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責任年齡是否該降低 多數專家認為要理性看待

2021-01-09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7月8日消息(記者孫瑩)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刑事責任年齡是指法律規定行為人對自己的犯罪行為負刑事責任必須達到的年齡,按照我國刑法規定,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是16歲,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是14歲。詳細點說,己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姦、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不滿14周歲的人,不管實施何種危害社會的行為,都不負刑事責任。

  近年來,嚴重校園暴力、低齡未成年人殺人、重傷他人的案件時有曝光,前不久,民法總則草案首次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審議,其中提出,限制民事行為的年齡由原來的10歲降低到6歲。刑事責任年齡是否應該降低再次成為各界關注熱點。

  昨天,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少年司法專業委員會和北京師範大學刑科院在京召開「刑事責任年齡圓桌討論會」,刑法、刑訴法、犯罪學、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等方面的專家從多維視角,就此展開熱烈討論。

  觀點一、應該附條件降低刑事責任年齡

  廣東省律師協會未成年人法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鄭子殷律師,長期做的是未成年被害人維權和保護工作,專門寫文章主張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他依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一項針對10個省市5864名中小學生的調查顯示的數據——32.5%的人「偶爾被欺負」,6.1%的人「經常被高年級同學欺負」,提出,校園暴力數據與未成年人犯罪數據的巨大差距反映出大量未構成犯罪的暴力事件「依法無法處理」。他提到今年1月發生在廣州番禺的11歲女童被姦殺案。「發生在我們廣州的番禺區,一個11歲女童被姦殺,姦殺她的人19歲,這個人不同程度地傷害過6個未成年人,首先他13歲時故意殺害一名4歲男童,(不滿14周歲不負刑事責任);14歲時重傷一個未成年人,被判6年(有期徒刑);出獄不到2個月從廣西流竄到廣州,在春節前姦殺了一個11歲的女童。」

  鄭律師認為,從此案可以看出,初次犯案不被追究刑事責任,又沒有有效的社會矯正措施跟進,不但未成年人會一步步在惡性犯罪中淪陷,還傷害了無辜的他人。

  鄭子殷提出,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可?「附條件降低」,對於嚴重暴力犯罪的累犯,應剝奪刑事責任豁免權,針對未成年人的傷害,應該降低刑事責任年齡與擴充入刑的犯罪行為。

  觀點二、應該「理性看待刑事責任年齡」

  民法總則草案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年齡由10歲降低到6歲,理由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教育水平的提高,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和認知能力都有所提高」。而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學學院劉慧娟老師認為,孩子變聰明了不意味著能承擔刑事責任。聰明是因為知識學的提前了,但是並不意味著身心各方面的能力都達到了。

  中國政法大學王牧教授從事犯罪學研究幾十年,他分析,低齡兒童違法犯罪增加,這是事實,甚至到了比較嚴重的程度。但是,他主張,孩子再成熟提前,刑事責任年齡也絕對不應降低,犯罪低齡化是國際大趨勢,沒有一個發達國家降低刑事責任年齡,這是社會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他強調,一百多年來對犯罪問題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都表明,「十座監獄不如一座學校」, 用刑罰懲罰未成年人等於製造更多、更嚴重的罪犯。他認為如果以社會上很少出現的帶有極端性、特例性的事件作為依據來制定將普遍通行的法律,缺乏理智,後患無窮,社會效果會極其糟糕。

  首都師範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北京超越青少年社工事務所主任席小華介紹,前年對323名京籍未成年犯調研發現,首次發生不良行為是12歲至13歲之間,發生犯罪之前,大多是2至3種不良行為糾集在一起,目前他們已經對幾千份少年犯罪樣本進行分析。「通過我們對2500到3000份樣本的分析,你還是會發現大多數孩子犯罪的問題是社會問題,和家庭問題。反過來講,把社會問題、家庭問題的板子都打到未成年人本人身上,從道義上講是不公正的。」

  一個在工讀學校就讀的孩子,欺負其他同學,還打老師,社工進行了跟蹤調查,

  席小華分析,發現這個孩子所表現的方式就是10歲之前他媽對他的方式,就是他家庭怎麼對待他,他就怎麼對別人,他本身的成長經歷就造就了他的行為特徵,後來社工就做了一個工作,就是讓他們母子關係重建,達到了比較好的效果,這孩子現在初中快畢業了。如果我們簡單解決問題,就是關他10年也不管用,這就是我為什麼說,反對用單一的方法解決面臨的複雜問題。

