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事業的全職媽媽,都怎麼樣了?

2021-02-08 有意思報告

本文授權轉載自安利微刊

(ID:AmwayDaily)


提起全職媽媽,很多人會想起《我的前半生》中的羅子君。家務保姆做,輔導作業爸爸來,她全部精力都用來吃飯、逛街、鬥小三。

 

然而,這只是對全職媽媽的刻板印象。

 

全職媽媽,指原來有工作,為了照顧孩子、經營家庭而放棄工作的女性。

 

全職媽媽在中國是一個龐大而重要的群體,卻一直處於社會的邊緣地帶,她們的聲音很少被聽到,她們的需求很少被重視。

 

因此,母親節到來之際,安利微刊聯合中國新聞周刊有意思報告推出《全職媽媽群體分析報告》,旨在還原真實的全職媽媽生存狀況,給予她們更多的尊重和理解。

 


全職媽媽,被低估的超人


中國全職媽媽的數量遠比想像中巨大。

 

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數據顯示,在有0-3歲孩子的18-45歲城鎮女性中,有過職業中斷經歷的比例為35.5%,其中67.2%是因為結婚生育/照顧孩子。此外,還有28.9%的人目前沒有工作,其中98%是為了照顧孩子。

數據來源:界面新聞&數據線,《 數據|中國女性混職場到底有多難?》

 

對全職媽媽來說,孩子就是她們的事業。

 

為母則剛,不出幾個月,再嬌氣的軟妹子也能一手抱著娃,一手拎著大米,向小區裡的其他寶媽諮詢哪裡的早教班好。

 

全職媽媽都是救火隊長,孩子生病、幼升小、課外輔導、打疫苗、校園霸凌……哪裡有孩子,哪裡就有全職媽媽的蹤影。

 

上海一項針對16個區縣學生家長的抽樣調查就顯示:母親負責與學校和老師聯絡的佔到63%,主要承擔家庭教育職責的佔到62.4%。

 

然而,24小時待機的全職媽媽卻被嚴重地汙名化了。在長輩眼裡,不能兼顧事業,就是嬌氣。在職場媽媽看來,不用擠地鐵做PPT,實在命好。

 

別人不理解,就連老公這個最親密的「戰友」都不認同。對全職媽媽來說,夫妻關係是除去子女問題最大的家庭焦慮因素。

 

數據來源:UC大數據,《中國媽媽「焦慮指數」報告》。

 

「什麼都不幹 ,就帶個孩子還帶不好」「整天什麼都不操心」「又不用上班整天還抱怨……」每當聽到這些話,大部分全職媽媽都控制不住自己把沾滿粑粑的紙尿褲糊他們臉上的心情。

 

看來,即便是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歧視和誤解仍然深深困擾著全職媽媽。

 


全職媽媽=零薪保姆?


雖然女性權利已得到了抽象的認同,但是長期養成的觀念仍然使全職媽媽難以獲得尊重。

 

正如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指出的:「她遭受的社會壓迫是她遭受的經濟壓迫的後果。」歷史上,女性在很長時間內並不享有財產權,這是女性遭受壓迫的重要原因。

 

很多全職媽媽是事實上的「零薪」保姆/育兒嫂/老師。在沒有經濟來源的時候,幹得再好也要受制於人,兩性結構嚴重失衡。

 

做家庭決策時,全職媽媽的意見往往得不到尊重,原因很簡單——掏錢的才是老大。

 

生娃之前,憑本事掙錢,購物旅遊,浪到飛起別人也管不著。可是自打當了全職媽媽,買菜都要被質疑一聲:「怎麼那麼貴?」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問者或許無意,但聽者總是忍不住辛酸,「連幾十塊錢都要伸手的日子什麼時候是個頭?」

 

經濟拮据,不能苦孩子的媽媽們選擇苦自己,不買衣服、不打扮、不健身、不旅遊,每天圍著菜場學校家打轉。

 

時間久了,不僅老公提不起興致,來自己照鏡子都會有短暫的茫然:「這還是我嗎?」

 

吵架、性生活,甚至出軌成為每時每刻籠罩在全職媽媽頭上的陰雲。

 

家庭內沒有足夠經濟支持時,超過50%的全職媽媽認為,社會給予自己的保障不夠充分。

 

數據來源:公益慈善學園,《2016中國媽媽幸福指數調研報告》。

 

