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三公的職權和地位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2021-01-18 書讀史明智事鑑往知今

「 三公」這個官僚體制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由來已久,夏朝就已經出現了「 三公」的說法,並一直被各朝代沿用,但這種制度,真正的成熟和完善時期,是秦始皇時期。

早朝

「三公」是中國古代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己有此詞,指司馬、司徒、司空或太傅、太師、太保。三公是中國古代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

從漢武帝時起,因受經學影響,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被稱為三公。到了明、清時,又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只用作大臣的最高榮銜,沒有實權。

三公之名,古已有之。西漢早期,朝中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位高官,故有人稱其為「三公」。這就是關於「三公」最早的解釋。

三公制度

三公的主要職責:[一]太師其實不是一個正式的官職,多為一些大官的加銜,為虛銜。而丞相則屬於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級別的官職,丞相與太師有時可能是一體的,有的官員雖然擔任丞相但也具有太師的虛銜,享有多一份的恩寵罷了。

丞相(司徒),有時稱「相國」,乃漢朝承秦而置。秩萬石,「金印紫綬」,地位最高,為漢初第一高官。「掌承天子,助理萬機」,幾乎無所不統,權力也最大。皇帝與其議論國家大事,還要親臨其殿。除此之外,丞相還執掌全國的行政事務以及官吏的考核任免大權;

丞相

[二]太傅周代設置,為輔弼天子之任。漢代復置,次於太師。歷代沿置,多用為大官加銜,無實職;為輔導太子的東宮官。其制甚早,西漢起稱為太子太傅。後亦用作虛銜。位列三公,正一品位,處於專制統治者的核心位置。

太尉(司馬)是朝廷的最高軍事長官,協助皇帝處理國家的軍事事務,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部長。發生戰事時,太尉有領兵作戰的權力,但沒有調動兵馬的權力,兵馬的調動權都集中在皇帝手中。軍權在皇帝手中,但太尉可以領兵作戰。同時,國家具體的軍事事務,如軍力部署,具體作戰方案等,都需要太尉為皇帝參謀和幫忙制定;

太尉

[三]太保位次太傅。從周朝開始設置,負責監護和輔佐年幼的國君。亦指太子太保,為輔導太子之官。歷代沿置,多為大官之加銜,並無實職。

御史大夫(司空),為秦代最高的監察官,始皇時此 官位次於左、右丞相,後逐漸成為御史臺長官。西漢時沿置,御史大夫掌副丞相,故丞相、御史並稱,丞相府和御史大夫府合稱 二府。凡軍國大計,皇帝常和丞相、御史共同議決。丞相位缺,也可由御史大夫升任。

先秦的御史本為殿中執法官。西漢時御史大夫雖居副丞相之位以協助丞相綜理大政,但仍偏重於執法或糾察,不僅可 劾奏不法的大臣,而且還可奉詔收縛或審訊有罪的官吏。

由於御史和皇帝親近,故群臣奏事須由他向上轉達,皇帝下詔書,則先下御史,再達丞相、諸侯王或守、相,因而皇帝可利用御史大夫督察和牽制丞相。

御史大夫

三公制度,在各朝代都有細微差別,個朝代的官職設置不一樣,三公代表的官職也略有不同。

秦始皇設立 三公制度,為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制度的建立創造了雛形,對以後的歷代封建王朝的建立,有著重要的影響。

由於三公職責明確,分工協作,提高了辦事效率,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比較完備的官僚制度。並且三公之間相互牽制,任何人無法獨攬大權,軍國大事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

御駕親徵

所以三公制度的基本結構從秦朝一直沿用到兩晉,直至隋文帝創三省六部制。從三省六部制的結構上來看,也無處不有著三公制結構的影子。

此後,一直到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廢掉中書省、尚書省及門下省,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中國古代歷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級制度才算壽終正寢。

三公:丞相,輔佐皇帝處理事務,有點像總理。太尉,管軍事方面的,有點像現在的國防部長。御史大夫,檢查百官的,有點像檢察院(也有說是司徒,司馬,司空,不過後世多將其作為追贈的諡號)

