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讀誦:每個人的生命裡,都應有一部《金剛經》

2022-01-23 金剛經讀誦
《金剛經》作為佛家經典,其中的許多思想已經深深烙印在人們的意識之中,甚至很多人能夠脫口而出其中的幾句經典名言,人們對這本經書的熟知程度明顯超出了其他經書。《金剛經》其實是一場又一場的師生對話,是佛祖座下解空第一的優秀弟子代表——須菩提對老師的提問,以及世尊對此作出的回答,阿難將問答內容記錄下來,就有了這部經典。晉至唐朝時期,《金剛經》譯本有六種:鳩摩羅什、玄奘、義淨、真諦、達摩岌多、菩提流支等譯本。其中以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流傳最廣。公元382年東晉十六國時期,苻堅曾為鳩摩羅什悍然發動戰爭,將其劫持並軟禁17年之久。至後秦建國,皇太子姚興掌權,迎請鳩摩羅什至長安,在逍遙國和西明閣住持譯場,翻譯了諸多佛教經典,其中便有《金剛經》。金剛,是帝釋天王的御用武器,同時兼具最強攻擊力與最強防禦力。佛家認為眾生因無明而產生執著,導致煩惱輪迴。為滅度眾生,佛尋找到一種終極智慧名「般若」,即空性智慧,它能破除一切無明煩惱。以「金剛」譬喻,般若智慧猶如金剛,能摧毀世間一切煩惱,如鳩摩羅什《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至今,《金剛經》已流傳1600年,它是早期大乘佛學思想的經典,最能代表大乘般若思想的經典。魏晉南北朝時期,其時名士風流,愛清談、愛思辨、愛藝術、愛美,崇尚虛無,好談玄論道。《金剛經》文辭優美,內容深刻,得到時人的喜愛、追捧。漸漸地,圍繞「般若學研究」形成各種派系。

而後世漢傳諸佛學的幾大宗派,其思想體系大多深受《金剛經》影響:三論宗·吉藏《金剛經義疏》、天台宗·智顗《金剛經疏》、華嚴宗·智儼《金剛經略疏》、華嚴宗·宗密《金剛經疏論纂要》、法相宗·窺基《金剛般若論會釋》《金剛經贊 述》。

禪宗的發展更是離不開《金剛經》。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就是聽聞《金剛經》而發心入道。弘忍大師三更親傳慧能《金剛經》,講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慧能徹悟,留詩為證。以後慧能弘法,亦依此部經典。

為什麼《金剛經》會成為人盡熟知的經典?

對於很多人來說,提起佛教經典,便會想到《金剛經》與《心經》,甚至能夠脫口而出其中的幾句經典名言,人們對兩部經書的熟知程度明顯超出了其他經書。根據史料獲悉,這兩本經典並非是傳入中國最早的經書,但卻是流傳最為廣泛、最被人們所熟知的。其中《金剛經》全文加上經題共5822字,篇幅適中,易於閱讀與理解。雖然篇幅不多,但卻包含了全部般若的主要思想,並被視為般若部的總綱,加上翻譯文字流暢易讀,易於理解但述義深刻,同時又深刻解釋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諸多苦惱。故歷來倍受重視,弘傳甚隆,被禪宗奉為立宗經典,影響中國文化至深至遠。同時《金剛經》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日期記載的印刷物。隋唐時期,中國各佛教宗派逐漸形成,各宗派對《金剛經》崇奉有加,天台、華嚴、三論等宗派競相習誦,並按本門宗義進行闡釋發散。天台宗用佛性論註解經文,華嚴宗以真如緣起論解釋經文,禪宗更以《金剛經》作為傳法心印。非但如此,《金剛經》對禪宗的形成與發展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從達摩西來傳法伊始,到四祖道信法師之後,《金剛經》逐漸取代了《楞伽經》在禪宗裡的地位。六祖慧能法師因聽了《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悟道。五祖弘忍法師、六祖慧能法師也都提倡「但持《金剛經》一卷,即得見性,直了成佛」。《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修行觀也對禪宗經典《壇經》思想的形成影響很大,《壇經》中「無住為本」的思想就來源於此。甚至有人講:「讀過《金剛經》的人,再去接觸《壇經》,一定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金剛經》的核心要義是「空」。雖全篇都未見一個「空」字,但深刻地探討了「空」的智慧:前半部說眾生空,後半部說法空。