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讀第十二品 《金剛經·尊重正教分》。
前面說到「皆應供養」是各人感應到各人相應的供養,那麼這句「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可不可以理解為受持《金剛經》,不落三惡道呢?因為天、人、阿修羅都是三善道,如果得三善道供養之果報,就意味著不會落三惡道了。
而這句「如佛塔廟」,如果不聯想成外在的寺院以及佛塔,而是聯想成人之肉身,則宣講《金剛經》乃至四句偈之人,其肉身就像佛之塔廟一樣,能得到三善道的供養。這種供養,與自己的功德是相應的,是自身功德的感召。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為何讀了很多遍《金剛經》,卻仍然沒有「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這是因為你沒有「受持」,並且還要是「盡能受持」,否則讀破喉嚨也枉然。
所謂「受持」,受是接受,持是保持、持有。讀誦的目的是為了受持。而接受《金剛經》之義理,保持「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是受持《金剛經》。
所謂「讀誦」,「讀」是「言加賣」,賣掉我知我見,保持空杯心態;「讀」字裡面沒有「我相」。「誦」是「言加甬」, 甬為通道,「誦」字中間含有通達。沒有我知我見,通達經義,便是「讀誦」的含義,也是讀誦的作用。
由此可見,讀誦過程本身就是解經的過程。有一些學佛人把「讀誦」與「解經」對立起來,把「讀誦」當成是嘴唇的機械運動,以至於讀誦多年,除了得到一點清淨的法味外,並沒有開多大的智慧,受益很少。
不求甚解之人,一是受「書讀百遍,其意自現」之影響,等待天上掉餡餅;二是害怕自己解錯,有不好的果報。其實,解經的過程,是尋求覺悟的過程,其果報必然是覺悟。這就像明心見性的菩薩,他們在沒有明心見性之前,都曾無數次思索經義,哪一次又解對了呢?當他們終於解對、感應道交的時候,也就明心見性了。
在經典讀誦之中,對經義理解越通達,受持經典就會越得力。如果越是通達《金剛經》中詮釋的般若義理,就越能受持《金剛經》,乃至最後達到「盡能受持」。
盡能受持《金剛經》者,能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所謂「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沒有上下之分別,為「最上」;沒有對事相的執著,則法法「第一」;妄想很少,便是「希有」。 盡能受持、讀誦《金剛經》者,明白萬法空相,遠離了分別、執著、妄想.
這樣的人,深達金剛般若智慧,他就是《金剛經》,《金剛經》就是他。他所在之處,就是《金剛經》所在之處,人們應該要像弟子尊重佛陀一樣的尊重他。而從另外一個角度講,之所以能贏得這樣的尊重,也是因為他本身覺悟功德之感召,這就是「應供」。
「應供」不僅僅是「應該供養」的意思,同時也指與自己功德相應的供養。比如說,為善有為善之供養,做惡有做惡之供養,覺悟有覺悟的供養;換句話說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覺悟有覺悟之報。
一個盡能受持《金剛經》的人,是覺悟者,人們對他的尊重,就是對覺悟的尊重。而尊重覺悟者,將來也必定能得到覺悟的果報。所以,佛陀一再勸請要尊重盡能受持《金剛經》者,原因再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