三公職責

三公這一制度沿用約達800年,並從結構上影響三省六部制,並左右中國古代中央官制約達700年。可以說,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對於「三公制度」這一問題,大家有什麼想法歡迎一起在評論區交流哦~

相關焦點

  • 東漢以後,將軍的職權非常靈活,具體地位要結合實際情況而定
    後來的朝代,特別是東漢以後,各割據勢力都給了他們武官,但當時中郎將的職責和責任已經不再局限於指揮禁軍。而且,中郎官的職權和使用也會被統治者靈活運用,這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三官九卿"在古代王朝官位體系中的高低中郎將是九卿之一的官,九卿是古代王朝的一種重要官職制度,在各個朝代,名稱都有所不同。
  • 歷史上的「三公九卿」到底是什麼?
    1948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 「宗人府」在歷史上究竟是什麼樣的存在?
    接下來,我們著重聊一聊「宗人府」,看看這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機構和單位。 「宗人府」雖然成名於清朝,但它並不是滿人所創設的,而最早是由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所創建。太祖皇帝建立明朝後,對於朱姓子弟極其優渥,封王封侯者比比皆是。為了對於這一龐大群體進行管理,他專門成立了負責管理皇室和宗親的事務性機構,稱為宗人府。
  • 三公九卿從何而來
    本來封建時代,在內管家稱宰,出外作副官稱相,所以照歷史傳統講,宰相本來只是封建時代貴族私官之遺蛻。但正因如此,秦漢時代的宰相,不但要管國家政務,還要管及皇帝的家務,權力極大。李斯,趙高 ,蕭何,曹參,陳平,周勃這些赫赫有名的歷史人物都擔任過丞相。丞相幫皇帝幹活,卻漸漸成了天下第二人,相權與皇權之間就會出現角力與制衡的問題。
  • 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和歷史地位
    我們今天來共同探討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和歷史地位。我們知道,1997年黨的十五大提出了鄧小平理論的概念,指出它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並把它做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寫進了十五大修改後的黨章。那麼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包括哪些?其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是什麼?現在我們就來探討這些問題。羅晶,你對於鄧小平理論有什麼印象和看法呢?
  •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內容和歷史地位
    【本課主題】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內容和歷史地位  【主講嘉賓】  吳向偉教授  【精彩論述】  師: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這些思想、觀點和論斷構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內容。  生:2002年黨的十六大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並寫入黨章,如何認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呢?  師:「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第一,指導思想的又一次與時俱進。第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指針。
  • 真實歷史中袁紹是什麼樣的人?
    袁紹在真實歷史上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全靠後人對他的評價,後人對他的評價是依據各種史載,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判斷和看法。不管怎麼說,袁紹是三國時的一個梟雄,是一個有爭議的人,對他的評價話題至今不斷,今天咱也有幸從一個側面評價一下這古代的梟雄。
  • 從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發展歷程看國家監察體制改革—— 根植於歷史...
    在黨的統一領導下,紀委與監委合署辦公,實現黨內監督與國家機關監督、黨的紀律檢查與國家監察有機統一,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制度創新,是根植於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傳統的偉大創製,是一項貫通古今的創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從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歷史的聯繫是不可能割斷的,人們總是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向前發展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 乘風破浪的姐姐三公
