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後世漢傳諸佛學的幾大宗派,其思想體系大多深受《金剛經》影響:三論宗·吉藏《金剛經義疏》、天台宗·智顗《金剛經疏》、華嚴宗·智儼《金剛經略疏》、華嚴宗·宗密《金剛經疏論纂要》、法相宗·窺基《金剛般若論會釋》《金剛經贊 述》。
禪宗的發展更是離不開《金剛經》。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就是聽聞《金剛經》而發心入道。弘忍大師三更親傳慧能《金剛經》,講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慧能徹悟,留詩為證。以後慧能弘法,亦依此部經典。為什麼《金剛經》會成為人盡熟知的經典?
對於很多人來說,提起佛教經典,便會想到《金剛經》與《心經》,甚至能夠脫口而出其中的幾句經典名言,人們對兩部經書的熟知程度明顯超出了其他經書。根據史料獲悉,這兩本經典並非是傳入中國最早的經書,但卻是流傳最為廣泛、最被人們所熟知的。其中《金剛經》全文加上經題共5822字,篇幅適中,易於閱讀與理解。雖然篇幅不多,但卻包含了全部般若的主要思想,並被視為般若部的總綱,加上翻譯文字流暢易讀,易於理解但述義深刻,同時又深刻解釋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諸多苦惱。故歷來倍受重視,弘傳甚隆,被禪宗奉為立宗經典,影響中國文化至深至遠。同時《金剛經》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日期記載的印刷物。隋唐時期,中國各佛教宗派逐漸形成,各宗派對《金剛經》崇奉有加,天台、華嚴、三論等宗派競相習誦,並按本門宗義進行闡釋發散。天台宗用佛性論註解經文,華嚴宗以真如緣起論解釋經文,禪宗更以《金剛經》作為傳法心印。非但如此,《金剛經》對禪宗的形成與發展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從達摩西來傳法伊始,到四祖道信法師之後,《金剛經》逐漸取代了《楞伽經》在禪宗裡的地位。六祖慧能法師因聽了《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悟道。五祖弘忍法師、六祖慧能法師也都提倡「但持《金剛經》一卷,即得見性,直了成佛」。《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修行觀也對禪宗經典《壇經》思想的形成影響很大,《壇經》中「無住為本」的思想就來源於此。甚至有人講:「讀過《金剛經》的人,再去接觸《壇經》,一定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金剛經》的核心要義是「空」。雖全篇都未見一個「空」字,但深刻地探討了「空」的智慧:前半部說眾生空,後半部說法空。它用最直接的方式表達空性,揭示世界萬物的本質。又呈現出了「空」的三個層次:破除內相、外相的空,破除法空以及破除對法空的執著,最後空又非空。告訴世人不執著於世間諸相,但要行持善法而不執著。經中蘊含無相、無我、無所得的思想,幫助人們放下執著。從《金剛經》來看佛法是解決心的問題。正如《金剛經》開頭須菩提向世尊發問:「善男子、善女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發菩提心、修習菩薩道的根本 ,降伏其心則又是發菩提心所要達到的目的。也正是由於這句發問,開啟了仿若「能斷金剛」般的對話。《金剛經》的主要思想便圍繞著這樣一個前提而展開的。降伏其心,是《金剛經》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整個佛法要解決的。從這個意義上看,佛法也不妨稱為心性之學了。「空」是破除一切名相執著所呈現的真實,並非人們所誤解的虛無。般若思想不外說明「性空幻有」,也就是正確處理出世的真理與世間真理的方法。「性空」是說一切法都沒有實在的自性,故無相、無住,這就是真諦。「幻有」是憑藉條件關係而暫時存在的現象,故在空的基礎上隨緣生起一切,這就是俗諦。如何把握真、俗二諦的關係,《金剛經》認為既要看到一切法「性空」的一面,也要看到一切法「假有」的一面,這樣才是真正的中道義。無住生心是般若法門修行的精要。無住是相對執著而言的,世間的人有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執著。他們總是處在不斷執著狀態中:執著身體,執著服裝,執著情感,執著環境,執著事業,執著家庭,執著名譽,執著飲食,執著用具,執著財富,執著他位,執著友誼等等,將本來自性為空的意識執著地附著在許多外在的事物上。正是由於這種對六塵境界的執著,使六根在緣六塵境界時,六識蒙受塵勞的染汙,以至原本清淨的自心失去清淨。《金剛經》的修行,就是說不執著,便要做到不住。先要有般若正觀的基礎,認識到世間的緣起、無自性、空 、幻化有。因為對諸法有了如實的觀察,自然就不容易被世間的假相所迷惑。因而經中講到:在度生時,不住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能破除煩惱;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住發心相,才能成就勝義發心;布施時,要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才能成就無限布施;見如來時,不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住色身相,才能見如來真身;修福德時,明了福德者,即非福德,不住福德相,方能成就無量福德。