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組北平淪陷之後日寇在北平西北郊區活動的照片,在中國全面抗戰中雖然規模最大、最慘烈的戰鬥多數都發生在南方。但是全面抗戰的導火索卻在當時的北平點燃。
跟南方不同,關於北平抗戰,其實早在1933年就開始了,當時中國軍隊雖然失敗了,但是第29軍大刀隊的威名卻聲震全國,有力地推動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
5年之後,1937年,同樣是這一支部隊,同樣在北平城,他們面對日寇卻表現得非常彆扭。不是戰士們不勇敢,而是他們有一名很有爭議的軍長宋哲元。
29軍的英雄人物很多,比如張自忠,比如趙登禹,但是作為最高領導人的宋哲元應該算不上。因為「七七事變」之後,宋哲元一直想跟日本人談和,最終失去了戰機。
也讓曾經英勇無比的29軍官兵最終陷入一個很尷尬的境地。近日老兵看到史料中有一段形容當年日寇佔領北平時的場景:更多的士兵在宋哲元撤退後才退回北平,黑暗中北京城裡還有不少行人,馬路兩側還擺放著西瓜和饅頭,士兵們有些羞愧地食用了這些老百姓準備的食物……
戰士們確實感到羞愧,但是這不能責怪他們,作為一個熱血戰士,當時的29軍官兵有一條死規定,就是無論如何不能首先向日本人開火。但是忍耐並不能避免戰爭,盧溝橋事變之後,7月27日,日寇又進攻北平南苑,造成了佟麟閣和趙登禹兩位抗日將領犧牲。
趙登禹和佟麟閣犧牲的消息傳來,宋哲元徹底崩潰了,他大喝道:斷我左臂,此仇不共戴天。不過儘管這樣,宋哲元也沒有完全放棄與日本人談和的努力,29日北平淪陷之後,宋哲元撤退到了保定,雖然當時蔣介石沒有更多責怪他,但此後他一直生活在悔悟中,直到1940年患病死去。
北平淪陷後,日寇企圖打通平綏線,精銳部隊集結昌平一帶,向中國軍隊發起新一輪大規模進攻。但是當時北平西北部的山區中還有很多堅持抗戰的29軍官兵轉入地下遊擊戰。
下面這組照片就是日寇在追剿這些英雄戰士的時候由其隨軍記者拍下的。
1937年8月16日,北平西北方向山區行進的日軍部隊。
1937年8月16日,北平西北戰線,用毛驢馱運糧食物資的日軍士兵。
1937年8月17日,北平西北方向山區,進攻的日軍炮兵部隊。
1937年8月17日,北平西北戰線,日軍部隊的醫療隊。
1937年8月26日,日軍攻陷懷來,城門前的士兵。
1937年8月27日,佔領八達嶺高地的日軍部隊。
1937年8月27日,八達嶺城門下休息的日軍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