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解讀古代三省六部制,為什麼這個部門地位最低,說不上話?

2020-12-22 騰訊網

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嚴密的官職制度,公元581年隋文帝建立了隋朝,這之後的八年時間裡,他平突厥、攻陳國,最終統一了中國結束了將近三百年的分裂割據,但是南北朝頻繁的朝代更迭還是給隋朝留下了眾多歷史遺留問題,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中央和地方官多官亂的局面,《隋書》中的描述是「民少官多,十羊九牧」,而混亂的官僚制度也意味著行政效率低下,中央集權不利;俸祿支出多,國家財政負擔重。此外還存在大量為官不仁的現象,導致了民不聊生。

為了改變這種混亂的局面,隋文帝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科舉制度打開所有人做官的渠道,在中央完成了秦漢時期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的轉變,在地方將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裁撤了大批官員。隋朝雖然在歷史上存在的時間比較短,但是隋朝的制度卻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唐承隋制,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構建起從中央到地方上下貫通、分工明確的機制,這樣促成了盛唐時期「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出現了太宗時期「海內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的太平景象,也出現了玄宗開元年間「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的富足繁榮。我們可以通過更加完善的唐朝,一起了解三省六部制是如何讓國家權力運行起來的。

三省

我們學過一個成語——「房謀杜斷」,這個成語裡面就提到了善謀的房玄齡和善斷的杜如晦,他們是唐太宗時期的兩位著名的宰相。三省指的是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中書省長官為中書令、門下省為侍中、尚書省為尚書令,他們都是宰相,他們之間相互聯繫但又相互牽制,是為了防止一家獨大的現象發生。「中書取旨,門下封駁,尚書奉而行之」,這是三省的具體分工。

中書省是幫助皇帝草擬詔令和決策的,在需要皇帝下詔的國家大事中,中書省都負責起草。一般的流程是中書省接到起草詔令的任務後,每個人都草擬一份,最終選出最好的稿件修改補充之後交給皇帝畫「敕」。在這個時候詔書還不是政府的合法命令,這種時候需要門下省登臺了。

門下省對詔書有審核權,如果他們認為詔書有問題可以將詔書批註送回,讓中書省重新草擬一份,這個過程叫做「封駁」或者「封還」、「駁還」。只有通過了門下省的審核,詔書才是具有合法效應的正規文書。生效了的詔書就會被送到尚書省。

尚書省作為一個執行機構,是國家系統中最龐大的行政機構,他們負責將講過中書門下兩省的詔書細化成具體的政令並頒布下去,同時負責監督和執行。

六部

六部分別是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和工部,他們執行著不同的任務,六部之間各司其職都為朝廷辦事。

吏部。從名字上就可知道這個部門是和官員相關的。吏部負責了全國官吏的任免、考課、升降、調動等工作。吏部在很大程度上都影響了官員的前途,在一般電視劇裡我們能夠看到權臣想要在六部中安插黨羽,一定會選中吏部。古代官是被皇帝任命的,而被官員任命的只能叫做吏。吏部是六部之首。

戶部。戶部是掌管戶籍和財政的部門,如果說吏部像朝廷的人事部,那麼戶部就像是財政部。不管是田稅還是關稅都交給戶部管理,戶部掌握著整個國家的財政命脈。當然了更容易滋生腐敗。清朝時期著名的貪官和珅就是出自戶部,雖然他幫助乾隆把國家財政打理得井井有條深受乾隆喜愛,但也利用職務之便結黨營私聚斂錢財,在乾隆死後被嘉慶下旨抄家,和珅所藏匿的錢財相當於清政府十五年的稅收。

禮部。禮部一般負責學習禮儀及創辦學校舉行科舉等工作。在有重大節慶的時候禮部就需要沒日沒夜加班了。在創辦學堂、舉辦科舉考試、迎接外邦好友都需要禮部出馬。在崇尚禮節的中國古代,溫文爾雅風度翩翩的禮部官員也是備受尊重的。禮部有點像今天的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的結合體。

兵部。從字面上我們就能了解到是與軍事相關的。吏部掌管的是文官的任免,兵部則掌管著武官的封面,背負保家衛國重任的兵部是國家硬實力的體現,只有強大的兵部才能守衛一個國家的太平,創造海清河晏的盛世。

刑部。刑部一般是負責朝廷中的重大案件的調查,具有監督百官的重任。在明清時期,刑部和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後審理和覆核,共為「三法司制」。

