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後悲壯的29軍,守衛疆土卻被要求不能先於日寇開火

2021-01-18 寒劍看歷史

這是一組北平淪陷之後日寇在北平西北郊區活動的照片,在中國全面抗戰中雖然規模最大、最慘烈的戰鬥多數都發生在南方。但是全面抗戰的導火索卻在當時的北平點燃。

跟南方不同,關於北平抗戰,其實早在1933年就開始了,當時中國軍隊雖然失敗了,但是第29軍大刀隊的威名卻聲震全國,有力地推動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

5年之後,1937年,同樣是這一支部隊,同樣在北平城,他們面對日寇卻表現得非常彆扭。不是戰士們不勇敢,而是他們有一名很有爭議的軍長宋哲元。

29軍的英雄人物很多,比如張自忠,比如趙登禹,但是作為最高領導人的宋哲元應該算不上。因為「七七事變」之後,宋哲元一直想跟日本人談和,最終失去了戰機。

也讓曾經英勇無比的29軍官兵最終陷入一個很尷尬的境地。近日老兵看到史料中有一段形容當年日寇佔領北平時的場景:更多的士兵在宋哲元撤退後才退回北平,黑暗中北京城裡還有不少行人,馬路兩側還擺放著西瓜和饅頭,士兵們有些羞愧地食用了這些老百姓準備的食物……

戰士們確實感到羞愧,但是這不能責怪他們,作為一個熱血戰士,當時的29軍官兵有一條死規定,就是無論如何不能首先向日本人開火。但是忍耐並不能避免戰爭,盧溝橋事變之後,7月27日,日寇又進攻北平南苑,造成了佟麟閣和趙登禹兩位抗日將領犧牲。

趙登禹和佟麟閣犧牲的消息傳來,宋哲元徹底崩潰了,他大喝道:斷我左臂,此仇不共戴天。不過儘管這樣,宋哲元也沒有完全放棄與日本人談和的努力,29日北平淪陷之後,宋哲元撤退到了保定,雖然當時蔣介石沒有更多責怪他,但此後他一直生活在悔悟中,直到1940年患病死去。

