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山的事已經過去了幾千年了,有人不喜歡他們,說他倆太固執、太死板、太迂腐,理由是這兄弟倆,放著好好王位不要,偏要去當流浪漢,當流浪漢不說,還發誓說什麼不吃周朝的糧食,最後只能去挖野菜吃,結果在首陽山上餓死了,純屬腦子有問題。但是有人卻偏偏喜歡他們「死腦筋」,說這正是他們堅持自己的立場的表現,他們是有氣節的人、令人敬佩的人。
伯夷、叔齊不食周粟,一般人會據此認為此二人是商朝後裔,甚至有可能是紂王的忠臣,所以才幫昏君商紂王說話。
其實,他倆並非是商朝人,二人的國籍是孤竹國,孤竹國只不過是受商朝的統治罷了,它與商朝的關係與現在伊拉克、阿富汗與美國的關係有點類似,並非是商紂王的諸侯,有的史料表明,這兩人對於紂王的無道其實也是相當痛恨的。
提到伯夷叔齊的的故事就不得不說「夷齊讓國」。老孤竹國國君死前留下遺詔,命次子叔齊繼位,繼承他的事業。按照當時的的「繼承法」規定,繼承王位的應該是長子。但伯夷卻說:「如果不聽父親的遺願的話就是不孝,所以應該聽老父親的,國君的位置應由叔齊來坐。」因為擔心自己的臣下逼迫自己爭奪王位,所以他逃出孤竹國。於是大家擁立叔齊做國君。
叔齊說:「我如果當了國君,對我的哥哥那是不仁不義,而且違法了禮制,以後也無法服眾。」於是他也逃出孤竹國,追上了自己的哥哥伯夷,兩個人一塊兒過起了浪跡天涯、四海為家的生活。
他們這種「讓賢」的舉動,受到當時人的讚揚。到了春秋戰國時,儒家學派更是大為讚賞,評價說:「能以國讓,仁孰大焉,伯夷順乎親,叔齊恭乎兄。」
在流浪生涯中,由於紂王在全國施行殘暴的統治,為了找一處樂土,兄弟二人來到了北海邊上,跟東夷人為伴。
後來周文王的大名在傳播開來,他們仰慕文王的德行,相約前往周國。但是很不湊巧,他們還沒到達周國,文王便死了,文王的品德沒見識到,武王的大軍倒是見識了。
文王死後不久,武王便率兵進攻商紂王,看到這個情形之後,伯夷叔齊二人大失所望,對武王說:父親剛剛去世,還沒有入土為安便大型刀兵,這是不孝;而你以臣子的身份進攻君王,這叫不忠。」。好嘛,周武王姬發在他們口中一下子變成了不忠不孝之人。
武王手下的大將們,諸如楊戩、哪吒、土行孫之輩氣的夠嗆,祭起法寶,便要殺此二人。多虧軍師姜子牙趕忙過來求情:「這倆人是講義氣、知禮節的大好人,殺不得呀。」伯夷叔齊這才撿了條命。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大家都很清楚了,無論是正史還是小說《封神演義》中都寫的很明白,武王率領大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滅掉了商朝,周朝建立起來。
我們的兩位主人公聽說此事之後,一致認為,周武王的做法無恥之極,於是發誓再也不吃周朝的糧食,以示與其劃清界限。倆人跑到了首陽山上挖野菜度日,不過雖然吃的不太好,可二人過的也算舒心,還經常唱個小曲,表達一下對周朝的鄙視:「用那強暴的手段來改變強暴的局面呀,我真不理解這種做法對不對?」
要說這倆人在山上,雖然日子過的清貧了點,但是吃著山裡的綠色食品,呼吸著新鮮空氣,再時不時的唱個小曲,自我娛樂一番,這樣健康、綠色、低碳的生活,說不準還真能頤養天年,得以長命百歲,那最後為何還落到個餓死的下場呢?
這事情壞就壞在一個農婦的身上。話說一日,有一個農夫上山挖野菜。不經意間撞見倆奇怪的老頭也在挖野菜,而且這倆人舉止頗為斯文,絕不像自己村子裡的那些大老粗一般沒教養。農婦於是上前詢問,伯夷叔齊將原由告訴這位農婦之後,沒想到這個還是個有思想的農婦,她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們倆不吃周朝的糧食,但是這土地都是周朝的,你們吃的野菜也是周朝的,你們怎麼還吃啊?
倆人越想越覺得人家的話有道理,於是連野菜都戒了,最後雙雙餓死在了首陽山上。
後人對伯夷、叔齊的讚賞,並非是因為他們的固執和死板,其實是因為人們在他們兩個的身上看到那種堅守自己的道德操守、堅持獨立的人格與自由精神的美好品質。這些品質恰恰是我們現在所缺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