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周歲殺人也可承擔刑事責任: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三元模式的形成與適用

2020-12-23 最高人民檢察院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陳志軍

刑事責任能力由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兩種具體的心理能力組成。在心理學上,辨認能力稱為認知能力,控制能力稱為意志能力。年齡是影響人的刑事責任能力的重要因素。在正常情況下,人的認知能力和意志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成熟。各國基於文化、氣候、青少年整體生長發育情況等因素確定其最低刑事責任年齡。考察世界各國和地區在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問題上的規定,存在一元模式、二元模式和三元模式三種立法例。即將通過的《刑法修正案(十一)》是我國刑法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制度的重要變化,首創三元模式。在此,對三種立法例的優劣以及嶄新的三元模式的司法適用問題進行探討。

三種立法例的優缺點比較

(一)一元模式。在採用這一立法模式的國家和地區的刑法中,不考慮人們對不同類型犯罪的認識和控制能力的差異性,只規定一個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例如《加拿大刑事法典》第13條將12歲規定為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德國刑法典》第19條將14歲規定為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日本刑法典》第41條將14歲規定為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一元模式的優點在於,採取一刀切的做法,避免了多元模式所存在的爭議,有利於司法的簡便。其不足主要在於,忽視了人們對於不同類型的犯罪行為的認識和控制能力的差異性。

(二)二元模式。採用這一立法模式的國家和地區的刑法中,基於區別對待政策,設置兩個不同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標準。具體又分為因罪而異二元模式和因人而異二元模式兩種。第一,因罪而異二元模式。有的國家考慮到人們對少數具有明顯的反社會性的嚴重犯罪可能在較小的年齡就具有了認識和控制能力,因而有差別地規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即根據犯罪類型的不同而設置不同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簡而言之,在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刑法中,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是「因罪而異」。如《俄羅斯聯邦刑法典》第20條第1款規定,16歲是大多數犯罪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該條第2款規定殺人、故意嚴重損害他人健康、故意中等嚴重損害他人健康、綁架等20種具體犯罪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是14周歲。中國1997年刑法典第17條也採取因罪而異的二元模式,16周歲是大多數犯罪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14周歲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姦、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八種嚴重犯罪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第二,因人而異二元模式。有的國家和地區考慮到未成年人在認識和控制能力上所表現出的極大的個體差異性,不在立法上限定相對刑事責任年齡階段應負刑事責任的犯罪種類,而將這一問題放在具體案件的刑事訴訟過程中去具體認定,即根據被告人認識和控制能力的差異來確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簡而言之,在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刑法中,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是「因人而異」。不少英美法系國家和地區就採取這種因人而異的二元模式。例如在英國,14歲是對一般人適用的通常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10歲是辨認能力超常的少數人適用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即對於10歲以上(含10歲)不滿14歲的兒童,原則上推定其沒有責任能力,但如果控方能證明其「在實施不法行為時有犯罪的明知」,即能證明被告人了解其行為在法律上是錯誤的,或者至少了解這一行為在道德上是錯誤的,就可以否定未成年這一辯護理由的成立而認定其應當承擔刑事責任。二元模式的優點主要在於,充分考慮到未成年人認識能力和控制能力的發展漸進性和個體差異性,而規定高低不同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其不足主要在於,因為採用二元模式就會出現相對刑事責任年齡階段這一概念,一旦這一年齡階段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範圍不明確,就會滋生爭議導致出入罪標準不統一,從而有悖罪刑法定原則的要求。與一元模式正好相反,二元模式的特徵是強調特殊性而忽視普遍性。

(三)三元模式。《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擬在1997年刑法典第17條第2款之後增加一款「已滿十二周歲不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這一修正將首創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三元模式。從此我國存在三個不同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16周歲是絕大多數犯罪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14周歲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姦、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八種嚴重犯罪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12周歲是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並且情節惡劣的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三元模式的優點是基於我國未成年人發育成熟時間隨著生活水平、教育水平的提高整體有所提前但各地區不平衡、個體不平衡仍然存在的現狀,進一步地考慮未成年人認識能力和控制能力發育的個體差異性。缺點是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標準設置過多,不同標準之間的適用範圍界限更難以準確把握,相關個案認定的複雜性大為提升。