北平淪陷後,日寇企圖打通平綏線,精銳部隊集結昌平一帶,向中國軍隊發起新一輪大規模進攻。但是當時北平西北部的山區中還有很多堅持抗戰的29軍官兵轉入地下遊擊戰。

下面這組照片就是日寇在追剿這些英雄戰士的時候由其隨軍記者拍下的。

1937年8月16日,北平西北方向山區行進的日軍部隊。

1937年8月16日,北平西北戰線,用毛驢馱運糧食物資的日軍士兵。

1937年8月17日,北平西北方向山區,進攻的日軍炮兵部隊。

1937年8月17日,北平西北戰線,日軍部隊的醫療隊。

1937年8月26日,日軍攻陷懷來,城門前的士兵。

1937年8月27日,佔領八達嶺高地的日軍部隊。

1937年8月27日,八達嶺城門下休息的日軍部隊。

相關焦點

  • 七七事變叛徒潘毓桂,迫使29軍放棄北平,並揚言保護北平所有漢奸
    漢奸潘毓桂盧溝橋事變之南苑戰役發生後,原本強悍的29軍尚可與日軍一戰,甚至能夠阻擋日軍南下,避免日軍打開全面侵華的局面。但是,因為一名漢奸的出現,致使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第132師師長趙登禹壯烈犧牲、1000多學生兵被日寇刺殺、7000多守軍陣亡十之七八,並迫使宋哲元下令放棄北平,全線南撤。這名漢奸就是時任29軍宋哲元部的政務處處長:潘毓桂。1937年7月28日,日寇開始進攻南苑。
  • 驚爆:七七事變100餘張珍貴老照片!
    時任29軍副軍長兼北平市市長秦得純(上圖)拒絕日方的進城要求,但為了協商解決問題,告知日方「等天亮後,令該地軍警代為尋覓,如查有日本兵,即行送還」。據時任宛平縣長王冷齋(上圖)的《盧溝橋事變始末》等史料記載,29軍副軍長兼北平市市長秦得純隨即要求駐守宛平的部隊嚴密戒備,隨時準備應戰,並指示王冷齋「迅即查明,以便處理」。
  • 3D全景還原「七七事變」:無法忘卻的那一天
    隨後幾名日軍來到宛平城下,硬說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拒絕。日軍遂包圍宛平縣城。  午夜12時,日方向冀察政務委員會就「日本兵失蹤事件」提出交涉,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索失蹤士兵。時任29軍副軍長兼北平市市長秦得純拒絕日方的進城要求,但為了協商解決問題,告知日方「等天亮後,令該地軍警代為尋覓,如查有日本兵,即行送還」。
  • 引發七七事變的失蹤的日本兵到底去哪了?
    29軍37師110旅219團當即予以嚴詞拒絕,雙方發生對峙。 中國第29軍副軍長兼北平市長秦德純接到報告後回答說:「盧溝橋是中國領土,日本軍隊事先未得我方同意在該地演習,已違背國際公法,妨礙我國主權,走失士兵我方不能負責,日方更不得進城檢查,致起誤會。」 不久,松井又打電話給冀察當局,聲稱若中方不允許,日軍將以武力強行進城搜查。秦德純氣憤地說:「我不知道日本人怎麼這樣野蠻!
  • 兵力8萬的29軍,是如何輸給兵力僅6000的日軍的
    1937年爆發的「七七事變」,既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七七事變」前夕,負責守衛平津地區的是西北軍將領宋哲元和他的29軍,就當時的兵力而言,29軍有4個師,以及大量的保安隊,總人數在8萬左右,而日軍的正規部隊的數量卻不足6000。
  • 七七事變八十周年後,看看陝西楞娃是怎麼「撕」鬼子的
    國民黨五大王牌軍中,三支由陝西籍的將領統帥——第74軍的張靈甫、第18軍的胡璉和第5軍的杜聿明。而除了他們之外,還有許多陝西籍的將領統帥著軍隊,在陝西之外與日寇作戰。在西安,蒲城人楊虎城和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促成了國共聯合抗日。
  • 鐵血團長中彈不下火線,一天殲滅三支日寇部隊後含笑犧牲
    抗日英雄故事之劉世焱昨天,老兵介紹了楊家騮烈士的事跡,有網友對其在淞滬會戰後曾殲滅過相當於一個團力量的日寇表示質疑。老兵要說的是,由於歷史的原因,好多抗戰時的史料是非常不全的,對於保留下來的那些零散的記載,老兵覺得可以公布出來,但也沒有必要全信,因為歷史畢竟是過去的事情,對於一些細節不管如何都是可以讓人去懷疑的。
  • 川軍史上最悲壯的一戰:此戰過後,無人不知川軍
    眾所周知,在我國數千年的軍事歷史上曾出現過許多強悍的軍隊,有橫掃六國的大秦鐵軍,有封狼居胥讓匈奴遠遁的漢家軍,還有令金人聞風喪膽的勁旅嶽家軍等,他們都在祖國統一和保衛疆土上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在八十多年前那場抗戰時期中,一支來自「天府之國」的軍隊一戰成名的軍隊,他們就是如今我們所熟知的川軍。
  • 善惡有報 七七事變日軍軍頑遭坦克碾死
