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劇透!《信條》觀影前必看

2020-10-19 Roy的電影圈

因為最近敏感時期,學校算是封閉管理,外加上我們要搬寢室,一系列事情都還弄得挺繁瑣複雜的。

我昨天為了避免時間調度上出問題,就趕著去看了一場《信條》的首映。


首映狀態欠佳,很多東西並不是一下子都能消化。相信也會有一些觀眾跟我差不多,但是這個片子想看明白個80%其實並不困難。

再考慮到今天還是有一部分觀眾還沒有看這個電影,我們今天就簡單地補補課,不串《信條》的故事線,不劇透,但是把其中一些比較關鍵的概念提出來,給大家進行一個簡單地梳理。


這樣無論你有沒有看電影,在看完這篇推送之後,都會更方便的讓你去理解這部電影。


信條

Tenet


對比諾蘭的其他作品,《信條》這部電影在觀感上其實並沒有《盜夢空間》《星際穿越》那麼順暢。

換句話說,這部電影的敘事手法,讓它比以往的諾蘭作品更加晦澀一些,也更考驗觀眾的理解能力。


所以我在看完電影之後,才大概的了解了之前有博主說《信條》燒腦難度的問題。


但是呢,我認為,咱們普通觀眾也沒有必要去產生畏難情緒,特別是你還關注了我,就更沒必要擔心這類事情了。



首先要理解《信條》,最重要的就是理解它的一個核心概念。

什麼是時間鉗形運動?


《信條》這部電影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大的時間鉗形運動套一些小的時間鉗形運動。

只要你能夠理解,這個東西大概是怎麼回事,你再去理解《信條》就會簡單許多。


那麼關於時間鉗形運動,我們就還需要知道一個更底層概念,也是我們高中都學過的。

叫做「熵」



不得不說,現在電影博主真的啥都得知道,好在我物理還行,大概能給大家解釋一下。


「熵」這個概念出自於「熱力學第二定律」(也叫作「熵增定律」)

熱力學第二定律說的是「不可能把熱量從低溫物體傳向高溫物體而不引起其它變化。

也可以說是「孤立系統的熵永不自動減少,熵在可逆過程中不變,在不可逆過程中增加。」


那麼相信有很多人看到這裡還是很懵逼,就是「熵」到底是什麼?感覺還是特別抽象。的確,如果想要很好的理解這個東西本身是需要一定的微積分和概率論基礎的,不過也別擔心,我們可以試圖用更通俗的方法理解它。

就像諾蘭在電影裡所說,沒必要整那麼明白,你去感受它就好。


現在你跟著我想想像,想像我站在你面前,我面前有一個水箱。

我的水箱兩邊放等量的水,一邊是40度,一邊是60度。

我中間放一個擋板,我擋板抽開,這個水是不是就變成50度了。


那麼這一箱水,也就從一開始的40/60,變成了整體的50。

它的狀態發生了一個改變。並且這也是不可逆的,因為不可能說我現在再把擋板插進來,水會重新變為一邊40度一邊60度。



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再對應「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兩種說法。

1.「不可能把熱量從低溫物體傳向高溫物體而不引起其它變化。

自然規律中,水變成了總體的50度,而並非40度的水溫度越來越低,60度的水溫度越來越高。

2.「孤立系統的熵永不自動減少,熵在可逆過程中不變,在不可逆過程中增加。」

40/60的水變成了總體50的水,系統發生了不可逆的改變。

這種改變就是發生了「其他變化」,而為了定量的描述這種變化,我們就說它的「熵」增加了。


而在一個孤立的系統中,熵是一直增加不會減少的。


那麼為什麼熵增加帶來的變化是最終都變成50度的水呢?

這就是非常出名的玻爾茲曼表達式,「熵」就是系統總會出現最大概率的情況。

這個問題,與電影關聯性不大,所以我們就不再過多闡述,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去學習理解。



那麼什麼和《信條》相關呢?就是「麥克斯韋妖

其實「麥克斯韋妖」這個概念在《信條》中就有彩蛋顯現。


為了解釋這個,你可以跟著我繼續回到我們的水箱面前。

還是等量的水,中間一個擋板,一邊40度一邊60度。


這個時候我們要理解一個東西,就是所謂的溫度,它的本質是分子平均動能的宏觀表現。

也就是說,分子的平均動能越大,溫度越高。


那麼40度的水分子和60度的水分子,它的運動狀態顯然是不一樣的。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強調的是「平均動能」,也就是說40度的水分子中間,也會存在有的分子動能高,有的分子動能低。


正常情況來說,我把擋板抽開,兩邊的水分子開始交融,發生互換,最終趨於穩定。就變成了總體50度的水。也就是我們上面所說的「熵增」


可是現在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麥克斯韋妖出現了。它是由麥克斯韋提出的一個概念。


麥克斯韋妖替代了我,它不讓我來抽擋板了。反而換成了它來當保安。

它開始有選擇性的來讓分子移動,它選擇讓40度中移動快的水分子到60度,讓60度中移動慢的分子到40度。


這個時候就不是我們的「熵增」了,反而是出現了「熵減」


如果真的存在這種妖怪或者是尖端科技,就可以打破「熱力學第二定律」,改變我們現在所認知的世界。


那麼這樣的事情到底可不可能呢?