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出於其經濟水平和人口政策的考量,全職媽媽可以獲得包括生育津貼和保險在內的一系列保障。這方面,我國目前還處於一個追趕者的地位,對全職媽媽的保障還有提升的空間。在此之前,家庭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

 

然而沒有制度性保障,僅靠親情道德維繫的信任基礎並不牢固,許多因此全職媽媽沒有安全感。

 

這種處境下,10個全職媽媽就有7.5個想重返職場。

 

2016年上半年國家衛計委在北京、上海、廣州、瀋陽等10個城市進行調查。被調查的全職母親中,近1/3是因為孩子無人照料而被迫中斷就業;超過3/4的全職母親表示,如有人幫助帶孩子,將會重新就業。


數據來源:智聯招聘,《2018年職場媽媽生存狀況調查報告》

 


「三座大山」,全職媽媽邁不過的坎


 重返職場並不容易。

 

大部分女性成為全職媽媽都是被迫的,她們身上壓著來自家庭、企業、社會的「三座大山」。


數據來源:智聯招聘,《2017年職場媽媽生存狀況調研》

 

目前,3歲以下孩子的看護主要有四種模式:祖輩照料、請保姆照顧、全職媽媽和託育機構。

 

有些長輩認為職場媽媽帶孩子完全沒有問題,與父母那個年代託兒所多有很大的關係。

 

《人民日報》曾報導:(1980年底)據22個省、市、自治區的不完全統計,嬰幼兒的入託率已達28.2%……1982年,廣東省番禺縣入託率達到了81%。

 

然而今時不同往日,從1997年開始,國有企業開始大規模分離託兒所幼兒園等社會化職能,託兒所數量銳減。

 

國家衛計委家庭司 2016年委託研究機構開展的「3歲以下嬰幼兒託育服務需求調查」發現,目前,城市3歲以下嬰幼兒在各類託育機構的入託率僅為4.1%。然而發達國家3歲以下嬰幼兒的入託率在25%~55%。①

 

沒有託兒所,請育兒嫂照看又過於昂貴。

 

人民日報記者從中介機構了解到,北京育兒嫂每月工資依據學歷和工作經驗從5000元到15000元不等,大部分育兒嫂的學歷是高中,經中介公司短期培訓後就上崗。②

 

與此相對,2018年,北京市平均工資僅為10712元,全國女性平均工資為男性的84%。相當於一個年輕母親的工資剛夠請一個「入門級」的育兒嫂。③

 

在這種情況下,祖輩照料成了很多職場夫妻的第一選擇。我國2歲半以下兒童中,由祖輩照顧的比例達60%~70%,3歲以上佔40%。④

 

然而帶孩子需要耗費巨大精力。鑑於年齡和身體狀況,很多老人並沒有照顧孩子的精力,這時就需要孩子爸媽辭職帶娃。

 

只有老人給力還不夠,企業沒有良好的育兒關懷也不行。

 

《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第九條要求用人單位應當在每天的勞動時間內為哺乳期女職工安排1小時哺乳時間。但實際的執行效果並不好。

 

大部分企業沒有哺乳室,許多背奶媽媽都需要在廁所進行吸奶不說,還可能被領導指責佔用公司的時間和地點。

 

因此,很多原本的職場媽媽,在孩子發燒/腹瀉/不接受奶瓶後徹底崩潰,選擇回歸家庭。

 


全職媽媽,為什麼活得最擰巴?


僅次於從事金融與網際網路工作的媽媽,全職媽媽的焦慮指數位列第三。

 

煎熬不僅來自外界,還來自自身。尤其是對被迫成為全職媽媽的人來說,最大的挑戰是連自己都不認同全職媽媽這個身份。


數據來源:UC大數據,《中國媽媽「焦慮指數」報告》

 

成為全職媽媽最明顯的感受就是和社會接觸變少。孩子不睡自己得一直盯著,孩子睡了還有做不完的家務,就連夢裡都是孩子的吃喝拉撒。勉強抽出時間上上網,也是和別的媽媽溝通育兒經驗。

 

漸漸地,閨蜜群的話題,自己再也接不上嘴,就連和老公聊天,都找不到除家庭以外的話題。

 

重新納入社會軌道渴望在腦子裡瘋長。刷了半天新聞,滿懷期待地發到群裡,希望得到一些回應。然而閨蜜們只回了一句「什麼風把你吹出來了」就又開始說別的事,徒留自己對著屏幕尷尬為難。

