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信芳:用全身心演戲的藝術家

2021-02-07 梨園雜志

 更多精彩 點擊上方藍字"梨園雜志"↑免費訂閱

 

 最近連續看了幾次周信芳先生演劇生活六十年的紀念演出,每次看完回家,都興奮得不能入睡。他在開幕式時演出的是一出《打漁殺家》,這個戲真不知道看過多少演員、多少劇種演過多少次,真可以說是看疲了。但這次看他的演出,卻忍不住在好幾處地方抑制不住感情,甚至淚水都在眼眶中轉動起來。


 我年輕時就看周信芳先生的戲,看後總是感到心弦震動不已。它似乎有一種力量,迫使你進入藝術情境,去關心、同情這些人物的命運,迫使你不能不受感動。這樣的力量到底從何而來呢?這些天,當我每次看完戲從劇場回家時,腦子裡就轉著這個問題。


梅蘭芳、周信芳之《打漁殺家》

 

 周先生是拿整個人在演戲。京劇的程式很嚴,但沒有束縛住他,他十分重視掌握角色,對人物肯作認真細緻的分析研究。所以,他演的人物,思想感情的發展,總是有層次、有嚴格的邏輯性,以致使你相信,事情只能是這樣不能再是那樣。


 《烏龍院》的宋江就是一例。他表現宋江與閻惜姣的衝突是有分寸的。如《鬧院》中宋江在門外的一段戲就很精彩,他被閻惜姣推出來之後,很氣憤,但又轉念自責,他雖留戀,但更不願意捲入這無聊的糾紛中去。從這段表演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這種氣惱,雖然在他生活中不佔重大的地位,事過之後,念念不忘的還是梁山好友們的安全。這是周先生對宋江理解得高的地方。


 《殺惜》一場表現宋江處處忍讓,委曲求全,一切為了要討還這封梁山捎來的信。殺人,是他事先沒有計劃的,所以殺了人之後,又很緊張、紊亂,這正表明他毫無思想準備,是被迫的。原來老本上有三更天宋江突起殺人之心的唱詞,現在改掉了,改得好,有助於塑造宋江這一英雄形象。可見,周先生的戲之所以感人至深,是由於他深刻地理解人物,他決不是只在某個地方找點「俏頭」來討好觀眾。


周信芳之《殺惜》


 有了深刻的體驗和認識,還不算完,他還有精緻的動作設計。如《下書》中掩護劉唐上酒樓的一連串動作,它們的表現力如此之強,又如此之美,立刻就把觀眾抓住,使他們緊張起來這些動作,都是經過精心設計、鄭重選擇、辛勤磨練的結果。周先生是「內」和「外」結合得最好的演員。只有把這兩者結合起來,才能達到現在這樣的境界:鮮明、確切、美。

 

 光講內外結合,並不因此就可以達到動人心弦的結果。從周先生動人的演出中,還可以體會到這樣一點:一個演員,要把觀眾的感情激動起來,就必須對角色有強烈的是非和熱烈的愛憎,並且,要把這種態度充分地、不故作矜持地滲透到創作活動中去。

 

 周先生對待角色的態度就是如此,他的創造是充滿了激情的,是愛憎分明的。對肖恩的反抗,他是同情、是讚美;對宋士傑的仗義行為,他是歌頌……他熱愛他所扮演的正面人物。這一點很重要。演員是作者,表演是藝術創作。所有藝術家不能無動於衷地創造藝術作品,演員也是這樣。演員心裡要是沒有正確的愛憎態度,就不能演出真正震動人心的好戲。以為只要擺出事實就會產生足以感人的形象,是不對的。同樣的宋江、宋士傑,也可以演出另一種精神面貌來,如強調宋江的爭風吃醋,強調宋士傑的世故圓滑,要是如此,那就不是在歌頌這些人,而是在觀眾面前奚落他們了。像這樣連演員都不尊重自己的角色,觀眾怎麼還能對人物感動呢?周先生不是這樣的,他所強調的,正是這些人物的英雄氣概和高貴品德,這不僅僅表現了他對人物的認識,也表達了他對人物的熱情歌頌。


周信芳之《四進士》

 

 周信芳先生的戲其所以演得那麼驚心動魄,他的合作者在創作態度上和他一致,有時也是重要因素之一。《烏龍院》這個戲最足以說明這一點。演閻惜姣的趙曉嵐在創作她的這個人物形象時,不只是真實地表演了她,而且也嚴峻地批判了她。她沒有像有些人所理解的那樣把閻惜姣刻畫成一個「被侮辱與損害的可憐女性」,而是鮮明地刻畫了一個為了自己不惜犧牲一切,毀壞一切的狠毒的典型。這裡透過真實的表演,我們看出了演員對於人物的強烈憎恨。正由於有了這樣的表演,《殺惜》一場才特別令人驚心動魄。