  觀點三、建立成體系的、輕重有別的不良行為早起幹預機制

  很多專家強調,對於低齡兒童犯罪,必須依法加以幹預,不能坐視不管。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檢察院未檢科科長王英提到,美國馬文.沃爾夫岡教授窮盡一生,與他的團隊進行實證研究,發現對未成年人最初的越軌行為進行正確處理至關重要。少年犯中有94%會痊癒,只有6%會成為累犯,但6%的累犯,即使對他逮捕和坐牢,也無助於阻止他再犯,而這6%的累犯將會犯下社區和國家50%以上的強姦、殺人、搶劫重型案,這就說明,如何在他們剛剛觸犯法律階段給一個正確的處理,可能有益的不僅僅是這部分人,更多的是我們在座的大家和整個中國。

  如何有效地對初犯未成年人進行幹預,上海市未成年人保護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朱堅認為,不是降低刑事責任年齡,而是要激活法律中的殭屍條款。

  華東理工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費梅萍將犯錯誤的未成年人比喻成次生林,提出應該給他們回歸主流社會的機會,充分發揮社區矯正的作用。社區矯正,特別是在未成年人的基本任務裡邊能不能在教育矯正和社會適應性幫扶裡面有更具體的規定,讓這個矯正對他的成長有一個更好的幫助。

