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為術中從嬰兒體內取出的「巴克球」
(全文共2910字,閱讀大約需要10分鐘)
在心理學上,人都會有「口欲期」多為嬰幼兒階段。如果寶寶的口欲期得不到滿足,口欲期就會延長,具體表現就是寶寶大了也什麼東西都喜歡向嘴裡塞,儘管他們並不是想故意吃掉這些東西。
當寶寶把異物塞進嘴裡的時候,只是抱著一個玩耍的心理,單純的想把這些異物藏起來,和爸爸媽媽或者小夥伴們玩捉迷藏,並沒有想真正吞下去。然而危險的是,一旦有別的事物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孩子就會無意識的吞進嘴裡含著的異物。
當然還有一部分原因是,有些玩具設計的不合理,長得和孩子常吃的彩虹糖、巧克力一模一樣,孩子就把這些異物當成糖果、巧克力吞進了嘴裡。所以看好孩子,尤其1~6歲的寶寶,避免氣管異物和消化道異物傷害,是家長們很重要的義務和責任。
小兒外科醫生在臨床工作中,經常會遇到孩子吞食硬幣、玻璃球、螺絲帽、紐扣電池、戒指、吊墜、棗核等等異物,品類可以說五花八門,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吞食了小的異物,醫生一般都囑咐患兒多吃粗纖維食物,如韭菜、芹菜、蒜臺等,這些粗纖維的食物將異物包裹起來,然後一同隨大便排出體外。
人體的消化道有數個狹窄處,第一個在最上端,就是食管與氣管分叉的地方,這裡是消化道對食物最初的考驗,這裡能通過,基本上整個消化道能通過的可能性很大。剩下的有食管與胃的交界處,即胃的賁門處。然後就是胃的出口即胃幽門處。再往後就是在小腸與大腸的交界處,即回盲部。最後一個在消化道的最下端即肛門處。
一般的非尖銳異物如果跨過第一個狹窄,後面的狹窄一般都能通過,異物有可能通過肛門排出體外,對孩子也不會造成明顯的傷害。如果異物通不過第一處的狹窄,可以通過胃鏡取出,對孩子的損傷也不會很大。當然不是所有的異物都能自行排出來,所以對於消化道異物觀察的患兒,最後醫生忘不了再加上一句,如有發熱、腹痛、嘔吐、血便等不適症狀隨時來醫院。
但是有那麼一類我們常見的玩具,如果被寶寶們誤吞,很有可能需要(開刀)手術治療,它就是每個家長都談之色變的——危險的磁珠類玩具「巴克球」▼
就像圖中看到的這組巴克球一樣,顏色鮮豔,顆粒小,就像糖豆一樣,寶寶不小心吞食後不會有梗阻不適。
而且這種玩具往往是數目越多越有趣,寶寶不會每次只得到一個巴克球,所以一旦吞食,往往都是不止一個,那麼它最大的殺傷力就表現出來了——吞進體內的巴克球會隔著胃腸道相互吸附,排不出來不說,還會造成消化道穿孔。這一點恐怕連最初的設計者也可能想像不到。
「意外」的傷害,不知坑害了多少寶寶。雖然玩具標註了適宜14歲以上兒童。但是相信絕大部分的家長買玩具的時候不會注意到這一點,另外千萬不要以為14歲以上的孩子們就一定不吃了,只是多少而已。
2019年11月17日周日,威海市婦幼保健院小兒外科醫生湯鵬飛正在門診值班,突然科裡的值班電話響了,電話那頭急促的聲音說「大夫,我是XX醫院的護士,我孩子總是吐,在我們這邊兒科XX主任看了,說是懷疑腸扭轉、腸壞死,要緊急去你們醫院手術,你們那裡有床位嗎?我能現在過去嗎?」。
腸壞死,這是兒外科危及患兒生命的急症,湯鵬飛忙說「你趕緊帶著孩子過來吧」。
大約20分鐘後,孩子媽媽一臉焦急的帶著孩子過來了。患兒是個1歲多點的小女孩,醫生看了看,感覺孩子的精神狀態還可以,也沒有很明顯的腹痛、腹脹,心裡放鬆一半。但是,當孩子的媽媽掏出了帶來的腹部X光片時,他的心立即咯噔一下,作為一名小兒外科醫生,片子上顯示的「東西」太熟悉了,腦海中立刻想到,這個孩子「麻煩了」。
媽媽說「孩子從前天晚上開始肚子疼、吐,沒有血便,也沒有發熱……。」
幾乎已經知道原因的湯醫生,並沒有順著家長的陳述詢問,而是直接問她:「家裡有沒有金屬球」或許孩子的媽媽還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跟眼前這個無辜的寶寶有什麼關係,不假思索的回答「有啊」。
「是磁性的嗎?」
「是,她姐姐的玩具,磁性的鋼珠,怎麼了,您怎麼知道?」
「孩子是不是把這個東西吃了」。
「我不知道啊,沒看見她吃過」。
「你發現這個珠子有沒有少?」
「這東西家裡少說也有三五百個,根本就沒法知道少不少。」
湯醫生說,「這樣,我給你開個片子,立刻帶著孩子去拍個腹部平片,拍片的時候一定要把衣服脫光,排除衣服裡面有異物的可能,然後做一個腹部的超聲看看有沒有異常,做完檢查立即回來找我」。
此時醫生建議複查片子有三點原因:一是這種珠子很容易通過縫隙進入衣服內,當寶寶穿著衣服拍片的時候,是分不出來身上的還是肚子裡的,需要進一步確定磁力珠是否被孩子吞進肚子裡;二是需要拍片和原來的片子對比,看珠子的位置有沒有移動;三是拍片進一步看珠子中間有沒有間隙,進一步排除中間沒有有夾住腸管。幸運的是這個寶寶的母親是醫務人員,立即聽從醫生的建議迅速配合複查。
很快腹部X光片出來了,一個特別刺眼的金屬異物影嵌在寶寶的盆腔,和之前媽媽帶來的X光片比較位置幾乎沒有變化。
▲圖為一歲患兒X光片
(亮點為留存在盆腔內的「巴克球」)
湯鵬飛立即把片子發到了科室的討論群內,小兒外科副主任劉強立即趕來病區參與救治,決定先做造影,看看珠子是不是已經到了直腸,如果到了直腸,馬上就能排出來,說不定孩子就沒事了。
很快,造影結果出來了。
▲患兒造影圖
不幸的是磁珠根本就沒有到達直腸甚至是遠端結腸,而且三枚珠子之間還有一些間隙,醫生分析應該是隔著腸壁吸附在小腸的哪個部分了。
「現在怎麼辦?」孩子的媽媽問。
「怎麼辦?怎麼辦?」其實醫生已經反覆在心裡問過自己這個問題了。孩子症狀不是很重,是不是可以先保守觀察?還是立即馬上手術?