三元模式的司法適用疑難問題

如前所述,《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增加了關於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的新規定,在這一規定將來的司法適用中,應當注意以下問題:

(一)「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不應包括擬制規定的情形

除了刑法第232條規定的故意殺人罪、第234條規定的故意傷害罪之外,我國刑法還在其他犯罪中有轉化型故意殺人罪、轉化型故意傷害罪的規定,即行為人實施某一犯罪之時,如果又出現了使用暴力致人傷殘、死亡或者致人重傷、死亡的情形,就不再以該罪定罪,而依照故意傷害罪或者故意殺人罪定罪處刑。這種情形具體包括「四個條文,五個罪名」:刑法第238條第2款(非法拘禁使用暴力致人傷殘、死亡)、第247條(刑訊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證人證言致人傷殘、死亡)、第248條第1款(虐待被監管人致人傷殘、死亡)和第292條第2款(聚眾鬥毆致人重傷、死亡)。存在疑問的是,上述轉化型故意殺人罪、轉化型故意傷害罪是否都包含在可以適用12周歲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標準的範圍內?刑法理論上對上述轉化型犯罪是注意規定還是擬制規定存在爭議,有論者甚至有不少判例都主張其中存在擬制規定。例如有人認為,非法拘禁使用暴力、刑訊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證人證言、虐待被監管人,只要發生了致人傷殘、死亡後果,無論主觀上是故意還是過失,都應當轉化為故意傷害罪或者故意殺人罪,以體現對這些犯罪從嚴懲治的立法精神。筆者認為,上述規定既有注意規定的情形,也包括部分擬制規定的情形。因而,轉化型故意殺人罪或者轉化型故意傷害罪,不應一律適用新增的刑法第17條第3款的規定,應當具體考量行為人對傷殘、死亡結果的主觀罪過,僅限於符合刑法第232條和第234條規定的故意殺人罪或者故意傷害罪構成要件的屬於注意規定的情形,將擬制規定的情形排除在外。

(二)不能排除故意殺人未遂的適用可能性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認為「故意殺人未致人死亡」就一律不能適用12周歲這一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新增的刑法第17條第3款「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表述可以分解為行為和結果兩個部分,行為是故意殺人或者故意傷害,結果是「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行為和結果的組合形式並非只有「故意殺人致人死亡」和「故意傷害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兩種,還有「故意殺人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和「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另外兩種。「故意殺人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是司法實踐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情形,雖然故意殺人未遂,但行為人以特別殘忍手段已經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仍然可以適用12周歲這一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否則會出現「故意傷害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和「故意殺人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兩種情形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倒掛的不合理局面。

(三)情節惡劣的合理認定

筆者認為,「情節惡劣」的認定仍然應當堅持綜合考量原則,既考慮行為的社會危害性,也考慮行為人的人身危險性(尤其是其是否此前曾經實施過類似行為);既考慮行為中的情節,也考慮行為前和行為後的情節。具體而言,應當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是否起主要作用。在共同犯罪的情況下,要注意分析行為人是否在其中起主要作用,將從犯、脅從犯認定為情節惡劣,應當從嚴掌握。第二,被害人的人數。第三,行為的手段。是否屬於特別殘忍手段,可能既需要在客觀方面進行單獨評價,在進行情節是否惡劣的綜合評價時仍然需要考量。手段特別殘忍是行為人人身危險性的重要表徵。第四,是否存在其他從重或者從寬情節。對於惡習不改,尤其是曾經有過類似行為被公安機關介入處置過的行為人,應當考慮認定為情節惡劣。對於有自首、立功、被害人承諾、被害人原諒等其他從寬情節的,則應當從嚴掌握認定標準。