 

 總之,我以為周信芳先生演的戲,即令是十分常見的戲,都能激動觀眾的感情,是因為他不僅僅有深刻的體驗,有鮮明、確切的表現,更重要的,他還有對於人物的熱烈的愛憎。這種具有熱烈愛憎的可貴品質,是和他在舞臺生活以外的做人、處世的態度和他的思想品質分不開的。由於他的思想品質和一生行事是這樣的,作為一個藝術家,他的藝術觀也就自然而然地和他整個思想相一致。他決不是為藝術而藝術的。


 他在1928年的一篇文章中就寫著:「無論古典、浪漫和寫實的戲,都是人間意志的爭鬥,如能夠把劇中的意志來鼓動觀客,那才是戲的真價值。」(《周信芳戲劇散論》,第22頁)這個主張,他貫徹到了演出劇目的選擇上。他所演的戲,和時代的脈搏相呼應。比如袁世凱篡國時他演《宋教仁》、《王莽篡位》,五四運動時演《學拳打金剛》,抗戰時上演《文天祥》等等都是最明白的例子。


周信芳化妝

 

 信芳先生,不愧為當代的戲劇大師。獨樹一幟,形成流派有著鮮明的藝術風格。這是一種豪放的藝術風格。它貫穿在唱念、做、音樂伴奏、人物造型等各個方面。這種風格的形成,是和他的演出劇目、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分不開的,是和他的藝術師承、藝術素養分不開的,歸根到底,是和他對待現實、對待政治的態度分不開的。我們學習他,不能滿足於一招一式的學,而要從根本上學起。

 

 讓我祝信芳先生的藝術青春永駐!


(《文匯報》1962年1月3日)


- 歷史推薦 -


譚富英談戲及其他(上)

譚富英談戲及其他(下)

周信芳的「神龍見首不見尾」

姜椿芳:我和梅蘭芳、周信芳的交往

我與梅(蘭芳)、周(信芳)、黃(桂秋)

周信芳細說楊寶森:「救了一批調門不高的老生演員」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更多梨園舊事get√

