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責任年齡到底該不該降低?人大代表熱議

2020-11-17 網易新聞

(原標題:刑事責任年齡到底該不該降低?人大代表熱議)

近年來,每當有低齡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發生,就會引發「該不該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討論。這樣的討論也持續到了本次人代會的會場。有代表贊同,認為應該降低刑責年齡發揮刑法的震懾作用,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律師協會副會長馮帆就持這一觀點。但也有代表反對,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律師協會會長尚倫生和全國人大代表、陝西省律師協會副會長方燕就都認為,單純降低刑責年齡並不能解決問題。

尚倫生表示,一些人之所以認為應當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就是為了打擊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行為,但是刑法不是萬能的,「不是說降低了刑事責任年齡,12歲、13歲的孩子就不犯罪了。這就如同刑法當中規定,職務犯罪可以判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甚至死刑。但是一些領導幹部仍然前赴後繼,有的被判了死刑或終身監禁,可是後面還有人創造了新的貪腐數額。所以從這上面看,刑法確實不是萬能的,我們要拋棄刑法萬能的這種思想理念」。

馮帆則提出,「我贊同降低刑責年齡,刑法確實不是萬能的,但是如果刑法沒有威懾力是萬萬不行的」。

從事了近24年少年審判工作的全國人大代表、廣州中院少年家事審判庭庭長陳海儀認為,應該以審慎的態度看待刑責年齡,並且一定要基於相應的數據和理論分析。

觀點交鋒1 

是否應當參照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年齡?

尚倫生認為,主張降低刑責年齡的觀點中,普遍採用一個論據,就是民法中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年齡為8周歲以上,認為參照民法中的規定也應當降低刑責年齡。「我覺得這是兩個性質的問題,一個是刑事的問題,一個是民事的問題,刑事的問題屬於公法規範的範圍;民事的問題屬於民法規範的範圍,也就是私法規範的範圍。私法可以寬容,可以放得更寬一些。但是公法或者說刑法對刑事責任的調整一定要嚴格把握,不能隨意降低」。

馮帆則表示,民法總則之所以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降低為8周歲,「是因為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孩子接受事物的能力越來越強,認知力在不斷提高,甚至身體發育狀態都比過去強壯。所以從心理年齡和生理年齡來說,如果14歲以下都不承擔任何責任,可能跟現在孩子的成長狀況是不相匹配的」。

她表示,刑法作為公法、民法作為私法,二者確有不同,但是,主張參照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年齡適當調低刑責年齡,並不涉及公法與私法的關係,並不是要將刑責年齡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年齡調到同一個標椎,而是在刑法現行的刑責年齡基礎上適度下調,避免未滿14周歲的低齡暴力犯罪「一放了之」。

觀點交鋒2 

低齡暴力犯罪數量少不具有普遍性?

尚倫生認為,衡量刑責年齡該不該降低,應當考慮到刑法的謙抑性,「刑法一定要有度,即便是冰冷的刑法也一定要有溫度,特別是在青少年方面,要給予特殊的保護,甚至說在某些時候是網開一面的,包括我們刑法當中的前科消滅制度、分層制度等等,都是對青少年的一種特殊保護」。

他表示,現實中雖然有14周歲以下惡性犯罪未被追究刑事責任的情況,但是比例很小,「這種事情但凡發生了,大概都在媒體上曝光了。一年也就這麼一兩起,或者三五起。在擁有14億人口的國家裡面, 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小的數字」。而刑法規制行為一定要帶有普遍性或者全面性。極個別的情況如果在刑法中被規定為犯罪,「有點顧此失彼,沒有顧全大局,沒有體現出國家對未成年人的愛,沒有體現出國家的情懷。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或者法制文明的程度越高,對青少年的容忍度和寬容度越大」。

陳海儀也強調了數據基礎的重要性,她認為,首先要有數據基礎,來判斷涉罪的未成年人是否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數量,而不是因為個案做決定。「法律是有滯後性的,法律的制定需要綜合考量各個因素,首先必須要對數據進行有效分析,提供科學而客觀的依據。」

