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無見之見

2021-12-28 王老

偉大的大乘學者月稱說過,一個人至少需要證得菩薩初地,才能解釋佛經。所以,像我這樣的人,是不太可能參透經典的。我只能猜想。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佛的跟隨者們寫了很多了不起的論注,龍樹菩薩寫了五部大論,彌勒菩薩寫了另外五部大論,等等。這些論注是唯一可以模糊地領會佛法的途徑。不過,在任何情況下,我都不會假裝我能夠解釋《金剛經》。
     

這部經的精華可被總結為「能摧毀金剛的智慧」。金剛是自我的象徵,自我可以摧毀很多針對它的威脅,但它本身很難被打敗,被毀壞,被消除。自我等同於金剛,為了消除自我,我們需要《金剛經》當中的要義。
     

現在讓我說得更哲學化一些,「金剛」也代表各種各樣錯誤的見地。作為佛教徒來教授《金剛經》,我們心中會有這樣的見地,認為自己在做好事,在累積福德,在增長智慧。我們也懷有敵視自我的見地。當一個佛教徒和其他佛教徒交談,一個較為常見的話題是「自我是多麼的可憐」,然後我們就得到相互認可了。
     

你可能在猜想,《金剛經》一定是一部摧毀邪見的佛經。可是,什麼是邪見呢?邪見的定義是非常相對的,不是嗎?例如,佛教徒認為的邪見,在其他宗教看來可能並不是邪見;而他們認為的正確見地,可能與佛教徒所認為的也根本不一致。甚至在佛教不同的派別之間,看法也不盡相同,一個學派的正確見地可能在另一個學派那裡就是邪見。
     

大多數人通常把邪見想做是不好的東西。我們有很多所謂正確和錯誤見地的系統。譬如你不愛你的鄰居,那就是邪見;如果你順從你的長輩,那就是正見。但是隨著時代更替,我們對正確和錯誤見地的看法會發生變化。一些在過去會使個人、家族和社會蒙羞的行為,現在已經被社會接受了。

不過,《金剛經》的關鍵不是指切斷這類邪見,而是摧毀所有的見地。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頂禮佛 ,因為他摒棄了所有正確和錯誤的見地。

去除邪見比較容易,擺脫正確的見地就比較難。正確的見地被我們稱做「傳統價值」,我們把這些價值尊為社會支柱。所謂正確的見地,被視做社會常識的脊柱;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具備常識,就意味著擁有「正確」的見地。

我們從《金剛經》裡找不到這類常識,那是孔老夫子的工作,我們在此接觸到的是智慧,智慧和常識絕然不同。所以佛教的困難在於,它不是源於常識,而是根植於智慧。常識是基於自我的解釋和表現,可以被自我很巧妙地應用;智慧則是基於自我的絕對反面。這是理解大乘佛教的關鍵點。

時下,「瑜伽」一詞有很多含義,不過它在藏語中的一個最重要內涵是「由正常而來之財富」。當你擁有這種來自正常狀態的財富時,你就相當富有,沒有挨餓的危險,而且永遠不會認為自己擁有得不夠,貧窮的心態完全消失了。一位瑜伽士,就是一位擁有由正常狀態得來之財富的人。

但定義「正常」卻不容易。孔老夫子有一種定義正常的方式。當然,弗洛伊德先生和榮格先生也有他們定義正常的方式。每一種宗教都有其定義正常的方法。 
     

你知道為什麼自己不是個正常人嗎?不管你喜不喜歡,根據《金剛經》,如果你有常識,你就不是個正常人。一個正常人沒有染汙,不受影響,不受條件制約。舉例來說,假如你喝多了酒,開始說胡話,那麼直到酒力過去恢復常態之前,你的朋友都不會跟你當真,因為你的心被酒的魔力所制約和影響,你被看做是不正常的。
     

佛教徒們認為,諸如憤怒、嫉妒和傲慢等等煩惱,比酒更具毒害性,更有影響力。除去極少場合,我們幾乎是不斷在喝這種酒,極大部分時間裡都是醉醺醺的。從早上起床時,我們就開始因為忙於心中的煩惱而醉了。
     