它用最直接的方式表達空性,揭示世界萬物的本質。又呈現出了「空」的三個層次:破除內相、外相的空,破除法空以及破除對法空的執著,最後空又非空。告訴世人不執著於世間諸相,但要行持善法而不執著。經中蘊含無相、無我、無所得的思想,幫助人們放下執著。從《金剛經》來看佛法是解決心的問題。正如《金剛經》開頭須菩提向世尊發問:「善男子、善女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發菩提心、修習菩薩道的根本 ,降伏其心則又是發菩提心所要達到的目的。也正是由於這句發問,開啟了仿若「能斷金剛」般的對話。《金剛經》的主要思想便圍繞著這樣一個前提而展開的。降伏其心,是《金剛經》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整個佛法要解決的。從這個意義上看,佛法也不妨稱為心性之學了。「空」是破除一切名相執著所呈現的真實,並非人們所誤解的虛無。般若思想不外說明「性空幻有」,也就是正確處理出世的真理與世間真理的方法。「性空」是說一切法都沒有實在的自性,故無相、無住,這就是真諦。「幻有」是憑藉條件關係而暫時存在的現象,故在空的基礎上隨緣生起一切,這就是俗諦。如何把握真、俗二諦的關係,《金剛經》認為既要看到一切法「性空」的一面,也要看到一切法「假有」的一面,這樣才是真正的中道義。無住生心是般若法門修行的精要。無住是相對執著而言的,世間的人有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執著。他們總是處在不斷執著狀態中:執著身體,執著服裝,執著情感,執著環境,執著事業,執著家庭,執著名譽,執著飲食,執著用具,執著財富,執著他位,執著友誼等等,將本來自性為空的意識執著地附著在許多外在的事物上。正是由於這種對六塵境界的執著,使六根在緣六塵境界時,六識蒙受塵勞的染汙,以至原本清淨的自心失去清淨。《金剛經》的修行,就是說不執著,便要做到不住。先要有般若正觀的基礎,認識到世間的緣起、無自性、空 、幻化有。因為對諸法有了如實的觀察,自然就不容易被世間的假相所迷惑。因而經中講到:在度生時,不住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能破除煩惱;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住發心相,才能成就勝義發心;布施時,要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才能成就無限布施;見如來時,不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住色身相,才能見如來真身;修福德時,明了福德者,即非福德,不住福德相,方能成就無量福德。菩薩莊嚴國土,而不住莊嚴國土相,經曰 : 「 若菩薩心住於法,如人入暗,則無所見 ; 若菩薩心不住法,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又曰:」若心有住, 即為非住。」 不住相的修行,能夠消除心靈上的負擔,使內心不受外境染汙,擁有獨立的心態,享受過程而非對未來結果的執念,因而便減少無謂的妄念,解脫煩惱,通達宇宙人生的真實。這也便是「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要義所在。我相是四相的總稱,四相是我相的分解。佛經上講,一切有情眾生、無情眾生,都是五蘊和合的生命體,眾生往往在這個身體的基礎上,執有一個恆常不變的自我,認為這個身體就是我,並且通過這個自我支配所有的思維和行動。人們總是特別愛惜自己的色身,一生奔波勞苦,衣食住行,不過都是為了這個色身服務,為了延續生命。眾生由於我執,自性本具的智慧不能顯現,又生起我見、我愛、我慢。我見就是自以為是,總認為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所以大家才經常為一件事爭論不休。我愛就是關愛自己勝過關愛別人,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周圍的一切都要為我服務。我慢就是傲慢和自高自大,總認為自己比別人強,別人都不如我,即使真的不如別人,也不願意承認。是每個人的生命體都是以人身的形象出現。在性別上,人分為男人和女人。在民族上,又分為好多民族,比如漢族、傣族、回族、滿族等等。在國家上來分,又分為中國人、美國人、日本人等等。從人種上來分,又分為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等等。