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名遠播的傳奇女子唐朝佳麗楊貴妃

2020-12-25 覃麗說歷史

導語:重男輕女的思想在男權社會是非常普遍的,時至今日仍然有一些落後的國家和地區堅持著這一觀念,可見這種迂腐的思想對人的毒害之深。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傳統儒家思想文化薰陶下的人們也都堅持著重男輕女的思想,當時人們普遍認為女人只不過是男人傳宗接代的工具,女人就跟男人的財物是一樣的,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我國歷史上卻有一段時期這一觀念發生了改變,人們渴望生一個女孩而甚於生一個男孩。唐朝是一個開放包容的王朝,可能有熟悉歷史的朋友已經猜到了,這個異常的現象就發生在唐朝,而造就這一切的是一個美貌過人的女子,她是我國歷史上公認的四大美女之一,她就是楊玉環

身世悲慘的貴族之女

楊玉環出生於官宦世家,她的高祖父曾在隋朝擔任過上國柱、吏部尚書等重要官職,她的父親名叫楊玄琰,在巴蜀擔任朝廷司護。楊玉環大部分的童年時光是在川蜀度過的,可能正是川蜀人傑地靈,楊玉環從小就長得非常漂亮。不過可悲的是楊玄琰在她十歲那年病逝了,孤苦無依的小楊玉環不得不去到洛陽投奔叔父一家。

楊玉環畫像

幸運的是叔父待她很好,將她視如己出,關懷備至。雖然古代並不看中女子的才學,人們普遍信奉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但是通常貴族家的千金小姐也會接受一定程度的儒學教育,音律、樂器、歌舞更是她們的必修功課。楊玉環在叔父安排下接受了優質的教育,所以她長大後也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

相傳楊玉環性格溫婉隨和,音律、棋藝、歌舞皆屬精湛,尤其是她還彈得一手好琵琶,再加上她的美貌,屬實算得上是大家閨秀、麗質佳人。只不過古代女子,尤其是沒有出嫁的女子,不能隨意地拋頭露面,所以世人對這位絕色美人不得而知,直到楊玉環十六歲那年參加一個貴族婚禮,人們才見識到楊玉環魅力的巨大威力。

楊玉環的發跡之路

當時是唐玄宗的女兒鹹宜公主大婚,全洛陽的名門望族、有頭有臉的人物都被邀請前來赴宴,楊玉環也接到了邀請。楊玉環生性靦腆,本不願來的,但是又怕朝廷因此怪罪她的叔父,於是便硬著頭皮參加了公主的婚宴。壽王李瑁有幸見到了楊玉環一面,便欲罷不能,隨即就想要迎娶楊玉環王妃。

畫作中的楊玉環

李瑁的生母是唐玄宗的寵妃武惠妃,抵不住兒子的苦苦哀求,武惠妃便向玄宗求得了這門姻緣。古代婚姻講究門當戶對,尤其是貴族階層的婚姻更是如此。楊家雖不顯赫,但是也是官宦世家,玄宗和武惠妃沒有見過楊玉環,但是他們還是同意了這門親事。就這樣,一無所知的楊玉環稀裡糊塗地被玄宗指給了壽王李瑁。

楊貴妃雕像

李瑁與楊玉環年歲相當,志趣相投,再加上婚後李瑁對非常寵愛楊玉環,很快楊玉環也愛上了李瑁,兩人生活得非常恩愛甜蜜,這樣美好的日子李瑁過了五年。五年之後,唐玄宗意外與楊玉環相遇,玄宗也是一見鍾情,儘管他知道楊玉環是自己兒媳,但是這也沒能阻止他將楊玉環佔為己有

恃寵而驕的楊氏一族

為了讓楊玉環進入後宮名正言順,玄宗以為太后祈福的名義強令楊氏女子出家做尼姑,強行拆散了李瑁與楊玉環這一對恩愛夫妻。五年之後,玄宗正式將楊玉環納入後宮,封為貴妃。當時後宮並沒有皇后,所以楊貴妃就相當於皇后。為了補償兒子李瑁,他將權臣之女韋氏指給他為妻。

影視劇中的楊玉環

相比於李瑁,玄宗對楊玉環的寵愛有過之而無不及,他不僅對楊玉環言聽計從,而且為了討楊玉環開心,他大力提拔楊氏一族。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楊玉環的三個姐姐被封為「夫人」,原本只是一個市井無賴的楊玉環族兄楊釗被授予高官,短短幾個月,楊釗便兼任十幾個重要官職。

