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後,北平淪陷,到八年後日本投降收復,建築竟未被毀壞

2020-12-22 小俗事

(圖為1948年的北平) 在北平城牆下,有一老農領著駱駝隊伍,離開北平。似乎象徵著老舍《駱駝樣子》中北平人民的被剝削的壓迫的生活正逐漸好轉。

民國十七年,革命軍北伐攻克北平後,1928年6月21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第145次會議決定,於6月28日將「北京」更名為「北平」,直隸國民政府。 「七七事變」以後北平淪陷在日軍手裡,到1945年被收復,經歷八年,可以看出北平已經恢復了以往的光彩。 (圖為1948年的北平,。站在護城河上,可以曬著冬季的溫暖的太陽,看著遠方的白塔,感受著腳下歷經數百年風雨的城橋)

自從清軍入關之後,道教就失去了往昔的輝煌。進入近代,面對西學東漸的歐風美雨、西方基督教宗教文化的強勢輸入、「廟產興學」等社會運動的猛烈衝擊,中國傳統道教面臨著空前嚴峻的挑戰。 (圖為1949年的北平,一道士正在祭拜。解放以後,道教徒在政治上和其它各界人民樣,享有公民權利,在宗教信仰上享有充分信仰自由的權利道教界各宗各派聯合一致。)

(圖為1948年的大使館區域) 清朝時縱然奉行閉關守國政策,但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國門還是被列強的堅船利炮轟開,英、法、德、俄、美、日、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荷蘭等帝國主義國家爭相在東江米巷一帶開設使館,形成了比較集中且初具規模的外國使館區。

(圖為1948年,北平的冬景) 總是聽人說,只要一下雪,北京就成了北平。細細揣摩,果然是這一字之差所帶來的安和與寧靜,才配得上北京冬天的寒素和清瑩。

(圖為1948年,故宮的冬景) 初雪後的故宮銀裝素裹,宛如人間仙境。一場雪,可以覆蓋世間的所有的事情,一場雪可以讓故宮在一夜之間變成古裝戲中的紫禁城。 或許下雪的故宮有種迷人的魅力。

(圖為1948年,故宮的夏景) 「春天的花,夏天的風,秋天的葉,冬天的雪,不管是哪個季節的故宮,都有看不膩的美」

(圖為1948年,故宮的太和殿) 太和殿也叫金鑾殿,有很多人認為太和殿平時是用於上朝的,其實不是。 太和殿其實是用來舉行重大典禮的場所,實際使用次數很少,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主要在太和門、乾清門、乾清宮(有大事或重要的事情時皇帝召見大臣所在地)、還有養心殿(清朝後期垂簾聽政)的,並不是平時所說的太和殿。

(圖為1948年,故宮的太和門) 太和門是紫禁城內最大的宮門,也是外朝宮殿的正門。太和門建成於明朝永樂十八年,當時稱奉天門。 清光緒十四年被焚毀,次年重建。 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 [1] 奏,頒發詔令,處理政事。

(圖為1948年,站在故宮的屋頂上拍攝) 隨著時代的發展,故宮的屋頂早已不再單純用來遮風擋雨。 大到一座梁架,小至一枚瓦片,都被人們賦予了越來越多的涵義。 宣室玉堂,重階金頂,訴說的是屬於這片土地的驕傲。 抬眼望去,那一層層的金碧輝煌,便似沉醉中的幻想,在冗長的夢境中,綻放出別樣的燦爛。

