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書令是多大的官?

2021-01-18 寫乎

文/王建平

【作者簡介】王建平,男,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多年間斷創作,有作品散見《四川文學》《小說林》《北方文學》《青年作家》等報刊,有多篇作品參賽獲獎併入選集,出版小說集《那一盞燈》和《甜月亮》。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一、先說說管仲守信助齊國稱霸的故事

春秋時,齊桓公當政,管仲為齊桓公主持政務。齊國三次出兵攻打魯國,魯國連敗,最後向齊國求和,但魯國國君在協約上簽字的時刻,魯將曹沫藉機拔劍威逼齊桓公,說:「你必須歸還侵奪我們的地盤,否則,我就殺了你!」齊桓公迫於無奈,就答應了。

後來,齊桓公不僅反悔自己的許諾,還要用計謀殺曹沫。

管仲當即阻止,說:「你先答應了曹沫的請求,然後你又背信要殺曹沫,解心頭之恨,你身為國君就會失信於各國諸侯!」齊桓公大悟,並還地給魯國。

齊桓公的還地之舉,在當時引起了極大反響,各國諸侯紛紛投靠守信重義的齊國。在齊桓公七年,齊桓公被推舉為春秋五霸之一。

縱觀歷史,管仲當年輔佐齊桓公管理朝政,出任的正是苦幹年後才名正言順的中書令官職的角色。

(廣州國家檔案館收藏陶塑《司馬遷》)

二、那麼,中書令在古代是個什麼樣的官呢?

中書令,官名,是為皇帝在朝廷處理政務的官員。中書令負責直接向皇帝上奏密奏封,職高權大,參比現實,中書令近似於國務院總理的職位了。

三、中書令官職演繹的歷史長河

中書令一詞,首次出現在漢武帝朝代,那時的全稱叫中書謁者令。

謁——與進諫、陳述、告之有關。也有說尚書令是中書令的謁者(跑腿的)。漢武帝時中書令由宦官擔任的,隸屬於皇帝的大總管,主要為皇帝寫寫東西,管理文件,傳遞封奏,每年薪酬為一千石,享有與朝官相同的假期,有掌控封奏的發布權,雖是「尊寵任職」,但合法的政治地位並不高。有人說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中書令,但司馬遷認為他毫無尊貴之感,此職對他的人格和文才是極大的不尊和侮辱,司馬遷還認為漢武帝熱衷於獨攬大權,設立此官為了牽制外臣,方便自己在後宮遊樂時能遙控政務,所以,在中書令官職的初創期,司馬遷頂多是一位名義上的中書令。

進入漢元帝時,中書令的權力有所膨脹,經東漢過渡,到了魏晉,中書令漸漸同尚書一起組成重要的獨立行政機構。後來,朝廷爭鬥,在漢成帝元年只得對中書尚書體制進行改組,將中書令降職,在漢成帝四年時完全終結漢武帝建立的中書尚書制度。

東漢始終不設置中書令,到了三國魏文帝時,朝廷為堆成山的圖書史料無人整理而發愁,無奈之下只得啟用士人,合併秘書與中書的職能。兩晉時期沿用東漢的體制。

(民祭司馬遷大典)

南北朝時,中書令一職重現尊崇,門檻之高,無文學才華者免入。到了十六國,中書令職高位重,北周官制,要朝廷內中大夫才能兼任此職。

隋唐早期,中書令為中書省的長官,屬於宰相職位,執政超過尚書令。唐朝依然沿襲隋朝,唐朝初年,唐太宗以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共議國政。

宋朝中書令因朝廷政見不同,再次淹沒。遼金夏中書令一職枯木逢春,遼夏中書令為宰臣之首,可是在金國數年後中書令一職再次消亡,忽必烈統一中國之後進入元朝,恢復了中書令宰相的職權,到了明洪武年間,中書令仍為當朝宰相。

翻閱宋朝《歷代職官簡釋》讀到一段文字:「在體制上,中書省是決策機構,所以中書令更是政務的本源……」總之,在封建社會以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為執政機構,有時形式不同,但本質相近。

(司馬遷祠掠影)

四、有關中書令的趣聞趣事

1、古代最小的「中書令」

唐朝有一任劍南節度使太尉兼中書令,名叫韋皋。韋皋滿月時,韋家請客,但在客人中混入一位相貌醜陋的僧人。韋家人不高興,就安排他坐在院子角落。僧人也樂意。席間,韋家人抱著滿月的嬰兒在客人中亮,哪料,僧人自顧上前對嬰兒說:「老朋友,別來無恙啊?」嬰兒一聽大笑起來。這一笑讓眾人驚呼,倍感怪異。