正因為有了人相,有了這麼多的分別,才出現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矛盾、種族與種族之間的排斥、人與人之間的對立,才使整個人類不能和諧相處,世界不能和平安定。凡是五蘊和合的生命體,都叫眾生,這就不僅僅指人類了。由於業力的不同,眾生的形相可謂千差萬別,從不同的受生形式上看,可以分為胎生、卵生、溼生、化生。山川河流,花草樹木,飛禽走獸,螞蟻蚊蟲等等,無論是有情還是無情,都是眾生。單就人類而言,也有貧賤與富貴、健康與病弱、美與醜、善良與邪惡、高低胖瘦等等不同,正因為有了這些差別,眾生之間才出現了對立、矛盾等現象,世界變得不再寧靜。有情眾生從生到死的一期生命過程,就稱為壽者。人生雖然短短幾十年,但人們都希望永久的生存下去,誰也不想死。尤其是那些功成名就,有一定地位身份的人,更不願意放棄世間的榮華富貴,不願意離開這個世界。所以古代才有很多帝王到處尋找長生不老之藥,雖然這並不現實,但人們總還是抱有這種期望。另外,人們執著地希望傳宗接代、延續香火,也是壽者相的一種表現形式。還有人希望傳承自己的事業,使自己流芳百世,讓後人永遠記住,都是壽者相的表現總之,四相其實都是源於我相,我相才是產生眾多煩惱的根本。因為凡事都以我為中心,就會和別人產生對立和衝突,就會患得患失,難以身心自在。佛法常講無我,就是要徹底打破我執,斬斷煩惱的根源。所以《金剛經》上才說:「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既非菩薩。」《金剛經》破相的目的是令眾生矯正思維,心行處滅,純淨其心,沒有任何的分別執著,能夠平等觀待一切。不是。在《金剛經》的第二十二品·淨心行善中講到:「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由此可見,《金剛經》是一部平等、究竟、包容的智慧經典。佛陀以一種親和、耐心的方式,向眾生揭示幻象世界的真相。在消費主義盛行的當下,此起彼伏、琳琅滿目的商品信息充斥在人們的周圍,在帶來無盡方便的同時,消費主義文化意識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人們的觀念。甚至社會輿論也在將消費與快樂相連接,把消費滿足物質欲望作為自我快樂的前提。人們對物質的欲望意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滿足,但是由此也帶來了諸多的困擾與煩惱。超前消費、超出自己經濟能力的高額消費、對已消費之物的滿足到厭倦,再到對下一個消費之物的期許,甚至也有人不惜一切代價來滿足對物質的渴求……欲望的易於滿足,也帶來了欲望的無盡,往往更容易迷失自己。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都在為物質而苦惱,求之不得,欲而不滿。所面臨的誘惑越來越多,受到的幹擾越來越多,遇到的困境也越來越多。與此同時,人們自身的欲望與貪婪之心都在發生變化,致使人們無處「安心」,無處「放心」,從而感到生活的盲目、迷茫和失落。除此之外,無論是當下還是過去,無數人們都會被抱有期望的念頭所困,這種念頭會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出現,比如願望、理想、希望等等,儘管其中的出發點都是良善的,也是向著一個美好的方向行進,但是過於執著結果的實現便是升起了「所住之心」,便會變得患得患失,煩惱纏身,失去了平常心。而對《金剛經》的了解,恰恰可以讓人們回過頭來審視造成煩惱的根源,幫助人們熟知所面臨困境的本質,撫慰人們無處安放的心靈,提高人們的心性修養,健全人們的精神人格,還給人一個清明澈透、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心靈空間,從而重新看待我們的生活與周遭世界。

相關焦點

  • 金剛經:金剛經全文讀完要多久
    在剛開始修行金剛經的時候,可能讀一遍需要很長的時間,但是自己修行的時間久了之後,也就能讓自己更快的去讀一遍,但是在修行金剛經的時候,是要自己理解其中的知識,追求速度並不是最好的。在讀金剛經的時候,能讓我們心中減少很多的煩惱,這樣自己也就能夠有更好的心情,讓自己去體會金剛經中的知識。
  • 《金剛經》解釋:讀金剛經和心經的好處
    讀誦金剛經和心經可以幫助我們清理內心深處的陰鬱和雜念,也可以讓我們懂得修行心靈的方法和作用,而且無論是讀誦金剛經還是心經都是能夠對我們的人生有很大的益處,但是,讀誦金剛經和讀誦心經的好處是不一樣的。那麼讀誦金剛經和心經的好處是什麼呢?
