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起刑事責任年齡降至12周歲,哪些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如何追究?

2021-03-03 法律印象

《刑法修改案(十一)》今日起正式實施,其中對刑事責任年齡作了調整,規定已滿12周歲的未成年人,犯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將最低刑事責任年齡由14周歲降至12周年的修改背景,是因為近幾年在我國發生了多起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殺害他人的惡性案件,有的犯罪情節還特別嚴重。例如,四川省眉山公安局東坡分局發布警情通報稱:2020年2月25日0時許,東坡公安接劉某某報警稱,自己將母親卓某殺害於家中。經查,2月24日晚,劉某某(男,13歲)因家庭瑣事與母親卓某(女, 36歲)發生爭吵後將其殺害。

更有甚者,僅有12歲的未成年人,殺人的對象和手段更加殘忍和無情,連自己的親生母親也不放過。據搜狐網報導,2018年11月,湖南沅江一名12歲的六年級男童吳某康,連砍母親20多刀,致其親生母親身亡。

其實,12歲至14歲犯殺人罪的未成年人不止以上兩例,而犯故意傷害致人輕傷、搶劫、盜竊、尋釁滋事等罪的未成年人難以統計。

因此,對未成年人犯罪,尤其是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死亡、重傷的惡性犯罪,引起了廣大公民和法律界人士的關注,要求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責任年齡的呼聲越來越高,終於在2020年12月26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刑法修正案(十一)》,該修正案對現行刑法中的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由14周歲下調至12周歲。

但是,根據《刑法修正案(十一)》規定,對追究已滿12周歲、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作出了嚴格的限制,其目的就是為了貫徹對未成年人「教育為主,懲治為輔」的司法政策和教育方針。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和律師在司法實踐中,應當引起注意。現分別說明如下:

第一,涉案罪名的限制。追究年滿12周歲、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僅限於犯故意殺人罪和故意傷害罪兩個罪名;而犯其它罪名的犯罪,仍然不能追究其刑事責任。

第二,犯罪結果的限制。並非只要犯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就應當追究其刑事責任;而是要求犯以上兩種罪的後果,必須符合以下情況之一:一是致人死亡;二是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也就是說,既要致人重傷,又要造成嚴重殘疾。如果僅是重傷,而通過治療,完全康復了,沒有造成嚴重殘疾,也不能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上報核准的規定。即使達到了上述死亡、傷害的嚴重後果,還不能追究其刑事責任,而要達到「情節惡劣」,並報請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如果最高人民檢察院不核准,也不能追究其刑事責任。這就好比死刑覆核程序一樣,需要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才能對被告人執行死刑。

綜上所述,只有同時符合以上三個條件,才能追究年滿12周歲、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

當然,根據《刑法》規定,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強姦、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仍然應當負刑事責任。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