 

與社會脫節後,孩子就是全職媽媽唯一的希望。

 

有些媽媽對於孩子過於溺愛,致使孩子自理能力、心理承受力以及自制力差,且沒有同理心和責任感。有些媽媽則因為孩子犧牲很多,而對孩子有過高期待,導致孩子壓力過大,產生心理問題。

 

困境不僅出現在全職媽媽身上。不能陪伴孩子的愧疚感、與老人教育理念衝突、分心家庭導致的職業瓶頸,職場媽媽的日子也不好過。

 

年輕媽媽進退兩難。

 


花木蘭式女性,社會的「犧牲品」


不但全職媽媽被人看不起,而且「女強人」一詞也暗含了貶義成分。在某些人眼中,前者是社會的「寄生蟲」,後者則外強中乾婚姻不幸,都不值得提倡。唯有「家庭事業兩開花」才算得上是人生贏家。

 

然而,不顧女性的哺乳重任,對男女做一樣的要求,是對女性的另一種傷害和壓迫。

數據來源:界面新聞&數據線,《 數據|中國女性混職場到底有多難?》

 

此時的女性不是真正的女性,而是「花木蘭式女性」——女性化妝成男性,遵從男性邏輯,像男性一樣爭取社會成就後,再回歸家庭,完成一個母親的責任。

 

這種所謂的女性獨立,沒有挖掘女性自身的價值,不過是另一種男性霸權,這樣做的直接後果就是女性生育欲望降低,出生率持續下降。


數據來源:智聯招聘,《2017年職場媽媽生存狀況調研》

 

由於看到了男女絕對平等的弊端,這兩年兩性差異開始重提,但結果不盡如人意。性別定型化想像和性別歧視開始被結構保護,甚至被制度支持。

 

許多表面上為女性爭取的權利,實際上是變相讓女性從職場回歸家庭,而不是讓男性承擔更多的責任。

 

「喪偶式育兒」仍然廣泛存在,即便是在我國經濟最發達、思想最開放的廣州,全職媽媽和全職爸爸的比例都高達5.67∶1。⑤

 

已經很少有人簡單粗暴地說:「女人帶孩子是賢良淑德,男人看孩子是吃軟飯沒出息,」他們擁有了偽裝得更加合理的理由:

 

1.女性因荷爾蒙作用,與孩子的聯繫更緊密,孩子更依賴母親。

2.男性天生不如女性細心,帶不好孩子。

3.男性比女性掙得更多,男性工作更有利於家庭發展。

 

很多女性聽信了這樣的洗腦,迫於無奈,回歸家庭。但事實上,她們陷入了統計學陷阱,獻祭了自己最美好的年華。

 


全職媽媽也可以活得精彩


過去十二年間,中國性別差距指數全球排名從top 55%下降至top 69%。

 

由於缺乏家庭支持,中國女性在勞動參與度、預計收入、同工同酬、高管任職等4個方都面臨嚴重不平等,女性職業信心普遍弱於男性。⑥

 

難道中國女性不如男性嗎?

 

實際上,中國女性受教育程度一直在穩步提升,2018年高等教育入學率全球第一,男女比例為1∶1.21。⑥


數據來源:梧桐果,《中國校園招聘藍皮書(2018秋招)》

 

高學歷並沒有帶來高地位,選擇「犧牲者」時,「女主內,男主外」的刻板成見依舊存在。

 

為什麼多年來女權主義者進行了大量的努力,效果仍然不明顯?或許因為僅從女性角度出發本身就是錯誤。

 

女性的解放本質上應當是人類的解放,必然要同時解放男性,懂得個體差異其實遠大於性別差異。

 

財富500強企業的28位女性執行長裡,有26位已婚,她們大多說過,要是沒有丈夫的支持,自己就不會成功,這些支持包括幫忙照顧孩子,處理家庭瑣事,以及為了妻子的事業舉家搬遷等。

 

不要讓社會告訴你要做什麼,而是思考自己真的適合做什麼,以家庭為單位進行責任的分配:與老公對未來進行詳細的規劃,從經濟儲備,到教育理念,再到家庭分工,無論是家庭實務,還是經濟來源,兩人只有比例的分擔,而不是0和100的區別。

 

如果發現,老公更適合為家庭付出更多,尊重他的選擇;如果發現自己確實更會照顧孩子,那也不要害怕,勇敢地面對。

 