韋皋爹問:「我兒子出生才一個月,你是誰……」這時,僧人故意裝逼了,他說:「我是誰?你們凡世俗子咋會認得呢?這孩子是諸葛武侯的後世,東漢末年的武侯為丞相,造福蜀地,我得知丞相的來世投胎到你們韋家,我翻山越嶺不遠千裡地趕來吃他的滿月酒嘞……」韋皋在似信非信中,給兒子取名叫「武侯」。

天下奇事,後來年輕的韋皋果真當上了劍南節度使,後官升到太尉兼中書令,轄治蜀地十八年。

(韋皋)

2、最任性的宋朝中書令趙

宋朝有一位學者,名叫趙普。此人一生好讀論語,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為抱負。趙普為人嚴肅剛正,以天下大事為己任。

趙普看到宋朝初年,在宰相職位上不少的人辦事過于謹慎,只當撞鐘和尚,佔著茅房不拉屎。趙普剛毅果斷,他曾經上奏推薦有開拓精神的某人擔任某個官職,但太祖不用這個人,趙將第二天又上奏要請這個人擔任某官,太祖還是不用,第三天,趙將又把這個人擔任某官的事上奏太祖,太祖發怒把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面對眾臣趙普面不改色心不跳,跪在地上把太祖撕碎的奏章一一拾起。

過了些日子,趙普在家裡把撕碎的奏章舊紙片修補連接起來,壓平,裝幀好背面,在某一天太祖當朝時,仍就畢恭畢敬地上奏,太祖接過奏章,細看一陣,發現這正是自己前不久撕碎的奏章。

太祖此刻無語了,他用深邃的目光看過一眼趙普,心想;「一個人能承受壓力,自始至終推薦一個晉升要職,要集聚多大的勇氣啊!也許那人總有一些與眾不同之處,我何不試用一下呢?」

最終太祖批准了趙普的奏章。

(大宋傳奇之趙匡胤 趙普的影視形象)

3、唐代岑文本被升任中書令為何不樂?

岑文本十四歲那年,父親岑之象被人陷害入獄。他幼有才智,在大堂上據理力爭,朝廷只好重審此案,最終父親被釋放。成人之後,岑文本考取朝官,成為唐太宗最賞識的重臣之一。一天,太宗對眾臣自豪地說:「我有南陽岑文本,才能遠在顏師古之上呀!」於是,岑文本被命為中書侍郎,專管機密。在晉王李治被立為太子後,許多名士都前往東宮兼職,太宗也想讓岑文本去太子府兼職,岑文本卻謝絕,說:「臣為平庸之才,任此職,恐怕不能勝任,哪敢再添東宮的官職。」到了貞觀十八年,岑被任命為中書令,但他臉上卻沒有絲毫喜悅之色。岑母心裡迷惑,岑文本面對母親,說:「我於國家無功勞,也與皇帝非親非故,能得到這樣高的職位,是古人所忌的,所以我感到憂慮啊!」

岑文本上任中書令之後,眾多親朋好友前來祝賀,而岑文本卻滿面苦笑,說:「眾親朋眾好友,我只想接受弔唁不想接受慶賀……」酒宴之後,有人勸他趁大權在握時要多置辦一些田地房產,為子孫後代謀些福利。岑文本聽後大笑一陣後,說:「我本為南方一平民,徒步入關,不過一秘書郎、縣令罷了,無汗馬之勞,只因肚裡有幾滴墨水,當上中書令,得到的俸祿也不少呀,我還要借權位去弄那麼多的田產有啥用呢?況且,那些也是我不該得到的東西啊……」

(岑文本撰《虞恭公溫彥博碑》歐陽詢書)

岑文本謙虛謹慎,在官職位上風清氣正的作風打動了太宗,太宗對他親之信之,視為左膀右臂。在岑文本病危時,太宗前往探視,病逝世後,太宗悲慟萬分地說:「文本殞逝,令人悲傷,今宵夜警,所不忍聞。」即當日停止夜警。後來太宗追贈岑文本為侍中和廣州都督,賜諡號憲,陪葬於昭陵。

清代戲曲人洪升在《長生殿~賄權》中說:「一國之政,萬人之命,懸於宰相,可不慎歟!」意指那些掌權者必須為政勤奮,忠直無私,謹慎國事;若圖謀私利,或君亂政,或苟求厚祿,庸碌無為,皆須摒棄。唐人中書令岑文本的為官之道值得後人借鑑。(完)

