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天生就是惡魔?——刑事責任年齡降低於事無補

2021-02-14 瑞安市黑眼睛公益發展中心

當憤怒的少年拿起板磚拍向老師,當13歲的孩子在殺人後冷靜的進行表演,當《少年的你》中的陳念被剃成陰陽頭,扒下衣服錄視頻,忍受不斷升級的欺凌手段。

孩子的事,近來成了刷屏的事,在未保法和預防法正在審議修訂的大背景下,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呼聲再起。身為從事涉罪未成年幫教工作人,在同大家一樣憤慨的同時,我也常輾轉反側,

是這一屆的孩子出了問題嗎?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是否管用?

這樣的孩子,該由誰來管,怎麼管?

我們又能做什麼,還能做什麼呢?

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在人民日報評13歲少年殺害女童的微博話題下,「啥也別說了,改吧」的評論獲得了7萬次點讚,過億的瀏覽已然證明民意在對少年犯入刑問題上最真摯而樸素的情感。這些孩子們對法律的尊崇和敬畏感蕩然無存。

引起我注意的是,公眾呼聲似乎集中在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以及對犯罪的孩子的懲戒方式應與成人一視同仁上。

刑事責任年齡即便一退再退,於事無補。即便進行修法,對該名13歲的少年適用刑罰,同樣不能改變18歲以下的孩子、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的現狀。

況且已有專家指出,今天13歲的孩子殺人入刑,明天12歲乃至更小的孩子殺人了怎麼辦呢?

法律有其嚴肅性,如果朝令夕改,如何保障人盡皆知?

又如何能夠體現司法上最基本的人權保障?

嚴密法網缺失和家長管教不力是關鍵。

就未成年人犯罪而言,現在是法網編織尚存在缺憾的時代。為了更好的追求公平正義,避免養肥了再殺,等成年了再罰。最成熟的辦法是架構起分級處遇體系。

簡單的說,就是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抓早抓小,根據其行為性質採取輕重不一、逐漸升級的措施進行矯治,避免小惡不懲,終成大患。同時嚴格家長監護責任,對不負責任的部分家長施以懲戒,保障孩子能夠從小成長生活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避免其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需要審慎考慮孩子重返社會的問題。

對未成年人犯罪,不能「管殺不管治」。在全球刑罰輕緩化,死刑名義或者實質上逐漸廢除的司法大潮流下,對未成年人已不可能簡單適用一勞永逸的「死刑」來追求對被害人家屬最大程度上的慰藉,回應「啥也別說了,一命償一命」的純粹民意。

我們必然要考慮涉罪未成年人重返社會的問題。避免孩子13歲「進去」時只會「殺人」一項技能,壯年出獄後卻已經「五毒俱全」繼續實施犯罪。

例如犯罪記錄封存制度就是避免給未成年人貼「罪犯」標籤,保障其順利回歸社會的制度設計。

孩子是施暴者,也是可憐人。

家庭保護失位是根本。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卻是唯一不需要經過培訓持證上崗卻肩負重要使命的社會群體。

在《少年的你》中,魏萊的行為固然可怕,但更需反思的是她父母的教育方式。

父親因為孩子復讀已經一年沒跟魏萊說過話,母親明知自己孩子犯了錯卻言傳身教,給孩子樹立了拿錢就能解決一切問題的錯誤人生價值觀,這是一對多麼需要親職教育的父母?

正因為在家感受不到愛和溫暖,只有對成績和金錢追求的家風,魏萊才會像父母一樣從不顧及他人感受,肆意妄為欺凌同學並不以為意。

而陳念和劉北山之所以鑄成大錯,根本原因在於他們的雙親都未盡到監護人職責,未能在最需要的時候給予孩子們保護和溫暖。

根據《民法總則》第36條的規定,其父母均已經有可能被法院判決撤銷監護權。

魏萊在學校時是欺凌者,但在家時,她的角色就是被欺凌者。陳念和劉北山在影片的最後有個較為圓滿的結局,但他們入獄的根源在於家庭保護的失位。魏萊之於陳念、小北而言,是彼此的加害者,又何嘗不是各自家庭的受害者。

當胡小蝶因遭受霸凌一躍而下前,曾悲憤的衝同學們喊著「你們都看不見麼?」而陳念面對警官詢問也曾默不作聲。可當陳念與小北初次見面時卻因看見小北正在挨打報了警。

這是因為孩子們的世界也有江湖,也怕報復,學校的介入如果及時到位,或許悲劇不會上演。

當弒母案中的孩子重返校園引發其他同學家長的擔憂,只能由政府專門派老師上門授課,當《未成年人保護法》多年來被詬病為「未成年人渣保護法」。

司法堅守社會道德的最後一道防線不容突破,否則可能導致嚴重的道德滑坡,南京彭宇案(扶老人)便是佐證。

討債公司的行為令人不齒,同學們的舉動令人寒心。陳念媽媽犯的錯,憑什麼讓陳念來承擔後果?又是誰洩露了陳念就讀的個人信息?