    三公分組確定,並且賽制有點變化。四組中分別派出一人參與開場舞表演,個人分數與團隊總分想加最終確定三公排名,據悉 四人個人分數是 張含韻第一 李斯丹妮第二 王霏霏第三 孟佳第四。其實從每次選人選取就能看出成敗了,選人階段孟佳在的花樣年華曲目是大家都不想選的,姐姐們很清楚遊戲規則,安靜的表演不會有高分。
  • 迅佰匯:2020年人才市場的流動趨勢,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2020年的後疫情時代,人才市場發生巨大變化。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6月發布的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2021年中國經濟將重回8.2%的增長高位,也造成了許多企業對外來樂觀的預期,開始恢復大量崗位招聘。然後,許多人才在考慮更換工作時,都開始面臨一個新的問題:去外企還是民企?
  • 鞍山再取消下放調整515項行政職權事項
    12月21日,記者獲悉,為進一步深化簡政放權,優化政務服務,全力打造「辦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競爭力強、生態宜居」的營商環境,鞍山市近日決定,再次取消下放調整行政職權事項515項。這是自「放管服」改革提出以來,鞍山市開展精簡行政職權事項範圍最廣、類別最全、精簡比例最高的一次。
  • 古代的兵部尚書的職權是什麼?為什麼大多由文人任職?
    隋唐時期設三省六部制,六部分別是兵部、刑部、禮部、戶部、工部和吏部。其中兵部尚書為兵部之首,負責管理全國上下的軍政事務。 唐末五代以來,兵部尚書的職權被「樞密使」分走了大部分權力,直到元代,軍事機構的重心都在樞密院,兵部形同虛設。 北宋前期的兵部尚書空有官員的級別待遇,沒有實際的權力。宋神宗時期進行了官制改革,三省制恢復,兵部的職權得到部分的恢復,但實權與唐代比起來依然相差甚遠。
  • 一國三公
    【成語】         一國三公【拼音】
  • 從吏多軍功到賢良文學取士,漢武帝對於選官制度為何會發生變化?
    當時秦始皇橫掃六合靠的就是手下文有李斯等治國之臣,武有蒙恬等統軍大將,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漢武大帝重用衛青、霍去病、桑弘羊等人,建立了漢武盛世。  西漢前中期的選官制度又在發生怎麼樣的變化呢?下面就讓我們從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漢武帝本人的施政政策等方面去研究探討吧。
  • 「四世三公」的大士族袁術為什麼會被稱為「冢中枯骨」?
    首先要說明的是,「冢中枯骨」在歷史上是出自孔融(讓梨的小孩)之口(《三國志·蜀書· 先主傳》:袁公路豈憂國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三國演義》裡「論英雄」的曹操算是「剽竊」。學界現在有關「冢中枯骨」的解釋主要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冢中枯骨」是形容袁術本人的。
  • 海蘭珠在歷史中存在嗎?她的真實地位是什麼樣的?
    由於清宮劇的走紅,越來越多的人都慢慢了解了有關清初這段歷史。
  • 50歲女人告訴你:中年以後的夫妻生活,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那麼,中年以後的夫妻生活,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50歲的女人說出了實情。霞姐,今年50歲,她是一個家庭主婦,跟丈夫結婚有26年了,兒子已經參加工作,也快結婚了。霞姐說:「現在每天跳廣場舞,買菜,做飯,收拾家務就是我一天的日常生活。等著兒子結婚後,他們的孩子也不要我帶,說是怕給孩子慣壞了。這也讓我落得一身輕,我的日子一天天過得很瀟灑。」
  • 說說中國歷史上女性社會地位的變遷過程
    引言女性地位是指女性在家庭和社會中享有的威望和擁有與控制家庭或社會資源,包括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的權力。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女性地位大致來說經歷了三個歷史發展階段:一是婦女相對受到男子的尊敬,即原始社會早期的婦女地位;二是男子至高無上,女子無權,即傳統社會的婦女地位;三是男女平等,即現在和未來社會婦女的地位。
  • 東吳孫權的使者華歆,為什麼可以當上位極人臣的曹魏三公?
    但是對韓末三國歷史比較了解的朋友們可以看出,華熙不是曹魏的元老,而是東吳孫權派來的使者。那麼火神為什麼能成為曹魏三公呢?華信是平原古唐(今山東省的古唐縣人),年輕時因人脈和才學而成為被士族前人稱讚的天下名士。為了避免北方的動亂,和順利用人脈成為豫章(今天江西省南昌縣),之後甚至下到了佔領江東的孫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