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1948年的北平) 在北平城牆下,有一老農領著駱駝隊伍,離開北平。似乎象徵著老舍《駱駝樣子》中北平人民的被剝削的壓迫的生活正逐漸好轉。
民國十七年,革命軍北伐攻克北平後,1928年6月21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第145次會議決定,於6月28日將「北京」更名為「北平」,直隸國民政府。 「七七事變」以後北平淪陷在日軍手裡,到1945年被收復,經歷八年,可以看出北平已經恢復了以往的光彩。 (圖為1948年的北平,。站在護城河上,可以曬著冬季的溫暖的太陽,看著遠方的白塔,感受著腳下歷經數百年風雨的城橋)
自從清軍入關之後,道教就失去了往昔的輝煌。進入近代,面對西學東漸的歐風美雨、西方基督教宗教文化的強勢輸入、「廟產興學」等社會運動的猛烈衝擊,中國傳統道教面臨著空前嚴峻的挑戰。 (圖為1949年的北平,一道士正在祭拜。解放以後,道教徒在政治上和其它各界人民樣,享有公民權利,在宗教信仰上享有充分信仰自由的權利道教界各宗各派聯合一致。)
(圖為1948年的大使館區域) 清朝時縱然奉行閉關守國政策,但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國門還是被列強的堅船利炮轟開,英、法、德、俄、美、日、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荷蘭等帝國主義國家爭相在東江米巷一帶開設使館,形成了比較集中且初具規模的外國使館區。
(圖為1948年,北平的冬景) 總是聽人說,只要一下雪,北京就成了北平。細細揣摩,果然是這一字之差所帶來的安和與寧靜,才配得上北京冬天的寒素和清瑩。
(圖為1948年,故宮的冬景) 初雪後的故宮銀裝素裹,宛如人間仙境。一場雪,可以覆蓋世間的所有的事情,一場雪可以讓故宮在一夜之間變成古裝戲中的紫禁城。 或許下雪的故宮有種迷人的魅力。
(圖為1948年,故宮的夏景) 「春天的花,夏天的風,秋天的葉,冬天的雪,不管是哪個季節的故宮,都有看不膩的美」
(圖為1948年,故宮的太和殿) 太和殿也叫金鑾殿,有很多人認為太和殿平時是用於上朝的,其實不是。 太和殿其實是用來舉行重大典禮的場所,實際使用次數很少,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主要在太和門、乾清門、乾清宮(有大事或重要的事情時皇帝召見大臣所在地)、還有養心殿(清朝後期垂簾聽政)的,並不是平時所說的太和殿。
(圖為1948年,故宮的太和門) 太和門是紫禁城內最大的宮門,也是外朝宮殿的正門。太和門建成於明朝永樂十八年,當時稱奉天門。 清光緒十四年被焚毀,次年重建。 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 [1] 奏,頒發詔令,處理政事。
(圖為1948年,站在故宮的屋頂上拍攝) 隨著時代的發展,故宮的屋頂早已不再單純用來遮風擋雨。 大到一座梁架,小至一枚瓦片,都被人們賦予了越來越多的涵義。 宣室玉堂,重階金頂,訴說的是屬於這片土地的驕傲。 抬眼望去,那一層層的金碧輝煌,便似沉醉中的幻想,在冗長的夢境中,綻放出別樣的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