不僅因為全職媽媽只是人生的一個階段,多數媽媽都會在孩子進入幼兒園以後重返職場。

 

更重要的是,全職媽媽與職場媽媽只存在差異,不存在優劣,照顧孩子的經驗與職場經驗同樣寶貴。

 

童鞋品牌Freshly Picked創始人Susan Peterse育兒時發現市面上的嬰兒鞋很容易脫落,於是她開始自己動手做鞋。2013年到2015年,她自創的品牌淨收入增長達到812%,連「飛魚」菲爾普斯和卡戴珊姐妹都是Freshly Picked的粉絲。

 

日本一位名叫木村尚子的媽媽,在給孩子做飯的時候發現,菜和水果的顏色比顏料更加鮮亮自然,於是用不符合銷售規格的蔬菜曬乾打成粉做成蠟筆,賣到脫銷。

 

我們身邊也經常聽說這樣的例子,某位全職媽媽堅持每天在公眾號裡寫育兒日記,在孩子3歲後成功入職早教公司。

 

除了把育兒經驗變成自己的事業,全職媽媽還可以通過保持與社會的聯繫,來幫助自己重回職場。

 

光看新聞、刷微博微信還不夠,還要與活生生的人溝通。這樣不僅能防止自己陷入自怨自艾的怪圈,還能創造一定的經濟財富,提高自己的成就感。

 

可以加入公益組織,與孩子一起為社會做貢獻,不僅能增進親子關係,還能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利用網絡平臺做兼職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每個月都有一定的收入的同時,還能認識許多優秀的人,為回歸職場積累人脈。

 

世人總是低估全職媽媽的能力,以為帶孩子是女性本能,但是論及溝通能力、承壓能力、條理性、勤奮度、責任心,全職媽媽並不會亞於職場人士。

 

請記住,這個社會或許有歧視,但是實力永遠都會自己說話,全職媽媽的未來同樣值得期待。

 

母親節快樂!


參考文獻:

① MoreCare茂楷&騰訊教育,《0-3歲兒童託育服務行業白皮書》

② 《人民日報記者調查:託育服務不足,帶娃老人累育兒嫂貴》

③國家統計局、BOSS直聘研究院發布的《2018中國性別薪酬差異報告》

④人民網,《請老人帶娃,該不該給錢》

⑤廣州大學廣州發展研究院、廣州市藍皮書研究會,《2018年中國廣州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