此外,她表示,從國際整體趨勢來看,14周歲是一個科學合理的年齡界限。「我應該和心理學專家,倫理學專家,社會學專家共同探討這個問題。」

方燕也表示,去年兩會期間她還主張降低刑責年齡,但是經過一年多的調研,觀點已經改變,認為單純降低刑責年齡並不能解決問題,「我原有的想法動搖了,為什麼?一個就是低齡化未成年人的犯罪行為,在整個未成年人案件中所佔的比例,客觀講還不佔大多數,不具有普遍性」。

馮帆則認為,雖然低齡暴力犯罪數量少,但是其主觀惡意和危害傳播效應很大,比如弒母案,「雖然一年可能在沒有幾起,但是其他的青少年看了以後,覺得還不用承擔任何相應的刑事責任,這就給其他的青少年造成一種負面的消極作用」。

馮帆表示,刑法確實需要遵循謙抑性原則,青少年也確實需要保護,「但我覺得這要有一個度。這個度應該隨著社會的發展,青少年的認知能力的發展,去重新做一個考量。什麼樣的年齡段對自己行為能力的認知程度,應該和行為後果之間有一個相應的匹配。所以我認為不能因為案件數量少,就對未滿14周歲未成年人採取不追究刑事責任這樣的特別的寬容和保護。其實保護未成年人的方式有很多,可以考慮在量刑方面酌情減輕刑罰」。

觀點交鋒3 

是激活收容教養制度,還是社會矯治?

方燕表示,調研過程中發現,如果一味降低刑責年齡,意味著有更多的低齡未成年人進監獄,「監獄是一個魚龍混雜的地方,可能會形成一種監獄化的人格。這些孩子很年輕,未來是要走向社會的。那麼他如何回歸社會?將來會不會成為社會的不安定的因素?這是特別需要思考的問題」。

她說一年多來一直在糾結,在搖擺,然後再論證,「最後論證來論證去,認為在現行的刑事責任年齡的情況下,先完善我們的收容教養制度,然後再對這種低齡未成年人的罪錯行為進行懲治與矯正相結合,這條路可能是中間路線, 但是是理智的、可行的」。

本次人代會,她提交了議案,建議激活收容教養制度,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繼續保留收容教養制度並加以完善,做出立法解釋使其具有法律依據,在審理和決定程序上實現司法化,並由民政部門領導,司法行政部門協助,成立專門的收容教養所。

尚倫生則認為,不論是追究刑事責任,還是送入收容教養機構,都會引發一個問題,「汙染的傳播,毛病會互相傳播互相汙染,就是說這娃娃進去的時候是一個毛病,出來的時候可能成了10個毛病了,一項全能可能成了10項全能」。

因此,他不主張將來再有收容教養所,建議採用社會矯正制度,「現在不是有司法所嗎?司法所對於監外執行、免於刑事處罰以及保外就醫的,都實行社會上的改造,監管社會矯正。對於未滿14歲的孩子他犯了罪的,儘管不追究刑事責任,但送到司法所,家長、學校籤責任書,把責任落到學校、司法所和家長的身上。這種挽救教育方式遠遠大於收容教育所那種封閉起來的方法,對孩子的成長、融入社會都非常有好處」。

馮帆則表示,對於未滿14周歲的低齡暴力犯罪,目前還沒有合適的、有效的教育挽救制度,「所以我認為刑責年齡可以隨著社會發展變化而做出相應的調整,這是我支持的一個理由」,她說,有人認為追究刑責、關入監獄不利於未成年人成長,但是實際上監獄除了懲罰,其實也同樣有教育的功能,「可以針對青少年做一些特殊的安排,這並不妨礙對青少年的教育保護」。

