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少年失手殺死母親,別讓有條件的愛讓孩子離我們越來越遠

2020-12-23 豌豆媽媽育兒

家庭教育的悲劇在於,我們把孩子養成了仇人,卻還不知道問題在哪裡!

12月12日,江蘇17歲的男生,因為不服從媽媽的管教,肢體衝突中殺害了46歲的母親。

這樣的家庭悲劇讓人心痛,但是卻在不斷的上演。

就在今年的上半年,青島的一名剛剛考上高中的女孩,趁媽媽不注意,殘忍的用繩勒死了媽媽。

沒有人願意把孩子養成仇人,但是我們明明很愛孩子,為什麼孩子卻如此痛恨我們。

兒童教育專家提醒,教室的要素並不在於老師教授了什麼,而在於學生學到了什麼;家庭也是如此,重要的是孩子接收到了什麼信息,而非我們認為我們在傳遞什麼信息。

父母們自認為對孩子掏心掏肺,卻從來沒有問過孩子是否接收到了父母的愛。

孩子只有聽話才能得到父母的愛

大部分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取決於孩子的行為,而不是取決於孩子是誰。

在女性題材的的短劇《聽見她說》中,楊紫飾演的小雨是單親家庭長大,在媽媽懷孕期間,爸爸出軌,從此媽媽對爸爸的恨意都轉化成了對女兒愛的控制。

想知道女兒在學校的表現,媽媽會花錢收買女兒的同學。

想了解女兒的方方面面,就去看女兒的日記。

甚至女兒談戀愛的時候,媽媽也是棒打鴛鴦。

對於媽媽來說,她的世界裡只有女兒,所以女兒的世界中也只能有她一個人。

這個媽媽愛女兒嗎?愛,太愛了,甚至讓她付出生命都願意。但是小雨喜歡這樣的母愛嗎?在小雨的哭訴中顯然她更想逃離。

小雨的媽媽對小雨的愛是基於小雨聽話的基礎上,一旦小雨想要逃離,媽媽可能會威脅、唾棄。

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父母對於孩子的愛都是基於孩子聽話、優秀、達到自己的目標,一旦孩子的成長偏離了既定軌道,父母們就會收回自己的愛。

比如那句最有名使用頻率最高的話:別叫我,我不是你媽!

半個世紀前,心理學先驅卡爾·羅傑斯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當家長的愛取決於孩子的行為時會結果會怎樣?他解釋道:作為這種愛的接受方,孩子會唾棄自己不受珍視的那部分,最終他們會認定自己只有通過某種特殊的表現方式時才是有價值的。

正是因為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有選擇的,所以這也被稱為「有條件養育」,而有條件養育的最直接後果就是孩子會越來越討厭自己的父母。

生活中常見的「有條件養育」方式

有條件養育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愛爾蘭兒童健康署曾發表一篇世界範圍內流傳較廣、影響較大的文章,列舉了兒童養育的十大「情感虐待模式」,其中排在第二位的就是「有條件養育」。即對孩子關心的程度以其行為和表現為條件。