法律印象長按二維碼關注

相關焦點

  • 未成年人犯罪也將追究其刑事責任!
    尤其是對於未成年人這個群體,無論是在保護未成年人方面,還是針對於未成年人犯罪方面,法律體系都在不斷改進。12月2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立法規劃室主任嶽仲明表示,在即將舉行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中,對於低齡未成年人犯罪問題,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根據有關方面意見修改完善了有關未成年人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及相關規定。
  • 追究低齡未成年人刑事責任芻議
    其第二款規定:「已滿十二周歲不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如果認為低齡未成年人只有實施故意殺人罪或者故意傷害罪才能追究刑事責任,實施其他犯罪行為就不能追究刑事責任,那就不能對本案這幾名低齡未成年人定罪處罰,而這樣解釋顯然不合立法本意。進一步說,如果低齡未成年人為勒索錢財綁架年齡更小的未成年人並致其死亡的,或者強姦未成年人並致其死亡的,依法都只能定綁架罪、強姦罪而不能定故意殺人罪。不能因此而認為低齡未成年人實施此類行為不受處罰。
  • 法律規定:出現下列8種情形,不追究刑事責任
    一、《刑法》規定不負刑事責任的情形1.未滿14周歲的人犯罪不負刑事責任《刑法》第十七條規定了刑事責任年齡: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姦、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 法治時評|未滿14周歲男孩殺害母親,該不該追究刑事責任?
    然而,面對如此嚴重的未成年人殺人犯罪,特別是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我國的現行法律卻無能為力,無法追究他們的刑事責任,不得不讓他們逍遙法外。這是因為:我國《刑法》第十七條【刑事責任年齡】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 刑法修正案草案擬修改,低齡未成年人犯罪未致死也可追究刑事責任
    刑法修正案草案擬修改,低齡未成年人犯罪未致死也可追究刑事責任 2020-12-23 12: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9歲女童校內遭跆拳道館未滿16周歲男子猥褻——不追究刑事責任
    據中國普法網消息,遼寧趙女士在網上爆料,自己9歲的女兒妞妞(化名)在學校內遭到跆拳道老師劉某猥褻,報案後,公安機關告知,劉某未滿16周歲無法追究責任。圖片與本案無關這個結果的確沒毛病,根據《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姦、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
  • 人大代表提議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責任年齡下調至12歲,民眾大力支持
    未滿14周歲未成年人實施的惡性案件是否應追究刑事責任的問題,在近年來多起典型的未成年人殺人案件中,引起了社會關注。如湖南13歲羅姓男孩錘殺父母案、12歲男孩弒母案等。在四川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上,四川省人大代表、省法院特約監督員、四川瀛領禾石律師事務所主任曾文忠認為,對未滿14周歲未成年人惡性犯罪是否該追究刑責,實質是我國現行刑事責任年齡下限應否下調及下調多少的問題。他認為應當下調至12周歲。曾文忠談到,按我國現行《刑法》第十七條規定,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 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擬降至12周歲?聽聽雲南法學專家怎麼說
    其中,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審稿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擬在特定情形下,經特別程序,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作個別下調。草案規定,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情節惡劣的,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應當負刑事責任。
  • 我國刑法規定的完全刑事責任年齡是多大?
    我國刑法第17條第3款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6周歲的人為完全責任年齡。刑事責任年齡,是刑法規定的,行為人承擔刑事所必須達到的年齡。人的年齡與刑事責任能力有非常緊密的關係,人的辨認和控制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智力和知識的發展而逐步發育成熟的。
  • 12周歲殺人也可承擔刑事責任: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三元模式的形成與適用
    在採用這一立法模式的國家和地區的刑法中,不考慮人們對不同類型犯罪的認識和控制能力的差異性,只規定一個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例如《加拿大刑事法典》第13條將12歲規定為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德國刑法典》第19條將14歲規定為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日本刑法典》第41條將14歲規定為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一元模式的優點在於,採取一刀切的做法,避免了多元模式所存在的爭議,有利於司法的簡便。
  • 瀛和說法 | 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符合時代發展需要
    (二)2017年,民法總則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下限由10周歲修改為8周歲;2019年,治安管理處罰法將行政拘留的年齡下限由16周歲修改為14周歲;隨著時代的發展,未成年人的心智成熟地越來越早,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和行政處罰的年齡分別下調了兩歲,相應地,刑事責任年齡也應當下調兩歲為宜。
  • 修正案(十一)新舊對照and 大連13歲男孩蔡某這回能被追究刑事責任了嗎?
    昨晚已經說了,「生孩子」是立法機關(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事兒,「起名字」是司法機關(最高人民法院)的事兒。問題就來了:最高院到底什麼時候起名字呢?我的預計是:起碼得春節後了。2、今早看到一新聞:大連10歲女孩被害案的親屬已開始準備材料,希望能追究13歲男孩蔡某的刑事責任,理由是修正案十一已經降低了刑事責任年齡。
  • 譚平川代表:最低和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應降至十二、十四周歲
    澎湃新聞5月21日從重慶機場集團了解到,經履職調研後,全國人大代表,重慶機場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譚平川提出,建議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將現行刑法中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從十四周歲降低到十二周歲,將完全負刑事責任的年齡從十六周歲調整為十四周歲,以更好地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同時,譚平川還建議加快推進個人信息保護立法。
  • 別誤讀調整刑事責任年齡
    來源:南方日報近日,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其中「已滿12周歲未滿14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情節惡劣的,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應當負刑事責任」一條引發輿論強烈反響,很多網友點讚之餘不忘提一句,「早就該改了
  • 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該不該降低
    「應否降低刑事責任年齡,需要明確一系列問題:犯罪是否真的趨向『低齡化』?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是否可以取得預期效果?民法總則(草案),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年齡從民法通則規定的10周歲降為6周歲,那麼刑法中是否相應降低刑事責任年齡?降低刑事責任年齡能否更有效地保護被害人?」
  • 對捏造事實做虛假報導的違法犯罪行為,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處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刑事處罰
    ,嚴禁編發虛假新聞和失實報導」的規定,對其捏造事實虛假報導及產生的社會影響,應當依法追究相關責任。,5年內不得從事新聞採編工作;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終身不得從事新聞採編工作」。「辱母殺人案」的虛假報導引發的巨大社會影響有目共睹,該案一律師串通記者打著媒體報導的幌子,利用新聞媒體平臺,以輿論監督的名義,行別有用心的炒作之實,造成了不應有的社會影響,擾亂了公共秩序,應當依據規定嚴肅查處並追究責任。而據悉,該造謠的記者不但沒有被處理,反而因造謠有力被授予了二等功,這與國家的規定是相違背的,應當進一步深入查處,該追究誰的責任就追究誰的責任,絕不能不了了之。
  • 刑事責任年齡到底該不該降低?人大代表熱議
    但也有代表反對,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律師協會會長尚倫生和全國人大代表、陝西省律師協會副會長方燕就都認為,單純降低刑責年齡並不能解決問題。尚倫生表示,一些人之所以認為應當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就是為了打擊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行為,但是刑法不是萬能的,「不是說降低了刑事責任年齡,12歲、13歲的孩子就不犯罪了。
  • 12歲!低齡未成年人犯以下罪,要負刑事責任!
    12歲!低齡未成年人犯以下罪,要負刑事責任!刑法修正案(十一)對此作出重大修改,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作個別下調。規定12周歲以上低齡未成年人實施以下犯罪行為,應當負刑事責任。
  • 保證人千萬別亂當,違反義務可能被追究刑事責任
    取保 候審是指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公、檢、法責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證人或者繳納保證金,保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逃避或妨礙偵查、起訴、審判,並隨傳隨到的一種強制措施。取保候審的決定機關有3個,即公安、檢察院、法院。
  • 刑法修訂,已滿12周歲,致人死亡,應當負刑事責任
    其中引發最多討論的就是個別下調刑事責任年齡: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今年我國修訂了多部法律,當前引發討論最多的就是刑法修正案中關於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的下調。有人認為這很好,年齡不再是某些罪犯的保護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