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叛徒潘毓桂,迫使29軍放棄北平,並揚言保護北平所有漢奸

2021-01-12 文銘初讀歷史

既往譬如昨日死,今日當如今日生。既然大家都是朋友,那麼以往的事就不必再談了。各位有願意當漢奸的,便留在北平,我潘毓桂能夠保護他,不願當漢奸的,那就自己小心吧。——潘毓桂

1938年1月17日,在平津淪陷之後,出任偽天津市長的漢奸潘毓桂在記者發布會上這樣說道。甘為漢奸而且直言不諱,這種無恥之極的「勇氣」倒也配得上他曾經的所作所為。

漢奸潘毓桂

盧溝橋事變之南苑戰役發生後,原本強悍的29軍尚可與日軍一戰,甚至能夠阻擋日軍南下,避免日軍打開全面侵華的局面。但是,因為一名漢奸的出現,致使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第132師師長趙登禹壯烈犧牲、1000多學生兵被日寇刺殺、7000多守軍陣亡十之七八,並迫使宋哲元下令放棄北平,全線南撤。

這名漢奸就是時任29軍宋哲元部的政務處處長:潘毓桂。

1937年7月28日,日寇開始進攻南苑。守衛南苑的部隊為29軍37師1部,佟麟閣副軍長率領的軍官教育團、兩個特務團、第九師一個騎兵團、還有一個由學生組成的學兵團。其中最具戰鬥力的是特務團跟騎兵團,最薄弱的則是學兵團。

學兵團位於南苑陣地南面,從位置上來講應該是日寇進攻概率最小的。然而,28日凌晨,日寇對南苑發動總攻時,重點進攻的恰恰是負責南苑南面的學兵團駐地!

29軍副軍長佟麟閣

學兵團的學生們領到槍還不到3小時,很多人還不會用槍,到在日寇衝入陣地之後,學生們以十條命換日寇一條命的打法,跟敵人拼起了刺刀。在佟麟閣率部抵達救援之時,學生傷亡數十倍與日寇,1700名學生兵,活著回到北平的只有不到區區600人,犧牲的大多數學生連名字都沒有留下。

日寇便是以此處為突破口,攻入南苑。

南苑即將失守,29軍軍長宋哲元眼看南苑堅守無望,為了保存有生力量,他不得不命令部隊後撤。

然而,在佟麟閣與趙登禹將軍率部撤退時,卻遭到了日寇伏擊。

佟麟閣將軍先是被槍擊落馬,之後仍然帶傷指揮突圍,不幸的是再次中彈身亡,時年45歲。

132師師長趙登禹在戰鬥中腿部負傷,在指揮餘部撤退之時再次被炸斷雙腿,當場昏迷。醒來時,趙登禹對傳令兵說:「不要管我,如果你能活下來,就回城告訴我的老母親,她兒子是為國戰死,也算對得起祖宗了,請她老人家放心!」,隨後壯烈犧牲,時年僅39歲。

132師師長趙登禹

兩位主要指揮官全部壯烈犧牲,南苑守軍原本7000餘人,最後活下來的僅僅只有1000餘人!

至此,整個保衛戰以失敗告終,29軍軍長宋哲元下令全線南撤,放棄北平,日寇因此也打開了南下的大門,更加艱苦的抗日戰爭拉開了帷幕……

當時,南苑守軍最薄弱的學兵團受到攻擊,以及部隊撤軍在大紅門受到日寇伏擊兩位將軍戰死,這兩件事才是導致整個保衛戰失敗,部隊幾乎被全殲的最主要的原因。

如此結果,並不是日寇「用兵如神」,而是29軍內部出了漢奸,他就是:潘毓桂。

潘毓桂時任29軍宋哲元部的政務處處長,對於29軍高層的作戰任務的布置非常熟悉,正是他將學兵團這一薄弱環節告訴了日軍。另外,在宋哲元下令撤退之時,因為通訊系統被炸毀,通訊員幾經周折才將撤退任務傳達給佟麟閣將軍,然而這段時間內,漢奸潘毓桂早就把具體的撤退路線透露給了日軍,導致撤退部隊在大紅門遭遇伏擊,幾乎被全殲。

當時,29軍遭此慘敗,許多人認為是29軍軍長宋哲元與日本人勾結。直到29撤軍後,漢奸潘毓桂的醜惡嘴臉徹底暴露,全國人民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29軍軍長宋哲元

1938年1月17日,出任偽天津市市長的潘毓桂戴著墨鏡,一副瀟灑的模樣召開了一場記者會,他入座之後直言不諱的說道:「既往譬如昨日死,今日當如今日生。既然大家都是朋友,那麼以往的事就不必再談了。各位有願意當漢奸的,便留在北平,我潘毓桂能夠保護他,不願當漢奸的,那就自己小心吧。」

雖侃侃而談,但卻無恥之尤!