生活中這些常見的養育方式都是「有條件養育」。

愛的暫停最常見的有條件的養育方式就是愛的暫停。

當孩子犯錯或者沒有達到父母要求的時候,父母們會收回對孩子的愛。

比如孩子沒有考好的時候,父母們會說,別叫我媽,我不是你媽;比如孩子犯錯的時候,會選擇把孩子一人關進房間或者所謂的反思角。

愛的暫停背後的潛臺詞就是,你要聽我的話,否則我就收回我的愛。尤其是小月齡的寶寶,只要孩子調皮搗蛋,父母一聲不聽話我就走了,瞬間就能讓孩子安靜。

獎勵的失效獎勵只能讓孩子暫時的順從,長遠看來,獎勵的越多其效果越差。

研究人員發現,想要用獎勵來讓孩子幹好某件事,對於孩子來說,他們不會把自己的出色歸咎於自我的努力,相反會把這種成績歸咎於是獎勵的結果。

當孩子受到的獎勵越多,越發容易對事件本身失去興趣,為了得到獎勵,他會無所謂做任何事。

過度管制今天的養育模式,好像走進了兩個極端,要麼是縱容孩子,給孩子過多的選擇;要麼是極度管控孩子,事事都為孩子做主。

父母們過度的管控孩子,目的是讓孩子聽話。但是實驗結果卻完全相反。

研究人員發現,父母比較溫和控制力弱的家長比事事都要孩子聽從自己安排的家長更容易擁有一個聽話的孩子。

育兒專家南希·薩馬林說,當我們用武力威脅或者懲罰、脅迫孩子服從時,也會令孩子產生無助感,孩子無法承受這種無助感就會再次挑起爭端,以證明他們擁有些許力量。

懲罰孩子你不聽話下次就別出來玩了;再不吃飯,就沒收你的玩具。這種懲罰性的話語到處都能聽見。

父母們懲罰孩子的目的是讓孩子服從管教,但是結果是一旦我們開始體罰,孩子本身會變得更具有攻擊性,比在家裡更容易打破規則。

古人說棍棒底下出孝子,但是科學研究的數據告訴我們,體罰越多,孩子的攻擊性越強。

事實證明,以上常見的四種育兒方法,雖然有用,但是副作用更大。這些有條件的養育最大的副作用就是,讓孩子越來越討厭父母。

這讓父母們不知,明明付出的很多,孩子卻越來越討厭自己。其實答案就在我們日常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

家庭教育中如何正確的對孩子表達愛

「有條件養育」相對的是「無條件養育」。

無條件養育的真正含義是,讓孩子感覺到我們對他們的愛只是因為他們是我們的孩子,而不是因為他們做了什麼。

只有孩子真正的感受到父母的愛,孩子才願意接受父母的教導,更加願意聽從父母的建議。

如何做到無條件養育?

教育專家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始於孩子讓我們為難的那一刻。

想要改變自己的養育思路,父母就要把養育的目的「讓孩子聽話」變為「孩子需要什麼——我如何滿足孩子的需求」。

父母需要學會用無條件的愛來取代有條件的愛。給家長們四個建議。

建議一,我們的行為要無限接近無條件。

了解無條件的愛的有關概念。在和孩子發生矛盾的時候,養成詰問自己的習慣,如果這句話放在我們身上會有怎樣的感受。多去換角度和思路來思考,而不是一意孤行站在自己的角度。

建議二,我們應該限制的。

限制批評的次數,才能在真正需要說不的時候更有用。

限制批評的範圍,就事論事,而不是指責孩子本身。(你說話的語氣很不友好,而不是你真是個壞孩子)

限制批評的強度,作為父母我們具有與生俱來的權威,有時候自己不經意的語言也可能讓孩子感到難過。

尋求批評的替代,儘量讓孩子多去思考。

建議三,遠離威脅。不要懲罰孩子,因為這根本就沒用。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的第一反應不應該是訓斥懲罰孩子,而是應該想想,孩子此時需要什麼幫助。

