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兒童節的下午,接到原五十九團老兵,我的同鄉戰友徐學才的微信:他的老家山東省滕州市東郭鎮秦林村,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準備在進村的大路上,建造一座石坊牌樓,一高一低、左右對稱的四個玉柱,需要鐫刻兩副九言和七言楹聯。村裡鄉親考慮到老徐在市裡政府機關工作過,算是個文化人,讓他寫兩副楹聯。隨後,老徐寫了兩副,用微信發給我,徵求我的意見。
老徐戰友的兩副楹聯如下:
華夏昌盛喜迎新時代;
民族復興實現中國夢。
鄰裡和諧民風淳;
攜手共建新農村。
說實話,徐學才的兩副楹聯倒是思想性政治性強,也符合當前的形勢。但我總覺得有點口號化,與秦林這個小村貼得不緊,地域特點不突出。既然是秦林村的門樓,應該是這個村的地標性建築,要把秦林村的地域特點,風土人情與新時代新農村結合起來,既要有思想性,也要有詩詞的韻味。我想給他改寫,無奈我既不懂楹聯語調的平仄,又不懂詩詞的舊韻新韻之分。有時在戰友微信群裡和《賀蘭軍魂》平臺推送的戰友文章的留言中信手寫幾句打油詩和順口溜,根本不能算詩。正當我一愁莫展之時,想到在「賀蘭軍魂讀者作者交流群」和「金戈鐵馬賀蘭雄鷹戰友群」裡,經常看到幾位對詩詞很有研究和功底的戰友探討有關詩詞的帖子,何不在兩個戰友群裡發帖徵集楹聯?於是我草擬了徵集楹聯的用途,懇請戰友們熱心相助,並用微信在群裡發了出去。
一石激起千層浪。十分鐘後,遠在海南海口的張曉春戰友給我回帖,詢問地名村名,他在開車途中擬就了一副七言楹聯:
紫氣東來聚秦林;
物華天寶旭日升。
曉春戰友這副七言楹聯的立意符合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和農村的實際,寓意美好。不大一會,網名「三友迎春」的丁學文戰友發來了他的楹聯:
一牌坊鐫刻秦林夢想;
四玉柱支撐華夏青天。
四柱擎天奪天工;
豪氣凌雲中國夢。
學文戰友的楹聯豪邁大氣,詩裡行間顯現出他的激情。我認識丁學文戰友還是緣於《賀蘭軍魂》,因為經常拜讀他的詩作,彼此有所交流。我十分欣賞他愛憎分明的立場和骨子裡迸發的家國情懷。
隨後劉生多戰友一連發了他的三副七言楹聯:
開拓創新求發展;
與時俱進爭風流。
秦啟大地呈祥瑞;
林步小康繪藍圖。
黨惠三農開富路;
政施九域展宏圖。
劉生多戰友這三副楹聯一副比一副好,一副比一副有味道。他寫的接地氣,符合農村發展的實際。接著,網名「崢嶸歲月」的麼蘭成戰友也附聯兩副:
牌坊凌空揚帆中國夢;
秦林崛起打造小康村。
玉柱擎起秦林夢;
牌坊鐫刻新紀元。
麼蘭成戰友的楹聯大氣中顯示著樸實,把中國夢、小康村、新紀元聯繫在一起。劉生多、麼蘭成戰友的楹聯處處散發出濃鬱的鄉土氣息。在戰友群裡,我先後認識了劉生多、麼蘭成這兩位身處農村,雖步入老年仍在希望的田野上辛勤勞作的賀蘭山老兵。我知道,他們和數萬賀蘭山老兵一樣,退伍還鄉,有的當了生產隊長、村支部書記,他們紮根農村,服務村民,為新農村建設做出了貢獻。我敬佩他們不忘初心、不卑不亢、不攀不比、自強不息的精神。
鑼鼓已經敲響,好戲還在後頭。賀蘭山老兵的「詩人」才子們,紛紛潛出水面,個個賦詩獻聯。原師宣傳隊趙蘇平戰友曬出了他的楹聯:
秦漢古風展齊魯獨秀;
林農新韻現豐登齊葩。
聚力同心秀山川;
改天換地美家園。
趙蘇平戰友的兩副楹聯語句優美,朗朗上口,既有詩的韻味,又有詞的格律。特別是九言楹聯,以藏頭的形式突出了「秦林」村名,更具有地域特色,呈現了作者的獨具匠心。
接著,原五十八團戰友劉鈺、範煒也拋磚引玉,曬出了他們的佳作。
劉鈺的楹聯為:
美麗鄉村鐫刻奮鬥歲月;
幸福日子普照中華大美。
範煒的楹聯為:
秦漢明月照康莊;
林草芳菲映通途。
對於劉鈺戰友,我們曾經相識,當時都在賀蘭山軍營從事過新聞報導,常在軍內外報刊見過他的文章,新聞媒體是他的本職,寫作功力可見一斑。範煒戰友的詩歌熱情奔放,充滿感情。早在幾年前,在戰友群裡我就讀過他的《重回賀蘭山》和《戰友你在哪裡》兩首激情四射的詩篇。加上原師宣傳隊女兵班長李秀英聲情並茂的朗誦,在賀蘭山老兵之間廣為流傳,成為戰友們難以忘懷的經典。
在兩個戰友群裡十分活躍的原師醫院軍醫李全成也創作了楹聯:
泰山腳下滕州府;
秦林深處有人家。
他的楹聯突出了泰山、滕州、秦林等山東特色和鄉村特色,簡明扼要,一目了然。李全成戰友年逾古稀,但他毫無暮年之氣,微信、微博玩得堪比年輕人,經常在微信群裡欣賞他的美篇和文章。李全成戰友充滿活力,緊跟時代步伐,永不落伍的生活態度值得戰友們學習。
正當我在群裡認真閱讀戰友們發來的楹聯,並詳細整理記錄時,突然發現網名為「文立」的原二十師宣傳隊張增莉戰友要求加我微信,私下交流創作楹聯體會,我樂不可支地加為微信好友。儘管我們互不認識,由於賀蘭山,緣於二十師,我們暢所欲言。這個比我早當兵三年,同在八號泉戰鬥過的老戰友,從不忘初心、精準扶貧、奔小康等熱點詞彙等方面提出建議,使我受到啟發,並感受到了濃濃的戰友情,賀蘭情。
短短一個下午的徵聯,寫聯,獻聯,我收到了丁學文、張曉春、劉生多、麼蘭成、趙蘇平、劉鈺、範煒、李全成、熊緒新、張增莉等近十位戰友發來的十幾副楹聯,真是目不應暇,美不勝收。我不光收到了他們的文之瑰寶,更重要的收穫了深深地友情,是滿滿的幸福。他們創作的楹聯是否鐫刻在秦林村的石坊牌樓上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賀蘭山老兵的熱情,賀蘭山軍營的文化已經鐫刻在我的心壁,成為我永遠珍藏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