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詩歌的鼎盛時代,唐朝湧現出了大量的知名詩人和千古名句,那些眾所周知的文人墨客,那些婉轉或豪放的詩詞歌賦,都加深了後世對唐朝的文學印象。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下,還誕生了數百位優秀的女詩人,最有名氣的要數被稱為「唐朝四大女詩人」的李冶、薛濤、魚玄機和劉採春。
在男權社會的背景下,女詩人的作品較少涉及政治與野心,更多的是表達情愛與生活,她們筆下流露的愛意與浪漫,思緒與懷念,牽扯著讀者內心最柔軟的地方。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她們的一生中,雖然都對愛情和未來抱有過希望,但最後都在並不屬於她們的時代中,走向了花落無人憐的慘痛結局。
李冶:原諒我一生不羈愛自由
李冶在唐朝詩壇上可謂是享有盛名,她一生豪放縱情,將那個時代女人不敢表現的自由與真性寫滿了人生。她天賦異稟,童年時便會作詩,六歲那年的一句描寫待嫁女子心境的「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引得其父憂心忡忡,認為小小年紀作這種詩,此為不詳。
封建時代下,女子的本分與名聲重過一切,李冶的父親擔心女兒此般性格定有不利,難免長成失了德行的婦人,竟然在李冶十一歲時將她送往玉真觀,出家為女道士。
生性自由浪漫的李冶並未受到束縛,她繼續寫著直抒情感的詩句,過著瀟灑自由的人生。她與眾多才子文人交好,坦然表露對戀人或異性好友的思念與感情,這在千年的歷史文學中皆是罕見。
離人無語月無聲,明月有光人有情。
別後相思人似月,雲間水上到層城。
——李冶《明月夜留別》
相傳此詩是李冶在思念年少時的情人,月夜的離別仿佛更加惆悵,不因是那愁雲慘澹的夜空,卻是那思緒無奈的痴心人。對於這段戀情,雖然無疾而終,但李冶仍然滿心掛懷,她多麼希望自己是那照滿天地光芒的月亮,灑滿那人心中的每一處角落。
除此之外,李冶多次著過送別和思念詩,在我們的印象裡,較有名氣的思念詩大多是思念丈夫妻子,或是親人友人,李冶這番直接對相戀之人表達情感,自是將那些條條框框拋諸腦後,勇敢地追求著內心的愛意,努力不辜負人活一世的熾烈與昂揚。
如她寫下的「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卻憶初聞鳳樓曲,教人寂寞復相思」都在直接地訴說著那些悲歡合散的動人故事,抑或是描寫閨中女子心情的「 念君遼海北,拋妾宋家東」更是讓讀者看到了這其中的掙扎與糾葛。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李冶《八至》
這首《八至》是李冶的代表作,《甄嬛傳》中也曾引用其中詩句形容時過境遷後的夫妻關係。全詩講述了世間的花開花落,人生的相聚離別,從萬物規律中引向無奈情感,正如李冶的一生,有過愛恨,知曉情理,其中快樂良多,遺憾也是良多。
看似「至親至疏」是多麼冷酷殘忍,夫妻間可以相濡以沫,也可以各自紛飛,不知李冶是經歷過怎樣的風霜與世事,才得出這般令人心疼的感悟。
她的結局,不提也罷,李冶因才華名聲大噪後晚年被召入宮,涇原兵變後,唐德宗認為其曾給叛軍作詩為大不敬,下旨將其亂棍打死。
她肆意豪放了一生,她帶著現代女性的獨立自由之態活在了傳統王朝下,然而情感上未得善終,生命也是由不得自己。
薛濤:權力壓制下,不配擁有尊重和愛情
如果說李冶至少曾經還享受過肆意做自己的快活,那薛濤便是一生都活在權力的碾壓與不屑下。她幼時生活安逸,曾出口成詩「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她人生的轉折是從父親染病去世開始,家道中落時年僅十四歲。