這些煩惱是從哪裡來的呢?如果你探究一下就會發現,它們來自於見地。無論正確還是錯誤的見地,所有的煩惱通通來自於見地。例如,有一種流行的審美觀認為多大的鼻子最美,多厚的嘴唇最佳,這不是孔夫子的見地,如果由他來訂立會略好一些。那些審美觀是有些時尚雜誌的愚蠢編輯渲染出來的,若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可能是在年幼時被叫做「蜥蜴唇」,心靈留下了創傷。因為這種愚昧,現今可以看到很多人弄了那種腫起來的嘴唇。試問,由正常而來之財富在哪裡?我們這些可憐人一直處在飢餓狀態,持續緊張,不管擁有什麼都嫌不夠。諷刺的是,這種緊張有助於經濟;如果全世界人的不安全感由於這部佛經而消失,那麼經濟就會下滑。嘴唇和鼻子只是簡單的例子,重點是要說明,我們總是有某種見地。
     

《金剛經》的目的是切斷每一種見地,不過,這說著容易做著難。當我們說「無見之見」時,聽上去讓人印象蠻深刻的。這類話聽得多了,我們多少會相信見地是元兇;然而,我們對見地的執著還是那麼深。有些見地可以輕易去除,如同鳥在飛翔時抖掉身上的草屑一般;有些見地可以想辦法去除,儘管我們不太情願。不過對於大多數見地,我們就像鳥愛惜羽毛一樣執著,我們一直把它們保護得很好,而且經常梳理。尤其是當某種見地的來源碰巧是位神聖的大師,那根羽毛就被無可爭議地視為優秀。
     

這就是為什麼月稱菩薩在《入中論》第六品即將結束時說:「不聰明的人,會做惡行而下地獄。另一些不聰明的人,會做善事而升天堂。」因為既不做善行也不做惡行,才是「聰明」——「那些聰明的人,將超越善行與惡行而證得涅槃。」
     

須菩提問佛:「我們應該如何稱呼這部經?」佛的回答是:「般若波羅蜜。」「般若」意味著至高的心、最高的智力,而「波羅蜜」的意思是,甚至超越它。
     

讓我來模仿月稱菩薩說話:「如果你不聰明,你會認為那些無明的人是壞的,那些有智慧的人是好的。只有當你聰明的時候,才會認識到,一個人超越了無明和智慧才是好的。」還有比這個更高的見地嗎?
     

讓我們來檢視一下為什麼《心經》或《金剛經》可以平息痛苦,去除障礙。什麼是痛苦?什麼是障礙?探究它們的原因,我們會發現,我們所持有的二元分別的見地,和我們製造二元分別的心,就是因。而這些經典給出了對治二元分別習性的方法。
     

分別心基本上就是迷惑的心,不只是明顯的迷惑,我們的每一個念頭都是迷惑心的一種表現。我們鄙視並認為應該拋棄迷惑心的某些表現,但是,我們仍然對迷惑心的許多表現非常執著。例如佛教的形式和組織,就是一個大的分別迷惑。但這個迷惑在目前還是必要的,別的理由先不談,如果沒有佛教,我就沒工作了。如同這部經所說,佛教不是別的,只是個安慰劑。整個道就是個騙局,可是,它是個非常必要的騙局,是治療深植於我們的串習系統的良藥。
     

《金剛經》不僅能從根本上切斷迷惑和痛苦的因,還能增長福德。讀誦這部經,或者只是在手提袋裡或佛堂裡備有這本經,就會積累很多福德。福德意即「能力」,意味著我們的真我可以自由地表現出它最大的潛力。什麼是能力呢?就是覺得自在,無障礙,沒有被剝奪或缺乏什麼。
     

當我們讀誦和思維這些經典的意義時,它破除整個有關相對能力的概念。例如當我們是小孩子時,我們對於自己有能力建造沙堡非常自豪,可是當我們長大一些後,我們超越了這種孩子氣的驕傲,開始為擁有玩滑板的能力而驕傲。凡此種種,貫穿我們的一生,到了老年,我們意識到這些我們曾引以為傲的能力,實際上都不值得驕傲。
     

此處的要點是:這些福德、能力或富裕是非常相對的,它們依賴於參照點。這就是為什麼在權力和金錢的世界裡,沒有人說:「好了,我現在已經擁有了這麼多的權力和金錢,足夠了。」沒人這麼說,因為我們有不同的參照點。參照點是因為我們缺乏福德產生的二元分別。
     

這部經摧毀諸如權力和金錢這樣的參照點。如果我們思維經典的意涵,漸漸地,我們會看到世俗生活毫無意義,我們開始要求得越來越少,需要也越來越少。但這並不像那些禁慾苦行的修行者,痛苦地否認基本需求,不是那樣;而是像餵老虎吃草,世俗生活對我們毫無吸引力,它不會讓我們激動興奮。這是因為我們徹底了解了世俗生活,它如同被迫看了十遍的電影,我們多多少少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也許有一點點偏差,不過大體差不多。所以世俗生活不會讓我們激動,也不會讓我們感到興奮或有趣,我們並不熱切盼望第十一遍看這部電影。
     