投稿請戳菜單「關於投稿」一欄

相關焦點

  • 海上傳奇:周信芳
    《周信芳的舞臺藝術》(1961)之「坐樓殺惜」片段(周信芳飾宋江;趙曉嵐飾閻惜嬌)「七齡童」、「七靈童」、「麒麟童」都是周信芳大師的藝名。6歲學藝,7歲登臺,於是乎,周信芳的父親周慰堂就給兒子取藝名「七齡童」。「七齡童」演的第一齣戲,是《黃金臺》中的娃娃生田法章。
  • 周信芳與黃金大戲院的緣分,不僅僅在演戲,還有……
    1947年,藝友座談會改名為「伶界聯合會藝友聯誼會」,周信芳仍然是主要領導人之一,活動地點仍在黃金大戲院。後來,因周信芳在戲劇界人士《反內戰爭自由宣言》上簽了名,被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傳訊,黃金大戲院因此受到監視,藝友聯誼會只得被迫解散。在宣布藝友聯誼會解散的會上,周信芳大聲宣講,要大家牢牢記住這件事,並鼓勵會員們為爭取民主自由而鬥爭到底。
  • 劉連群:周信芳的「一字為師」
    編Saying:藝術的傳承和發展,端賴前輩大師肯將從藝心得傳授後學,也需後學有足夠的聰慧、虛心與勤奮。厲慧良先生是一代武生大家,藝術生涯起步於江南,早期的老師卻大多出自北京富連成科班,由此打下了「京朝派」的基礎,而後在江、浙和上海等地期間,又深受「南派」包括周信芳等名家的薰染,故而走的是「南北合」的路子,用他自己總結的話說是「南功北戲,藝不宗一」。他文武兼備,先習老生,變聲後以武生為主,博採眾長,精於創造,形成了個性鮮明的藝術風格,世稱「厲派」。
  • 周信芳之死
    藝術家的心機怎麼也高不過政治家的謀略。周信芳再「進步」,也依然要按照「藝術規律」辦事:他反對在現代京劇中給主要演員安排太多的大段唱腔;也反對整個上海京劇院停下所有的戲碼,只搞《智取威虎山》一出。可這些意見卻不符合「革命需要」,甚至就是文藝革命的絆腳石。  是絆腳石就要被踢開,災難開始降臨到周信芳頭上。
  • 京劇大師周信芳藝名趣談
    周信芳藝名麒麟童。麒麟是我國古代神話中的神獸,性情溫和,吉祥長命。傳說有麒麟出沒處,必是風調雨順。那麼,在周信芳的京劇之旅中,麒麟是否也一路關照著他呢?也就在這一年,著名做工老生小孟七到杭州演出,貼演《鐵蓮花》,想找一名娃娃生,後來聽人說春仙班有個「七靈童」很會演戲,就慕名尋來,見了周信芳,把戲一說,周信芳立即會意,把一個受伯母馬氏百般虐待的小生演得楚楚動人,並且在「雪地奔滑」一場中,還順溜地來了一個「吊毛」,博得滿堂彩,從此「七靈童」在杭嘉湖迅速走紅。
  • 【海上記憶】周信芳與黃金大戲院的緣分,不僅僅在演戲,還有……
    在這兩年中,周信芳有一半以上的時間是在上海黃金大戲院舞臺上度過的,其中演出的《明末遺恨》,曾給周信芳帶來「麻煩」。這是周信芳自編自演的一部歷史劇,以明王朝覆滅為背景,揭露封建官僚的腐敗。在抗日戰爭即將全面爆發的前夕,這部以國破家亡為題材的歷史劇,對於諷喻國民黨當局實行對日不抵抗主義,激發觀眾的民族意識,具有十分強烈的現實意義。
  • 從「四進士」談周信芳先生的舞臺藝術
    一般演員,念到「庵堂、寺院」時,往往用翻袖來結束這一段臺詞的節奏。而周信芳先生念到這個地方,則是用手直指,以全身的力量集中在手上,像閃電似的放射出去,同場演員,都怔了一下。動作的線拉得長,動作的點頓得重,是他突出的作風。說舞蹈動作每一個都要懸空,也不是周信芳先生所要遵守的規矩。他往往以短促緊迫的動作來傳達他詼諧的感情。
  • 周信芳:五個十二年
    少年周信芳從我七歲上臺演戲算起,那時正當辛亥革命前夜,國家在帝國主義侵略之下,在清廷的統治之下,蒙受著重重災難和恥辱,我在流浪中開始了演劇生活。那時當然還談不到什麼新思想,只是如飢如渴地向老先生們學傳統戲,但是在天津也看到過金月梅演的時事新戲,開始接觸到新的東西。
  • 周信芳的「神龍見首不見尾」
    吳石堅問周:「有人說你是『現實主義表演藝術家』,你以為如何?」他回答:「我不理解。」這樣的回答,頗令人驚詫,弄得我們倒是有點兒「不理解」了。吳石堅與周信芳所謂「同桌共事,一晃十年」(吳文中語),當是在上個世紀的50年代,到60年代,那是什麼時候?「現實主義」的徽號,在文藝界如日中天,誰能榮膺佩戴,不說是走紅時髦,至少是頂著了一把有相當係數的「安全傘」。
  • 劉連群:周信芳的兩個「不傳」
    程派名劇《鎖麟囊》,翁偶虹先生編劇用了40天左右,程硯秋先生研磨唱腔、身段達7個月之久,兩者僅從下的工夫長短相比,就可見效果的差異了。文本作為一劇之本固然重要,但好的內容還要有好的藝術形式表現,好詞還要有好腔,相得益彰,才能唱響、流傳。    具體到新的唱段創造,還有幾個關係值得重視和研究。一是傳統和創新的把握。
  • 京劇大師周信芳的生死戀歌