大家對陳念遭受欺凌漠不關心,卻對陳念家庭的變故投去獵奇目光。

發人深省的是,說出「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你往前走,我在你身後」,「生活在陰溝,也要記得仰望星空」的竟然是「連自己都保護不了,拿什麼來保護我」的小北。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一方面而言,司法是平息輿情的良器,良法之治要讓遵紀守法者揚眉吐氣,讓違法失德者寸步難行。

我們需要進一步嚴密法網,在建立未成年人罪錯行為分級處遇體系的同時對極少數特殊案件適當從嚴處理,引入惡意補足規則,從而起到震懾犯罪作用,體現司法威嚴,回應社會呼聲和關切。

分級處遇體系是指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依據其行為性質適用訓誡教育、責令家長嚴加管教、就讀專門學校、收容教養等強制力、管束力不斷升級的方式進行矯治的幹預體系,矯治行為的範圍囊括未成年人由攜帶管制刀具,屢教不改到故意殺人的行為。

其中,對未達刑事責任年齡殺害雙親或者實施嚴重暴力犯罪,家長已無管教能力,而未成年人又沒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可以考慮適用收容教養措施對這類孩子的人身自由進行限制並由國家照看養育。

但是不得不提的是,當前收容教養制度在正在公開徵求意見的《預防法》草案中沒有得到體現,分級處遇體系缺乏在少管所和專門學校之間銜接的重要一環。

形成上述罪錯未成年人分級處遇體系後,對於特殊案件,有必要引入惡意補足規則對涉罪未成年人定罪判刑,惡意補足年齡規則是指對未達刑事責任年齡的孩子,在特定情況下,視為已達到刑事責任年齡適用刑罰。鑑於這項規則適用的主觀條件和彈性難以把握,故僅在極個別特殊案件中以特別程序適用為宜。

➤➤ 要對失職家長追究監護失當的職責。

「沒有熊家長,哪來熊孩子。」對於因監護人履職不當、管教不嚴而導致的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案件,已有多名專家建議在法律中規定追究監護失職責任。孩子們點滴成長離不開老師們的悉心關懷。

➤➤「跪著的老師教不出站著的學生」。

在教師懲戒權和師道尊嚴已越發得到重視的當前,需要老師們更加關心孩子們的生活和心理建設,拿好用好手中的教鞭戒尺,守護好校內外的一方淨土,避免校園欺凌和犯罪滋生。我們需要從自身做起扛起責任。

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國;

你怎麼樣,中國便怎麼樣;

你是什麼,中國便是什麼;

你若光明,中國便不黑暗。

未成年人涉嫌犯罪,案件發生在家庭和學校,根源在社會。「崑山龍哥」讓法不再向不法讓步,而我們為保護孩子所付出的每一點努力,都不會白費。身為成年人,我們有義務也有能力為孩子們營造安全穩定、健康有序的社會環境。