假設我們達到了究竟滿足的層次,實際上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我們碰巧住在有瀑布和竹葉飄落的地方,感到很滿足;還是說即使我們住在紐約的哈林區,隔壁鄰居一周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時不停放著很吵的音樂,我們也很滿足,我們並不抱怨說:「哦,他不該這麼做,這不公平!」我們不會有這種心態。「不公平」這個詞,實在是一個沒有多少福德財富的人的措辭。有些多代以來都遭到不公平待遇的文化,喜歡向別人灌輸他們的遭遇。可是這麼做有什麼好處呢?這只能奪取他們可以隨處舒服地安坐、感激所擁有的任何東西的能力。
     

我們應該關注一位真正的道家大師——老子。《道德經》談到不要改變,只是接受一切存在的事物(虛靜極,被動到極致)。這真是了不起的概念和表述。什麼都不要做,不要改變,不要造作,不要度量,隨它去。
     

「什麼都不做」,我甚至從藏傳佛教大師那裡也多次聽聞這個教導。有時我能一瞥它的意義,而當我真的能瞥見它的意義時,我是如此的沮喪——因為要說服別人什麼都不做,實際上是一件相當奇妙的事,它很難表達和修持。不過,感謝佛陀的慈悲,有幾千種方法和活動,讓我們可以修習這種不做。
     

也許,最接近這個什麼都不做的概念就是禪定——佛教禪定。現今,禪定這個詞被當做是一個籠統的詞語,囊括了很多不同的技術。人們甚至常常把禪定跟純粹的做白日夢連在一起,但依據佛陀的教法,那不是禪定。
    

如果你真想知道如何什麼都不做,你必須願意付出一些犧牲,你應該跟隨一位老師。就我有限的知識,我確信,有很多偉大的老師不僅知道如何去做這個不做,而且他們真的在修持這個不做。不要認為這樣的老師必須是位學者,事實上,學者往往是最糟糕的。他們其實不知道如何不做,他們只是知道如何談論不做。因為這個教導不容易,你確實需要個人輔導。

但有些事情我們能做。買本《金剛經》放在手提袋裡隨身帶著,最好供在佛桌上,每天上香,然後說:「總有一天我要了解你,把你應用在所有狀況裡。」如果你這樣做,就已經很好。偉大的寧瑪派大師龍欽巴曾說,行菩提心很難修持,像我們這樣的初學者應該強調願菩提心。即使你不理解這部經裡的任何一個字,但如果你對它有好感,這已經很好,表示你有一個很好的傾向,一個好習慣,一種業的因緣——也許很久以前,你是只小蝴蝶,偶然落進一個和尚正在用來努力書寫《金剛經》的墨裡。所以如果我們已經有渴望,就應該一遍,一遍,又一遍地聽聞這些教授,這將鼓勵我們繼續前行。
 

那些有時間、有意願、又有能力的人,何不用自己的手來抄寫《金剛經》?即使每天只能寫五個字,也是一種積聚福德和智慧非常強而有力的方法。這當然不是為了出版,只是為寫而寫。如果你沒地方存放所抄的經文,可以給我,我來收集它們。

如果你是大乘修行者,讀誦這部經肯定是有益處的。如果你想學習這部經,最好是跟隨某位能夠給予你正確訊息的人學習。在大乘佛教中,老師就是老師。然而在金剛乘中,老師事實上不是老師,老師是道。因此金剛上師的角色幾乎是不可或缺的,基本上我們必須僱個人來拆解我們。