(崑曲《長生殿》劇照)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關注、點讚、轉發,歡迎參與評論,說出您的想法;若不喜歡,敬請留下批評,分享您的見解。

相關焦點

  • 司馬遷擔任的中書令這個官,到底有多高級?
    中書令以前的官制中沒有,是漢武帝新創的一個職務,主要工作就是幫助自己處理公文、起草頒布詔書,上朝時的班次在丞相之前,是一個既有權力又非常榮耀的高職。但是司馬遷卻不領漢武帝的情,多次上書辭職。太史公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根據史書記載,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書令。或許現在的歷史愛好者不清楚中書令是個什麼樣的職務,那小編就簡單的給大家介紹一下。
  • 古代最常見四十個官職,到底是多大的官?
    人們在閱讀古代傳記和文學作品中,經常會見到一些文武百官的職位名稱,他們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也有小小的負責開閉城門的小門候(實際就是現在的負責看大門的門衛),古代官位門類
  • 尚書、僕射、內史、中書令、鸞臺唐朝時期宰相官名為何一變再變?
    引言中國古代官職名稱紛繁複雜,常常令人眼花繚亂。比如說關於"宰相"——這個中國古代官職中影響力最大的官,在每個朝代就都有許多五花八門的稱呼。就拿唐朝而言,可以稱之為宰相的官職竟多達20餘種,如尚書令、、僕射、參知政事、同掌機務、同中書門下三品、同平章事,等等。並且,唐朝宰相的數量之多也是中國曆朝當中罕見的。
  • 古代趣味官職名稱,政務官——侍郎、令尹和巡撫是多大的官?
    到了宋代,中書與樞密院對掌文武二柄,合稱二府或兩地。6.【尹、令尹】中國先秦官名。春秋戰國時,中原各國以尹為官名者不多,南方的楚,官名中帶尹者極多。百官中最高者為令尹,另有左尹、右尹,為位次於令尹的尊官。秦漢以後,亦有尹官,如漢時京兆尹、河南尹,均為京畿的地方長官。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地位相當於其他諸侯國的百官之首-相。
  • 《鶴唳華亭》中,中書令和安平伯兩人究竟是什麼關係?
    在這方面,令觀眾心生疑慮,十分不解,為什麼他又要如此做呢?是得,從官方微博上發布的人物關係圖中可以看出,許昌平依然是站在太子的隊列的,儘管劇中情節改動的地方很多,但是許昌平這個人物的主線還是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 連盧尚書都不懂,中書令一語道破
    剛開始看的時候,都覺得皇帝討厭太子,慢慢的發現,皇帝只是用齊王鍛鍊太子,而隨著劇情的深入,這種感情也不能完全說明皇帝對太子的種種行為,甚至連盧尚書和貴妃看到的都只是表面,真正看透的唯有中書令一人。
  • 明清時候的布政使,究竟是多大的官?
    在我國歷史上,地方行省制度形成於元朝,為了管理遼闊的疆域,元廷廢除了原來的路州府的的制度,設置了行中書省作為地方最高行政區劃。意思是行動的中書省,簡稱行省。行省的職權非常廣,凡境內事務都歸他管,軍政一把抓,因此行省的長官平章政事(或左右丞相)權力就非常的大了。朱元璋就曾任江南各省平章政事、左丞相,對此相當了解。
  • 文化常識 | 古代官制沿革
    【中央官制】【常見官職】爵 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如司馬遷做過太史令。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後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後,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如《出師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其中郭攸之、費禕是侍中,董允是侍郎。郎中戰國時為宮廷侍衛。
  • 中國古代官職淺說,中央官制篇
    (臺閣、中書門下、內閣、軍機處的設立,實際上就是向著皇權而為了削弱相權。)臺閣,是指尚書機構尚書臺,以後被稱為尚書省,一把手是尚書令,二把手是尚書僕射。到了魏文帝時候,覺得尚書臺勢力太大,就把它改成了外圍的執行機構,設置以中書監、令為一把手的 中書省,參掌中書機密。
  • 狄仁傑所任的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到底是多大官,為何刺史都懼怕
    一、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隋及唐初,以三省長官尚書令、中書令(隋為內史令)、侍中(隋為納言)並為宰相,惟尚書令以秩高罕除,遂以尚書省的副長官左右僕射為宰相之任。而中書、門下兩省的副長官中書侍郎、門下侍郎及其他官員參議國政為宰相會議成員者,須由皇帝臨時加以名號。
  • 古代官職制度:三省六部制分解宰相權力,皇權達到巔峰!
