,「連幾十塊錢都要伸手的日子什麼時候是個頭?」
經濟拮据,不能苦孩子的媽媽們選擇苦自己,不買衣服、不打扮、不健身、不旅遊,每天圍著菜場學校家打轉。
時間久了,不僅老公提不起興致,來自己照鏡子都會有短暫的茫然:「這還是我嗎?」
吵架、性生活,甚至出軌成為每時每刻籠罩在全職媽媽頭上的陰雲。
家庭內沒有足夠經濟支持時,超過50%的全職媽媽認為,社會給予自己的保障不夠充分。
數據來源:公益慈善學園,《2016中國媽媽幸福指數調研報告》。
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出於其經濟水平和人口政策的考量,全職媽媽可以獲得包括生育津貼和保險在內的一系列保障。這方面,我國目前還處於一個追趕者的地位,對全職媽媽的保障還有提升的空間。在此之前,家庭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
然而沒有制度性保障,僅靠親情道德維繫的信任基礎並不牢固,許多因此全職媽媽沒有安全感。
這種處境下,10個全職媽媽就有7.5個想重返職場。
2016年上半年國家衛計委在北京、上海、廣州、瀋陽等10個城市進行調查。被調查的全職母親中,近1/3是因為孩子無人照料而被迫中斷就業;超過3/4的全職母親表示,如有人幫助帶孩子,將會重新就業。
數據來源:智聯招聘,《2018年職場媽媽生存狀況調查報告》
「三座大山」,全職媽媽邁不過的坎
重返職場並不容易。
大部分女性成為全職媽媽都是被迫的,她們身上壓著來自家庭、企業、社會的「三座大山」。
數據來源:智聯招聘,《2017年職場媽媽生存狀況調研》
目前,3歲以下孩子的看護主要有四種模式:祖輩照料、請保姆照顧、全職媽媽和託育機構。
有些長輩認為職場媽媽帶孩子完全沒有問題,與父母那個年代託兒所多有很大的關係。
《人民日報》曾報導:(1980年底)據22個省、市、自治區的不完全統計,嬰幼兒的入託率已達28.2%……1982年,廣東省番禺縣入託率達到了81%。
然而今時不同往日,從1997年開始,國有企業開始大規模分離託兒所幼兒園等社會化職能,託兒所數量銳減。
國家衛計委家庭司 2016年委託研究機構開展的「3歲以下嬰幼兒託育服務需求調查」發現,目前,城市3歲以下嬰幼兒在各類託育機構的入託率僅為4.1%。然而發達國家3歲以下嬰幼兒的入託率在25%~55%。①
沒有託兒所,請育兒嫂照看又過於昂貴。
人民日報記者從中介機構了解到,北京育兒嫂每月工資依據學歷和工作經驗從5000元到15000元不等,大部分育兒嫂的學歷是高中,經中介公司短期培訓後就上崗。②
與此相對,2018年,北京市平均工資僅為10712元,全國女性平均工資為男性的84%。相當於一個年輕母親的工資剛夠請一個「入門級」的育兒嫂。③
在這種情況下,祖輩照料成了很多職場夫妻的第一選擇。我國2歲半以下兒童中,由祖輩照顧的比例達60%~70%,3歲以上佔40%。④
然而帶孩子需要耗費巨大精力。鑑於年齡和身體狀況,很多老人並沒有照顧孩子的精力,這時就需要孩子爸媽辭職帶娃。
只有老人給力還不夠,企業沒有良好的育兒關懷也不行。
《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第九條要求用人單位應當在每天的勞動時間內為哺乳期女職工安排1小時哺乳時間。但實際的執行效果並不好。
大部分企業沒有哺乳室,許多背奶媽媽都需要在廁所進行吸奶不說,還可能被領導指責佔用公司的時間和地點。
因此,很多原本的職場媽媽,在孩子發燒/腹瀉/不接受奶瓶後徹底崩潰,選擇回歸家庭。
全職媽媽,為什麼活得最擰巴?
