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以前靠外賣外食生活的年輕人,現在變成了這樣

2020-12-28 杏南

肺炎疫情一波波來襲,以前熱衷外食的年輕人們,現在都得乖乖待在家靠自己。在某些地區,餐廳暫停營業,外送服務也尚未復工,那些以前在巢穴深居簡出的獨居青年,現在也不得不重回天光,解決每日飽肚問題。

於是,一股「疫情料理風潮」就這樣悄悄吹起了,那些平常懶得做菜、不想做菜、不會做菜的年輕人,一個個硬生生被逼成了中華小當家,每天不是思考煮什麼就是買什麼食材,而你,是不是也出現以下幾種改變呢?

隱藏大廚技能被激發

待在家的時間變長了,許多人苦中作樂,紛紛表示終於有時間好好做菜,學會那些平時得花很多時間料理的複雜菜色。於是,大家開始上傳每天的新突破,有的人學會做糖醋魚片,有的人學會自製麻花卷,然後這時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也沒想像得那麼廢,每個人心底深處其實都藏著一個大廚,就等非常時機被釋放出來。

懶惰小廢物,變成料理有為青年

有的人家裡沒有廚房,有的人家有廚房但一年開火次數手指頭算得出來,有的人一年365 天靠外賣外食續命,有的人光靠茶水間微波爐就能茁壯成長。

但當外出用食變得不方便了,這些年輕人被逼得一日三餐得自己料理,一個個從懶惰小廢物,成了料理有為青年,這種轉變,或許也能算是2020 年的個人成長。

社會邊緣人,進入料理交流群

我有個朋友,曾經三個禮拜不出門,只靠外賣APP 和追劇自給自足,如果不是要參加朋友的婚禮,我想她或許還能繼續這麼活下去。

但某些地方的穴居青年,因為外賣服務還未恢復,只好捲起袖子做菜保命,接下來,一個個開始加入不同的料理交流群組,分享個人的「宅在家美食日記」,甚至還激發出一波「廚藝作品大賞」。

這些社會邊緣人,或許也沒想到自己有一天也會成為這麼活躍的社群分子吧?

快樂的廢,變成痛苦的廢

在上述的年輕人種類外,還有一種人,本身就是手殘,內心沒有隱藏大廚,即便是非常時期,也無法被激發出料理技能。平常有外賣可外食時,他們是快樂的廢,現在則是變成痛苦的廢,不得不捏鼻子吞下親手製作的失敗料理,不然就是得當米蟲靠家人或另一半餵養,別人快快樂樂、成就滿點地做菜,而他們則是專門在旁邊等著洗碗。

而你,又屬於以上哪種青年呢?

