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報訊 塘河邊,榕樹下,溫州城裡有個家。
這幾天,方言版的《溫州一家人》,緊隨央視之後,正在溫州本地電視臺播出。茶餘飯後,電視劇主人公周萬順成了溫州人口中的熱詞。
周萬順,從瑞安古樹村進城,第一步先賣掉了祖屋,在甌江邊隨便用趙冠球撿來的破爛搭建起他和妻兒在溫州城裡的第一個家。這是故事開頭,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個鏡頭。
「七山二水一分田」,溫州土地緊缺、資源稟賦較差,這是周萬順離開村裡的原因。進城,用雙手建設一個更好的家,是千千萬萬個周萬順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不懈追求。
但是,周萬順的故事,也從另一個側面回答了人們的疑問:為什麼充滿活力的溫州,會有這麼多的違章建築?為什麼會存在那麼多「半城市化」的痛?
今天,走在溫州街頭巷尾,我們體察到,這一場城市轉型的變革,再次勾起溫州人對家園的嚮往和夢想。
溫州市委副書記、市長陳金彪說:「拆違和城中村改造的根本目的,是要提升溫州人民的生活質量,提升溫州城市的品質品位,從而提升溫州的整體競爭力。」
因而,我們看到了許多幹部群眾臉上熱切的盼望、美好的憧憬,更聽到了許多飽含犧牲和勇氣的故事。
拿最好的地塊給農民建房
鹿城區南匯街道葡萄村村委會在十字路口的一幢小樓裡,一樓是人氣頗旺的商鋪,12月15日雖是星期六,二樓村委會裡也同樣有人氣。
村民陳朝勝是來找村委會主任林建國的。葡萄村今年4月6日打響第一炮,作為首批城中村啟動了改造拆遷。他家有違章建築的舊房已經拆除,想來聽聽改造的新進展。
林建國的辦公室裡,掛著一幅「桃花春岸楊柳畫橋」的山水畫,可現在他最愛看的,就是改造後的新村效果圖。為了方便跟村民解說,他把效果圖做成展板,邊說邊拿出來展示,「圖文並茂」。
「今後交通多方便,你看看,要興建的市域鐵路S1線離我們這裡多近,公園也有好幾個,除了已建好的會昌河水上公園,附近還有好幾個公園的規劃。」跟陳朝勝說起這些,林建國興致勃勃。村民張勝權一聽,也湊過來仔細端詳。
看著張勝權,陳朝勝再次覺得自己作為黨員帶頭籤署拆遷協議做對了。由於會昌河水上公園的建設,張勝權是葡萄村裡400多戶先期告別城中村低矮農房的村民之一,他住上了一路之隔的現代化小區,自己還在城裡開起了房屋中介所。
更高品質的城市生活就在身邊,這是溫州建成區238個城中村改造成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的根本所在。
在上月底的一次「互學互比」現場會上,鹿城區負責人介紹:葡萄村城中村改造項目總佔地面積325.91畝,拆遷戶協議籤訂率99.10%,住宅騰空率100%;臨近的東嶼村城中村改造項目總佔地面積104.98畝,拆遷戶協議籤訂率達99.61%,住房騰空率100%。
舊村拆除騰挪出的土地上,拿最好的地塊給農民建房,以最好的建設讓農民住上好房,這是溫州市政府對村民的承諾,也是村民們犧牲眼前利益,選擇早早騰空房屋的重要原因。
敢於碰硬心卻要柔軟
如今,走在甌海區梧田街道寮東村的禽蛋市場對面,能看見這裡變成了臨時公用停車場,過去,這裡是一個面積多達5000多平方米的非法市場,有100多家經營戶。這是當地老人協會擅自搭建並對外租賃的,曾被網友稱為「最牛違章」。在大量複雜細緻的工作後,今年6月16日清晨,甌海區對寮東非法市場進行了拆除。
公共露臺被佔,陽臺封閉改建、堵塞消防通道……違章搭建在溫州坊間比比皆是。拆除違章、改造城中村,必然要觸及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怎麼辦?