僅次於從事金融與網際網路工作的媽媽,全職媽媽的焦慮指數位列第三。
煎熬不僅來自外界,還來自自身。尤其是對被迫成為全職媽媽的人來說,最大的挑戰是連自己都不認同全職媽媽這個身份。
數據來源:UC大數據,《中國媽媽「焦慮指數」報告》
成為全職媽媽最明顯的感受就是和社會接觸變少。孩子不睡自己得一直盯著,孩子睡了還有做不完的家務,就連夢裡都是孩子的吃喝拉撒。勉強抽出時間上上網,也是和別的媽媽溝通育兒經驗。
漸漸地,閨蜜群的話題,自己再也接不上嘴,就連和老公聊天,都找不到除家庭以外的話題。
重新納入社會軌道渴望在腦子裡瘋長。刷了半天新聞,滿懷期待地發到群裡,希望得到一些回應。然而閨蜜們只回了一句「什麼風把你吹出來了」就又開始說別的事,徒留自己對著屏幕尷尬為難。
與社會脫節後,孩子就是全職媽媽唯一的希望。
有些媽媽對於孩子過於溺愛,致使孩子自理能力、心理承受力以及自制力差,且沒有同理心和責任感。有些媽媽則因為孩子犧牲很多,而對孩子有過高期待,導致孩子壓力過大,產生心理問題。
困境不僅出現在全職媽媽身上。不能陪伴孩子的愧疚感、與老人教育理念衝突、分心家庭導致的職業瓶頸,職場媽媽的日子也不好過。
年輕媽媽進退兩難。
花木蘭式女性,社會的「犧牲品」
不但全職媽媽被人看不起,而且「女強人」一詞也暗含了貶義成分。在某些人眼中,前者是社會的「寄生蟲」,後者則外強中乾婚姻不幸,都不值得提倡。唯有「家庭事業兩開花」才算得上是人生贏家。
然而,不顧女性的哺乳重任,對男女做一樣的要求,是對女性的另一種傷害和壓迫。
數據來源:界面新聞&數據線,《 數據|中國女性混職場到底有多難?》
此時的女性不是真正的女性,而是「花木蘭式女性」——女性化妝成男性,遵從男性邏輯,像男性一樣爭取社會成就後,再回歸家庭,完成一個母親的責任。
這種所謂的女性獨立,沒有挖掘女性自身的價值,不過是另一種男性霸權,這樣做的直接後果就是女性生育欲望降低,出生率持續下降。
數據來源:智聯招聘,《2017年職場媽媽生存狀況調研》
由於看到了男女絕對平等的弊端,這兩年兩性差異開始重提,但結果不盡如人意。性別定型化想像和性別歧視開始被結構保護,甚至被制度支持。
許多表面上為女性爭取的權利,實際上是變相讓女性從職場回歸家庭,而不是讓男性承擔更多的責任。
「喪偶式育兒」仍然廣泛存在,即便是在我國經濟最發達、思想最開放的廣州,全職媽媽和全職爸爸的比例都高達5.67∶1。⑤
已經很少有人簡單粗暴地說:「女人帶孩子是賢良淑德,男人看孩子是吃軟飯沒出息,」他們擁有了偽裝得更加合理的理由:
1.女性因荷爾蒙作用,與孩子的聯繫更緊密,孩子更依賴母親。
2.男性天生不如女性細心,帶不好孩子。
3.男性比女性掙得更多,男性工作更有利於家庭發展。
很多女性聽信了這樣的洗腦,迫於無奈,回歸家庭。但事實上,她們陷入了統計學陷阱,獻祭了自己最美好的年華。
全職媽媽也可以活得精彩
過去十二年間,中國性別差距指數全球排名從top 55%下降至top 69%。
由於缺乏家庭支持,中國女性在勞動參與度、預計收入、同工同酬、高管任職等4個方都面臨嚴重不平等,女性職業信心普遍弱於男性。⑥
難道中國女性不如男性嗎?