最後用電影中一句臺詞結尾:我們都生活在陰溝裡,但總有人在仰望星空。

相關焦點

  • 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該不該降低
    未成年人惡性暴力事件頻現引發社會關注,專家學者激辯 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該不該降低 近年來,校園暴力頻發,未成年人實施極端惡性暴力事件讓人驚心,也讓圍繞「應否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爭論越來越激烈。「應否降低刑事責任年齡,需要明確一系列問題:犯罪是否真的趨向『低齡化』?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是否可以取得預期效果?民法總則(草案),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年齡從民法通則規定的10周歲降為6周歲,那麼刑法中是否相應降低刑事責任年齡?降低刑事責任年齡能否更有效地保護被害人?」
  • 刑事責任年齡到底該不該降低?人大代表熱議
    (原標題:刑事責任年齡到底該不該降低?但也有代表反對,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律師協會會長尚倫生和全國人大代表、陝西省律師協會副會長方燕就都認為,單純降低刑責年齡並不能解決問題。尚倫生表示,一些人之所以認為應當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就是為了打擊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行為,但是刑法不是萬能的,「不是說降低了刑事責任年齡,12歲、13歲的孩子就不犯罪了。
  • 刑事責任年齡該降低? 專家:不應用單一方法解決
    原標題:刑事責任年齡是否該降低多數專家認為要理性看待央廣網北京7月8日消息(記者孫瑩)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刑事責任年齡是指法律規定行為人對自己的犯罪行為負刑事責任必須達到的年齡,按照我國刑法規定,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是16歲,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是
  • 刑事責任年齡是否該降低 多數專家認為要理性看待
    央廣網北京7月8日消息(記者孫瑩)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刑事責任年齡是指法律規定行為人對自己的犯罪行為負刑事責任必須達到的年齡,按照我國刑法規定,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是16歲,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是14歲。詳細點說,己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姦、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 瀛和說法 | 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符合時代發展需要
    近日,隨著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對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審稿的審議,再次引起了法學界人士和各位網友的熱議,似乎贊同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呼聲較高,但也不乏有一些反對者的聲音。那我國現階段到底該不該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呢?如果要降低刑事責任年齡,那降到幾歲合適呢?這要根據未成年人的心智發育程度、身體條件、年齡特點、社會現狀,並結合我國的國情綜合來判斷。
  • 降低刑事責任年齡,還應多一些工讀學校
    降低刑事責任年齡,還應多一些工讀學校 2020-12-22 10: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保護了未成年人丨長江評論
    修正案對刑事責任年齡相關規定作出調整,規定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此前,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無需承擔刑事責任。應該承認,「14歲」這一沿襲多年的年齡標準,需要因應現實狀況而做出調整。
  • 「綺惠說法」降低最低刑事責任年齡絕不是預防惡性不法行為的上策
    這是又一起未達刑事責任年齡的人實施的惡性不法行為。此類報導總能引起大家對於是否降低刑事責任年齡這一問題的熱議。在此,我願意以此事件為切入點再次重申:降低最低刑事責任年齡絕對不是預防此類惡性不法行為的上策。
  • 面對低齡犯罪,是否應該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我有三個原因
    面對低齡犯罪,是否應該降低刑事責任年齡?這是去年討論最多的話題。原因很簡單。全國各地接連發生了許多低齡犯罪案件。比如,去年10月在大連沙河口區有一起故意殺人案,受害者是一個10歲的女孩,兇手是一個13歲的蔡某某。我不知道他用什麼把戲把無辜的人騙到他家裡,企圖強迫他們猥褻。
  • 今日起刑事責任年齡降至12周歲,哪些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如何追究?
    《刑法修改案(十一)》今日起正式實施,其中對刑事責任年齡作了調整,規定已滿12周歲的未成年人,犯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
  • 域外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制度
    當然,確認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年齡,通常要考慮他們的心智和能力的成熟程度,各國一般通過立法來作出規定。本版特刊登相關文章。敬請關注。  責任年齡起點及上下限  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年齡,是指未成年人對其危害社會的行為承擔刑事責任的年齡標準。根據國際法的要求,各國在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立法中,都要規定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的起點及上下限。  國際法規定。
  • 個別下調刑事責任年齡 彰顯立法理性
    周勇 張婧 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次審議稿規定,已滿十二周歲未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死亡,情節惡劣的,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應當負刑事責任。近幾年來,未成年人犯罪逐漸傾向於惡性化、低齡化,尤其是有關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人的惡性犯罪案件屢屢出現於輿論焦點,社會影響較大。
  • 我國刑法規定的完全刑事責任年齡是多大?
    我國刑法第17條第3款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6周歲的人為完全責任年齡。刑事責任年齡,是刑法規定的,行為人承擔刑事所必須達到的年齡。人的年齡與刑事責任能力有非常緊密的關係,人的辨認和控制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智力和知識的發展而逐步發育成熟的。
  • 12周歲殺人也可承擔刑事責任: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三元模式的形成與適用
    在正常情況下,人的認知能力和意志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成熟。各國基於文化、氣候、青少年整體生長發育情況等因素確定其最低刑事責任年齡。考察世界各國和地區在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問題上的規定,存在一元模式、二元模式和三元模式三種立法例。即將通過的《刑法修正案(十一)》是我國刑法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制度的重要變化,首創三元模式。在此,對三種立法例的優劣以及嶄新的三元模式的司法適用問題進行探討。
  • 我國擬調整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未成年也不能無法無天
    我國的刑事法律追求懲罰和教育兩個基本目標。對於未成年人來說肯定是要以教育、感化和挽救為主,但是對於嚴重犯罪來說一定的懲罰手段也是必要的。因此針對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相關規定應根據當前社會現狀予以更新調整,包括刑事犯罪年齡、情節嚴重程度,主觀惡性等。 根據我國目前對於未成年人犯罪最低刑事責任年齡的定義和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 別誤讀調整刑事責任年齡
    來源:南方日報近日,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其中「已滿12周歲未滿14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情節惡劣的,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應當負刑事責任」一條引發輿論強烈反響,很多網友點讚之餘不忘提一句,「早就該改了
  • 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擬降至12周歲?聽聽雲南法學專家怎麼說
    其中,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審稿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擬在特定情形下,經特別程序,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作個別下調。草案規定,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情節惡劣的,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應當負刑事責任。
  • 人大代表建議: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應降至12周歲,你怎麼看?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機場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譚平川提出,建議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將現行刑法中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從十四周歲降低到十二周歲,將完全負刑事責任的年齡從十六周歲調整為十四周歲,以更好地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 人大代表提議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責任年齡下調至12歲,民眾大力支持
    在四川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上,四川省人大代表、省法院特約監督員、四川瀛領禾石律師事務所主任曾文忠認為,對未滿14周歲未成年人惡性犯罪是否該追究刑責,實質是我國現行刑事責任年齡下限應否下調及下調多少的問題。他認為應當下調至12周歲。曾文忠談到,按我國現行《刑法》第十七條規定,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 譚平川代表:最低和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應降至十二、十四周歲
    澎湃新聞5月21日從重慶機場集團了解到,經履職調研後,全國人大代表,重慶機場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譚平川提出,建議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將現行刑法中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從十四周歲降低到十二周歲,將完全負刑事責任的年齡從十六周歲調整為十四周歲,以更好地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同時,譚平川還建議加快推進個人信息保護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