(四)程序法問題

在新增的刑法第17條第3款的適用中,還會存在以下程序法上的疑難問題:第一,是否允許辯護律師介入最高人民檢察院的核准追訴程序,以確保核准程序的準確性和公正性。第二,是否允許辯護方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對該案是否屬於「情節嚴重」以及其他作為核准追訴決定基礎的關鍵事實提出質疑和挑戰。(檢察日報)

相關焦點

  • 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擬降至12周歲?聽聽雲南法學專家怎麼說
    其中,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審稿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擬在特定情形下,經特別程序,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作個別下調。草案規定,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情節惡劣的,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應當負刑事責任。
  • 人大代表建議: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應降至12周歲,你怎麼看?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機場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譚平川提出,建議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將現行刑法中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從十四周歲降低到十二周歲,將完全負刑事責任的年齡從十六周歲調整為十四周歲,以更好地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 譚平川代表:最低和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應降至十二、十四周歲
    澎湃新聞5月21日從重慶機場集團了解到,經履職調研後,全國人大代表,重慶機場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譚平川提出,建議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將現行刑法中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從十四周歲降低到十二周歲,將完全負刑事責任的年齡從十六周歲調整為十四周歲,以更好地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同時,譚平川還建議加快推進個人信息保護立法。
  • 今日起刑事責任年齡降至12周歲,哪些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如何追究?
    《刑法修改案(十一)》今日起正式實施,其中對刑事責任年齡作了調整,規定已滿12周歲的未成年人,犯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
  • 域外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制度
    許多國家都制定了未成年人保護法,但應明確的是,未成年人保護法不是「熊孩子」的護身符,未成年人的行為,只要情節嚴重,達到違法犯罪程度,就應該承擔一定的後果。當然,確認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年齡,通常要考慮他們的心智和能力的成熟程度,各國一般通過立法來作出規定。本版特刊登相關文章。敬請關注。
  • 個別下調刑事責任年齡 彰顯立法理性
    周勇 張婧 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次審議稿規定,已滿十二周歲未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死亡,情節惡劣的,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應當負刑事責任。近幾年來,未成年人犯罪逐漸傾向於惡性化、低齡化,尤其是有關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人的惡性犯罪案件屢屢出現於輿論焦點,社會影響較大。
  • 我國擬調整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未成年也不能無法無天
    保護未成年人不代表放縱未成年人犯罪。我國的刑事法律追求懲罰和教育兩個基本目標。對於未成年人來說肯定是要以教育、感化和挽救為主,但是對於嚴重犯罪來說一定的懲罰手段也是必要的。因此針對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相關規定應根據當前社會現狀予以更新調整,包括刑事犯罪年齡、情節嚴重程度,主觀惡性等。 根據我國目前對於未成年人犯罪最低刑事責任年齡的定義和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 別誤讀調整刑事責任年齡
    來源:南方日報近日,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其中「已滿12周歲未滿14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情節惡劣的,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應當負刑事責任」一條引發輿論強烈反響,很多網友點讚之餘不忘提一句,「早就該改了
  • 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該不該降低
    根據目前的一些司法實踐數據,未成年人罪犯中94%的行為人的行為會得到矯治,只有6%成為累犯,這部分累犯將會犯下所在社區和國家50%以上的強姦、殺人、搶劫等重罪案件。從這一點看,刑事司法系統也應採取相應不同措施。北京師範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教授吳宗憲認為,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目前沒有嚴謹的科學調查的支持,也違背刑法謙抑原則。如果還有其他法律和非法律的措施可以適用,就不應考慮適用刑罰手段。