工部。負責全國各地的建造工作。相對於要麼管人、要麼管錢、要麼管兵的其他部門,工部這種技術流在朝廷中就顯得沒什麼地位了。雖然土木興建、水利工程、機器製造都是民生問題不可獲缺,但是因為對朝廷官員沒有制約作用,反而還需要跟戶部伸手要錢等待撥款,實幹派反而在朝廷中說不上話。

在三省六部制的改革下,職責分明分工明確程序完善的制度,極大提高了行政效率,將龐大的國家治理工作化整為零,分工合作又相互監督的模式,讓完整的相權被分割,避免了權臣獨大的現象,同時也加強了中央集權。

相關焦點

  • 古代官職制度:三省六部制分解宰相權力,皇權達到巔峰!
    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繼三公九卿制之後的另一套中央政府機構組織形式。它的形成標誌著相權由漢代的領袖制到隋唐的委員制的演變形成。相權一分為三歸於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中書省作為古代皇帝直屬的中樞官署之名,是封建政權執政中樞部門。早在漢朝就已經開始設立,曹魏時改稱中書監,晉朝以後稱為中書省,主要還是為了秉承君主意旨以及發布皇帝詔書,是中央政令的最高機構。
  • 古代的「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
    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它確立於隋朝,此後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襲未改。三省指內史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
  • 吏部、戶部、工部……古代三省六部,相當於今天什麼部門?
    到了隋朝,改設三省六部制,其中「三省」歷朝變動較大,而「六部」一直沿襲到清末。在影視劇中,我們也經常聽到說「工部」「戶部」「吏部」這些詞,以及尚書、侍郎等官職。今此,做一個全局認知。先看三省。包括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
  • 教科書上的三省六部制度,你真的懂了嗎?
    楊堅可以延續之前皇帝的做法,設置新的機構取代中書、門下等先前的實權部門。可是這種思路只會造成朝廷機構疊床架屋,阻止不了新的威脅皇權的實權宰相的出現。所以,楊堅必須找到新的方法,他以分權制衡取代一味地架空,創建了三省六部制的雛形。楊堅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
  • 古代六部尚書中,為何工部最讓人看不起?專家:你看他管的是什麼
    今兒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清宮劇中經常出現的「三省六部」,它們分別是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以及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其實關於這項制度的產生,最早可以追溯到隋朝,並被沿用至清朝。
  • 吏部,戶部,工部,兵部,禮部,刑部都管什麼,哪個部門地位最高
    三省六部制確立於唐代,到了清朝時期最為完善。其中六部在周朝時期就已經出具雛形,每個部門都有不同的職能,那這些部門分別發揮著什麼作用呢?六部最早出現在周朝,到了秦朝時期,被改為九卿,其實也是換湯不換藥,到了漢朝時期,漢高祖覺得秦朝的名字不吉利,於是就改為六曹,最高首長是尚書。
  • 古代的兵部尚書的職權是什麼?為什麼大多由文人任職?
    古代的兵部尚書大多由文人任職,人們通常會認為帶兵打仗的應當是武官,那麼為何古代的兵部尚書大部分是文人呢? 隋唐時期設三省六部制,六部分別是兵部、刑部、禮部、戶部、工部和吏部。其中兵部尚書為兵部之首,負責管理全國上下的軍政事務。
  • 古代六部尚書中,為何工部最讓人輕視?專家:你看他管的是啥?
    不論是古代還是今天,合理的制度終究能讓事務的辦理事半功倍,同時這也是一種能極大提高社會生產力的措施。過去的時代裡,在皇權的影響下,官員就是組成管理體系的核心。一位君主再如何出色,他也無法完全掌握全天下的信息,尤其是那些細枝末節之處。這種情況就註定了無論哪個王朝都需要一套有效的體系,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皇帝們心中渴望的「國泰民安」。
  • 清朝的六部都是哪六部,六部的尚書誰最大?
    的「富貴威武貧賤」來形容六部,都是怎麼形容的呢?三省六部,先說三省。福垊先告訴您,清朝也有三省哦!三省六部原本是五省六部。因內侍省、秘書省非中樞,故以中書(內史)省、尚書省、門下省(隋併入集書省)以及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兵部為三省六部!其實用集書代替門下省挺好,剛好三書嘛!而六部起自西魏,蘇綽建議復古周制而立。明朝廢除三省,可清朝恢復了三省!
  • 吏部、戶部、工部、兵部、禮部、刑部,六部到底是管什麼的?