    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繼三公九卿制之後的另一套中央政府機構組織形式。它的形成標誌著相權由漢代的領袖制到隋唐的委員制的演變形成。相權一分為三歸於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的正官為尚書令(唐朝因李世民任過尚書令,後人不敢在任,遂改成左右僕射),中書省的正官為中書令,副官為中書侍郎,下面屬官有中書舍人,一般員額在七到八人之多。門下省的正官為侍中,副官為侍郎。六部則是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 古代官職制度的變革與發展
    古代職官中央官制戰國時代,各國國君之下分設相將,分掌文武二柄。首長是尚書令,副職是尚書僕射。魏文帝鑑於東漢尚書臺的權勢太大,把它改為外圍的執行機構,另外設置以中書監、令為首長的中書省,參掌中樞機密。南北朝時皇帝鑑於中書省權勢日大,又設置以侍中為首長的門下省,對中書省加以限制。這樣,就形成了皇朝中央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分職的制度:中書省取旨,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行。隋代避用「中」字,改中書省為內史省,改侍中為納言。
  • 古代「八府巡按」是多大的官?
    不過所謂的「八府巡按」,只是民間的一種說法,官方從沒有過「八府巡按」一說,只有「巡按御史」,而且,巡按御史的官職非常小,只是小小的七品官。歷史上,為統一政令,監督、考核地方官吏,了解為政得失和社情民意,中央政府對於地方的巡視是必然的,很早就有了。
  • 【漲知史】古今官職對比,你知道你在古代能當幾品官嗎?
    古裝電視劇越來越多,形形色色的古代官員粉末登場,什麼一品大員、七品知縣、總督、巡撫全都出來了,很多人也許不禁心生疑問:這些官到底有多大?掌握的權力有多少?和現在比,又相當於什麼官呢?我們的縣長、市長在古代能夠算幾品官?
  • 古代「八府巡按」有多牛?放到現在,是多大官?和一種稱謂很相似
    古代「八府巡按」有多牛?放到現在,是多大官?古代帶有一個「御」之的東西,都不簡單,而這也代表著監察御史象徵著皇帝的權威,那麼監察御史究竟有多大品階呢?說出來你難以置信,明清兩代的監察御史實際上都是正七品的官員,並不比包龍星的九品官高杜少,放到現在和一個「正科級」稱謂的官員相似而已。
  • 胡惟庸在朱元璋的支持下成為中書省丞相,在焦慮慌亂中走入末路
    胡惟庸在地方為官多年,收入微薄,卻拿出三百金賄賂上司,他這筆巨款從何而來呢?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胡惟庸被調入中書省,被封為參知政事,從二品。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正月,朱元璋任命以中書右丞汪廣洋為中書右丞相,胡惟庸為中書左丞,正二品。
  • 一分鐘解讀古代三省六部制,為什麼這個部門地位最低,說不上話?
    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嚴密的官職制度,公元581年隋文帝建立了隋朝,這之後的八年時間裡,他平突厥、攻陳國,最終統一了中國結束了將近三百年的分裂割據,但是南北朝頻繁的朝代更迭還是給隋朝留下了眾多歷史遺留問題,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中央和地方官多官亂的局面,《隋書
  • 法正在蜀漢官至「尚書令」,這到底是多大的官職?
    彼時,劉備封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次年,法正去世,終年四十五歲。所以,尚書令可以說是法正在蜀漢的最高官職了。那麼,問題來了,法正的「尚書令」,到底是多大的官職,地位有多高?一首先,尚書令這一官職,始於秦朝,本為少府的屬官,負責管理少府文書和傳達命令。
  • 法正在蜀漢官至「尚書令」 ,這到底是多大的官職?
    彼時,劉備封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次年,法正去世,終年四十五歲。所以,尚書令可以說是法正在蜀漢的最高官職了。那麼,問題來了,法正的「尚書令」,到底是多大的官職,地位有多高? 一 首先,尚書令這一官職,始於秦朝,本為少府的屬官,負責管理少府文書和傳達命令。
  • 吏部尚書在古代可是位高權重,那它是幾品官呢?具體是做什麼的
    宰相是朝中職權地位最高的官職,「宰相之職,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其任重 矣」 ,因此與皇帝關係也較密切。唐朝前期四十二任吏部尚書中僅三任未曾升任宰相,其中二十七任是以宰相兼任吏部尚書,其餘皆為擔任吏部尚書後升任宰相。關於職掌,《唐六典》規定: 吏部尚書掌天下官吏選授、勳封、考課之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