我們用最簡單的量子力學來說,是不可能的。


至少是以我們現在的科技水平是不可能的。


因為我們測算分子的速度,大多數還是使用發射電磁波的方法。

這種方法難免的會對分子本身的狀態產生影響,也就不可能讓我們進行完全意義上的無功篩選。

同時根據我們專業的知識(我是學信息的)


香農提出了「信息熵」的概念,那就是我們去分辨分子移動快慢,就是一個處理信息消耗能量的過程。


所以我們認為麥克斯韋妖是不可能存在的。



可是我們生活中總是存在一些科學很難解釋的現象,讓我們覺得的確是存在很多未知領域去等待我們挖掘。

而《信條》其實就是讓「麥克斯韋妖」變成了現實。


「熵」雖然只是一個熱力學概念。它說的是「孤立系統的熵永不自動減少,熵在可逆過程中不變,在不可逆過程中增加。」

可是我們卻忽視了一個東西,那就是我們抽開擋板之後,除了水溫發生了變化,還有什麼發生了變化呢?


是時間


既然是不可逆,就是有方向,既然有方向,就會出現一個時間矢量。

常規情況下我們都是處於一個「熵增」的狀態,所以我們經歷的就是正向的時間矢量。


但是,如果麥克斯韋妖出現,我們所有人都可以進行「熵減」的話。

帶來的影響就是,我們的時間矢量也開始相反。


「熵減」的人,就成為了《信條》中那種「倒放」的人。



實現「熵減」過程,在電影中呈現的非常簡單,就是通過某種黑科技,進去之後,就可以將裡面的物質變為「熵減」狀態。無論是物品還是有機生命體,都可以這樣。

那麼這個時候,我們終於是可以來說電影中的核心概念,也是最容易把各位觀眾繞暈的那個東西。


就是「時間鉗形運動



「鉗形運動」這個概念並不複雜,相反在很多戰爭謀略上是早有應用。

更簡單點說,鉗形運動就是從敵人的兩邊開始夾擊,讓敵人腹背受敵。


那麼換做「時間鉗形運動」就是讓「熵增」的人和「熵減」的人在特定的孤立系統中同時出擊。

這樣一來帶來的巨大優勢就是,正向時間的人會通過逆向時間的隊伍獲取到未來已經發生過的事情的時間信息。

從而佔據信息優勢來進行攻擊。


電影中也有專門的戲份對這樣的方案進行呈現。


就如同這部電影的片名一樣《TENET》也是一個對稱的結構。


所以《信條》這部電影之所以在看的時候會覺得有點迷糊,其實難度並不在於理解,而是記憶的混雜。

電影中會存在許多的這種時間鉗形運動,大的套小的,小的套更小的。


所以如果想要理解,在我們明白原理之後,再去簡單地劃分,仔細的數一數有多少個這樣的對稱結構就能逐步明朗了。



對於大多數觀眾而言,我覺得這部電影就是一個玩概念的電影。

諾蘭在電影裡面也已經說了,這一些科學概念,也不是說每個人都要整的那麼明白,但是你可以用心去感受。

就是如果這些黑科技真的存在的時候,也是一個非常可怕的局面。


而諾蘭就是通過電影,帶你提前進入了那樣的未來狀態,比如你就可以體驗到「熵增熵減」同時出現,會是一個什麼樣子。也許你無法理解,但相信你會有自己的心裡感知和反應。


這部電影的節奏非常快,所以我也建議各位,如果你不是天賦異稟的人,在觀影過程中是沒有必要一直給自己「我要看明白」的心理暗示的。

因為這就會和我昨天晚上一樣,最終就像是遇到了不會做的數學題,始終停留在讀題階段,但腦子是空白的。


總體來說,我覺得這部電影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體驗型電影。在穿越、輪迴這樣的時間玩法已經數見不鮮的時候。