⑥世界經濟論壇,《2018全球性別差距報告》


本文由安利微刊x中國新聞周刊有意思報告聯合出品

相關焦點

  • 全職媽媽:我為孩子放棄了自己,為什麼還被人嘲笑是「媽蟲」?
    結婚後,身為名校畢業的她為了家庭,也為了孩子,放棄了她的工作,從一名事業型女人轉變為全職媽媽。然而,有一天她帶著寶寶出門去咖啡店閒坐,卻被一個男人嘲笑是「媽蟲」。那一刻,她的眼淚自心底湧出眼眶。「我賭上自己的性命把孩子生下來,也放棄了我所有的生活,事業和夢想,只想把孩子拉扯大,卻被說成是一條蟲。」,金智恩已經接近崩潰。
  • 全職媽媽的價值有多大?
    兜裡裝滿錢,手機充滿電,車廂裡都是油,公司裡全是人,拎著愛馬仕,穿著Parada;今天在萬人大會作演講,明天去納斯達克敲鐘;手起刀落,掌握許多人的前途命運;運籌帷幄,操縱著龐大的資源和財富。相比於做一個賢妻良母,這樣的女人,可能更容易被女人羨慕。
  • 全職媽媽又雙叒叕上熱搜?為家庭淡出的女明星們都怎麼樣了
    在綜藝《姐妹們的茶話會》裡,她也首次袒露了自己放棄事業在家帶娃的半年經歷,「不好當」,還向「全職媽媽」這一群體表示respect:「因為真的太不容易了!」  有人認為「全職媽媽」在「帶娃鄙視鏈」的最底端,心甘情願成為全職家庭主婦是失去自我意志的表現,「全職太太」這一身份,在傳統男性和新興女性的眼中都像是夾心餅乾般的存在,張桂梅校長最不齒從困難家庭走出去卻選擇當
  • 全職媽媽都慘澹收場?《三十而已》顧佳,高段位全職媽媽無所畏懼
    她就是那種男人想娶回家,女人都想成為的那種人。看完之後不斷地感慨,其實全職媽媽也是分段位的,顧佳這種黑帶選手就算被出軌了,怎麼可能會慘澹收場?一個星期過後我問她怎麼樣?她說帶著火火兔去聽英語,和小時候聽英語課一樣,困到睜不開眼。我回復她:「你知道孩子平時啥心情了吧?」父母保持終身學習的能力才更容易養出一個學霸,看上去都是全職媽媽,可有的人在孩子睡著之後拼命學習,有的人卻舒服的和孩子一起睡美容覺了。
  • 劉永好妻子李巍:為支持丈夫放棄醫生夢 為8年全職媽媽經歷驕傲
    採訪中,李巍也談到當初為了丈夫的事業,放棄自己熱愛的醫生職業。對於李巍來說,自己雖然已經到了退休的年齡,卻依然對工作保持激情,願意去接觸新產業和事物。談全職媽媽:更辛苦,責任更大紅星新聞:您如今很低調,《媽媽有話說》這檔節目吸引您的原因是什麼呢?李巍:我以前當過全職媽媽,非常理解全職媽媽的經歷。
  • 看王子文《第二次也很美》,全職媽媽如何翻身?
    傻傻以為一畢業就結婚的老公一直很恩愛,但到最後,老公微信電話都拉黑,離婚都不親自談;成為全職媽媽,被社會拋棄最後還被家庭拋棄,能認可自己這麼多年付出的只有孩子,但連孩子撫養權可能都搶不到;為了撫養權,滿世界找工作都找不到合適的,學歷也許不錯,但在如今連應屆生都要有工作經驗的社會,能拿出手的只是畢業證和6年的全職太太履歷。
  • 「對不起,我不想再做全職媽媽了…」
    她聲嘶力竭地討伐老公:這麼多年了,我活得像個透明的人,我活成了你的背景板,所有人都叫闞太太,我甚至都忘了我自己叫什麼……男人一句「我養你啊」最終也許會變為「我養的你」,作為全職媽媽,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能喪失危機感。即使每天在家,也要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 被離婚的全職媽媽的前半生,和她的反轉結局
    短片的開端,描述了一個被離婚的全職媽媽的前半生。 從小她被說的最多的兩個字是「懂事」——她本是一個喜歡瘋跑,喜歡爬樹,想學地質的女孩子,但在父親嚴厲、母親溫柔,目的一致的教育下,她慢慢長成了一個乖乖女。放棄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在父親指定的學校讀書,畢業後成為了一名會計。
  • 《我的前半生》:全職媽媽VS職場媽媽,哪種人生更輕鬆?
    儘管子君對事業有成的老公嚴防死守,老公還是出軌了——對象是子君完全沒放在眼裡的「三十四、五歲」的女性,職場媽媽(離異)凌玲。凌玲對全職媽媽和職場媽媽,有這樣一番感慨:全職媽媽並非沒有工作,而是換了一份24小時都要在崗、沒有年休假、沒有升職加薪的艱巨工作!對精力、體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都是巨大的考驗,並不比回到公司朝九晚五更簡單!
  • 鬥小三、撕綠茶《三十而已》的全職媽媽太難了
