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群時有家長聊天,孩子班上發生的一些事情,諸如:誰和誰吵架,哪個孩子把老師氣瘋了等,另一部分家長很茫然的樣子,因為她什麼都不知道,孩子每天回到家中,學校的事什麼都不說,都不知道一天在學校怎麼過的。
其實,不是這些孩子不願說,是父母沒有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裡話,孩子不信任父母。在他們的心中,父母只關心考試分數,只關心老師表揚的名單。
紫陌讀初中時有三個非常要好的同學,他們常一起上學,一起回家,可有一段時間,三個同學突然不理她了,她不明白髮生了什麼,她們都躲著她,再也不像以前那樣無話不說。紫陌很苦惱,回家後情緒低落,做作業無精打採,媽媽朝她大吼,說她沒有學習樣。紫陌眼淚巴巴,她很想告訴媽媽好朋友之間的事,可是媽媽像個惡魔,她害怕告訴媽媽,可又不知道如何處理這種人際關係。這種不良情緒長期積壓在紫陌心中,最終由一個活潑開朗的學生變成沉默不語,性格陰鬱的學生。
父母是孩子情感傾訴的第一信任人,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遇到的困惑、委屈、打擊,至少可以在父母這裡得到排解。當這個出口堵上後,孩子就會失去對父母的信任,從而鬱鬱寡歡,多愁善感。
父母要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裡話,可以帶著孩子散步,有時放學特意步行回家,或吃完晚餐後與孩子一起出門散步。路上,慢慢地走,不必急著趕路,不要玩手機,也不要讓孩子一個人走,自己在那戴著耳機聽音樂。這個散步過程就是和孩子心與心交流的過程,在學校發生了一些什麼事,孩子內心想法。家長要很專注地聽,而不是不耐煩地打斷孩子,或很敷衍地在那應和「嗯,嗯」。在聽的過程中,父母對於孩子針對學校事的看法提出一些建議,正確的加以表揚,鼓勵孩子繼續保持,不好的地方,及時指正,讓孩子接受。
陳景潤的孩子陳由偉上小學時常談起學習、勞動或與同學的往來,陳景潤每次都認真地聽,給孩子當參謀,有時表揚孩子,有時糾正孩子。他很快就獲得孩子的信任,和兒子成為朋友。
傾聽是兩顆心互相靠近,是一方將心中的秘密交付給了對方,是孩子對父母的不設防信任。德國著名教育家老卡爾.威特說:「我在教育卡爾的過程中,漸漸掌握了一些與孩子進行溝通的經驗,其中之一我稱之為『傾聽的藝術』。」
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摸索出適合的親子教育方式。中小學生最缺乏的是一個忠實的聽眾,家長學會傾聽孩子內心聲音,隨時接納孩子的情緒,引導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