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上午,農業農村部新聞辦公室舉行了新聞發布會,發布會的主題是「當前及元旦春節期間我國糧食和主要農產品市場形勢、生產形勢」,發布會邀請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司長唐珂和種植業管理司一級巡視員陳友權介紹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的提問。
糧食恢復性上漲,豬肉連續下跌,進口大豆增幅大
歲末年初,「米袋子」「菜籃子」市場形勢備受關注。從當前情況看,我國糧食和主要農產品供給總量充足、市場運行基本正常。其中,糧食價格在連續多年低迷後恢復性上漲,玉米價格前期漲幅較大,近期隨著上市量增加,價格有所企穩,稻穀、小麥價格小幅上漲後保持穩定;生豬產能持續恢復,豬肉價格連續3個月下跌,近期受需求拉動小幅反彈,禽肉禽蛋價格低位運行;蔬菜、水果價格季節性波動,基本符合常年規律,蔥、姜等個別小宗品種漲幅較大,但蔬菜供給總體有保障。據監測數據,11月份「全國『菜籃子』產品批發價格200指數」為120.08(2015年同期為100),比上月降2.5個點,同比略高0.37個點。
從後期走勢看,今年我國糧食生產再獲豐收,稻穀、小麥庫存保持歷史高位。生豬產能恢復勢頭良好,畜禽及果蔬生產穩定。明年國內農產品市場有望繼續保持穩定,特別是元旦春節期間,「米袋子」「菜籃子」重點品種供給總量充足、品種豐富,城鄉居民碗裡不會缺糧缺油,也不會缺肉少菜。在節日消費拉動和生產流通成本增加支撐下,預計農產品總體價格將呈季節性波動上漲走勢,但大幅上漲可能性不大,需要持續關注後期低溫雨雪天氣、疫情對農產品產銷的影響。
從國際情況看,前幾年全球糧食價格持續弱勢運行,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集中暴發影響,以及部分國家因天氣、蟲害等問題導致糧食減產,國際糧價總體波動上漲,11月份聯合國糧農組織食品價格指數已連續上漲6個月,達到2014年12月以來最高水平。但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2020/2021年度全球糧食供需總體上還是寬裕的(全球穀物產量27.6億噸,消費量27.4億噸,均增長2%左右),並不支撐糧食價格長期大漲,考慮到疫情、災情發展還不明朗,短期國際市場仍可能出現較大波動。
需要說明的是,我國始終堅持「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戰略,從國際市場上進口大米、小麥、玉米三大主糧的數量不大,主要是用於品種和年度間餘缺調劑,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相互影響有限。近年來我國進口量最大的農產品是大豆,據海關數據,今年1—11月累計進口大豆9280萬噸,同比增加17.5%,既有效保障了國內蛋白飼料和食用植物油需求,也為國際主要大豆出口國提供了最為廣闊的市場。
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毫不放鬆抓好糧食和生豬生產,與有關部門一起,做好農產品市場調控,落實好「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切實保障好城鄉居民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給,為「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提供有力支撐。
傳統消費旺季來臨,「米袋子」量足價穩
「米袋子」穩不穩,主要看稻穀、小麥兩個口糧品種的生產供給足不足。由於稻穀、小麥連續多年豐產、庫存充裕,近年來我國糧價持續低位運行,今年受疫情、災情及資本炒作等影響,部分品種價格呈階段性恢復上漲走勢,但總體仍保持基本穩定。分品種看,稻米市場「秈強粳弱」。隨著秋糧豐收上市,稻穀糧源供給充足,南方的秈稻、秈米價格穩中偏強,北方的梗稻、梗米相對偏弱。11月份,晚秈稻收購均價是1.35元/斤,環比漲1.5%,梗稻1.39元/斤,環比跌0.7%,晚秈米批發均價2.10元/斤,環比持平,粳米2.10元/斤,環比跌0.5%。小麥價格小幅上漲後企穩。今年夏收小麥上市後,價格在玉米價格上漲帶動下上行,近期隨著競拍政策性糧源到貨,市場供給充裕,普麥價格保持穩定,優麥有所走強。11月份,鄭州糧食批發市場普麥1.23元/斤,環比持平,優麥1.46元/斤,環比漲4.5%。總體上,今年我國小麥、稻穀產量均穩中有增,庫存依然處於歷史高位,預計後期口糧價格以穩為主。
「菜籃子」持續改善,肉價穩中有降
「菜籃子」是與民生息息相關的。今年秋冬季以來,隨著市場供給持續改善,豬價連續3個月回落,蔬菜生產保持穩定,價格季節性回落,「菜籃子」產品供給形勢總體上好於去年同期的,價格穩中有跌。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11月份CPI環比下降0.6%,主要是肉、蛋、菜等食品價格下跌帶動的。從元旦春節市場形勢看,主要「菜籃子」品種產能和供給有保障,如果不發生大範圍低溫雨雪等災害天氣,預計價格大幅波動上漲的可能性不大。分品種看,豬肉價格小幅上漲後有望趨穩。11月份,能繁母豬存欄同比已連續6個月增長,生豬存欄同比已連續5個月增長,預計元旦春節期間豬肉供應量比上年同期明顯增加,豬肉價格在春節前受需求拉動可能小幅上漲,春節後將企穩回落。家禽存欄產能處於歷年較高水平,禽肉、禽蛋市場供給有保障,價格不會出現明顯上漲,且仍然低於去年同期水平。肉牛、肉羊三季度末存欄環比均有所增加,年末出欄也將持續增加,但進口受疫情影響不確定性較大,受元旦、春節消費旺季影響,牛羊肉價格穩中有漲。水產養殖產品上市加快,預計水產品價格穩中偏弱。今年蔬菜種植戶生產積極性高,冬春蔬菜整體供給能力穩中有升,菜價將按常年規律運行。水果總體豐產,市場供給充足,價格受需求拉動將繼續季節性小幅上漲。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採取針對性措施,做好節日期間重要農產品生產供應工作,防止因突發疫情或災難性天氣導致的產銷銜接不暢問題,切實保障城鄉居民「菜籃子」產品需求。