  • 持誦《金剛經》的功德利益
    佛陀運用這樣的比喻能給人一種直觀形象的感覺。佛陀在經中亦云: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佛陀認為,受持、為人解說《金剛經》不僅勝於恆河沙數七寶布施,而且勝於以恆河沙數生命布施的功德。
  • 《金剛經》全文注音版 +(朗讀)
    《金剛經》通篇討論的是空的智慧。自古至今有不少書法名家寫過《金剛經》,讓我們能在品鑑《金剛經》的空的智慧的同時,欣賞歷代大家寫經的書法名帖。持誦功德  《金剛經》經本佛祖說:「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的沙粒,每一粒變成一條恆河,這麼多條恆河的沙粒多不多呢?」須菩提答道:「光一條恆河的沙粒變成的恆河就無數可計了,何況這麼多條恆河的沙粒呢!」
  • 《金剛經》裡最溫柔的一句話
    姓名:莫雪華             我自2013年開始接觸佛教,知道《金剛經》,跟著眾人在寺裡誦讀《金剛經》,卻從沒有在家奉持,原因很明顯:缺乏意志力,對經典未生信心。            得緣於班長坤坤老師,我才隨著各位老師的帶領,在眾人的誠心氣場中,每日隨心聽或讀誦金剛經,而且此間練習不是憑著意志力,而是帶著歡喜心去修持。
  • 讀金剛經的好處及金剛經的作用
    此時怪物變得乖乖的,右膝著地,雙手合掌恭恭敬敬聆聽法音。沙彌念完經,問道:「你是何怪物,長得如此兇相?」湖神回答說:「我是湖神,因前世業力而感召今生惡報。」沙彌疑惑地問:「為何兩位法師都被你殺害,而你在我面前卻如此恭敬呢?」湖神說:「想以嗔恨心降伏我,因而殺害他們。而您誦經威德力超勝我的魔威,所以恭敬聽經,願懺悔惡業早日獲得人身。」說完向沙彌頂禮而去。
  • 《金剛經》:讀金剛經回向怎麼說
    回向是修行佛法很重要的一種方式,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將自己誦讀經文產生的功德,回向給自己的家人或者是法界眾生,是對自己和他人都很有益的一種修行方式,那麼金剛經的回向文該如何讀誦呢?1、回向給自己周圍的人的這種回向方式稱之為小回向,它的對象主要是個人,可以是自己的家人或者是自己的朋友、師長。
  • 念《金剛經》感應錄
    就在我剛開始抄寫的那天晚上,就發生了神奇的事,寫到一半我的手中的鋼筆不出水了,去拿放在書櫃裡的墨水,剛打開書櫃,赫然看墨水瓶後面一本黃色封面的書很陌生,隨手抽出來一看,上面赫然幾個大字《金剛經》。這個書櫃與我朝夕相伴,裡面的書我都了如指掌,怎麼突然多了這麼一本?而且不早不遲剛好在我發心持誦金剛經時出現?幾年前我遊覽過寺廟,是那時無意中帶回的嗎?不記得有這事,而且以前怎麼沒有留意過?
  • 蔣勳:帶著《金剛經》去旅行
    >一位朋友喪偶,傷痛不能自持,我抄經給她,希望有一點安慰,她看到引首「捨得」這一方印,搖著頭,淚眼婆娑,萬般無奈,哀痛叫道:「就是捨不得啊!」我才知道自己其實對人的幫助這麼小,每個人「捨不得」的時候,我究竟能做什麼?多年來,早起第一件事就先盤坐讀一遍《金剛經》。有人問我:為什麼是《金剛經》?我其實不十分清楚,只是覺得讀了心安,就讀下去了。我相信,每個人都有使自己心安的辦法,方法不同,能心安就好,未必一定是《金剛經》吧。
  • 金剛經 簡譯 如佛塔廟
    《金剛經》簡譯是一個系列,文章末尾有陸續發表的各章節連結清單。原文十二:「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 什麼樣的人不能念金剛經?讀金剛經的好處及作用是什麼?