觀察的話,萬一穿孔了怎麼辦?
手術的話,萬一孩子可以排出來孩子這罪就白遭了。在舉棋不定的時候,超聲結果也出來了。
▲患兒超聲檢查報告
報告中赫然寫著:左腹部小腸增寬約19mm;下腹部局部腸管走形紊亂,呈「十字交叉」,腸壁厚約4mm,動態觀察未見明顯蠕動;腹腔積液。而且患兒媽媽說寶寶今早進行了一次灌腸治療,沒有任何大便排出。這些都提示患兒目前儘管沒有腸穿孔的證據但是腸梗阻已是不爭的事實。於是醫生決定立即進行手術探查治療。
劉強向孩子的媽媽交代了對目前病情和檢查結果的分析及進一步處理意見後,患兒媽媽儘管有諸多不舍但還是接受了專業醫生的意見,接受手術。
唯一的要求就是問醫生能不能實行微創手術,這當然是不現實的。因為腹腔內有可能有很嚴重的粘連才會導致明顯的梗阻,腹腔鏡手術風險大,再有一個最不切實際的就是腹腔鏡手術依靠器械不能在盤曲的腸管內觸及到隱藏其內的豆粒大小的異物。在積極做好術前準備的情況下,小兒外科的醫生為患兒進行了急診開腹手術。
術前手術醫師心裡都有擔心。因為這世界上最難做的手術是取異物和切闌尾,這世界上最好做的手術也是取異物和切闌尾,有時候似大海撈針,有時候卻是信手拈來。萬一打開肚子找不到珠子怎麼辦?萬一只找到一個怎麼辦?只找到兩個怎麼辦?會不會腸道好多穿孔?
磁珠,最基本的屬性,就是可以互相吸附。兒童的小腸大概有2.5米,盤曲著,先吞進去的磁珠難免會和後吞進去的磁珠在腸腔的迷宮裡來個「隔空握手」——隔著腸子吸在一起,時間一長必然導致受擠壓的腸管缺血壞死出現穿孔;多枚磁珠吞服就可造成多處穿孔可以用「四通八達」來形容,術中一旦漏診,那術後孩子的消化道依然是穿孔的,大量的消化液、細菌甚至糞便進入孩子的肚子,孩子可能會出現致命的感染休克甚至死亡。
用一位小兒外科大咖的話說:大家都被多個磁性的異物整怕了!
然而這一次誤入寶寶體內的巴克球給寶寶帶來的傷害卻是另一個意想不到的後果。小兒外科醫生打開腹腔,顯露腸管,一看腸管的樣子:怎麼形成內疝了?怎麼形成索帶了?為什麼?
▲圖為患兒術中
醫生將疝入的腸管送回原來的位置,進一步看粘連索帶的性質和形狀。分析寶寶其實已經吃了磁力珠好久時間(時間遠遠大於2天,因為寶寶們年齡小,對疼痛不敏感,同時也不會表達,很多時候腹痛症狀就這樣被掩蓋了),磁珠互相吸引,壓迫腸管,造成腸管穿孔。穿孔後磁珠又互相吸引,腸管又沿著磁珠的方向逐步生長,形成了粘連的索帶。
粘連索帶形成後,腸管像上圖一樣,鑽入粘連索帶內形成內疝。這也印證了在術前腹部超聲檢查結果中提到「十字交叉」徵,這正是腹內疝在B超下最典型的表現。形成內疝後,如不緊急手術復位,結果就是疝入腸管的大段壞死。真的慶幸沒有猶豫立即實施手術,否則給患兒造成的傷害可能是致命的。
▲圖為患兒術中
醫生將索帶兩段切除,將磁力珠「巴克球」取出,又分別修補了兩處穿孔的腸管,順利結束手術。患者術後恢復情況良好,手術非常成功。
▲圖片粉、綠、黃色球狀物為磁珠「巴克球」
通過這個病例,希望給廣大家長提個醒,尤其是家有二寶的父母,千萬千萬要盡好看護責任,不要讓大寶玩剩下的「巴克球」成為二寶體內興風作浪的「魔丸」,更不要讓此類的悲劇再次上演。
⚡
提醒家長們
珍愛寶寶的身體
遠離「磁珠」類玩具
當你把「巴克球」交給孩子的時候
就如同給了他一把手槍——要麼傷己,要麼傷人!
供稿 / 小兒外科
編輯 / 張 娜
責任編輯 / 書 雅
投稿郵箱 / tyqsun@126.com
行風監督 / 0631-5271207
如需轉載,請後臺留言獲授權
悲劇!男子跑步時猝死!猝死前這6個信號您必須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