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華北駐屯軍第1聯隊第3大隊第8中隊由大隊長清水節郎率領,荷槍實彈開往緊靠盧溝橋中國守軍駐地的回龍廟到大瓦窯之間的地區。晚7時30分,日軍開始演習。
22時40分,日軍聲稱演習地帶傳來槍聲,並有一士兵 「失蹤」,立即強行要求進入中國守軍駐地宛平城搜查,中國第29軍第37師第110旅第219團嚴詞拒絕。日軍一面部署戰鬥,一面藉口「槍聲」和士兵「失蹤」,假意與中國方面交涉。
24時左右,日軍稱昨天在盧溝橋郊外演習,突聞槍聲,當即收隊點名,發現缺少一兵,疑放槍者系中國駐盧溝橋的軍隊,並認為該放槍之兵已經入城,要求立即入城搜查。
中方以時值深夜日兵入城恐引起地方不安,且中方官兵正在熟睡,槍聲非中方所發,予以拒絕。
7月8日晨5時左右,日軍突然發動炮擊,就這樣,日軍挑起七七事變。
那麼,令我們好奇的是,到底這個戰士存不存在呢?答案其實是存在的。
他的名字叫志村菊次郎,又譯作志明菊次郎,原日本駐華軍隊士兵,就是盧溝橋事變的焦點人物。就是他在演習中的走勢成為雙方開戰的導火線。事後日方也承認志村是因為剛入伍,缺乏經驗而走丟,但這個導致戰爭的「小人物」沒有受到任何懲罰。
1937年7月7日晚,由於拉肚子而離隊。蓄謀已久的日軍藉口士兵失蹤向中方提出交涉,並提出要進宛平城內搜查,遭到拒絕,遂發生爭執。日軍軍官清水節郎及伊木清直公然炮轟宛平城,並向國民政府守軍第29軍進攻,盧溝橋事變爆發。
20分鐘後,志村菊次郎歸隊。日軍為掩蓋真相,稱這是「生理需要」,並沒有再做出進一步的具體說明,後將志村菊次郎退出現役,遣送回國。
1944年10月,再度入役的志村菊次郎先生在緬甸被新編第一軍孫立人部打死。
其實,我們都心知肚明,不管戰士是不是真實存在的,這都是個幌子,日本蓄謀已久要侵略中華,沒有這個志村菊次郎,或許還有另一個志村菊次郎,以此為導火線,來達到他們的目的。
這已過去八十三年了,在抗戰的艱苦歲月中,無數的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為國家和民族付出了很大的貢獻。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中國人民對戰爭帶來的苦難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對和平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這都是我們的先輩用血肉換來的,勿忘國恥、奮發圖強,決不讓歷史悲劇重演。
七七事變83周年,
那些鮮血與抗爭寫就的歷史,
不能忘,不敢忘。
致敬先輩,
銘記歷史,吾輩自強!
祖國也在日益強大!
部分內容來自縱觀古今文化侵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