本文來源:新京報 作者: 王姝 王俊 責任編輯:於正心_NBJS4652

相關焦點

  • 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該不該降低
    未成年人惡性暴力事件頻現引發社會關注,專家學者激辯 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該不該降低 近年來,校園暴力頻發,未成年人實施極端惡性暴力事件讓人驚心,也讓圍繞「應否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爭論越來越激烈。「應否降低刑事責任年齡,需要明確一系列問題:犯罪是否真的趨向『低齡化』?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是否可以取得預期效果?民法總則(草案),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年齡從民法通則規定的10周歲降為6周歲,那麼刑法中是否相應降低刑事責任年齡?降低刑事責任年齡能否更有效地保護被害人?」
  • 刑事責任年齡該降低? 專家:不應用單一方法解決
    原標題:刑事責任年齡是否該降低多數專家認為要理性看待央廣網北京7月8日消息(記者孫瑩)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刑事責任年齡是指法律規定行為人對自己的犯罪行為負刑事責任必須達到的年齡,按照我國刑法規定,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是16歲,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是
  • 刑事責任年齡是否該降低 多數專家認為要理性看待
    不滿14周歲的人,不管實施何種危害社會的行為,都不負刑事責任。  近年來,嚴重校園暴力、低齡未成年人殺人、重傷他人的案件時有曝光,前不久,民法總則草案首次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審議,其中提出,限制民事行為的年齡由原來的10歲降低到6歲。刑事責任年齡是否應該降低再次成為各界關注熱點。
  • 人大代表建議: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應降至12周歲,你怎麼看?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機場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譚平川提出,建議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將現行刑法中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從十四周歲降低到十二周歲,將完全負刑事責任的年齡從十六周歲調整為十四周歲,以更好地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 瀛和說法 | 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符合時代發展需要
    近日,隨著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對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審稿的審議,再次引起了法學界人士和各位網友的熱議,似乎贊同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呼聲較高,但也不乏有一些反對者的聲音。那我國現階段到底該不該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呢?如果要降低刑事責任年齡,那降到幾歲合適呢?這要根據未成年人的心智發育程度、身體條件、年齡特點、社會現狀,並結合我國的國情綜合來判斷。
  • 農民退休、嚴懲學校霸凌,下調刑事責任年齡,離婚過錯方少分或不分...
    11 譚平川代表:最低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應降至十二、十四周歲 全國人大代表譚平川提出,建議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將現行刑法中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從十四周歲降低到十二周歲,將完全負刑事責任的年齡從十六周歲調整為十四周歲,以更好地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 人大代表提議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責任年齡下調至12歲,民眾大力支持
    未滿14周歲未成年人實施的惡性案件是否應追究刑事責任的問題,在近年來多起典型的未成年人殺人案件中,引起了社會關注。如湖南13歲羅姓男孩錘殺父母案、12歲男孩弒母案等。在四川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上,四川省人大代表、省法院特約監督員、四川瀛領禾石律師事務所主任曾文忠認為,對未滿14周歲未成年人惡性犯罪是否該追究刑責,實質是我國現行刑事責任年齡下限應否下調及下調多少的問題。他認為應當下調至12周歲。曾文忠談到,按我國現行《刑法》第十七條規定,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 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保護了未成年人丨長江評論
    修正案對刑事責任年齡相關規定作出調整,規定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此前,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無需承擔刑事責任。應該承認,「14歲」這一沿襲多年的年齡標準,需要因應現實狀況而做出調整。
  • 降低刑事責任年齡,還應多一些工讀學校
    降低刑事責任年齡,還應多一些工讀學校 2020-12-22 10: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刑事責任年齡降低於事無補