    當時的日本的在中國駐屯軍司令官田代皖一郎,七七事變後不久遭撤換暴亡;時任日軍少佐大隊長的一木清直,1942年8月被美軍坦克活活碾死。田代皖一郎:七七事變後不久遭撤換暴亡報應來得最快的是田代皖一郎,在七七事變發生沒幾天就死了。他是日本佐賀縣人七七事變中駐紮在北平的侵華部隊,隸屬於中國駐屯軍,是依據《辛丑條約》中列強駐兵特權而成立的。
  • 七七事變,勿忘國恥
    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華北駐屯軍第1聯隊第3大隊第8中隊由大隊長清水節郎率領,荷槍實彈開往緊靠盧溝橋中國守軍駐地的回龍廟到大瓦窯之間的地區。晚7時30分,日軍開始演習。
  • 悲壯,令人潸然淚下!電影《八佰》觀後有感
    一邊是在殘垣斷壁上抗擊日寇浴血奮戰的中國軍人,一邊是流光溢彩紙醉金迷的英法租界,天堂與地獄在同一時空上演!故事情節在日寇鐵蹄踐踏上海展開。在30萬日寇的強大攻勢之下,上海即將淪陷。國民88軍退守四行倉庫,並收編了其他兄弟部隊被衝散的戰士,重新組建了一支800人的隊伍阻擊日寇鐵蹄前行。戰前團長的一席動員訓話:「四行倉庫,這裡就是我們的墳墓!」聽到這席視死如歸的訓話,令人潸然淚下!88軍在蘇州河一側的浴血奮戰,不斷的感動和激勵著蘇州河英法租界一側的同胞們。
  • 29軍血戰喜峰口威震天下,大刀隊主動出擊,日軍聞風喪膽
    這首著名的《大刀進行曲》是專為29軍大刀隊譜寫的。在國難當頭之際,29軍官兵在喜峰口戰役和盧溝橋事變中,以大刀勇猛砍殺日軍,讓日軍聞風喪膽、膽戰心寒。從此,二十九軍的名字威震全國。此後,大刀一次次出現在抗日戰場上,成為中國抗日軍人血性和勇氣的象徵。29軍原屬西北軍,當年馮玉祥創建西北軍的時候,武器十分落後。
  • 「七七事變」爆發81周年:無法忘卻的那一天
    今年是七七事變爆發81周年。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拉開了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序幕。下面就讓我們再次回到1937年的7月7日,回首這段沉重的歷史。他曾在日記本上寫到「我的腸胃一定要爭氣,不能犯貪吃拉肚子的臭毛病」。可他沒有想到,正是他所謂的「毛病」,竟然成為引爆日本增兵中國背後巨大陰謀的一條導火索。7月7日晚上,在參加盧溝橋附近軍事演習時,志村菊次郎不爭氣的肚子又折騰了,在返回的時候,因為天黑他迷了路。「一名士兵失蹤!」日軍終於找到搜查宛平城的藉口。
  • 勿忘國恥——七七事變今日憶,勿忘國恥悼忠良
    83年前,1937年7月7日,侵華日軍在宛平城外盧溝橋悍然發動「七七事變」,中國軍民奮起抵抗,拉開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序幕。九一八事變爆發後,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日本侵佔東三省之後,又把侵略矛頭指向了華北。1937年7月7日,駐豐臺日軍步兵旅團第1聯隊第3大隊第8中隊,荷槍實彈進至中國軍隊第29軍防區宛平縣城東北的回龍廟、大瓦窯一帶,舉行挑釁性演習。在深夜,日本駐北平特務機關長松井太久郎電話通知中國冀察當局,聲稱一名士兵在演習中: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方拒絕。
  • 抗戰紀念|聽盧溝橋上的獅子講述"七七事變"的故事
    7日23:40 深夜來電 秦德純(華北最主要的軍事負責人之一,時任第29軍副軍長,同時任北平市市長)在7月7日23點40分接到了一個電話,是冀察政務委員會外交委員會主任魏宗瀚和負責對日交涉的專員林耕宇打來的。他們告訴秦德純,日方在今晚的軍事演習中發現丟了一名士兵,日方以此為由要進城搜查。
  • 挑起七七事變的日本狂徒,事後惹怒美軍,部下全遭美軍坦克碾壓
    話說七七事變後,日軍全面侵華,長達八年的艱難抗戰就此開始,期間我們也與日軍結下了數不清的血海深仇。對於侵華日軍,我們肯定是極為痛恨的,但是要說哪支日軍最讓人印象深刻,相信除了參與南京大屠殺的板垣師團、經常使用毒氣的磯谷師團等,還有日本駐中國屯軍第1聯隊第3大隊——這支部隊就是煽動「七七事變」的罪魁禍首。
  • 名震天下的29軍大刀隊,為什麼一天都守不住天津?答案令人氣憤
    29軍原屬於軍閥馮玉祥的西北軍,1930年中原大戰中,西北軍戰敗。殘部退至山西,後經張學良改編,組建了第29軍,宋哲元任軍長,下轄3個師:馮治安第37師、張自忠第38師、劉汝明暫編第2師。在喜峰口戰役打響前,29軍由於剛剛接受改編,人員未齊,武器稀缺,但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29軍與日軍展開了殊死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