相關焦點

  • 刑事責任年齡該降低? 專家:不應用單一方法解決
    原標題:刑事責任年齡是否該降低多數專家認為要理性看待央廣網北京7月8日消息(記者孫瑩)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刑事責任年齡是指法律規定行為人對自己的犯罪行為負刑事責任必須達到的年齡,按照我國刑法規定,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是16歲,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是
  • 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該不該降低
    未成年人惡性暴力事件頻現引發社會關注,專家學者激辯 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該不該降低 近年來,校園暴力頻發,未成年人實施極端惡性暴力事件讓人驚心,也讓圍繞「應否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爭論越來越激烈。「應否降低刑事責任年齡,需要明確一系列問題:犯罪是否真的趨向『低齡化』?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是否可以取得預期效果?民法總則(草案),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年齡從民法通則規定的10周歲降為6周歲,那麼刑法中是否相應降低刑事責任年齡?降低刑事責任年齡能否更有效地保護被害人?」
  • 刑事責任年齡到底該不該降低?人大代表熱議
    (原標題:刑事責任年齡到底該不該降低?人大代表熱議) 近年來,每當有低齡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發生,就會引發「該不該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討論。這樣的討論也持續到了本次人代會的會場。有代表贊同,認為應該降低刑責年齡發揮刑法的震懾作用,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律師協會副會長馮帆就持這一觀點。
  • 面對低齡犯罪,是否應該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我有三個原因
    面對低齡犯罪,是否應該降低刑事責任年齡?這是去年討論最多的話題。原因很簡單。全國各地接連發生了許多低齡犯罪案件。比如,去年10月在大連沙河口區有一起故意殺人案,受害者是一個10歲的女孩,兇手是一個13歲的蔡某某。我不知道他用什麼把戲把無辜的人騙到他家裡,企圖強迫他們猥褻。
  • 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擬降至12周歲?聽聽雲南法學專家怎麼說
    概而言之,個別下調刑事責任年齡是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的必然結果,將收容教養修改為「專門矯治教育」更是國家理性看待青少年犯罪問題,重塑青少年犯罪治理性反應體系的信號。法學博士、雲南民族大學副教授于濤「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作出的個別下調符合我國當前的現實需要。」
  • 個別下調刑事責任年齡 彰顯立法理性
    周勇 張婧 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次審議稿規定,已滿十二周歲未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死亡,情節惡劣的,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應當負刑事責任。近幾年來,未成年人犯罪逐漸傾向於惡性化、低齡化,尤其是有關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人的惡性犯罪案件屢屢出現於輿論焦點,社會影響較大。
  • 瀛和說法 | 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符合時代發展需要
    近日,隨著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對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審稿的審議,再次引起了法學界人士和各位網友的熱議,似乎贊同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呼聲較高,但也不乏有一些反對者的聲音。那我國現階段到底該不該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呢?如果要降低刑事責任年齡,那降到幾歲合適呢?這要根據未成年人的心智發育程度、身體條件、年齡特點、社會現狀,並結合我國的國情綜合來判斷。
  • ——刑事責任年齡降低於事無補
    孩子的事,近來成了刷屏的事,在未保法和預防法正在審議修訂的大背景下,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呼聲再起。身為從事涉罪未成年幫教工作人,在同大家一樣憤慨的同時,我也常輾轉反側,是這一屆的孩子出了問題嗎?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是否管用?這樣的孩子,該由誰來管,怎麼管?我們又能做什麼,還能做什麼呢?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 「綺惠說法」降低最低刑事責任年齡絕不是預防惡性不法行為的上策
    這是又一起未達刑事責任年齡的人實施的惡性不法行為。此類報導總能引起大家對於是否降低刑事責任年齡這一問題的熱議。在此,我願意以此事件為切入點再次重申:降低最低刑事責任年齡絕對不是預防此類惡性不法行為的上策。
  • 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保護了未成年人丨長江評論
    修正案對刑事責任年齡相關規定作出調整,規定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此前,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無需承擔刑事責任。應該承認,「14歲」這一沿襲多年的年齡標準,需要因應現實狀況而做出調整。
  • 降低刑事責任年齡,還應多一些工讀學校
    降低刑事責任年齡,還應多一些工讀學校 2020-12-22 10: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別誤讀調整刑事責任年齡
    來源:南方日報近日,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其中「已滿12周歲未滿14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情節惡劣的,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應當負刑事責任」一條引發輿論強烈反響,很多網友點讚之餘不忘提一句,「早就該改了
  • 我國擬調整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未成年也不能無法無天
    在今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記者會上,未成年人刑責年齡是否將作調整問題再一次被提起。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臧鐵偉表示:「近年來低齡未成年人實施嚴重犯罪的案件時有發生,對這一問題,大家的共識是應當管起來,既是矯正犯罪的需要,也是保護受害人正當訴求和利益的需要。」
  • 12周歲殺人也可承擔刑事責任: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三元模式的形成與適用
    有的國家考慮到人們對少數具有明顯的反社會性的嚴重犯罪可能在較小的年齡就具有了認識和控制能力,因而有差別地規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即根據犯罪類型的不同而設置不同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簡而言之,在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刑法中,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是「因罪而異」。
  • 男童遭11少年圍毆致死 最低刑責年齡該不該降
    去年11月,重慶女童摔嬰案中的10歲女孩李某,因不到法定刑事年齡,警方不予立刑事案件偵查,將有關低齡化犯罪的爭論推向高潮。「醜惡兇殘,這樣的孩子不該苛以嚴刑嗎?」「如果此事不了了之,那豈不是縱容其他未滿14歲的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但去年網友對重慶女童的責問,如今仍未找到答案。   最低刑責年齡該不該降?   14周歲的刑責年齡紅線是否還適應當下環境,究竟該不該降低?
  • 法治時評|未滿14周歲男孩殺害母親,該不該追究刑事責任?
    對這種嚴重犯罪的殺人犯罪案件,對犯罪嫌疑人是否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群眾意見分歧較大,主要有三種看法:一是認為應當修改現行的《刑法》,將刑事責任年齡降低,從14周年降至12歲或10歲;二是認為未成年人是成長的重要時期,主要以教育、挽救為主,而且家庭、學校也有責任,不應該讓未成年人承擔全部責任
  • 域外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制度
    當然,確認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年齡,通常要考慮他們的心智和能力的成熟程度,各國一般通過立法來作出規定。本版特刊登相關文章。敬請關注。  責任年齡起點及上下限  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年齡,是指未成年人對其危害社會的行為承擔刑事責任的年齡標準。根據國際法的要求,各國在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立法中,都要規定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的起點及上下限。  國際法規定。
  • 「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丨追究刑責:從典型案例談降低年齡
    同時賀女士還表示,自己已經知道了國家在修改刑法,準備降低追究刑事責任年齡,她認為這是很有必要的,起碼這是用自己女兒的生命換來的。增加特殊職責人員性侵犯罪,對負有監護、收養、看護、教育、醫療等特殊職責人員,與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未成年女性發生性關係的,不論未成年人是否同意,都應追究刑事責任。修改猥褻兒童罪,進一步明確對猥褻兒童罪適用更重刑罰的具體情形。 草案一經公布,迅速引起全社會的熱議,關於降低最低刑事責任年齡的問題再次被拉回公眾的視野。
  • 今日起刑事責任年齡降至12周歲,哪些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如何追究?
    《刑法修改案(十一)》今日起正式實施,其中對刑事責任年齡作了調整,規定已滿12周歲的未成年人,犯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
  • 買賣仿真槍是否該獲刑?專家稱刑事打擊應慎重
    早在2015年,《南方都市報》先後兩次報導四川籍男子劉大蔚網購仿真槍獲無期徒刑一案,報導一經發表便引來眾多媒體關注,《法制日報》曾刊文追問「劉某採購的槍枝究竟有多大危害,是否構成犯罪?一個判決如果違背常識,就不是一個好的判決。」在此期間網友評論熱度也持續攀升,在騰訊轉發後,據其文末調查顯示,超過90%的網民認為法院量刑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