--王老的分割線--

在任何時代,

教育說起來都是一件高大上的事,

但卻沒有什麼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是教得會的,

沒有任何一種文化模因

可以說清楚一個個體的全部問題。

在任何時代,

想要抓住人性的弱點來賺錢都非常容易,

沒有一點高級。

相反,想要建設一種文化,

耐心地拆除信息壁壘,

並且能夠堅持下來,

那真不是一般的不易。

在任何時代,

在一秒鐘內看到本質的人,

和花半輩子看不清的人,

自然是不一樣的命運。

現在掃描下方二位碼
登陸我的知識星球



每一天,你將受到王老用Liberal Arts(博雅教育)理論,結合歷史、政治、文化、藝術、商業故事,令人防不勝防的高純度無死角知識轟炸。

要知道,就算你前半生再美,後半生也要靠智慧和錢生活。

相關焦點

  • 讀金剛經的好處及金剛經的作用
    一生中所作的功德圓滿,離開人間之際身體端坐而作偈:「今年九十九,看看無所有,更莫問如何,憑空打筋鬥。」此時空中彩虹縈繞,花雨紛紜香氣彌滿,阿彌陀佛燦燃而現接引法藏比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讀誦這部經的人很多,可是我們往往念過就算了,正和念佛一樣,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又有幾個人心裡存著阿彌陀佛普度眾生不可思議的無邊功德?我想在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如果心中能念念不忘阿彌陀佛普度眾生的不可思議無邊功德,一定更能和阿彌陀佛相應,也更容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念佛如此,念經也如此,所以如果我們念金剛經時,能心中念念不忘金剛經的功德,一定更能和佛在金剛經裡講的道理相應,更能得到好處。
  • 《金剛經》:金剛經全文共有多少卷
    其實按照準確的來說,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金剛經都是已經遺失的殘篇,總體來說的話只有一卷,只是金剛經延續的時間比較長,所翻譯的譯本也各有不同,但總體來說的話,我們最常見的玄奘法師翻譯的金剛經共有32品。在金剛經現存版本中,流通最多的是鳩摩羅什所譯的金剛經,這一部經文的話,相信很多師兄都想知道金剛經幾個字和金剛經一共多少品,總共字數有5000字,所以說金剛經的次數不多也不少,在經文中已經算是比較少的了,就是我們修行的時候不要太過於在意金剛經有多少卷,我們休閒的時候應該將心思放在如何去解讀金剛經,如果我們在修行金剛經的時候我們將自己的心思放正。
  • 金剛經:金剛經全文讀完要多久
    在剛開始修行金剛經的時候,可能讀一遍需要很長的時間,但是自己修行的時間久了之後,也就能讓自己更快的去讀一遍,但是在修行金剛經的時候,是要自己理解其中的知識,追求速度並不是最好的。在讀金剛經的時候,能讓我們心中減少很多的煩惱,這樣自己也就能夠有更好的心情,讓自己去體會金剛經中的知識。
  • 《金剛經》解釋:讀金剛經和心經的好處
    讀誦金剛經和心經可以幫助我們清理內心深處的陰鬱和雜念,也可以讓我們懂得修行心靈的方法和作用,而且無論是讀誦金剛經還是心經都是能夠對我們的人生有很大的益處,但是,讀誦金剛經和讀誦心經的好處是不一樣的。那麼讀誦金剛經和心經的好處是什麼呢?
  • 金剛經全文及譯文教你認識金剛經!
    金剛經中包含了般若經中非常重要的思想,同時也是大乘佛法中最經典的近經書之一,而且這個經書流傳也是非常廣泛的,就是沒有修行的佛法的人都有聽說過。而且在修行金剛經的時候是有很多的功德和加持力,所以這本經書還是非常的值得大家修行學習的。
  • 《金剛經說什麼》:為何叫金剛經
    摘自:南懷瑾  著 《金剛經說什麼》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2年10月 閱讀提示:《金剛經》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經典之一,也是般若類佛經的綱要書。
  • 金剛經:《金剛經》儀軌?如何念?如何回向?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  《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共有三十二品。印度大乘佛教般若系經典,後秦鳩摩羅什譯。   《金剛經》,說一切世間事物空幻不實,實相者即是非相;主張認識離一切諸相而無所住,即放棄對現實世界的認知和追求,以般若智慧契證空性,破除一切名相,從而達到不執著於任何一物而體認諸法實相的境地。《金剛經》是中國禪宗所依據的重要經典之一。
  • 金剛經
    他說的沒錯,我們皆是星塵,在《金剛經》裡,有一個詞,叫——微塵眾。 無論是前浪,還是後浪,我們都只是浩瀚無垠裡的一朵浪花,我們都一樣,《金剛經》言——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要輕易著相。 待歷經滄海,待閱盡悲歡,心方倦知返,就像《金剛經》所言——還至本處。 莊子言,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萬物之本也。 他的意思是說,萬物的本性,我們的本性,是虛融澹泊的,安閒恬靜的,在《金剛經》裡,叫——如是。
  • 《金剛經》四句偈
    達摩大師燈燈相傳,外則以《楞伽經》印心,五傳至五祖弘忍大師於黃梅開東山法門,始以《金剛經》印心。據《六祖壇經》記載,五祖弘忍「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         六祖得法於五祖,弘化嶺南,示眾云:「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讚嘆,莫能具說。