甌海區城管與執法局副局長陳闡告訴記者,為了抓住「牛鼻子」,溫州在拆違中明確了「違必拆、六先拆」的原則,黨員幹部自身違建、沿路沿河、妨礙建設、安全隱患、頂風違建、大型違章等6類違章建築首當其衝。
溫州市區得月花園小區,違法搭建戶有30戶,其中涉及黨員、領導幹部、公職人員及家屬共有13戶。在溫州市委督考組現場督查下,該小區黨員、領導幹部紛紛帶頭自拆。今年開始的城中村改造中,帶頭籤署協議騰空拆遷的,也都是村兩委的黨員幹部。
「拆違難、拆遷難,在面對確實有困難的群眾時,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心要柔軟。」甌海區新橋街道黨工委書記朱永豹說,只有主動為困難群體解決具體問題,才能真正做到和諧拆遷。
牛山下城中村改造和牛山公園建設能創造出令人驚奇的「牛山速度」,背後是因為黨員幹部在進村入戶中做到了軟語溫言。新橋街道婦聯主席張帆,小小個子笑容溫暖,但是在短短時間內完成了85戶高翔村村民的拆遷協議籤訂。將心比心,以心換心,是張帆和同事們的秘訣。
「記得第一次進盧伯伯家,我也吃了一驚。他家6層原拆原建的小洋樓,連圍牆都還沒來得及粉刷,新房的潮氣都能感受到。」一開始,戳著額頭不讓進門,經不住張帆笑臉迎人,最後盧大伯把張帆讓進自己家說出了心裡話:為了給30多歲的兒子娶上媳婦,盧大伯咬牙借了70多萬元建的房,頂樓剛裝修,現在拆了,拿什麼還債?張帆四處奔走,取得街道領導和相關部門支持,針對盧大伯的特殊情況,將房屋拆遷的殘值補償30多萬元先期發放到他手裡,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同樣,在牛山公園建設中,租房確實有困難的老人們也都搬進了政府安排的安置房。
公平透明才能取信於民
人們常說,溫州是個熟人社會,這也是「半城市化」對溫州的影響。為了生存發展,溫州人學會了精明務實,卻往往容易短視,習慣突破界限,缺乏規則意識。
社會管理滯後於城市發展,坊間違章搭建成風,溫州市規劃局技術處副處長徐強認為,許多市民的跟風從眾心理也是原因之一。「拆除違章建築,更深遠的意義是維護社會公平。」溫州市城管與行政執法局局長李世斌說。
2011年前,溫州的違建在拆遷時都要給予一定的賠償,有些甚至等同於合法建築的賠償標準。而各種拆遷補償政策不統一,又讓拆遷戶有了攀比心態,等待觀望,客觀上造成了項目推進難。
但現在,基層幹部們的普遍感覺是只要公平,只要自己過硬,「拆違並不難」。龍灣區海濱街道黨工委書記範朝陽指著拆違建綠後的公園,也曾這樣對記者說。
面對更為複雜的城中村改造拆遷,溫州市更是進行了全方位的制度設計。尤其針對徵收難、安置難、補償難的問題,採取了「四策合一」的辦法,將城中村改造安置房、在建制鎮實施的農房改造集聚建設安置房、城市建設房屋徵收安置房統一納入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體系,享受國家有關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政策支持。
標準是統一的,政策是透明的。只用了半年時間,葡萄村、東嶼村100%騰空,並無一例上訪,當地領導欣慰地說:「說明我們的政策只要制定到位、宣傳到位、工作到位,老百姓就會擁護。」
在甌海區梧田街道,辦事處主任徐海嚴告訴記者,去年街道拆違80多萬平方米,今年要拆違90多萬平方米,但是由於街道在組織拆遷的過程中,講究公平,依法進行,兩年來沒有一次相關訴訟。
為了吃飽飯,周萬順進了溫州城。「我們為什麼不能過上更好的生活?」周萬順問銀花的問題,也是他執著奮鬥的動力。
什麼是更好的生活?「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城市化為這一切提供了可能。
我們聽到的故事裡,許多村民一開始想不通拆違、拆遷的理,但每當村幹部反問,你難道不希望你的孩子能在城市裡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時,他們學會了放棄眼前利益,為子孫規劃長遠的未來。
牛山公園的大樹下,噴泉邊,新橋三小的六年級學生蔡宇航正和同學們一起玩耍,這是他第一次在學校附近發現這樣有趣快樂的地方。葡萄村村委會主任林建國把村裡拆遷前後的資料拍攝下來,將來想放進村史館給下一代看看。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溫州人熱愛生活,共建和諧美好的新家園,是溫州人的夢想,為了實現它,溫州人學著改變自己,也在為《溫州一家人》續寫新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