建議四,遠離賄賂。當我們送給孩子東西的時候應該沒有任何附加條件。那些被慣壞的孩子在於得到了太多想要的東西,而非需要的東西。

為人父母即是一場修行,我們需要在養育的道路上找到方法,否則真的是吃力不討好。

相關焦點

  • 17歲男生因不服管教,殺死自己的親生母親,警方蹲守一夜將其抓獲
    像是最近在江蘇的阜寧就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情,有一位17歲的男生居然親手殺死了自己的母親。都說母子親情濃於水,可誰能想到會有一名少年會做出這樣的事情,他的母親到底是做了什麼事情導致男孩做出這種行為,接下來讓我來帶大家了解一下案件詳情。
  • 17歲兒子殺害陪讀母親:不要和孩子鬥,父母永遠鬥不贏孩子
    這幾年,青少年弒母案屢有發生。2000年5月17日,浙江金華高二學生徐力,因不堪學習重負和母親逼迫,殺死自己的母親。2005年5月16日,江蘇14歲初二學生李小明,因為成績下滑,害怕面對失望的母親,向母親舉起了榔頭。2012年2月7日,鄭州市一名17歲名校高中生為擺脫學習壓力,殺害自己的母親。
  • 記者探訪「發熱門診」:愛我,就離我們遠一點
    (抗擊新型肺炎)記者探訪「發熱門診」:愛我,就離我們遠一點  中新網吉林2月3日電 (蒼雁 石洪宇)「離我們遠一點。」葛麗坤和發熱門診的26名護士每天都會和家人說這句話。同事送來的茶飲在這個冬天很溫暖 蒼雁 攝  35歲的護士長葛麗坤始終在發熱門診。
  • 17歲高中生親手殺死自己的母親,僅僅是因為母親嘮叨?
    父母對孩子的傷害不一定就是打罵,很多時候,父母的嘮叨也會給孩子帶來難以言傳的刺激。2000年發生了徐力殺母案,震驚了整個社會,為什麼一個17歲的高中生會親手殺死自己的母親?徐力的母親對孩子的期望很高,希望孩子永遠都是最優秀的,不斷地給徐力施加壓力,每次考試都規定他應該考到全班前幾名,徐力不想辜負母親的期望,也十分努力的學習,母親隨著工作壓力增大,對他的要求也更加苛刻,時常在嘴邊嘮叨著他的學習,連唯一的愛好踢足球,也被他嚴厲禁止了。
  • 17歲少年跳橋自殺:如果有來生,媽媽請你別再罵我了
    4月17日晚上10點,一名少年在上海盧浦大橋跳橋自殺。正是人生最美好的花樣年華,眨眼間說沒就沒。男孩是一名17歲的在校職高二學生,據說他在學校與同學產生了衝突,遭遇了母親的一段批評。母親載著他途徑盧浦大橋時,不知為何將車停在危險的路中間,少年隨即打開車門縱身跳下大橋。這一瞬間,只有短短的幾秒鐘,反應慢的人都會有點錯愕不及。
  • 為什麼我們離自己越來越遠?
    但心智心智,有智無心,更明白了也更不快樂了,聰明難成智慧。 到底是眾愚成智,還是眾智成愚?網絡讓我們更接近還是遠離了自己?Think about it。 少即是多,少但是多。少則得,多則惑。他小學沒念完就被迫輟學,一個人孤獨地在草地上放羊和冥想;後來又混跡於社會,聽到各種各樣的故事與傳說,並銘記在心。所以經濟學家盛洪謂莫言是條「漏網之魚」。 所謂「正規教育」就是批量扼殺孩子靈性使之變成平庸之輩,於是「有知識,沒文化」,或「有文化,沒主見」的產品批量產生了。
  • 菜鳥驛站,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導讀:家門口的快遞,最不喜歡菜鳥驛站首先,說一下本人的親身經歷,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經歷。小區北門有一家菜鳥驛站,雖然說是在小區門口,但是從家裡走過去需要近10分鐘。感覺離我們越來越遠!菜鳥聯盟的初衷是什麼?無論是京東為代表自營模式的電子商務還是阿里為代表的平臺模式電子商務,物流都是最為重要的一環,高效的物流體系是使電子商務優勢得以充分發揮的保證。
  • 17歲少女極端結束生命:這3種教育方式,很容易養出愛走極端的孩子!
    江蘇鎮江有個17歲的初三女生,在與家人發生爭執後,留下一封信離家出走,2天後找到時,已是一具屍體。到底是什麼讓一位花季少女對生命如此輕視?雖事件還在調查,但從她與家人的爭執中,不難窺見,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
  • 母親殺死6歲孩子、武漢麵館殺人事件,全都是因為這個...
    前幾天,被這兩件事刷屏了:6歲的孩子失蹤系母親所殺and武漢麵館殺人事件!
  • 長澤雅美新片《母親》曝預告海報 顛覆演繹17歲少年的墮落母親
    長澤雅美、阿部隆史主演的新片《母親》(MOTHER マザー)釋出正式預告片和新海報。長澤雅美扮演的墮落母親緊緊依偎著兒子——17歲少年釀成殺人慘劇,他背後的母親究竟是「怪物」還是「聖母」?本片是基於真實的少年殺害了祖父母事件改編的全新故事。
