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嚴密的官職制度,公元581年隋文帝建立了隋朝,這之後的八年時間裡,他平突厥、攻陳國,最終統一了中國結束了將近三百年的分裂割據,但是南北朝頻繁的朝代更迭還是給隋朝留下了眾多歷史遺留問題,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中央和地方官多官亂的局面,《隋書》中的描述是「民少官多,十羊九牧」,而混亂的官僚制度也意味著行政效率低下,中央集權不利;俸祿支出多,國家財政負擔重。此外還存在大量為官不仁的現象,導致了民不聊生。
為了改變這種混亂的局面,隋文帝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科舉制度打開所有人做官的渠道,在中央完成了秦漢時期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的轉變,在地方將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裁撤了大批官員。隋朝雖然在歷史上存在的時間比較短,但是隋朝的制度卻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唐承隋制,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構建起從中央到地方上下貫通、分工明確的機制,這樣促成了盛唐時期「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出現了太宗時期「海內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的太平景象,也出現了玄宗開元年間「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的富足繁榮。我們可以通過更加完善的唐朝,一起了解三省六部制是如何讓國家權力運行起來的。
三省
我們學過一個成語——「房謀杜斷」,這個成語裡面就提到了善謀的房玄齡和善斷的杜如晦,他們是唐太宗時期的兩位著名的宰相。三省指的是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中書省長官為中書令、門下省為侍中、尚書省為尚書令,他們都是宰相,他們之間相互聯繫但又相互牽制,是為了防止一家獨大的現象發生。「中書取旨,門下封駁,尚書奉而行之」,這是三省的具體分工。
中書省是幫助皇帝草擬詔令和決策的,在需要皇帝下詔的國家大事中,中書省都負責起草。一般的流程是中書省接到起草詔令的任務後,每個人都草擬一份,最終選出最好的稿件修改補充之後交給皇帝畫「敕」。在這個時候詔書還不是政府的合法命令,這種時候需要門下省登臺了。
門下省對詔書有審核權,如果他們認為詔書有問題可以將詔書批註送回,讓中書省重新草擬一份,這個過程叫做「封駁」或者「封還」、「駁還」。只有通過了門下省的審核,詔書才是具有合法效應的正規文書。生效了的詔書就會被送到尚書省。
尚書省作為一個執行機構,是國家系統中最龐大的行政機構,他們負責將講過中書門下兩省的詔書細化成具體的政令並頒布下去,同時負責監督和執行。
六部
六部分別是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和工部,他們執行著不同的任務,六部之間各司其職都為朝廷辦事。
吏部。從名字上就可知道這個部門是和官員相關的。吏部負責了全國官吏的任免、考課、升降、調動等工作。吏部在很大程度上都影響了官員的前途,在一般電視劇裡我們能夠看到權臣想要在六部中安插黨羽,一定會選中吏部。古代官是被皇帝任命的,而被官員任命的只能叫做吏。吏部是六部之首。
戶部。戶部是掌管戶籍和財政的部門,如果說吏部像朝廷的人事部,那麼戶部就像是財政部。不管是田稅還是關稅都交給戶部管理,戶部掌握著整個國家的財政命脈。當然了更容易滋生腐敗。清朝時期著名的貪官和珅就是出自戶部,雖然他幫助乾隆把國家財政打理得井井有條深受乾隆喜愛,但也利用職務之便結黨營私聚斂錢財,在乾隆死後被嘉慶下旨抄家,和珅所藏匿的錢財相當於清政府十五年的稅收。
禮部。禮部一般負責學習禮儀及創辦學校舉行科舉等工作。在有重大節慶的時候禮部就需要沒日沒夜加班了。在創辦學堂、舉辦科舉考試、迎接外邦好友都需要禮部出馬。在崇尚禮節的中國古代,溫文爾雅風度翩翩的禮部官員也是備受尊重的。禮部有點像今天的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的結合體。
兵部。從字面上我們就能了解到是與軍事相關的。吏部掌管的是文官的任免,兵部則掌管著武官的封面,背負保家衛國重任的兵部是國家硬實力的體現,只有強大的兵部才能守衛一個國家的太平,創造海清河晏的盛世。
刑部。刑部一般是負責朝廷中的重大案件的調查,具有監督百官的重任。在明清時期,刑部和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後審理和覆核,共為「三法司制」。
工部。負責全國各地的建造工作。相對於要麼管人、要麼管錢、要麼管兵的其他部門,工部這種技術流在朝廷中就顯得沒什麼地位了。雖然土木興建、水利工程、機器製造都是民生問題不可獲缺,但是因為對朝廷官員沒有制約作用,反而還需要跟戶部伸手要錢等待撥款,實幹派反而在朝廷中說不上話。
在三省六部制的改革下,職責分明分工明確程序完善的制度,極大提高了行政效率,將龐大的國家治理工作化整為零,分工合作又相互監督的模式,讓完整的相權被分割,避免了權臣獨大的現象,同時也加強了中央集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