    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有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即三省六部制。這一套確立於隋朝,職能承襲秦漢,直到清末才廢除的中央官制,在上千年的時間中,尚書六部基本上沿襲未改。 三省六部制在六部之中,最重要的部門為吏部,自隋唐時起,吏部就被定為了六部之首
  • 清朝「六部尚書」分別是哪六部?哪個部門最厲害?
    "六部尚書"是一個在古裝電影、電視劇中經常被提及的名詞。所謂"六部",指的是從隋唐時期開始設立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六大部門。而"尚書"則是從秦朝開始就被設置的一種官名,到了三省六部制出現後,六大部門的主管就被叫做尚書。
  • 清朝六部尚書都是從一品,為何還分貴賤高低?六部中誰最憋屈?
    其實,在清朝中早期,六部尚書都是從一品,六部左右侍郎都為從二品,同為尚書與侍郎為何還會分有三六九等呢?原來,六部雖然同為直接對皇上負責的從一品機構,由於其職守不同,各部職官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也略有不同。各部按職責輕重,其高低排名依次為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簡稱為吏、戶、禮,兵、刑、工)。
  • 現在的北京市長,按古代官職分類,相當於什麼官?
    但是對於我們來說,這些官職也僅僅是一個名稱,我們也並知道太多關於官職的高低和尊卑的區別,比如北京市現在的市長一職在古代究竟相當於什麼樣的官員存在呢?那麼現在,我們便來了解一下關於古代官職和其對應當今職務的關係。自秦國統一中國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便應運而生,官僚體系正式建立。
  • 清朝六部尚書都是從一品,為何還分貴賤高低?六部中數誰最憋屈?
    清朝六部尚書都是從一品,為何還分貴賤高低?六部中誰最憋屈?清官退休怕人笑話,裝十多箱爛磚充門面,乾隆:給他換成真金白銀。常看清宮劇的朋友,對於孫嘉淦的名字並不陌生。這位孫老師是個有趣的人,他是康熙五十二年的進士,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以敢言直諫而出名。
  • 三省六部之吏部:作為六部之首,吏部的詳細職能是怎樣的?
    註:本文以明清六部為例。六部的排序是∶ 吏、戶、禮、刑、兵、工。這有些類似後世領導排順序,實權大、地位重要的排在前面。比如在清朝,軍機大臣一般從各部尚書當中選拔,而吏部尚書進入軍機處的概率最大,戶部尚書的概率也很大。但是,工部和兵部的尚書一般不太可能進入軍機處。
  • 2021甘肅省特崗教師招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政治:中國古代主要政治...
    中國古代主要政治制度:一、西周時期——分封制制度要點:周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讓其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形成了嚴明的森嚴等級。二、秦朝——三公九卿制、郡縣制1.三公九卿制制度要點:主要負責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
  • 古代的醫生為什麼叫做「郎中」?郎中稱謂的來歷!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郎中是一個比較常見的官職。通常來說呢,郎中屬員外級, 就是分掌各司事務,各司其職,其職位僅次於尚書、侍郎、丞相等。雖然在古代歷史上,郎中經常用來指代醫生。只不過,郎中一開始是官名,也就是帝王侍從官的通稱。其職責原為護衛、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隨時聽從差遣。
  • 古代的六部是哪六部?分別都是管什麼?相當於現在的哪些部門?
    國家要的是長治久安,皇帝光靠大棒也不行,還要用別的手腕,不僅要有制度,還要有一個班子,幾個部門,各司其職,用不同手段治理國家,管理順民和刁民,解決各種社會矛盾。把那麼多的人民管理起來,在古代是很難做到的。但能夠治人的人,都是勞心者,他們的智商要比普通人搞得多。
  • 歷史上三公的職權和地位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 三公」這個官僚體制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由來已久,夏朝就已經出現了「 三公」的說法,並一直被各朝代沿用,但這種制度,真正的成熟和完善時期,是秦始皇時期。秩萬石,「金印紫綬」,地位最高,為漢初第一高官。「掌承天子,助理萬機」,幾乎無所不統,權力也最大。皇帝與其議論國家大事,還要親臨其殿。除此之外,丞相還執掌全國的行政事務以及官吏的考核任免大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