  • 寒心,幼兒園中班6歲孩子被母親殺害——「不得當的愛」
    然而,爆出有一則令人揪心的新聞:【她殺死了6歲兒子藏到床下,自己睡床上】曾經如此親近的媽媽,如今卻這樣對待我們.內心,恐怕比蟻噬蟲咬還要難受過千億萬億倍。講講我自己的故事吧。也許是因為曾經經歷的對一個小孩子來說,太刻骨銘心了,於是,大腦把那一段的情感徹底隔離了起來。每每在描述童年、母親和外婆時,都有一種好像是在說別人的、或上輩子的事的錯覺。
  • 為啥越來越多孩子「想不開」?逆商缺失是主因,別讓孩子活成悲劇
    「想不開」的孩子越來越多,有超過20%的孩子都「病了」上海17歲的少年,因為和母親產生爭執,推開車門毫不猶豫地從蘆浦橋一躍而下。這恐怖的一幕,想必媽媽一生都無法原諒自己。就拿身邊人舉例:弟弟的一個同班同學,18歲的陽光男孩,因為承受不住學習的壓力,從自家四樓陽臺跳下,120還沒有趕到就已經失去了呼吸。為啥越來越多孩子選擇自殺?
  • 外媒評《當我們17歲》:孤獨而倔強的少年時代
    《當我們17歲》講述了倔強少年一段令人匪夷所思的過往經歷成長過程總與性和暴力為伴,痛苦的失去和意外的驚喜交替上演  (來源:《好萊塢報導者》 編譯:小麥)法國著名導演安德列-泰西內的最新作品《當我們17歲》,講述了一個倔強少年一段令人匪夷所思的過往經歷——他的成長過程總與性和暴力為伴
  • 17歲高中生殺死陪讀母親後潛逃,因玩遊戲起衝突,鄰居:過得很苦
    不滿母親管教,17歲男孩殺害母親據人民日報12月14日報導,江蘇鹽城。網傳阜寧縣一陪讀母親在出租房內死亡,隨後其讀高中的兒子被警方帶走調查。對此,13日,"鹽城阜寧公安微警務"發布通報,阜寧一小區一46歲女子在家中死亡,經排查,其子有重大作案嫌疑。
  • 14歲少年被母親打耳光後跳樓墜亡,讓我想起了那個在EVA中的少年
    14歲少年被母親打耳光之後跳樓墜亡近日,又有這樣一則新聞讓人心痛「湖北一14歲少年被母親打耳光之後跳樓,後經搶救無效身亡。」但是如果你細心觀察的話,你會發現我用到了「又有這樣一則新聞」,沒錯,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在面對學校或者父母的壓力之時往往選擇一死了之這種極端的做法,這讓我們作為成年人會感覺非常費解,到底是怎樣的經歷甚至是磨難,能讓一個還未成年的孩子「慷慨赴死」。
  • 少年不服管教弒母,鄰居:孩子貪玩,母親摔死寵物狗
    少年不服管教弒母,鄰居:孩子貪玩,母親摔死寵物狗 王春、仝詩蝶、王婷婷/紅星新聞 2019-03-20 06:31
  • 光明正大看A片的時代,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2月27日,遊戲《瘟疫公司》在中國區全面下架,疑似因為其遊戲目標是病毒毀滅世界被判定三觀不正,且遊戲中一條線索與國內疫情有奇妙的重合,從而導致下架。2月29日,因為肖戰粉絲有組織的舉報,導致目前最大的同人小說網站之一的AO3被牆,由此引發了一場名叫「227大團結」的網絡混戰。
  • 親手殺死自己母親 橙縣少年殺人犯越獄
    (記者申博/洛杉磯報導)橙縣殺人少年犯越獄,引起社會一片恐慌,這名現今15歲的少年犯,曾在13歲時,親手殺死自己的母親,兩年後從少管所越獄,警方已向全城公佈少年犯姓名、照片以及越獄時所穿的衣物。橙縣一名少年犯於本月12日凌晨,從橙縣少管所越獄,據警方稱,這名叫Ike Souzer的白人少年犯,自幼在單親家庭中長大,在13歲的時候,因為和母親發生激烈的爭吵,而拿起廚房的刀刺向自己的母親,母親在送醫救治途中死亡,當時年僅13歲的Souzer被控二級謀殺罪名成立,被送往橙縣少管所監禁,成年後將被送往州立監獄。
  • 安吉麗娜·朱莉,愛孩子勝過自己,曾讓布拉德·皮特離孩子遠一點
    原本我以為,布拉德·皮特和朱莉在一起之後,會永遠的愛下去。原本我以為,詹妮弗·安妮斯頓的釋懷,會讓朱莉和皮特愛得更踏實一點。結果……安吉麗娜·朱莉,愛孩子勝過自己,曾讓布拉德·皮特離孩子遠一點安吉麗娜·朱莉和布拉德·皮特離婚的事情,可謂是鬧得滿城風雨,從2016年申請離婚,到2019年正式解除夫妻關係,朱莉和皮特在這三年裡,為了孩子的撫養權,更是打起了持久戰。
  • 父母的愛,讓孩子「與世隔絕」:沒有體驗的人生,到底有多可怕?
    一個1歲多的寶寶在地上玩,離他身體不遠處有個玩具。如果想得到這個玩具,只有兩種選擇:要麼大人幫忙,手一抬就給寶寶遞過來了;要麼就是寶寶艱難爬過去,可能中途還要歇個幾回,才能拿到心愛的玩具。雖然結果一樣,但是寶寶心情肯定截然不同。如果是大人幫忙拿到的玩具,寶寶肯定想:「爸爸/媽媽太厲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