相關焦點

  • 驚爆:七七事變100餘張珍貴老照片!
    「『七七事變』是在日本蓄謀已久的情況下發生的,這一點可以從事變的時間軸清晰看出。」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八年抗戰,由此開始。    在南京,日軍對南京人實施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有的日本軍人竟殘忍到展開殺人競賽。屠殺造成至少30萬人死亡。圖為侵華日軍砍殺南京青年,稱為「試斬」。
  • 淪陷時期的北平故宮
    淪陷時期的北平故宮當時,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巳隨古物遷至南京,院中的 工作人員也有相當一部分到了南方,留守北平故宮的工作人 員只有100多人。北乎淪陷後.國民政府巳自顧不暇,對它 下屬的故宮博物院等機關更是顧及不上了。那時,故宮博物 院內無院長掌持,外無政府支持,經費來源斷絕,許多工作 不得不中輾。但是留守北平故宮的同仁,沒有忘記馬衡院長 臨行前在全體工作人員會上的矚託,不管多麼困準,也要屎 護好故官。
  • 日本投降 | 一紙降書出芷江
    【環球網報導 記者鮑宇雁 實習記者 劉徵宇 梅旭航】日本的戰敗結局顯而易見。自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中國軍民的抗日戰爭進行了14年,使日軍70%的陸軍和近1/3的海軍深陷在中國戰場不能自拔,共斃傷俘日軍150餘萬人。
  • 「七七事變」後悲壯的29軍,守衛疆土卻被要求不能先於日寇開火
    這是一組北平淪陷之後日寇在北平西北郊區活動的照片,在中國全面抗戰中雖然規模最大、最慘烈的戰鬥多數都發生在南方。但是全面抗戰的導火索卻在當時的北平點燃。因為「七七事變」之後,宋哲元一直想跟日本人談和,最終失去了戰機。也讓曾經英勇無比的29軍官兵最終陷入一個很尷尬的境地。
  • 日本投降|一紙降書出芷江
    【環球網報導 記者鮑宇雁 實習記者 劉徵宇 梅旭航】日本的戰敗結局顯而易見。自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中國軍民的抗日戰爭進行了14年,使日軍70%的陸軍和近1/3的海軍深陷在中國戰場不能自拔,共斃傷俘日軍150餘萬人。
  • 3D全景還原「七七事變」:無法忘卻的那一天
    時任29軍副軍長兼北平市市長秦得純拒絕日方的進城要求,但為了協商解決問題,告知日方「等天亮後,令該地軍警代為尋覓,如查有日本兵,即行送還」。  據時任宛平縣長王冷齋的《盧溝橋事變始末》等史料記載,秦得純隨即要求駐守宛平的部隊嚴密戒備,隨時準備應戰,並指示王冷齋「迅即查明,以便處理」。經查明,中國軍隊並無開槍之事,也未發現有所謂失蹤日兵的蹤跡。
  • 七七事變八十周年後,看看陝西楞娃是怎麼「撕」鬼子的
    ▼三秦兒女奮勇抗戰七七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八年,三秦兒女譜寫出一部卷軼宏鼎的英雄史詩。處於重要戰略地位的陝西,是黨中央的所在地,成為中國全民族抗戰的策源地、抗戰政治指導中心、紅軍改編八路軍的出發地、大本營和總後方。
  • 引發七七事變的失蹤的日本兵到底去哪了?
    其無理要求遭到中國守軍嚴詞拒絕,日軍竟悍然向宛平縣城和盧溝橋開槍,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中華民族的全面抗日戰爭由此開始。 「士兵失蹤」事件是日本帝國主義一手策劃的陰謀,其目的是擴大侵華戰爭的規模。然而,近年來,日本國內的一些右翼分子,百般掩飾這一罪惡的事件,企圖淡化甚至否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歷史,這嚴重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也威脅著世界的和平。
  • 齊白石:北平淪陷後辭去教務 停止賣畫艱苦度日
    但淡於名利的齊白石婉拒了他的好意,次年到北京後不久便悄然辭別好友返家。此後,齊白石先後又有四次遠遊,到過江西、上海、江蘇、廣西、廣州、香港等地,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後來他將這五次遊歷稱為「五出五歸」 。1922年,陳師曾攜帶齊白石的作品到日本參加中日聯合繪畫展覽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所有作品都以高價被搶購一空。這個消息很快傳回國內,從此北京城裡找齊白石買畫的人逐漸多了起來,他獲得「南陳北齊」的美譽,他的藝術也遠播東歐。  大師門牆  1927年,時任北京國立藝專校長的林風眠首先請齊白石去任教。