    最近的爆款國產劇《三十而已》大家都看了嗎?由童瑤飾演的全職媽媽顧佳火了,她是一個「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打得贏小三」、「鬥得過流氓」的全職媽媽。在劇中顧佳是一位畢業於重點大學的高材生,在外企待過兩年,結婚後就待在家過上相夫教子的全職太太的生活。
  • 「成都全職媽媽微信群」幫助更多的全職媽媽實現自己的夢想!
    當媽媽的帶孩子已經不容易了,還要賺錢養家,所以十分辛苦, 又得不到大家對微商媽媽的認可, 所以這個平臺就是讓媽媽們來發布。成都全職媽媽微信群,是可以給媽媽們介紹好的嬰兒產品,工作,育兒交流等平臺,凡是好東西都可以來這裡分享哈。不是微商媽媽, 只要是媽媽們, 都可以加入哈! 請大家相互宣傳,加入此群哈。
  • 從臺灣金馬獎到全職媽媽,伊能靜失去了什麼
    她自己還成立了工作室,擔任製作人和編劇,從前臺轉向幕後,都能看到她的身影。在百度百科中,她的職業是:歌手、演員、作家、主持人、編劇。這每一項都實至名歸,可以說,她在演藝圈,已經達到了很多人達不到的高度,可以說是娛樂圈裡有實力又有能力的成功女性,女版「霸道總裁」了。
  • 全職媽媽是享福?不為人知的心酸誰又知道,拯救被忽略的全職媽媽
    或許你聽說過全職媽媽這個」工作「嗎?你對全職媽媽的理解是什麼,覺得全職媽媽這個」工作「輕鬆嗎?說起全職媽媽,大多數人應該是都聽說過、也大概知道是什麼意思,並且大部分人都認為做全職媽媽是一件很輕鬆、很幸福的事情。不用工作還有人養著,只需要在家帶帶孩子、做做家務就行了,多幸福的事情啊!
  • 《三十而已》編劇開掛:顧佳演繹全職媽媽也可以很獨立
    生活過得不錯,家庭和個人都能兼顧,人格獨立的媽媽算不算獨立女性?在劇中飾演顧佳的演員直接表態:「算!」有些網友認為全職媽媽也是一份工作,同樣很了不起,就是家庭經濟全靠丈夫承擔。媽媽們放棄了事業,專心於家庭,更多的去陪伴孩子,帶孩子是全年全天無休,在其他人看來,是媽媽們偷懶不去工作。
  • 猶豫要不要當全職媽媽?不如先聽聽幾百個全職媽媽的心裡話~
    把這些故事整理出來,算是為正在全職的媽媽們加油和打氣,同時也希望給那些即將面臨選擇的媽媽們,多一份由許多「過來人」提供的參考。說全職媽媽,是一項全年無休、沒有薪金、永遠不能辭職的工作一點都不為過。她們甚至不敢奢求什麼屬於自己的時間,只要上廁所別拍門、別有人站在門外喊媽媽,就覺得人生圓滿了。都說全職與否是個人的選擇,但並不是誰都有可以自由選擇的資本很多媽媽,並非打從一開始就想要選擇全職。只是被事態所迫,不得不放棄職場,回歸家庭。
  • 誰說全職媽媽不獨立
    童謠扮演的顧佳,為了能夠更好地照顧家庭和孩子,選擇了留在家中作為一位全職媽媽,但是她與普通的全職媽媽卻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目前這部電視劇也是已經大結局了,顧佳雖然是全職媽媽,但是每當丈夫的事業出現危機之時,全靠顧佳每每力挽狂瀾。而當老公出軌的時候,顧佳一樣有著很多妻子一樣的傷心。
  • 《三十而已》完美的全職媽媽顧佳,現實中存在嗎?
    憑自己的努力住進大房子的她,一步一步「打進」富太太圈,為自家事業錦上添花。你說這樣完美的人現實中能存在嗎?很多人為什麼做不到呢?只是照顧孩子做家務就已經讓全職媽媽們筋疲力盡。其實這個完美的人設是編劇編出來的,羨慕歸羨慕,你可千萬不能當真,電視劇嘛,看看就好。
  • 《三十而已》「童瑤式」全職媽媽引熱議!全職媽媽的英文你會嗎?
    全職媽媽顧佳人如其名,既「顧家」又能每件事都做到做媽媽真是太難了,更不要說像「顧佳式」的全職媽媽了。這個一度被女性列為「全職媽媽是全天下最難的工作」,用英文又該如何表達呢?全職照顧家庭的;家庭主婦全職媽媽;留在家中的,通常是因為要照顧孩子或者家裡人而留在家中。
  • 選擇做一個全職媽媽,你後悔了麼?
    忘記在哪看過的一句話,大意是說「全職媽媽是一個新興的階層」,仔細想想,非常正確。兩年前自己也加入了全職媽媽這個行列,放棄了還不錯的事業,一心一意撲在育兒這個事情上,因為不想錯過孩子的最初這幾年的成長,我相信,大部分媽媽都是出於這個目的。
  • 豆瓣高分「奶茶」:獨立全職媽媽能正確理解家庭和事業
    為了事業和家庭,女性在這方面會有很多選擇。我遇到過一些全職媽媽,很多都是高學歷,但她們願意為家庭洗手當羹湯,在家全心全意照顧孩子。古代有所謂的女性"三從四德",在很多人眼裡,家庭價值遠遠大於事業價值。然而,這種認知其實有失偏頗。我有一個朋友,是一位事業有成的"女強人",幾年前結婚後辭去了蒸蒸日上的工作,專心經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