  • 金剛經|全文誦讀拼音注音大全,金剛經易學版(圖文版)
    :明朝正德年間有位皮匠叫嚴江,平日喜歡持誦《金剛經》。中年時,常去寺廟擔柴做飯,更加精進修持《金剛經》,聲聲不絕地念阿彌陀佛聖號。到了六十多歲,忽然有一個月不吃飯,每天只喝一點水,沒有飢餓的感覺,身體亦無有痛苦。他向別人說:「現在我的身心沒有一點痛苦,非常快樂。」並清楚地講出圓寂的時間。圓寂那天,勸告別人此經不可思議功德,要經常念誦。之後沐浴更衣,金剛跏趺坐,安祥圓寂了。
  • 什麼樣的人不能念金剛經?讀金剛經的好處及作用是什麼?
    佛教的金剛經是一本比較完善的佛經,對於佛而言,很多人是抱有一種看客的觀點。有很多人是相信佛是可以解救我們於苦海之中的,佛家的很多文化都是深深的紮根在中國文化之中的,我們常說的「妙」,其實就是佛教用語。下面跟著小編一起看看金剛經的事情吧。金剛經介紹《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來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
  • 蔣勳:《金剛經》
    尋求心安的方法,終究需要一些心靈上東西,像《金剛經》中所說:「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金剛經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金剛經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
  • 為什麼勸您念《金剛經》?念《金剛經》的福報不可思議
    講的宗旨,是想拋磚引玉,藉此引發學佛的朋友,研究《金剛經》或讀誦《金剛經》的興趣,因而得大利益,走上菩提大道。亦因此之故,將王沈醒園居士所記錄的一篇講詞,「為什麼勸您念《金剛經》」列在卷首。在此我謹向她們三位及社會各界人士致最大的敬意,願他們福德無邊。佛在《金剛經》裡說,他從前還未成佛,在做菩薩的時候,他曾供養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的佛,沒有漏失過一位。
  • 《金剛經》總綱:如何降伏其心?
    受持《金剛經》是接受《金剛經》的智慧,然後用於持身,這叫受持《金剛經》。《金剛經》裡不也這麼說嗎:「(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金剛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什麼是受持《金剛經》啊?《金剛經》就強調忍辱波羅蜜,就是你要安忍啊。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常、一切法不真實。
  • 金剛經讀誦:每個人的生命裡,都應有一部《金剛經》
    而後世漢傳諸佛學的幾大宗派,其思想體系大多深受《金剛經》影響:三論宗·吉藏《金剛經義疏》、天台宗·智顗《金剛經疏》、華嚴宗·智儼《金剛經略疏》、華嚴宗·宗密《金剛經疏論纂要》、法相宗·窺基《金剛般若論會釋》《金剛經贊 述》。禪宗的發展更是離不開《金剛經》。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就是聽聞《金剛經》而發心入道。弘忍大師三更親傳慧能《金剛經》,講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慧能徹悟,留詩為證。
  • 金剛經之義
    釋義:何況有人可以受持讀誦金剛經,須菩提知道這樣的人,就成就了最上乘的法門。假若金剛經在的地方,就是有佛,尊重弟子。啟示:1.受持讀誦金剛經的意義有:收斂精神,是心靈的智慧以及安心。2.佛自己說了金剛經的重要性,這到其他經典中是沒有的。足一見金剛經的不可思議。
  • 我與《金剛經》的不解之緣
    我與《金剛經》的不解之緣——5645慧明師兄心得提起進入【每日背誦金剛經】群,還真是緣分匪淺。2019年8月份的一天,我在一個叫岐黃小助手的養生群裡閒逛,看見一個叫九色鹿的人發了一個背誦《金剛經》的連結,我當時心裡一動,馬上加了她好友。
  • 《金剛經》講什麼?
    話說在《金剛經》開頭,須菩提就向佛請教起問題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整部《金剛經》由此展開,到了最後佛陀用一首偈作高度概括總結,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金剛經的四句偈
    請點擊上方「身心能量整合」關注,獲得身心健康文摘 根據人體五層身模型,分佛經當中有一部極其重要的經典叫做《金剛經》,但這是大乘佛法,對於我們一般人,也就是我們這些入門的小學生來說,那是一部高等數學,看了會有頭變大的感覺。
  • 《金剛經》:讀金剛經回向怎麼說
    回向是修行佛法很重要的一種方式,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將自己誦讀經文產生的功德,回向給自己的家人或者是法界眾生,是對自己和他人都很有益的一種修行方式,那麼金剛經的回向文該如何讀誦呢?我所了解的誦讀回向文的方法就這些了,同時金剛經回向文讀誦幾遍也是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來定,是沒有硬性的要求的,這些就是我所了解的金剛經,如果有不充足或者錯誤的地方還望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