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外帶+外賣+輕堂食」走俏
11月4日,下午五點多,中山八路。天還沒黑,廣州恩洲大巷「東川飯局」的招牌已經亮起來了。油光鋥亮的燒臘,整齊懸掛在明亮的櫥窗,引人垂涎。飯點還沒到,就已經有不少街坊前來消費了。
「給我斬一例燒鵝」「要一斤燒肉回去下酒」「來一個秘制叉燒飯,在這吃」……還有不少顧客,直接就用手指著看上的那塊,要師傅給切下來。
僅僅半個多小時,這家店已經接待了上百名顧客,以至於門前暫停取餐的共享單車、電動車,都造成了小小的擁堵。該店的顧客群體包括下班族、學生、主婦、老人等,他們絕大多數都是斬料加餐帶回家的顧客,堂食的還不到10人。
和東川飯局的熱鬧相似,在彩虹街道周門街,燒臘店「嘉鳴揚」的門口也排起了長隊。
不到40平米的嘉鳴揚小店,6張桌22個餐位,座無虛席。而排隊斬料、打包外帶的顧客,更是直接從店裡排到了人行道上。
主打外帶生鮮餃子的「粵餃皇」同樣生意火爆。在長隆南村,粵餃皇店內銷售的平均每斤20元的餃子云吞,一到晚上就賣得差不多了。這些爆火的門店都是以外帶和外賣為主,堂食所佔的比例較小。疫情發生以來,這種模式的餐廳發展迅速。
例如東川飯局,此前2017~2019年三年時間才開店21家,但疫情後至今才幾個月時間就開了13家店; 嘉鳴揚,今年已開了7家,在疫情嚴重的四月份開店最多;另一個典型的品牌粵餃皇開店最多,今年已經開了40家。對比往年數據,各家開店速度都快了很多。
除了這些廣州本地的品牌外,一些較為知名的連鎖餐飲品牌更是早已經開出了一批模式相似的門店。
例如蒼井外帶壽司,主打外帶和外賣壽司,在廣東已經拓展了數百家門店; 獅頭牌滷味研究所,旗下專門的「打冷專用研究室」,是傳統滷味店的形象升級版; 以外賣起家的物只滷鵝,在品牌勢能起來後,將單一外賣模式轉變為了「外賣+外帶+堂食」的模式。
北京老牌餐企紫光園,更是早就意識到了外帶模式的價值,其外帶檔口至今已經過幾次升級:從最初依附於餐廳的「獨立外帶窗口」,到獨立的檔口店、超市店,再到4.0版本的升級「精緻版」裝修獨立檔口店。
(文章來源:江蘇商報)
(責任編輯:DF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