    本人感覺佛學就類似科學,是研究宇宙生命的一種科學。佛教的許多理論按現有的科學還無法解釋也無法企及。佛教經文眾多,這些經文為我們講解了一些關於宇宙和生命的知識。佛教的金剛經是一本比較完善的佛經,對於佛而言,很多人是抱有一種看客的觀點。
  • 再讀金剛經——應化非真
    相信好多人都是通過這句佛偈了解的金剛經。我也不例外。記得我第一次接觸這句佛偈是在電影天龍八部的結尾。伴隨著天山童姥的絕美離去。這句佛偈留給人的意境是那麼的美,那麼的令人不能忘懷。隨後了解到這是出自金剛經,遂開始研讀金剛經。用研讀二字一點也不為過。初學金剛經,首先碰到的是字的障礙。然後是詞語的障礙。學習金剛經確實很難。但是學過之後,絕對會被金剛經深深的吸引。
  • 讀《金剛經》|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
    繼續讀第十二品 《金剛經·尊重正教分》。前面說到「皆應供養」是各人感應到各人相應的供養,那麼這句「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可不可以理解為受持《金剛經》,不落三惡道呢?因為天、人、阿修羅都是三善道,如果得三善道供養之果報,就意味著不會落三惡道了。
  • 為什麼勸您念《金剛經》?念《金剛經》的福報不可思議
    《金剛經》教人修福修慧消業,是一部各方面都顧到的完善佛典,無怪乎佛在經中說:「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又說:「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各位想一想,你是不是也希望曾在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 《金剛經》:無見之見
    所以,像我這樣的人,是不太可能參透經典的。我只能猜想。——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佛的跟隨者們寫了很多了不起的論注,龍樹菩薩寫了五部大論,彌勒菩薩寫了另外五部大論,等等。這些論注是唯一可以模糊地領會佛法的途徑。不過,在任何情況下,我都不會假裝我能夠解釋《金剛經》。
  • 念金剛經的好處(三)
    記得在2007年初時,自己開始慢慢的染上了一種病,其實,也應該是大部分人都應該得過的病,因為中國有一個說法:「十人九痔」。不錯,末學就得了這種病,俗稱「痔瘡」。    一年來經常劇烈的疼痛,根本不能坐。有時候,輕輕的走兩步,也鑽心的痛苦。實在是煩惱無邊,英雄都怕病,看來這句話沒說錯,何況自己還不是英雄。
  • 金剛經|全文誦讀拼音注音大全,金剛經易學版(圖文版)
    《極樂願文》中講:乃至旁生以上人類以下,凡是聰明伶俐具有智慧者都是因往昔聽聞過一句以上的佛法而得來。歷史上記載了極多旁生聽聞佛經,獲得人身的公案。唐朝貞觀年,并州石壁寺有位明度法師,平日參禪,喜歡持誦《金剛經》、《妙法蓮華經》。
  • 《金剛經說什麼》:為何叫金剛經
    鳩摩羅什和武則天現在說到翻譯的人,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他的父親是印度一位宰相,出家當和尚了,他的媽媽是一位公主,逼著這位宰相還俗,跟她結婚,後來生了這個兒子。以後這位公主自己卻要出家,宰相丈夫不答應,我好好的出家當和尚,你逼著我還俗結婚,現在你卻要出家。所以這個故事真可以編寫成一部小說。
  • 《金剛經》裡的六大名句,悟透福報無量!
    《金剛經》是經藏般若部中的一部經典,全經雖只有一卷,但言簡而意深,內涵豐富,在大乘佛法盛行的漢地,流傳甚廣。此經自傳入後,從東晉到唐代,共經歷六次翻譯,其中以姚秦鳩摩羅什法師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唐代玄奘法師和義淨法師所翻譯的版本,可以作為前者的補充。
  • 讀《金剛經》|忍受世人輕賤,消滅往昔罪業
    現在社會大環境很好,偶爾與人閒聊佛法,還顯得很有檔次。但是,若是真的全身心投入到佛法修行中,很多時候還是要忍受世人異樣的眼光。因為世人總喜歡把學佛與遭受某些重大人生變故聯繫起來,用於茶餘飯後的八卦談資。開始讀第十六品 《金剛經·能淨業障分》。「複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