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如意 通訊員 宋風玲
「門診結束,為病房的多次治療的寶貝做了一個擴張;電話被告知有5歲小女生吞入50餘枚磁力珠,並且已經2個月,又是這個害人的東西,趕去超聲科,查看異物位置,看到神情淡定的小美女,不覺一陣心疼,祈禱不會穿孔;超聲確定位置後,住院、採血、溝通、插管麻醉;然而……並不順利:磁珠彼此間強大的吸力,已經定型為胃的輪廓的集團,整體出不來,拆解分不開,只能個位數的往外出;原本數著的網兜數,也沒有了記錄;增加肌松、調整體位;一遍遍的被賁門阻擋,被咽部裹挾:感謝喉鏡上場,感謝手持彎鉗的麻醉老任,召之即來,還對我們不離不棄,不遺餘力地協助;最後,那個小身軀的磁力取出器將剩餘的磁珠逐個部位進行清掃……,還沒有完,進鏡確認無穿孔,2個月的胃內安置,莫非被誰施了魔法,這個小朋友一定是公主命,如此幸運!床旁攝像確定:腹腔無穿孔、無遺漏異物;口咽部無遺留!術後:感謝親密戰友小蔥谷東東同學默契合作;感謝小郭同學始終的陪同,還數出來這個驚人的數字:190顆!」
這是山東大學齊魯兒童醫院(濟南市兒童醫院)消化科副主任魏緒霞的一篇手記。
原來,5歲的女孩「欣欣」兩個月前吃過「巴克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磁珠,儘管之後隔幾天就會少幾粒,家長沒在意,以為巴克球這麼個小玩具又圓又滑個頭也不大早應該隨著大便排出來了。
這天,媽媽在無意間看了網絡上才知道這個小東西並不是那麼好玩的,急急忙忙帶孩子到了醫院。
在醫院拍了腹部立位片,結果觸目驚心:孩子的上腹部竟顯示大片狀緻密影!
醫生告知家長磁球異物的危險性,這時候爸爸媽媽不敢怠慢了,下午5點半趕到山東大學齊魯兒童醫院,6點半行急診胃鏡,消化科魏緒霞副主任在忙了一天的門診後繼續加班工作。
然而,並不順利。因為磁珠彼此間強大地互相吸引在一起拆解不開,她們只得一顆一顆地取,因為胃內的磁珠太多,她們只能一網兜一網兜的撈出來……
魏主任和護士谷東博還有我們缺一不可的麻醉師老師花了2個小時才全部取出來!數了數,竟有190顆!
不幸中的萬幸,沒有穿孔!190顆磁珠啊,這記錄也是驚了!
有人可能會和欣欣媽媽一樣疑惑,誤吞磁珠真的有危險性嗎?
魏緒霞表示,是的,磁珠異物是非常危險的。
多枚磁珠異物進入消化道後經胃腸蠕動作用分離,又因互相間的磁性而相互吸引,重新吸引過程中可能異物之間夾帶食管壁、胃壁或腸管壁,如不能及時分離取出異物將導致消化道穿孔。
如磁珠異物分次進入消化道,為磁珠異物分離提供時間及空間縫隙導致消化道管壁被磁珠異物夾帶並壓迫、摩擦,則消化道穿孔風險增加,對於此種情況建議家長及時就醫,儘早行胃鏡檢查異物取出。如治療不及時造成消化道穿孔或者異物進入小腸,內鏡無法取出,那就需藉助外科手術治療啦。
看到這裡,您可能會問了,會有這麼嚴重嗎?欣欣吞了190顆不是沒事嗎?
欣欣的磁珠異物有190顆,且在胃內留置2月餘,但未發生消化道穿孔,這只能說是個奇蹟。
專業的解釋可能是,較多枚磁珠異物易互相作用吸引在一起不易分離,且形成團塊狀不易通過幽門進入小腸,使得欣欣在磁珠留置胃中2月的時間裡免於消化道穿孔風險。
可不知道的是,有多少患兒因誤食這個巴克球而遭受了穿孔的危害!
那孩子誤吞了巴克球類的磁珠怎麼辦呢?
據魏緒霞介紹,對於單枚磁珠異物,若外表光滑,體積不大可動態觀察自行排出。但對於兩枚以上磁珠異物需儘早行胃鏡檢查取出,以免發生消化道穿孔的風險。家長如發現孩子誤吞了巴克球類的磁珠一定不能麻痺大意,要儘快到有救治能力的醫院檢查診治!
魏緒霞提醒:這類危害兒童的事件反覆出現,家長要知道磁珠異物的危害性,一定要看好自己的孩子,避免悲劇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