菩薩莊嚴國土,而不住莊嚴國土相,經曰 : 「 若菩薩心住於法,如人入暗,則無所見 ; 若菩薩心不住法,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又曰:」若心有住, 即為非住。」 不住相的修行,能夠消除心靈上的負擔,使內心不受外境染汙,擁有獨立的心態,享受過程而非對未來結果的執念,因而便減少無謂的妄念,解脫煩惱,通達宇宙人生的真實。這也便是「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要義所在。我相是四相的總稱,四相是我相的分解。佛經上講,一切有情眾生、無情眾生,都是五蘊和合的生命體,眾生往往在這個身體的基礎上,執有一個恆常不變的自我,認為這個身體就是我,並且通過這個自我支配所有的思維和行動。人們總是特別愛惜自己的色身,一生奔波勞苦,衣食住行,不過都是為了這個色身服務,為了延續生命。眾生由於我執,自性本具的智慧不能顯現,又生起我見、我愛、我慢。我見就是自以為是,總認為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所以大家才經常為一件事爭論不休。我愛就是關愛自己勝過關愛別人,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周圍的一切都要為我服務。我慢就是傲慢和自高自大,總認為自己比別人強,別人都不如我,即使真的不如別人,也不願意承認。是每個人的生命體都是以人身的形象出現。在性別上,人分為男人和女人。在民族上,又分為好多民族,比如漢族、傣族、回族、滿族等等。在國家上來分,又分為中國人、美國人、日本人等等。從人種上來分,又分為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等等。正因為有了人相,有了這麼多的分別,才出現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矛盾、種族與種族之間的排斥、人與人之間的對立,才使整個人類不能和諧相處,世界不能和平安定。凡是五蘊和合的生命體,都叫眾生,這就不僅僅指人類了。由於業力的不同,眾生的形相可謂千差萬別,從不同的受生形式上看,可以分為胎生、卵生、溼生、化生。山川河流,花草樹木,飛禽走獸,螞蟻蚊蟲等等,無論是有情還是無情,都是眾生。單就人類而言,也有貧賤與富貴、健康與病弱、美與醜、善良與邪惡、高低胖瘦等等不同,正因為有了這些差別,眾生之間才出現了對立、矛盾等現象,世界變得不再寧靜。有情眾生從生到死的一期生命過程,就稱為壽者。人生雖然短短幾十年,但人們都希望永久的生存下去,誰也不想死。尤其是那些功成名就,有一定地位身份的人,更不願意放棄世間的榮華富貴,不願意離開這個世界。所以古代才有很多帝王到處尋找長生不老之藥,雖然這並不現實,但人們總還是抱有這種期望。另外,人們執著地希望傳宗接代、延續香火,也是壽者相的一種表現形式。還有人希望傳承自己的事業,使自己流芳百世,讓後人永遠記住,都是壽者相的表現總之,四相其實都是源於我相,我相才是產生眾多煩惱的根本。因為凡事都以我為中心,就會和別人產生對立和衝突,就會患得患失,難以身心自在。佛法常講無我,就是要徹底打破我執,斬斷煩惱的根源。所以《金剛經》上才說:「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既非菩薩。」《金剛經》破相的目的是令眾生矯正思維,心行處滅,純淨其心,沒有任何的分別執著,能夠平等觀待一切。不是。在《金剛經》的第二十二品·淨心行善中講到:「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由此可見,《金剛經》是一部平等、究竟、包容的智慧經典。佛陀以一種親和、耐心的方式,向眾生揭示幻象世界的真相。在消費主義盛行的當下,此起彼伏、琳琅滿目的商品信息充斥在人們的周圍,在帶來無盡方便的同時,消費主義文化意識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人們的觀念。甚至社會輿論也在將消費與快樂相連接,把消費滿足物質欲望作為自我快樂的前提。人們對物質的欲望意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滿足,但是由此也帶來了諸多的困擾與煩惱。超前消費、超出自己經濟能力的高額消費、對已消費之物的滿足到厭倦,再到對下一個消費之物的期許,甚至也有人不惜一切代價來滿足對物質的渴求……欲望的易於滿足,也帶來了欲望的無盡,往往更容易迷失自己。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都在為物質而苦惱,求之不得,欲而不滿。所面臨的誘惑越來越多,受到的幹擾越來越多,遇到的困境也越來越多。與此同時,人們自身的欲望與貪婪之心都在發生變化,致使人們無處「安心」,無處「放心」,從而感到生活的盲目、迷茫和失落。除此之外,無論是當下還是過去,無數人們都會被抱有期望的念頭所困,這種念頭會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出現,比如願望、理想、希望等等,儘管其中的出發點都是良善的,也是向著一個美好的方向行進,但是過於執著結果的實現便是升起了「所住之心」,便會變得患得患失,煩惱纏身,失去了平常心。而對《金剛經》的了解,恰恰可以讓人們回過頭來審視造成煩惱的根源,幫助人們熟知所面臨困境的本質,撫慰人們無處安放的心靈,提高人們的心性修養,健全人們的精神人格,還給人一個清明澈透、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心靈空間,從而重新看待我們的生活與周遭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