玉米價格漲幅較大,未來持續走高概率低
玉米是今年社會關注度最高的糧食品種,也是三大主糧中產業鏈最長、用途最廣的品種。今年糧食價格上漲主要是玉米價格上漲帶動的。今年春節後,玉米價格開始恢復性上漲,5月底國家臨儲玉米競價銷售高成交、高溢價,玉米價格繼續攀升,9月份新糧上市後小幅回落,之後再次上漲。11月份,玉米主產區批發均價1.2元/斤,環比漲3.4%,同比漲29.7%,比年初漲了31.8%。當前價格水平雖然創6年來新高,但仍低於2014年9月份的歷史最高價。推動今年玉米價格持續上漲的因素主要為以下幾個:
一是生豬產能持續恢復,下遊玉米飼料加工需求向好,玉米消費明顯增加;二是玉米當年產需存在缺口,市場看漲預期增強,資本炒作和貿易商囤糧情況加劇;三是東北部分地區玉米因颱風倒伏,收穫成本增加近0.2元/斤,颱風對玉米產量影響不大,主要是增加了收穫成本,推高了農民對售糧價格的預期。
11月中下旬以來,隨著玉米上市量增加,價格有所鬆動,呈逐步企穩態勢(目前東北玉米標準乾糧收購價1.13—1.19元/斤,華北玉米收購價1.25—1.30元/斤,同比均高0.3元/斤左右,較前期略有回落)。據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監測數據,截至11月30日,黑龍江、山東等11個主產區累計收購玉米3446萬噸。從收購進度可以看出,當前玉米市場購銷兩旺,只要市場價格合適,農民售糧進度就會加快,市場糧源不緊張。今年玉米仍是豐收年,價格適當上漲後農民種糧收益增加,預計明年種植積極性將有所提高,立足國內保障玉米基本自給是有堅實基礎的,玉米價格持續大幅上漲的可能性不大。
確保明年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17.5億畝以上
今年糧食生產形勢比較好,全年糧食種植面積達17.52億畝,比上年增加1056萬畝,扭轉了連續4年下滑的勢頭,總產量達到13390億斤,比上年增加113億斤,連續6年保持在13000億斤以上。三季糧食均增產,夏糧、早稻、秋糧分別增產24.2億斤、20.6億斤、67.6億斤。四大作物「三增一平」。稻穀、小麥、大豆分別增產45億斤、13億斤和30億斤,玉米產量持平略減,但仍處於歷史較高水平。糧食連年豐收,今年又高位增產,供需總量基本平衡。我國糧食人均佔有量達到了480公斤,高於人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稻穀、小麥兩大口糧產需平衡有餘,庫存充裕,儘管玉米產量持平略減,但加上各方面的庫存,供需也基本平衡。所以「口糧絕對安全,穀物基本自給」有保障。2021年是建黨100周年、「十四五」開局之年,奪取糧食豐收具有特殊重要意義。農業農村部將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把抓好糧食生產作為重大的政治任務擺在首要位置,工作再加力、手段再加強、措施再抓實,確保明年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17.5億畝以上,同時優化種植結構,增加偏緊的農產品供給,著力提高單產,確保糧食總產量保持在13000億斤以上,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的端在自己的手中。
大豆進口量將突破1億噸,飼料糧供給無憂
目前,我國居民對肉蛋奶的需求增加,而隨著生豬產能恢復,對於飼料糧的需求也持續增加,但我國大豆對進口的依賴度較高,未來飼料糧的保供給問題會如何解決呢?
從進口大豆和國產大豆兩個方面看,進口大豆主要用於榨油,滿足食用植物油和豆粕飼料的需求。今年1—11月我國累計進口大豆9280萬噸,全年很可能突破1億噸,豆油、豆粕供給有保障。下半年以來,由於美國大豆主產區遭遇不利天氣,產量及庫存預期下調,國際大豆價格持續上漲,帶動我國進口大豆成本上升。11月份,山東地區進口大豆到岸稅後價1.91元元/斤,連續6個月環比上漲,同比高17%。當前全球大豆產需略偏緊,後期價格主要看南美主產區天氣,預計仍將高位運行。國產大豆以食用為主,市場運行相對獨立。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我國大豆產量392億斤,比上年增加30億斤,增長8.3%,繼續恢復性增長。受食用需求拉動,今年以來貿易商和加工企業入市收購積極性高,國產大豆價格持續向好。進口大豆榨油後的豆粕主要用作飼料,飼料缺口可以通過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資源調劑來解決,包括玉米及大麥、高粱、玉米酒糟粕等玉米替代品進口,多措並舉,飼料糧供給基本無憂。
(文章來源:期貨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