抗戰勝利之後,漢奸們還是被清算,潘毓桂也逃脫不了被逮捕的命運。被捕後,潘毓桂身上掛著寫有「漢奸潘毓桂」的布條,從北平一路被押解南下,押解途中遭到萬人之唾棄。

但是,在審判之時他卻毫無愧疚之色,振振有詞為自己詭辯。潘毓桂稱:當時自己是為了中日兩國利益,將情報透露給日軍是為了讓29軍這股抗日力量儘快被消滅,避免惹怒日本,造成戰事蔓延……

在軍事法庭上,潘毓桂侃侃而談,他的這番理論竟然還有人產生了共鳴。當然,也正是這部分人組成了當時以汪偽政府為中心的漢奸集團,他們打著「曲線救國」的名號實為在賣國!

不過令國人更加驚訝的是,經過潘家的打點,民國法院竟然以「潘毓桂自1939年卸任偽職,並有悔悟之心」為由,不僅對其進行了輕判,還給其辦理了保外就醫。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人民政府再次以漢奸罪名將其逮捕,之後在1961年的11月12日,10年牢獄生活讓其病死獄中。

佟麟閣與趙登禹將軍、132師兩團的幾千戰士、上千名學生團兵們,這才總算有了一絲的安慰。

沾滿烈士鮮血漢奸潘毓桂得到了應有的下場,但是在當時29軍軍長宋哲元並非全無責任。

宋哲元有著典型的舊軍閥作風,他在對日問題上態度一直搖擺不定,而潘毓桂正是他「親日」的使者。在宋哲元的算盤中,他認為「抗日「要靠佟麟閣、馮治安他們;而「親日」,還得是靠潘毓桂!所以,這才給了潘毓桂做漢奸的機會。