諾蘭再次把時間和空間玩出了新意,我認為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東西。


如果你已經看完電影,也很想明白電影到底具體講了點啥,歡迎大家明天繼續來看推送。

我會帶著大家來串一下時間線,去解答大家心中的疑惑。

相關焦點

  • (無劇透)稍稍改變思維,讓你看懂諾蘭《信條》:逆轉的藝術
    《信條》上映之後,很多網友們都在說著關於這部電影的劇透,那麼今天,小編就來對這部電影的幾大看點進行一下梳理。PS:看點中沒有任何的劇透,畢竟無劇透的情況下,大家去影院才是一種特別的觀影氛圍,正如,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哈姆雷特。
  • 《信條》影評:看完劇透反能提升觀影體驗的電影(本文涉及劇透)
    就讓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聊聊《信條》這部電影:本文涉及劇透!!!在觀影過程中能感受到強烈的新鮮感。2、出色的配樂在第一次看《信條》的時候,你可能看不懂這部電影到底在講些什麼,但是配樂這塊帶來的觀影體驗絕對是值回票價的。在電子樂的烘託下,音樂會救人、劫押運車爭奪箱子等環節顯得更加的緊張刺激。
  • 《信條》影評:看完劇透反能提升觀影體驗的電影(本文涉及劇透)
    就讓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聊聊《信條》這部電影:本文涉及劇透!!!在觀影過程中能感受到強烈的新鮮感。2、出色的配樂在第一次看《信條》的時候,你可能看不懂這部電影到底在講些什麼,但是配樂這塊帶來的觀影體驗絕對是值回票價的。在電子樂的烘託下,音樂會救人、劫押運車爭奪箱子等環節顯得更加的緊張刺激。
  • 看過《信條》了嗎?來看看無劇透版的《信條》解析吧
    也有許多小夥伴還沒來得及去電影院欣賞這部燒腦大作,所以今天在這裡摸娛貓儘量以不劇透的方式向大家介紹一下《信條》中的一些重要信息。這個任務的線索就像預告片一樣少,在正式觀影前我們只能得到一個很魔幻的概念——時間逆轉。影片就是從約翰探索時間逆轉的秘密展開,而時間逆轉也是《信條》這部影片最重要的關鍵詞。
  • 《信條》:時空逆轉之後(無劇透)
    文章來源:極客電影ID:geekimovie作者:複製人寫手編輯:kate原標題:致準備一刷《信條》的你(無劇透)9月4日起,《信條》就在國內正式上映了。它必(已)將(經)在網絡上掀起一股討論的大潮。溫馨提示:一刷前先做足心理準備,因為——你可能從沒見過這樣的電影。《信條》是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的第十一部電影長片。
  • 《信條》曝「銀幕巨獻」版預告 秦昊周筆暢等觀影解鎖諾蘭神作
    與此同時,國內狂掀《信條》觀影熱潮,連秦昊、周筆暢、陳嘉樺等眾多明星也紛紛加入刷片大軍,諾蘭最新神作原地圈粉,風光無限。作為後疫情時期首部上映的全新好萊塢高成本巨製,《信條》堪稱「為大銀幕而生」,無綠幕、極少特效,輾轉7國實拍取景,160萬英尺IMAX膠片拍攝創造了其他電影難以企及的驚人紀錄,完美詮釋了真正的電影質感,為觀眾打造獨一無二的觀影體驗。就像電影裡說的,如果你想去影院找一部從頭嗨到尾的佳片來看,那麼,「我只能告訴你一個詞,《信條》」。
  • 《信條》曝「銀幕巨獻」版預告 秦昊周筆暢等觀影解鎖諾蘭神作
    與此同時,國內狂掀《信條》觀影熱潮,連秦昊、周筆暢、陳嘉樺等眾多明星也紛紛加入刷片大軍,諾蘭最新神作原地圈粉,風光無限。作為後疫情時期首部上映的全新好萊塢高成本巨製,《信條》堪稱「為大銀幕而生」,無綠幕、極少特效,輾轉7國實拍取景,160萬英尺IMAX膠片拍攝創造了其他電影難以企及的驚人紀錄,完美詮釋了真正的電影質感,為觀眾打造獨一無二的觀影體驗。就像電影裡說的,如果你想去影院找一部從頭嗨到尾的佳片來看,那麼,「我只能告訴你一個詞,《信條》」。
  • 看完《信條》後,我酸了 | 無劇透
    前幾天《信條》上映了,作為諾蘭的腦殘粉,當然得去電影院支持啦!下文涉及輕輕輕微劇透……望知悉《信條》講述的是主人公穿梭於全球各地如果你們想看《信條》,並且想撐排面,那就記住這句話:時間的方向等於熵增的方向。
  • 觀影指南:回到故事中,如何「勉強」看懂《信條》?