相關焦點

  • 「外帶+外賣+輕堂食」走俏
    原標題:「外帶+外賣+輕堂食」走俏   11月4日,下午五點多,中山八路。天還沒黑,廣州恩洲大巷「東川飯局」的招牌已經亮起來了。
  • 疫期營業額翻3倍,這家咖啡館靠外賣+外帶自救
    文|咖門 國君編輯|金語疫情之下,很多咖啡館老闆陷入營業危機。但也有例外。在1月份,藍蓮咖啡營業額比去年同期翻了3倍,比上月增長超50%。藍蓮咖啡會對進店的每一個客戶告知:現在只能外帶,不能堂食。並通過外帶打折等方式,鼓勵客戶帶回家中飲用。並多次通過朋友圈、微信群多次告知顧客:店內只能外帶,不可堂食,讓自覺遵守。心靈的安寧咖啡館則是微信點單,門口等待。做好後,店主將打包好的咖啡和甜品放在門口離開,客戶下車自取,大家就通過眼神打一個照面,顧客始終不進店。
  • 這家咖啡館靠外賣+外帶自救
    配送:跑腿送,更注重顧客心理安全 外賣停了如何配送? 「1月份一天的跑腿費在160元上下。疫情期間,多地外賣已經暫停,外賣通過跑腿平臺閃送,為客戶送咖啡。」心靈的安寧咖啡館表示。
  • 鞏固外賣、提升堂食、試水分餐……武漢餐飲「變法」求生
    去年落戶沙湖路的肥肥蝦莊,門店外的板凳上,一名外賣小哥正翻著手機等待取餐。「目前銷售主要靠外賣,佔了七成。」肥肥蝦莊區域經理陳高生介紹,4月底開放堂食以來,每天有客人進店消費,以年輕人居多,很多顧客對堂食有擔心,也很正常。「過去我們以堂食為主,外賣佔20%,沒想到疫情期間,外賣成了大頭。」
  • 疫情之下的香港 | 當你的健身教練都去送外賣了…
    因為,疫情之下,誰都不太容易。這場新冠肺炎讓各大行業都受到重創。根據香港政府公布的最新數據,今年1月至3月的失業率達到4.2%,創9年來新高,就業不足率則達到2.1%。疫情把民眾圈在家中,加之港府仍在執行的「限聚令」,逆勢催生了外賣平臺的異軍突起。
  • 疫情期間日本人愛上了外食,最愛吃的是什麼?連火鍋都有外賣了?
    但今年疫情出現之後,由於居家辦公、學生在家上網課等大大增加,即使是手藝精巧的主婦也覺得做飯壓力甚大,更不用提工作繁忙的上班族了。因此,各種各樣的外食成為人們一日三餐的新選擇。據日本網站11月實施的「疫情期間飲食如何解決」的問卷調查,有56%的人都選擇了外食,主要包括「在便利店和超市採購」(28%)、「冷凍食品和袋裝食品」(15%)、「在外面餐廳吃飯」(8%)和「叫外賣」(5%)等。日本的便利店和超市會售賣許多半成品的加工食物,不同的店有各自不同的口味。
  • 現在年輕人,為何寧願做保安送外賣,也不願進廠?
    再就是外賣這個職業的門檻比較低,對學歷沒有硬性要求,只要是身體健全就可以加入。而且靈活性比較強,不受人約束,工資的多少也跟自己的努力掛鈎,你送的多了。單量數帶來的收入也會更高,再加上時間也比較自由,所以現在的年輕人特別喜歡送外賣這個職業。
  • 靠外帶外賣救急?開了店才知道有多尷尬
    現在,部分餐飲店開始營業了,開店這些天,理想很豐滿現實很打臉。生意慘澹、報復性消費根本就沒影,負擔反而更重了。廚房消毒現在是非常時期,不讓扎堆聚餐。本來餐廳的優勢是環境,顧客去餐廳吃飯圖的是就餐環境,這不讓進店吃飯,還有幾個人願意跑老遠在門外排隊,領完餐還要拎個袋子回辦公室去吃,這樣折騰還不如點外賣來的方便。
  • 被疫情「推了一把」的火鍋外賣
    儘管一直提供茶飲外賣,但對忙著在線下迅速拓店的湊湊來說,火鍋外賣還沒有正式排上日程。疫情打亂了許多安排。楊婷婷介紹說,除武漢市內3家門店在1月23日當天就已閉店外,湊湊大部分門店後續都配合當地政府或購物中心的要求,停止提供堂食服務,閉店比例在50%以上。
  • 當代年輕人真實生活:飲食靠外賣,補水靠奶茶,掙錢靠996
    但請大家仔細想想看:年輕人是因為外賣好吃才吃外賣的嗎?還不是因為根本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情做飯啊。在職場被同事、老闆、甲方爸爸毒打了一整天,回到家,只想癱倒在沙發裡,什麼都不想,刷刷短視頻,給心靈找一點安慰。
  • 小小紙袋居然成為疫情下外賣包裝安全的關鍵
    不少餐飲企業負責人發現,雖然疫情之下到店客流幾乎驟減,但受益於外賣體系的發達和平臺的扶持,絕大部分將自己業務轉移到線上的餐飲企業,收入不光沒有減少,還略有增加。毫不誇張的說,在這種特殊而緊張的情況下,外賣業務成為了餐飲行業的救命稻草。
  • 美團外賣網上訂餐券,誰來聊聊吉野家的外賣餐盒