薛濤遇到了蜀地高官韋皋,以「惆悵廟前多少柳,春來空鬥畫眉長」打動了韋皋,將其納入樂妓,出入各種接待場合,吟詩作對,撫琴歌唱。
出人意料的是,這位看似卑微的女子,靠才華徵服了很多達官顯貴,很多人慕名前來,薛濤突然體會到了所謂「人上人」的生活。然而這一切,在韋皋看來,是值得嫉妒的,也是不允許的。他一氣之下將薛濤發配至遠疆勞軍,其中艱難苦楚讓薛濤回到了冰冷的現實:她不過是個玩物,有權力的人可以隨意左右她的人生。
萬分痛苦下,薛濤向韋皋寫下《十離詩》,表達自己的卑微和無助,希望可以依靠韋皋。
馴擾朱門四五年,毛香足淨主人憐;
無端咬著親情客,不得紅絲毯上眠。
——薛濤《十離詩其一·犬離主》
出入朱門未忍拋,主人常愛語交交;
銜泥穢汙珊瑚枕,不得梁間更壘巢。
——薛濤《十離詩其五·燕歸巢》
跳躍深池四五秋,常搖朱尾弄綸鉤;
無端擺斷芙蓉朵,不得清波更一遊。
——薛濤《十離詩其五·魚離池》
這幾首詩中,字字悲切,薛濤將自己低到了塵埃裡,她認為自己是離開了主人的忠犬,是渴望回巢的燕子,也是需要池水的魚兒。這般委屈自己,不過是在現實的難處下,求得一份生活。
返回蜀地後,薛濤獨自隱居,甚至晚年還習慣身披道袍。然而曾經做過樂妓的經歷,讓她一生都沒有擺脫玩物的身份。每一任蜀地官員前來任職後,都會要求她服侍和陪伴玩樂。多少歌舞昇平,觥籌交錯,恍惚間映下的是她的無奈和惆悵。
薛濤永遠都在為別人的喜樂而活,權貴的施捨是她活下去的依靠。她壓抑著自己的真性,若說真的僅有的一次動心,便是對當時的才子元稹。
她對小十歲的元稹動了情,她以「雙棲綠池上,朝暮共飛還」來形容二人的珍貴緣分。只可惜,這位深情的才子,更是一位花心的無情人,他在遇到更年輕貌美的女子後,隨意地拋棄了薛濤,薛濤的真情實意,終究是錯付了。
花開不同賞,花落不同悲。
欲問相思處,花開花落時。
攬草結同心,將以遺知音。
春愁正斷絕,春鳥復哀吟。
風花日將老,佳期猶渺渺。
不結同心人,空結同心草。
那堪花滿枝,翻作兩相思。
玉箸垂朝鏡,春風知不知。
——薛濤《春望》
此時的薛濤,不過是剛滿四十歲,卻早已歷盡坎坷,人生寫滿滄桑。她獨自隱居,無人與她欣賞春色與群花,她也想遇到結同心、遇知音的情郎,但是不得不一人面對衰老與孤寂。春鳥提醒著人們春光易逝,薛濤的青春何嘗不是一去不返。
薛濤便是如此,在鬱鬱寡歡中度過了此生,至死都沒能成為被珍惜與呵護的女人。
雖然身份卑微,但是薛濤在唐朝時的文學名氣並不亞於很多男詩人,她的才華和靈氣與生俱來,本可以散發更多的光芒,可惜她帶著羽翼來到世間,卻一生都在匍匐前進,好似螻蟻。
魚玄機:若非愛而不得,誰又會輕易改變
和其他幾位著名詩人相比,魚玄機的人生,似乎格外悽慘,在25歲那年被處死,早早結束了生命,結束了一身才情。
魚玄機生於普通人家,後嫁與新科進士李億為妾,對於這段婚姻,魚玄機自是真心相待的,她陪伴李億四處為官,照顧起居,寫下不少表達情愛的詩句。
楓葉千枝復萬枝,江橋掩映暮帆遲。
憶君心似西江水,日夜東流無歇時。
——魚玄機《江陵愁望有寄》
楓林與江橋,夕陽與小船,這些卻不會成為魚玄機眼中的風景,只因她在翹首盼著心中人的歸來。她的思念猶如江水,一刻不曾停下,無論走到哪裡,無論日夜交替,江水流動不止,一如她焦急擔憂的心。
魚玄機早期的作品中,很多是描寫與李億的愛情與思念,如「含情咫尺千裡,況聽家家遠砧」、「願得西山無樹木,免教人作淚懸懸」,魚玄機好似一個沉浸在甜蜜生活中的少女,眉眼微笑中都是幸福的模樣。
不幸的是,在那個妻妾有別的年代,魚玄機到底是受到李億正室的排擠,加之李億對其保護不足,魚玄機被趕出家門,做了女道士。對於充滿期待的情愛與婚姻,魚玄機無疑是失望的,她恨善妒的正室,也恨無能的李億。
從此魚玄機性情大變,不再是那個跟在男人身後嬌弱的小女人,而是開啟了大膽求愛、肆意灑脫的另一面生活,她這個時期的很多作品,可以看出心態有明顯的轉變。
羞日遮羅袖,愁春懶起妝。
易求無價寶,難得有心郎。
枕上潛垂淚,花間暗斷腸。
自能窺宋玉,何必恨王昌?