實際上,中國女性受教育程度一直在穩步提升,2018年高等教育入學率全球第一,男女比例為1∶1.21。⑥
數據來源:梧桐果,《中國校園招聘藍皮書(2018秋招)》
高學歷並沒有帶來高地位,選擇「犧牲者」時,「女主內,男主外」的刻板成見依舊存在。
為什麼多年來女權主義者進行了大量的努力,效果仍然不明顯?或許因為僅從女性角度出發本身就是錯誤。
女性的解放本質上應當是人類的解放,必然要同時解放男性,懂得個體差異其實遠大於性別差異。
財富500強企業的28位女性執行長裡,有26位已婚,她們大多說過,要是沒有丈夫的支持,自己就不會成功,這些支持包括幫忙照顧孩子,處理家庭瑣事,以及為了妻子的事業舉家搬遷等。
不要讓社會告訴你要做什麼,而是思考自己真的適合做什麼,以家庭為單位進行責任的分配:與老公對未來進行詳細的規劃,從經濟儲備,到教育理念,再到家庭分工,無論是家庭實務,還是經濟來源,兩人只有比例的分擔,而不是0和100的區別。
如果發現,老公更適合為家庭付出更多,尊重他的選擇;如果發現自己確實更會照顧孩子,那也不要害怕,勇敢地面對。
不僅因為全職媽媽只是人生的一個階段,多數媽媽都會在孩子進入幼兒園以後重返職場。
更重要的是,全職媽媽與職場媽媽只存在差異,不存在優劣,照顧孩子的經驗與職場經驗同樣寶貴。
童鞋品牌Freshly Picked創始人Susan Peterse育兒時發現市面上的嬰兒鞋很容易脫落,於是她開始自己動手做鞋。2013年到2015年,她自創的品牌淨收入增長達到812%,連「飛魚」菲爾普斯和卡戴珊姐妹都是Freshly Picked的粉絲。
日本一位名叫木村尚子的媽媽,在給孩子做飯的時候發現,菜和水果的顏色比顏料更加鮮亮自然,於是用不符合銷售規格的蔬菜曬乾打成粉做成蠟筆,賣到脫銷。
我們身邊也經常聽說這樣的例子,某位全職媽媽堅持每天在公眾號裡寫育兒日記,在孩子3歲後成功入職早教公司。
除了把育兒經驗變成自己的事業,全職媽媽還可以通過保持與社會的聯繫,來幫助自己重回職場。
光看新聞、刷微博微信還不夠,還要與活生生的人溝通。這樣不僅能防止自己陷入自怨自艾的怪圈,還能創造一定的經濟財富,提高自己的成就感。
可以加入公益組織,與孩子一起為社會做貢獻,不僅能增進親子關係,還能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利用網絡平臺做兼職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每個月都有一定的收入的同時,還能認識許多優秀的人,為回歸職場積累人脈。
世人總是低估全職媽媽的能力,以為帶孩子是女性本能,但是論及溝通能力、承壓能力、條理性、勤奮度、責任心,全職媽媽並不會亞於職場人士。
請記住,這個社會或許有歧視,但是實力永遠都會自己說話,全職媽媽的未來同樣值得期待。
母親節快樂!
參考文獻:
① MoreCare茂楷&騰訊教育,《0-3歲兒童託育服務行業白皮書》
② 《人民日報記者調查:託育服務不足,帶娃老人累育兒嫂貴》
③國家統計局、BOSS直聘研究院發布的《2018中國性別薪酬差異報告》
④人民網,《請老人帶娃,該不該給錢》
⑤廣州大學廣州發展研究院、廣州市藍皮書研究會,《2018年中國廣州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
⑥世界經濟論壇,《2018全球性別差距報告》
本文由安利微刊x中國新聞周刊有意思報告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