而且,宋哲元與潘毓桂兩家為世交,宋哲元對其非常信任。但是,讓宋哲元萬萬沒想到的是,潘毓桂竟然「親日」到如此地步,連自己都出賣了……

相關焦點

  • 七七事變中愛國將軍的犧牲竟是他出賣!此漢奸結局如何|視頻
    七七事變之後兩位愛國將軍犧牲在戰場,卻很少有人知道他們是被漢奸出賣。
  • 名震天下的29軍大刀隊,為什麼一天都守不住天津?答案令人氣憤
    29軍原屬於軍閥馮玉祥的西北軍,1930年中原大戰中,西北軍戰敗。殘部退至山西,後經張學良改編,組建了第29軍,宋哲元任軍長,下轄3個師:馮治安第37師、張自忠第38師、劉汝明暫編第2師。在喜峰口戰役打響前,29軍由於剛剛接受改編,人員未齊,武器稀缺,但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29軍與日軍展開了殊死戰鬥。
  • 「七七事變」後悲壯的29軍,守衛疆土卻被要求不能先於日寇開火
    跟南方不同,關於北平抗戰,其實早在1933年就開始了,當時中國軍隊雖然失敗了,但是第29軍大刀隊的威名卻聲震全國,有力地推動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5年之後,1937年,同樣是這一支部隊,同樣在北平城,他們面對日寇卻表現得非常彆扭。不是戰士們不勇敢,而是他們有一名很有爭議的軍長宋哲元。
  • 兵力8萬的29軍,是如何輸給兵力僅6000的日軍的
    1937年爆發的「七七事變」,既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七七事變」前夕,負責守衛平津地區的是西北軍將領宋哲元和他的29軍,就當時的兵力而言,29軍有4個師,以及大量的保安隊,總人數在8萬左右,而日軍的正規部隊的數量卻不足6000。
  • 三部精彩諜戰劇:北平刺客迎接黎明到來,狼煙北平攜手共同抗日
    該劇敘述了1937年到1948年北平解放前夕,北平的黑暗即將過去,黎明就要來臨,國民黨在撤離北平之前準備毀滅掉這座古城。狼煙北平(電視劇)雖然身處不同陣營,卻冥冥中惺惺相惜,兩個為了國家放棄個人選擇的男人從此結下不解之緣,共同抗日。該劇以上個世紀戰亂的北平為舞臺,展現了從七七事變後到解放前夕幾十年時間裡,戰局和政局變遷給中華大地上的人們帶來的苦痛,以及在大的歷史背景環境下,不同的人所表現出的對命運的不同態度。
  • 李香蘭的傳奇人生:從文化漢奸到和平使者
    1933年,山口淑子記得那是中國的農曆春節,13歲的她穿著大紅衣裳,和李際春「交杯飲酒,完成認親儀式」,李用自己的筆名為新收的養女取名。  在李家住到1934年5月,山口文雄決定讓李香蘭去北平投靠另一位顯赫的政要人物——後來當過北平公安局長和偽天津市長的潘毓桂,名義同樣是義父女,她多了一個中文名叫潘淑華。
  • 北平沒守住!我走了!為了從北平脫險,張自忠花了這麼多心思
    三方勢力的中原大戰結束後,張自忠所在的西北軍被併入了東北軍,之後,在全國整軍時被授予29軍的番號,張自忠任38師師長。 負責駐守北平的第29軍,在北平周邊與日軍展開艱苦的作戰,副軍長佟麟閣、132師師長趙登禹不幸陣亡,最終因寡不敵眾,在堅持了22天,日寇還是佔據了北平城。 在破城的前一天,29軍軍長宋哲元就已經離開了北平,臨行前,他委派張自忠代理其擔任的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冀察綏靖公署主任兼北平市市長等職務。
  • 七七事變後,北平淪陷,到八年後日本投降收復,建築竟未被毀壞
    (圖為1948年的北平) 在北平城牆下,有一老農領著駱駝隊伍,離開北平。似乎象徵著老舍《駱駝樣子》中北平人民的被剝削的壓迫的生活正逐漸好轉。民國十七年,革命軍北伐攻克北平後,1928年6月21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第145次會議決定,於6月28日將「北京」更名為「北平」,直隸國民政府。 「七七事變」以後北平淪陷在日軍手裡,到1945年被收復,經歷八年,可以看出北平已經恢復了以往的光彩。 (圖為1948年的北平,。
  • 女漢奸判死刑,槍決前掏一物無罪釋放,曾唱一首中文歌你一定聽過
    因為她可能的話身份有點撲朔迷離,當時有人叫她為「美女漢奸」,那麼究竟這其中有什麼情況呢?後來山口文雄在這邊認識了一位副局長,也就是潘毓桂,她是一個妥妥的親日派,所以說當時她為了能夠巴結日本人所以就乾脆認李香蘭為乾女兒,還將人家李香蘭的名字改為潘淑華。後來也就作為一名養女住在了潘毓桂這邊。
  • 【穿越迷霧】三、片面的「北平模式」不可能解決臺灣問題!
    一代梟雄者蔣介石在下野、兵臨城下、兵敗如山倒、且美國已經要拋棄他的情況下,尚且沒有打算通過談判解決當時的內戰問題,因為他還有半壁江山,還有幾百萬軍隊尚可以依仗;今天的臺灣當局,既便我們又兵臨城下,但畢竟他們沒有兵敗如山倒,且美國不僅沒有明言放棄臺灣,反倒經常給其打氣助威,同樣還有毫髮未損的數十萬臺軍及其先進武器可以依仗,在這種情況下,臺獨及皇民漢奸勢力怎麼可能會因為解放軍圍臺就可以接受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