  • 我國刑法規定的完全刑事責任年齡是多大?
    我國刑法第17條第3款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6周歲的人為完全責任年齡。刑事責任年齡,是刑法規定的,行為人承擔刑事所必須達到的年齡。人的年齡與刑事責任能力有非常緊密的關係,人的辨認和控制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智力和知識的發展而逐步發育成熟的。
  • 過失致人受傷或死亡,是否承擔刑事責任?及需承擔的民事賠償責任
    過失致人受傷是否承擔刑事責任呢?很多人認為過失致人受到傷害,是不用承擔刑事責任的,因為雖然過失致人受傷,自己的行為和結果有著因果關係,但是由於沒有主觀故意,所以不能追究刑事責任,究竟是這樣嗎?要區分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致他人受傷,傷害程度輕傷及以下這裡的「輕傷」指的是什麼呢?
  • 人大代表提議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責任年齡下調至12歲,民眾大力支持
    未滿14周歲未成年人實施的惡性案件是否應追究刑事責任的問題,在近年來多起典型的未成年人殺人案件中,引起了社會關注。如湖南13歲羅姓男孩錘殺父母案、12歲男孩弒母案等。在四川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上,四川省人大代表、省法院特約監督員、四川瀛領禾石律師事務所主任曾文忠認為,對未滿14周歲未成年人惡性犯罪是否該追究刑責,實質是我國現行刑事責任年齡下限應否下調及下調多少的問題。他認為應當下調至12周歲。曾文忠談到,按我國現行《刑法》第十七條規定,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 瀛和說法 | 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符合時代發展需要
    刑事責任年齡是指法律規定行為人對自己的犯罪行為負刑事責任必須達到的年齡。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要負刑事責任就必須具備相應的刑事責任能力,即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認識、控制和支配的能力。筆者認為,行為人對自己的犯罪行為是否要承擔刑事責任,要根據其對所實施的行為是否具備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
  • 什麼是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
    在我國民法中,有關於公民年齡的規定。新頒布的民法總則規定:在我國,年齡滿8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這是什麼意思呢?不滿8周歲的人,法律上又是什麼意思呢?年滿16周歲以上的人,法律上又是怎麼規定的呢?我國刑法中,有14周歲以下的人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這又是什麼意思?
  • 未成年人不負刑事責任就可隨意犯罪?這是誤解,尚需承擔很大責任
    一、 未成年人不負刑事責任的法律規定: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不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對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姦、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等,需負刑事責任;已滿16周歲的,對任何犯罪均應依法負責任
  • 9歲女童校內遭跆拳道館未滿16周歲男子猥褻——不追究刑事責任
    據中國普法網消息,遼寧趙女士在網上爆料,自己9歲的女兒妞妞(化名)在學校內遭到跆拳道老師劉某猥褻,報案後,公安機關告知,劉某未滿16周歲無法追究責任。圖片與本案無關這個結果的確沒毛病,根據《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姦、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
  • 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保護了未成年人丨長江評論
    修正案對刑事責任年齡相關規定作出調整,規定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此前,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無需承擔刑事責任。應該承認,「14歲」這一沿襲多年的年齡標準,需要因應現實狀況而做出調整。
  • 12至14周歲未成年人也將承擔刑事責任。刑法修正案(十一)來了→
    12至14周歲未成年人也將承擔刑事責任。刑法修正案(十一)來了→ 2020-12-27 15: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法治時評|未滿14周歲男孩殺害母親,該不該追究刑事責任?
    然而,面對如此嚴重的未成年人殺人犯罪,特別是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我國的現行法律卻無能為力,無法追究他們的刑事責任,不得不讓他們逍遙法外。這是因為:我國《刑法》第十七條【刑事責任年齡】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 追究低齡未成年人刑事責任芻議
    其第二款規定:「已滿十二周歲不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之所以增加這一款,筆者的理解是:低齡未成年人犯罪的被害人絕大多數是他們的同齡人甚至年齡更小的人,要用這一規定來保護廣大未成年人或其他容易受到其侵害的人,同時預防極少數頑劣的低齡未成年人實施極其嚴重的罪行,以體現對他們的嚴管厚愛。關於這款規定的理解與適用,有以下幾個問題值得討論:一是這裡的「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是指罪名還是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