    提示:本文含劇透,但這部電影本身很難被劇透。在過去的一個周末,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新片《信條》成為了很多人的社交話題。我不能也無意保證,只要看完這篇文章就能看懂《信條》,但或許能幫助打算再進影院的觀眾獲得更豐富的觀影體驗。
  • 《信條》無劇透影評,一部需要思考的電影,你能接受嗎?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吐槽一下諾蘭導演的電影《信條》。廢話不多說,直接說電影,當然這篇文章是不會有任何劇透的,但說實話《信條》這部電影本身劇透就沒有任何的意義,因為它是一部你需要不斷思考,甚至二刷三刷才能看懂的電影。
  • 諾蘭新作燒腦大片《信條》無劇透觀影指南
    你看了諾蘭的《信條》了嗎?你看懂諾蘭的《信條》了嗎?但是《信條》一上映,小焰差點在電影院裡哭出聲來:這也太燒腦了吧!有朋友去看了信條,回來信誓旦旦地告訴小焰,他懂了。在小焰問了他兩個問題之後,他嘆了一口氣,說了三個字:草率了。
  • 一線丨《信條》觀影指南:這片到底多難懂?看前先了解這十大知識點
    歸根結底,《信條》是一部必須在大銀幕上欣賞的電影,「看懂」與否從來都不是關鍵,只關乎於你的觀影體驗。 觀影指南 1、影片構成=《盜夢空間》的結構+《星際穿越》的時間議題 儘管這不是一次考試,但是很難有觀眾能夠拒絕這種衝動——在看完《信條》後能夠略帶喜悅地對觀影的夥伴們丟下一句:「我看懂了」。
  • 信條 2020第一大片 無劇透
    大家對《信條》早就蠢蠢欲動。 放心,以下內容不含關鍵情節劇透。 最後,諾蘭在《信條》裡做出的最大的改變,就是概念的表現方式。 《信條》是他第5次選用膠片IMAX攝影機。愛美劇tv imjtv.com推薦 信條
  • 上遊觀影|記者現場體驗《信條》零點場:時間線索燒腦,口碑呈兩極化
    9月4日凌晨,著名導演諾蘭新片《信條》正式在國內上映,這部萬眾矚目的影片在上映前就引發了眾多關注。之前,有關這部電影的各種評價不少,比如內容燒腦、場景宏大、打戲非常精彩、看一遍不夠、無法劇透、諾蘭的又一部神作等等。
  • 《信條》觀影前必讀的冷知識
    無劇透,放心讀。《信條TENET》這片子的情節異常燒腦,如果你沒做任何準備的話,很可能完全被搞蒙。除了表現手法上的奇異新穎之外,故事中涉及到的物理和哲學知識也比較多,下面提前為大家鋪墊一下這些冷內容。石板上這五個詞是拉丁語,其實是三個詞左右顛倒形成的,它們都是《信條》電影中的關鍵概念和人名。Sator,撒託,原意播種者、祖先,在影片中這是大反派的名字。Arepo,阿雷波,原意指死亡或重生的神,在影片中是一個沒有正式現身的人名。Tenet,原意是保持,維護,後世演變為信條、宗旨,就是片名。
  • 一口氣看懂《信條》的時間設定!(無劇透)
    .最近,曾導演過《盜夢空間》的克里斯多福·諾蘭拍攝的新片《信條》上映了往下看就知道了提示:本文沒有劇透請放心觀看
  • 時間和空間的亂流——《信條》觀影點評
    但是,這部《信條》普通人想要一刷過確實有難度,我也是精力高度集中不放過每一條字幕才看明白個大概。下面我就寫寫我對這個燒腦神作的理解,後面的內容有重度劇透,重度劇透,重度劇透。想保持神秘感的朋友就不要往下看了。
  • 《信條》影評:《信條》的觀影體驗如何?
    該片也是在這2項設定中進行劇情推進,觀影體驗很好。這部片子看起來有點燒腦,但相對好理解,觀影體驗也不錯,在電影院下映之後,還會通過其他途徑再多次觀看回味。所以,當我看《信條》的後半段時,同時處理這麼多概念設定,大腦直接宕機了。
  • 致準備一刷《信條》的你(無劇透)
    溫馨提示:一刷前先做足心理準備,因為——你可能從沒見過這樣的電影。答:構築一場電影院裡前空前的奇觀。首先,《信條》全程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 最後這段絕對不能劇透,拍攝和剪輯手法讓人驚掉下巴最後不得不提的是《信條》的配樂和音效。
  • 導演諾蘭新作《信條》上映 觀影「門檻高」成最大「槽點」
    《蝙蝠俠》系列、《敦刻爾克》,包括最近重映,卻依然霸佔票房前幾名的《星際穿越》和《盜夢空間》,都出自這位導演之手,也因此,電影圈有這樣一句俗話,「諾蘭出品,必屬精品」。相信諾蘭導演真正受到大的關注,是源於他的《盜夢空間》這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