    那一天周信芳演出的戲是《鴻門宴》,扮演謀士張良,在第一眼看到周信芳時,裘麗琳便對他產生了好感,一見鍾情。從那一天起,她就與「麒」派戲結下了不解之緣。裘麗琳一直都是周信芳表演藝術的熱忱崇拜者,一直到她生命的終點。用周信芳小女兒周採茨女士的話來說,就是「超級粉絲,就是我看臺上這個人,我就非他不可」。在一次冬賑遊園義賣會上,他們正式認識了,不久以後,便相約在外面會面。
  • 周信芳身段何以如此「邊式」?
    周信芳《楚漢爭》之項羽馬連良演《清風亭》,從周梁橋拾子到清風亭殛子,始終腰背直立,不為生活真實拘束,看上去又自然又美觀。至於周信芳,則又另出機杼,第一階段拾子,張元秀花甲之年,上場時精神矍鑠,第二階段趕子,已屆古稀,兩腿略往下蹲,第三階段盼子,垂暮殘年,再往下蹲一點,人又矮了一截,但腰背仍是挺直的。
  • 周信芳的眼神
    周信芳、黃正勤《義責王魁》周信芳的眼神張之江周信芳的眼睛,很有戲,能夠隨心所欲地表現出喜怒哀樂等各種複雜情緒
  • 周信芳的書房(上)
    京劇藝術大師周信芳的故居在長樂路上,門牌是788號,這幢使用面積共五百多平方米的法國式洋房,是1945年他的妻子裘麗琳用自己的妝奩購置的,購下時屋內原有租戶,是葡萄牙駐滬總領事,到1946年夏季租客約滿遷出之後,周氏一家才得遷入新居。
  • 「周信芳只有一個,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更多精彩 點擊上方藍字"梨園雜志"↑免費訂閱  周信芳先生在很小的時候就先以「七齡童
  • 邀您走進——周信芳與「宋士傑」
    1926年日本學者波多野乾一,他曾在《京劇二百年之歷史》中為周信芳立傳。他這樣描寫周信芳:工架最佳,南北少見,嗓音甚沙,然上海人尤喜聽其沙音者。周信芳從一名天蟾舞臺的臺柱演員,一躍成為麒派京劇的締造者,最終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後期的上海天蟾舞臺宣告了麒派京劇的誕生。      1961年12月,中央文化部和中國戲劇家協會,在北京首都劇場聯合舉辦了周信芳演劇生活六十年紀念大會。
  • 「麒派」京劇大師周信芳留下的不僅是藝術,子女都是精英
    1975年3月8日,周信芳逝世,享年80歲。周信芳是我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麒派」藝術創始人,藝名麒麟童。 周信芳的基本功精湛,他聲音寬響,沙而不嘶,晚年轉具蒼醇之音色,拔高時反覺圓潤,低音更見出渾厚特色。他的唱以蒼涼遒勁為特色,樸而不直,頓挫有力,往往有極富曲折跌宕之處,尤其注意抒發人物感情,高撥子、漢調等唱腔有獨特的韻味。
  • 哀梨室劇談:「上海生角,最糟者亦有二人,其一為周信芳」(1920年)
    生角不唱旦角腔,梨園之定例也,餘偶至共舞臺,見呂演《黑驢吿狀》、《戲迷傳》、《目蓮救母》等戲,輒不禁為之肉麻,夫演戲所以悅人耳目,今若此,直令座客難受矣!智儂嗓音之佳,不在劉鴻聲下,唱時發音咬字,行腔用調,亦多有獨到處,設再加以鍛鍊,實不難自成一家,近因摹仿孫菊仙,反掩其固有之長處,予甚惜之,然彼聰敏絕頂,學輒有成,設以智儂之留聲唱片,令孫菊仙聽之,固不能辨其為時為己也,智儂演上天台,能將「叫一聲,姚皇兄,姚子況,伴駕往,孤的愛卿,你那裡,休流淚,免悲傷,放寬心,大著膽,一步一步隨定了孤王」十一句聯續唱下,一句緊接一句,未句王字翻高,使一長腔,真有長江大河
  • 【京劇憶舊】我與梅蘭芳、周信芳、黃桂秋三位大師
    梅蘭芳、周信芳、黃桂秋這三位前輩早已謝世,可他們的舞臺形象和音容笑貌卻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拜師後,我首先學的是《春秋配》。 加入移風社後,周信芳和高百歲為我精心安排了三天打炮戲——《玉堂春》、《鴻鸞禧》、《春秋配》。周信芳飾藍袍和莫嵇,高百歲飾紅袍和金松,都甘當綠葉。 頭天登臺,我真有點怯。可我還未出場,就聽到一片喝彩聲。偷窺之下,原來是周、高扮演的陪審官在向巡按大人行禮,跪步整齊利落,灑脫漂亮。
  • 王熙春:我與梅蘭芳、周信芳、黃桂秋三位大師
    黃老師贈給我借穿的那件黃帔、一面化妝用的鏡子和一幅繪有海棠花及一雙蝴蝶的畫,從此我便成為黃門第一弟子。那是1936年仲夏。拜師後,我首先學的是《春秋配》。黃先生教戲一絲不苟,嚴肅認真,他對我說:「要唱好戲,必須會拼音、明四聲、辨尖團、懂轍口。」這就為我指明了演藝進步的方向。因為黃帔的緣故,還教了我三出穿黃帔的戲:《二進宮》、《武昭關》、《賀後罵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