  • 淪陷時期的北平故宮
    難以為繼.重開院門1937年7月7曰盧溝橋事變爆發,北平隨之淪陷。一時 間,北平各階層的人都悝恐不安,國民政府的各機關內也是 一片混亂。在這種形勢下,故宮博物院不得不宣布關門。淪陷時期的北平故宮當時,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巳隨古物遷至南京,院中的 工作人員也有相當一部分到了南方,留守北平故宮的工作人 員只有100多人。
  • 重讀抗戰·七七事變中29軍為何表現不佳_中國近代史頻道_鳳凰網
    宋哲元的選擇讓29軍有力無處使7月15日,何應欽電宋哲元,告知:"日軍計劃先消滅南苑我軍,望切注意。"而與此同時,天津的宋哲元,卻在忙著接待新上任的日本華北住屯軍司令香月清司中將。何應欽7月17日電告宋哲元等:"日本大舉出兵,準備攻佔北平,望勿為政治談判所誤,應作軍事準備,於北平、南苑、宛平集結兵力,構築工事,作持久抵抗之計。"同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了著名的講話,"至於戰爭既開之後,則因為我們是弱國,再沒有妥協的機會,如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那時候便只有拚民族的生命,求我們最後的勝利。"
  • 也許是你不夠了解1937年那個真實的北平
    華北駐屯軍司令官由少將級晉升為中將級,裕仁天皇親自任命田代皖一郎中將為華北駐屯軍司令。「日軍本無權在北平豐臺駐兵,但是他們一直在尋找機會。」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臧運祜告訴《環球人物》記者,1936年9月18日,二十九軍一支部隊在豐臺火車站附近演習,碰到一股日軍,日本騎兵衝進二十九軍隊列,二十九軍士兵出於防衛用槍託擊中了日軍的馬。
  • 「鎮守」北京,宋哲元在永定門外創辦醫院和軍工廠,29軍擴張到10餘...
    1931年,宋哲元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29軍軍長,駐紮在察哈爾。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7年「七七事變」,華北局勢動蕩不已,中日雙方頻頻爆發局部衝突。也正是在這6年間,宋哲元從率領2萬殘兵困守山區的將領,一躍而成為掌握河北、察哈爾、北平、天津等地,坐擁10萬人馬的「華北柱石」。
  • 引發七七事變的失蹤的日本兵到底去哪了?
    引發七七事變的第一槍究竟是誰開的?李涵說歷史,今天為您講述:引發「七七事變」的日軍士兵失蹤事件真相。 駐守宛平的中國守軍第29軍37師110旅219團3營長金振中,也調9連增兵東城牆上,埋伏在女兒牆下待命,城上平日崗哨照舊布置。 22時40分,靠近中方陣地附近宛平城東北的日軍演習位置突然響起幾聲槍聲。
  • 驚爆:七七事變100餘張珍貴老照片!
    駐守宛平城內的國民黨第29軍參謀王啟元被士兵用繩子系腰縋出城外,去與圍城日軍談判。  1936年元旦,29軍在北平西苑閱兵。圖中敬禮者為宋哲元軍長。從當年的地圖上可以看出:此時北平城事實上已三面陷入日偽包圍,只剩西南面尚有29軍駐防,宛平一失,平漢線被切斷,北平將成一座孤城,守住盧溝橋,就是守住北平與中原的通道。
  • 七七事變」83周年:國人須知的7個真相
    辛亥革命後,日本於1912年將「清國駐屯軍」更名為「中國駐屯軍」。因為該軍駐紮在華北,又稱為「華北駐屯軍」,又因其司令部設在天津,也稱「天津駐屯軍」。1937年製造「盧溝橋事變」的,正是駐紮在豐臺的「中國駐屯軍」步兵旅團第1聯隊第3大隊。就這樣,到「七七事變」發生時,日本「中國駐屯軍」駐紮在平津地區已達36個年頭了。
  • 3D全景還原「七七事變」:無法忘卻的那一天
    29軍抱定與城、橋共存亡的決心,在宛平城居民的協助下,把城東門堵緊,城西門只留下一條縫隙供人出入。29軍的大刀隊,繼長城抗戰後,又一次讓日本人魂飛魄散。為拖延時間,日軍詭計百出,一再提出談判,又不斷撕毀協議。  7月8日凌晨2時,日軍加強了盧溝橋地區的兵力配置,部隊集結在盧溝橋火車站西南方,隨時準備開戰。凌晨2時3分,日軍佔領了宛平城外唯一的制高點沙崗。
  • 李香蘭 從「漢奸」到「中日友好」的名片
    在李家住到1934年5月,對女兒寄予厚望的山口文雄決定讓李香蘭去北平投靠另一位顯赫的政要人物——後來當過北平公安局長和偽天津市長的潘毓桂,名義同樣是義父女,她多了一個中文名叫潘淑華。 對於兩次認義父,李香蘭解釋:「在當時的中國,關係親密的家族間禮節性地過繼養子的情況並不罕見。」
  • 解放戰爭時期,擁兵50萬的北平王傅作義,為何最後選擇戰前起義
    傅作義還親自組建了一支王牌軍,番號國民革命軍第35軍。這支軍也是他起家部隊,不管後來他發達的怎麼樣了。這支軍永遠被傅作義視為嫡系。包括軍長人選都是由傅作義的愛將擔任,如董其武,魯英麟,郭景雲等當時名將任軍長。 等到了抗戰時期,晉綏軍改編為兩個集團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