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現代歷史上,古老的永定門,承載了太多的歷史。它見證了中國人民為抵抗日本侵略者所作的種種努力。國民革命軍29軍的軍長宋哲元,在這裡有過榮光,有過艱難,也有過屈辱。
宋哲元(1885-1940),曾為馮玉祥「五虎將」之一。早在1917年7月11日,馮玉祥率部討伐張勳復闢時,宋哲元帶兵最先攻入永定門,並佔領天壇,自此,宋哲元與永定門有了「不解之緣」。
永定門城樓 資料圖 攝:傅洋
1930年,馮玉祥、閻錫山等聯合起來,發動討伐蔣介石的中原大戰,宋哲元任西北軍代總司令。1930年9月,東北軍統帥張學良通電擁蔣,隨即揮師入關,反蔣聯軍失敗。馮玉祥戰敗後,西北軍接受改編。1931年,宋哲元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29軍軍長,駐紮在察哈爾。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7年「七七事變」,華北局勢動蕩不已,中日雙方頻頻爆發局部衝突。也正是在這6年間,宋哲元從率領2萬殘兵困守山區的將領,一躍而成為掌握河北、察哈爾、北平、天津等地,坐擁10萬人馬的「華北柱石」。特別是1933年長城抗戰中,宋哲元29軍的大刀隊奮勇殺敵、重創敵寇的英雄事跡傳遍全國各地。宋哲元的29軍大刀隊以及大刀一併成為中華民族奮起抗戰、抵禦外侮的象徵。
1933年長城抗戰後,國民政府締結喪權辱國的《塘沽協議》,事實上承認日本對東三省的佔領,並將冀東、察東列為「非武裝區」,任由日軍進入。此後華北形勢嚴峻,1935年8月底,國民政府任命宋哲元為平津衛戍總司令,不久又任命他為冀察綏靖公署主任兼河北省主席。這時宋哲元成為冀察平津的主要負責人。
「鎮守」北京之後,宋哲元在永定門外大街創辦了北平市南郊平民醫院、倉庫、軍工廠等。醫院為周邊百姓帶來了福音,而軍工企業,則為日後抗日提供了戰略供給,同時這些軍工企業給29軍提供了巨大的財政支持。短短兩年時間裡,29軍的人數從3萬多人擴張到10餘萬人,軍事實力也大為提高。
1936年3月16日,北平市南郊平民醫院成立,院址設於永定門外大街安樂林廟內。該醫院成立後,「予農民以莫大之福利」。據統計,當年7月11日至20日的10天內,診治1850人之多。
據2014年2期《北京社會科學》中《論近代北京公立醫療機構的演變》一文記載:宋哲元在郊區設立醫院,擴大醫療服務的範圍,旨在「專為附近民眾診治疾病、保衛健康,並辦理種痘及預防注射等事宜」。當時醫院的工作人員由市立醫院及教育館職員中調用。醫院就診者每人收掛號費1角,貧苦無力者免收,所有醫藥各費一概不收。
1937年,華北局勢日趨緊張。從5月開始,日軍駐豐臺部隊就開始加緊訓練。7月7日下午,日軍駐豐臺第3大隊第8中隊進入盧溝橋演習,後以失蹤一名士兵為由與中國守軍發生衝突,「七七事變」爆發。
1937年7月13日,中日軍隊再次在永定門外發生衝突。當天,日本「中國駐屯軍」召開參謀會議,計劃在增援兵力到達後「一舉殲滅第29軍」,並做出兵力部署。此時,蔣介石也致電宋哲元,表示「盧案(盧溝橋事件)必不能和平解決」,他已決心「運用全力抗戰」,並要求29軍做好全面抗戰準備。
1937年7月26日,日軍佔領廊坊,兩天後襲擊南苑29軍軍部駐地,趙登禹、佟麟閣兩位將軍殉國。宋哲元戰守無措,相繼放棄北平、天津。此後,宋哲元再也沒回到他曾經浴血奮戰過的永定門。
29軍指揮所則沿著平漢、津浦鐵路抵抗日軍。十萬之眾的29軍連戰連敗,潰退400多公裡,到冀南、豫北才站穩腳跟。
1937年8月8日,5000名荷槍實彈的日軍,從永定門經前門進入北京城。古都北平,被日軍正式佔領。這一天,美國作家、記者格拉姆·佩克目睹了日軍進入北京城的情景,他寫道:「整個上午,一長排軍隊、卡車、坦克通過永定門開進城,他們先是耀武揚威走在中心大道上,然後分別佔領中國軍隊撤離後的兵營。」
宋哲元撤到鄭州後,因高血壓和輕度中風臥床不起,辭去一切實際職務。1940年4月5日,宋哲元在綿陽縣城病逝。
(原標題:史話宋哲元在永定門外創辦醫院和軍工廠)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祁 建
流程編輯:u010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