——魚玄機《贈鄰女》
此詩中「易求無價寶,難得有心郎」是流傳到今的千古名句。魚玄機真實生動描寫思念一人的痛苦與無奈,卻在最後一句話鋒一轉,認為女子也可追求有意之人。結合魚玄機當時的所處境地,大約是她告訴自己要放下過去的心痛與淚水,果斷追求新的未來與幸福。
但是從另一方面想,她何嘗又不是對過去求而不得,被迫以這樣的方式放手。
經歷讓人心碎的感情後,仿佛換了個人的魚玄機行事逐漸不為世人所接受,她在25歲那年因打死婢女而被判死刑,這個短暫生命中經歷了人生起伏的女子,便是這樣香消玉殞。
有人說她行為乖張叛逆,可又有多少人知曉她曾經的溫柔與浪漫,若生命重來,她怎會不想一輩子相夫教子,做個平凡的幸福女人。
劉採春:妒忌紅顏的從不是命運,而是所託非人
上文中提到,薛濤和元稹的戀情,因元稹遇到更加年輕貌美的女子後終止,這個貌美女子,就是同樣被列入「唐朝四大女詩人」的劉採春。
劉採春早些年跟丈夫同為鄉間伶人,到處演出,由於嗓音和容貌出眾,在江南地區也是小有名氣的演員,相傳只要聽到她的歌聲,「閨婦、行人莫不漣泣」。
劉採春所有歌曲皆是自己作詞作曲,創作了很多女子思念夫君、渴望團聚的內容。彼時唐朝處於商業發達、商戶們走南闖北做生意的社會風氣,很多商人之婦不得不獨守空門,劉採春以歌寄情,讓多少女子感同身受。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載兒夫婿去,經歲又經年。
——劉採春《望夫歌·其一》
那年離別日,只道住桐廬。
桐廬人不見,今得廣州書。
——劉採春《望夫歌·其四》
有多少少婦眼睜睜看著丈夫出走經商,一去便是數年,思念且幽怨的心情讓她們對世間的美景都產生了怨懟,山水江海,船舶碼頭,這在歡愉的人眼中,是秀麗風景,而在這些商婦心中,勾起的只有傷感。
劉採春筆下的她們,從不知丈夫去了哪裡,離別時匆匆告知的去處,也許早在經商路中輾轉更換。她們擔心著夫君的安危,更害怕他們早已在外面的世界中失去了本心。面對如此惆悵,這些女人別無他法,除了等待與思念。
劉採春本人的愛情,也沒有迎來好的結果。元稹在出任越州刺史時,偶遇前來表演的劉採春,便對其一見鍾情,展開瘋狂的追求。這位甜言蜜語的風流才子,寫下過「言辭雅措風流足,舉止低回秀娟多」來形容劉採春的才華與美貌。
元稹最終徵服了劉採春的心,有歷史記載他給了劉採春丈夫一筆錢買斷二人姻緣後將劉採春納為妾,這段與世俗不符的感情在當地也掀起一陣不小的風波。
和其他與元稹有瓜葛的女子一樣,劉採春最終的結局也是慘被拋棄。這位渣男曾經因劉採春而對別人造成的傷害,終有一天也發生在了劉採春身上。
相傳,被元稹拋棄後的劉採春,傷心羞愧,留下一首絕命詩「旁人哪得奴心事,美景良辰永不回」,便跳河結束了自己的性命。這樣一個秀外慧中的女子,竟落得如此下場,有人感慨天妒才華,有人嘆息紅顏薄命。
其實,命運並非如此殘忍,殘忍的是那個始亂終棄的男人,是那個一邊寫著「曾經滄海難為水」,一邊辜負世間無數深情女子的元稹。
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這四位唐朝女詩人,無一不是才華出眾,天賦異稟,她們本該有更好的人生和更大的名望,然而她們所秉持的性情,或是灑脫,或是純真,都無法在男尊女卑的時代下存活,她們的生命之花也曾綻放得熱烈,最終都凋謝得無聲且孤寂。
作者:珮安歌,一個熱愛文字與火鍋的正經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