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閩南一帶叫「春仔花」,閩南話中的「春」與「剩」諧音,在早年物質匱乏貧窮的時代,三餐有剩,年年有餘,便是人生福氣。婦女戴上一朵春花,期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年年有餘。扎制、插戴「春仔花」習俗,追溯歷史,已有四百多年之久,在翔安區新店鎮洪厝村就很好地傳承了這門手藝。
據民間傳說,明嘉靖年間,在京任刑部右侍郎的洪朝選適值元宵佳節回故裡(現翔安區新店鎮洪厝村)祭祖。在祭祖儀式上,他發現凡祭品上都插著春仔花,使人悅目。於是,洪朝選讓家眷與侍女們也學著扎制春仔花,春仔花習俗就這樣傳開來了。
家住洪厝村的洪寶葉(上圖左一)是廈門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春仔花習俗」的代表性傳承人,從小她就跟著家人學扎「春仔花」。起先是補貼家用,後來慢慢的成為了她自己的愛好,如今她家的兩個媳婦、孫女也都傳承了她的這門手藝。她告訴阿洵,在洪厝村不管男女老少,幾乎所有的人都會扎制簡單的「春仔花」。
扎制、插戴「春仔花」這種傳統習俗還流傳於漳州、泉州、港澳臺地區和東南亞閩南華僑華人聚居地,當地村民告訴我,常常有人不遠萬裡趕到洪厝村,請他們扎制「春仔花」。
扎花是以縫為主、縫扎結合的工藝,具有表現範圍廣泛、刻劃細膩、變幻無窮的特點。各式各樣的「春仔花」皆呈元寶形,裡面再細扎微型的「石榴花」、「梅花」、「燈籠花」等形狀。在洪厝村,扎花有10多個品種。
「春仔花」按習俗用途分為常年各種場合可用的普通「春花」,新婚時用的「新娘花」、「婆婆花」,祝願用的「孩童花」、「壽花」,喪事用的「答禮花」等。
每逢辦喜事娶媳婦,媳婦都要為丈夫的直系女性長輩準備一對「噠家花」。
剛入門的新娘頭上插滿新娘花,上面還會加上「緣錢」等有著吉祥寓意的飾品,叫錦上添花,表示新婚喜慶,夫妻和諧,添丁又進財。
答禮花:此花較小,一般用於答禮,造形簡單樸素,色調雖紅卻比較平淡。親朋好友,鄉親鄰裡前來哀悼,喪者家屬必定按傳統禮式送上答禮花,除表示對來客十二分感謝外,還表示為來客驅除身上的晦氣。
孩童花有紅、黃、綠三種顏色,充滿朝氣,是有人辦喜事時,給小孩戴的,寓意傳宗接代。
「春仔花」具有古樸、典雅、自然、大方的特點,既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又有較強的實用性,具有特殊經濟和社會價值。
更多好吃、好玩的翔安資訊,敬請關注「翔安旅遊」微信!公眾號搜索「翔安旅遊」或者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