  • 善惡有報 七七事變日軍軍頑遭坦克碾死
    1937年7月7日夜,盧溝曉月,宛平城頭盧溝橋,七七事變爆發。
  • 二戰美國翻譯失誤,導致日本死亡220000人,最後日本無條件投降
    日本這個國家在二戰時期給我們國家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軍隊全面開始侵華,在我們國大肆的展開殺戮,但是好在我們國家的人民沒有喪失鬥志,勇敢的拿起了槍炮與日本軍隊對抗,最後經過了八年的全面抗戰,最終我國家取得了勝利,但是這場勝利來之不易啊!我們為了這場勝利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是日本也知道了我們國家是堅強的,是不願服輸的!
  • 傅作義女兒傅冬菊,北平和平解放最大女功臣,建國後最終結局如何?
    1933年初,日軍侵佔山海關,傅作義給閻錫山、蔣介石分發電報,請纓抗日,揭開了長城抗戰的序幕,而到了1936年,傅作義又率兵向紅格爾圖發起進攻,擊潰由日本支持的德王部隊,一舉收復百靈廟,贏得綏遠抗戰的勝利。
  • 中國國民黨批蔡當局無視「七七事變」:不聞不問 故意斬斷國家歷史
    綜合臺媒7日報導,中國國民黨指出,1937年7月7日晚間,駐北平盧溝橋外宛平縣的日軍藉口演習中士兵失蹤,要求入城搜查,遭中國軍隊拒絕後展開炮擊,國軍奮勇還擊,是為「盧溝橋事變」。此後1個月內,日軍攻陷北平、天津,對日抗戰全面開打,「這是我們國難的開始,更是中華民族史上對於戰爭最殘酷的記憶」。
  • 《電影文學》(2020年第19期)北平淪陷時期大學生的電影生活——以《北平日記》為中心考察
    北平的電影營業可追溯到1904年,當時大觀樓有「電影園」,因京師民眾皆未看過電影,「每晚上座客滿」。[1]由是,電影在文化的北平,在市民娛樂活動方面「佔著僅次於京劇的重要地位」。[2]民國建立以後,北平的電影業不斷發展,然而,盧溝橋事變後,北平的電影市場魚龍混雜。
  • 瀋陽民間收藏家公開多件「七七事變」相關史料
    瀋陽民間收藏家張廣勝向記者展示的多件日軍當年記錄「七七事變」的相關史料。照片均由受訪者提供新華社瀋陽7月8日電(記者趙洪南)今年是全民族抗戰爆發83周年。瀋陽民間收藏家張廣勝7日向記者展示了多件日軍當年記錄「七七事變」的相關史料,包括《支那事變戰史(前編)》《通州戰跡概要》《北平附近治安狀況》等。瀋陽民間收藏家張廣勝向記者展示的多件日軍當年記錄「七七事變」的相關史料。照片均由受訪者提供據了解,公開的史料《支那事變戰史(前編)》分前後兩冊,有近千頁,數十萬字,由日軍第二十二部隊編輯,並配有詳細的作戰示意圖。
  • 破壞、高壓與反抗――淪陷時期北京文化界面面觀
    七七事變前,鑑於日軍對華北的步步緊逼,為保護我國的教育事業,國民政府令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遷往湖南長沙,後又遷往雲南,成立西南聯大。北平師範大學、北平大學、北洋大學三校遷往西安,1938年成立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弦歌未輟,繼續「救國教育」,途中師生歷盡艱辛。  淪陷時期,北京日偽的教育政策以奴化教育為本,教材的修訂、教師的培訓層層嚴控。
  • "七七事變"之後:激戰盧溝橋的中日高級軍官結局如何?
    1936年12月3日出任北平特務機關長,七七事變爆發後代表日軍同秦德純、宋哲元展開了一系列談判以掩蓋日軍增兵企圖,是七七事變中歷次談判的關鍵人物。9月14日轉調張家口特務機關長,後歷任偽滿最高軍事顧、第5師團長、汪偽政府最高軍事顧問、中國派遣軍總參謀長等職務,1945年2月1日轉調駐浙江第13軍司令,日本投降後率第13軍向中國軍隊投降,後逃過審判回國,1969年6月10日病死家中。
  • 法國淪陷一半就投降了,為何中國丟了半壁江山卻仍在頑強抵抗?
    1939年9月,在德國入侵波蘭後,英國和法國便加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在預料到德國會向西推進的情況下,英國遠徵軍在英國對德宣戰後便將戰鬥人員擴增到了39萬人,並和法國以及比利時等盟國制定了聯合作戰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