    孩子的事,近來成了刷屏的事,在未保法和預防法正在審議修訂的大背景下,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呼聲再起。身為從事涉罪未成年幫教工作人,在同大家一樣憤慨的同時,我也常輾轉反側,是這一屆的孩子出了問題嗎?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是否管用?這樣的孩子,該由誰來管,怎麼管?我們又能做什麼,還能做什麼呢?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 法治時評|未滿14周歲男孩殺害母親,該不該追究刑事責任?
    然而,面對如此嚴重的未成年人殺人犯罪,特別是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我國的現行法律卻無能為力,無法追究他們的刑事責任,不得不讓他們逍遙法外。這是因為:我國《刑法》第十七條【刑事責任年齡】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 「綺惠說法」降低最低刑事責任年齡絕不是預防惡性不法行為的上策
    這是又一起未達刑事責任年齡的人實施的惡性不法行為。此類報導總能引起大家對於是否降低刑事責任年齡這一問題的熱議。在此,我願意以此事件為切入點再次重申:降低最低刑事責任年齡絕對不是預防此類惡性不法行為的上策。
  • 個別下調刑事責任年齡 彰顯立法理性
    周勇 張婧 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次審議稿規定,已滿十二周歲未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死亡,情節惡劣的,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應當負刑事責任。近幾年來,未成年人犯罪逐漸傾向於惡性化、低齡化,尤其是有關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人的惡性犯罪案件屢屢出現於輿論焦點,社會影響較大。
  • 譚平川代表:最低和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應降至十二、十四周歲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機場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譚平川建議,推進個人信息保護立法,降低刑事責任年齡。 重慶機場集團 圖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引起越來越多的社會關注和擔心。同時,在網際網路時代背景下,公民個人信息被隨意收集、擅自使用,造成個人信息大量洩漏。
  • 面對低齡犯罪,是否應該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我有三個原因
    面對低齡犯罪,是否應該降低刑事責任年齡?這是去年討論最多的話題。原因很簡單。全國各地接連發生了許多低齡犯罪案件。比如,去年10月在大連沙河口區有一起故意殺人案,受害者是一個10歲的女孩,兇手是一個13歲的蔡某某。我不知道他用什麼把戲把無辜的人騙到他家裡,企圖強迫他們猥褻。
  • 「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丨追究刑責:從典型案例談降低年齡
    2020年10月13日,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提交給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審議,其中關於降低追究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的條款迅即引起全民熱議。 近些年來,一些未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人因觸犯刑法但又不被追究的案件引起了公眾的高度關注,成為輿論的熱點。
  • 域外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制度
    當然,確認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年齡,通常要考慮他們的心智和能力的成熟程度,各國一般通過立法來作出規定。本版特刊登相關文章。敬請關注。  責任年齡起點及上下限  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年齡,是指未成年人對其危害社會的行為承擔刑事責任的年齡標準。根據國際法的要求,各國在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立法中,都要規定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的起點及上下限。  國際法規定。
  • 我國擬調整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未成年也不能無法無天
    保護未成年人不代表放縱未成年人犯罪。我國的刑事法律追求懲罰和教育兩個基本目標。對於未成年人來說肯定是要以教育、感化和挽救為主,但是對於嚴重犯罪來說一定的懲罰手段也是必要的。因此針對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相關規定應根據當前社會現狀予以更新調整,包括刑事犯罪年齡、情節嚴重程度,主觀惡性等。 根據我國目前對於未成年人犯罪最低刑事責任年齡的定義和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 別誤讀調整刑事責任年齡
    來源:南方日報近日,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其中「已滿12周歲未滿14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情節惡劣的,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應當負刑事責任」一條引發輿論強烈反響,很多網友點讚之餘不忘提一句,「早就該改了
  • 男童遭11少年圍毆致死 最低刑責年齡該不該降
    這11個行兇者中,年齡最大的差兩個月14周歲,最小的不到10周歲。由於不滿14周歲,按照刑法規定,不需要承擔刑事責任,因此警方也沒有對11名少年採取強制措施。   張千說,事發後他曾在街上見過行兇者。隨著媒體去村子裡採訪,家長們才把孩子藏了起來。「該吃吃,該喝喝」,這讓他從感情上難以接受。   「打死我兒子,就這樣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