    畢竟是個窮苦的打工仔,平時點超過15元的快餐,心都在滴血,現在想減肥吃點輕食都不行正在我糾結之際,同事給我推薦了這個公眾號,【能天天領外賣紅包】最低3元紅包。也就容易在小小的屏幕排名上排得靠前,這樣就能帶來更多的其他訂單收入,以彌補返利帶來的「損失」,這個帳商家精得很的。「疫情之下,堂食基本沒有,只能靠外賣才能活下去。」這是不少餐飲商家所面臨的普遍困境,於是他們紛紛轉戰外賣。
  • 誰說年輕人只能靠點外賣生活?我就沒點,而且還活得很好!
    外賣問題成功地吸引了你、我的注意力,甚至在我朋友圈裡不少外國朋友也在轉發這類文章,可見,中國的外賣問題不僅關係到中國,而且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國際議題。年輕人轉發、長輩們也在轉發,就在大家紛紛轉發的同時,這不,開始有人吐槽——年輕人才是點外賣的主力軍!!!我承認,相比長輩們,年輕人點外賣的頻率絕對高出不少,潛移默化中早已成了一種生活習慣。
  • 外賣+輕食堂,這種小店模式未來一定會火
    疫情過後,關注餐飲的朋友應該有注意到,就是這種外賣+輕食堂的小店很多都火了起來,並且很多還是加盟連鎖的店鋪,這種小店的生意在疫情之下非但沒有被衝垮,反而生意變得比以前還好了。為什麼疫情之下發展的更好了?未來是否會有更大發展潛力?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今天一起來探討一下。01外賣+堂食的模式火了疫情之後火爆的門店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以外賣和外帶為主,堂食為輔助,這種模式在疫情後得到火爆迅猛的發展。
  • 疫情下他們的消費觀正在改變 年輕人知道省錢和攢錢了
    三五好友、一桌火鍋、外帶幾杯奶茶,年前看起來稀鬆平常的消費卻成為疫情期間無數消費者心心念念的迫切期盼。  「在家悶了快兩月,必須買買買!」、「餐飲業旅遊業同胞們撐住!等春天來了,我叫上姐妹們一起衝!」……隨著各行業復產復工,不少快被憋壞的網友們揚言要「報復性消費」,但也有年輕人表示要「報復性存錢」,引發話題熱議。
  • 改變都在一張張外賣單上,上海「女騎士」的後疫情生活
    原標題:改變都在一張張外賣單上,上海「女騎士」的後疫情生活   摘要:一切是否會逐漸回到原位?細心的武麗發現,疫情帶來的某些消費習慣還是被保留了下來。   5·20這個日子對武麗來說並不那麼浪漫。這是她這個月以來最忙碌的一天,除了平時的外賣和超市單子以外,還有大量的鮮花訂單。
  • 非常映象|疫情下的賣家秀:一日之計,在於外賣
    很多人更加忙碌,是他們讓生活運轉如常。比如送外賣的小哥。 疫情時的外賣成為大家生活的重心,作息的依據,幾點下單,幾點下樓,幾點開飯,一切圍繞於此。一日之計在於外賣。雖然人和人之間不打照面,但我們知道他們戴了口罩和手套,監測體溫,酒精消毒,來回奔走,維繫穩定,令人安心。
  • 疫情間一批餐廳外賣爆單了!
    「我做火鍋外賣,最高一天營收6萬多,情人節火到關店!」目前,多地餐飲業開始復工,但是大多數還是不允許堂食,只能做外賣或者外帶。「我的火鍋外賣一天營收6萬多,情人節火到關店!」機遇和不幸在一個路口,一個向左一個向右。火鍋外賣以前一直不溫不火,但這次疫情火鍋外賣爆單的捷報卻頻頻傳來!蘇州老天橋蛙爐火鍋初四開始推外賣,幾天後就做到日均2萬營業額,現在400平的單店已經破四萬的營業額了,情人節直接幹到關閉外賣,當天營業額6萬多!
  • 年輕人的生活復興,從一臺「會思考」的智能料理機食萬開始
    用科技擊穿痛點,打造新賽道 在年輕人的觀念中,幸福生活應該來自三要素——空調Wifi點外賣。但後疫情時代,人們普遍存在「健康焦慮」的當下,簡單粗暴的工業化外賣食物不僅無法滿足人們對於健康的追求,也無法滿足年輕人對於美食的情感訴求。
  • 疫情之下,海外學子們的鍋碗櫃瓢盆交響曲
    疫情之下,學子們的鍋碗櫃瓢盆交響曲常去的餐廳關門歇業、常點的外賣暫停服務,吃飯問題怎麼解決?原本不會做飯,這次無論如何硬著頭皮也得做了;原本燒得一手好菜,這次便想再精進一步、學會些新菜式。而現在,出門購買快餐成了她日常生活的標配內容。「快餐店前有專門的汽車通道。開車到窗口付款取餐即可,安全又方便。」李洋坦言,自己深知快餐食品難言健康,但也是當前境況下的無奈之舉,隔上一段時間她也會自己炒幾個菜,儘量保持營養均衡。今年1月,正在北大讀書的王宇航來到瑞典隆德大學交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