過於受寵就會讓人恃寵而驕,楊貴妃及其家族憑藉皇帝的寵愛和信任,膽大妄為,無惡不作。楊家人出行的派頭比皇族還大,他們所犯下的害民之罪數不勝數。玄宗看在眼裡,期間也曾多次責難楊家,但是每次都鬧成跟楊貴妃的不愉快,楊玉環兩次被送回了楊府,但是玄宗失去楊玉環後寢食難安,最後又只能低頭將她接回了宮,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關於楊貴妃的謎團

唐玄宗與楊玉環之間的愛情故事廣為流傳,有關的民間故事非常多,由於不同史書對同一事件的記載有差異,所以哪個可信哪個不可信,哪個才是真實的情況在史學界存在很大的爭議,因而對於一些重大事件的看法產生了很多的謎團。

楊玉環之墓

其中最大的謎題就是楊玉環的下落。現在我們一般都認為楊貴妃在馬嵬坡被兵變的將士們問罪,玄宗萬般無奈之下只能下令將其處死,而處死的方式就是賜給她一條白綾,上吊自殺身亡。也有史書上說楊玉環其實是死於佛堂當時楊國忠被叛軍處死之後,將士們依舊不滿足,高呼「賊本猶在」,暗示要處死楊玉環才肯罷休

玄宗為求自保,不得不命令心腹太監高力士在一座佛堂裡將楊貴妃勒死。另外根據一些唐詩的描述,也有人推測楊玉環是被群情激奮的叛軍亂刀砍死的,因為詩句中多有見血的描述,而勒死是不會見血的。更有甚者,很多民間組織堅信楊玉環並沒有死,他只是被玄宗藏了起來,而日本人還對此說法予以了證實,因為他們的史書上有楊玉環來到日本的記載。

結語:楊玉環給她的家族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她的家族因她的得寵而迅速成長為大唐的豪門望族,世人無不驚羨,一時間人人都想生一個女兒,生一個像楊玉環一樣美貌的女兒。不過對於統治者來說,紅顏禍水,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楊玉環也是推動大唐走向衰亡的推手之一。最終楊玉環的下場也很悽慘,明明她主觀上沒有任何的禍害社稷的念頭,但是當大禍臨頭時,大唐的將士們卻將一切罪過算在了她的頭上,毫無疑問,對楊玉環來說這是不公平的,這又何嘗不是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一種表現呀!

相關焦點

  • 【即將上映】《楊貴妃》範冰冰再演唐朝美女 自稱「胸不是重點」
    北京時間7月22日,電影《王朝的女人•楊貴妃》在京舉辦首映發布會,導演十慶、田壯壯攜主演範冰冰、黎明、吳尊等人亮相。此前範冰冰曾在電視劇《武媚娘傳奇》中飾演女皇武則天,卻因為造型問題慘遭「裁胸」,再度飾演唐朝美女楊貴妃,範冰冰表示影片已經通過審查,並笑稱「我覺得胸不是重點,反而演員的表演更引人入勝」。《楊貴妃》講述從楊貴妃和唐明皇的愛情所衍生出的一系列戰爭與宮廷故事。該片早在幾年前就已啟動,中途經歷了韓國導演郭在容辭導等波折,最終由商人、編劇十慶接手執導,張藝謀和田壯壯在幕後輔佐。
  • 真的以為唐朝「以胖為美」?看到楊貴妃的真實體重,或許這才是美女!
    不過這也只是現在的審美觀,其實每一段時期對於美的定義都是不同的,在唐朝那個時期就是以胖為美,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其中唐朝以胖為美的審美觀,一直是大家議論的話題,而楊貴妃是唐朝最美的女人,也是最能代表唐朝審美觀的。
  • 唐朝時期真的「以胖為美」嗎?淺談唐朝人的審美觀及其成因
    武媚娘傳奇 影視劇杜甫曾經用"短長肥瘦各有態,玉環飛燕誰敢憎。"來形容楊玉環的姿態,表達了女子形態都不相同,各有各的美好。而這種現象不止體現在古人的詩句中,現代的影視劇中也多有體現——只要背景是盛唐時期的影視劇,飾演劇中角色的女生大多都是體態比較豐腴的,就比如影視劇《武媚娘傳奇》和《楊貴妃秘史》。
  • 《王朝的女人·楊貴妃》:盛唐中的美人傳奇
    《王朝的女人:楊貴妃》終極預告 黎明吳尊為爭範冰冰翻臉 《王朝的女人·楊貴妃》是一部宮廷古裝大片,高昂的投資撐起了華麗的場面和明星雲集的陣容。範冰冰演繹這位中國古代最有名的一位美女,她憑藉自身的美貌擔當這個角色自然不會有太多的質疑,怎樣在兩個多小時的片長裡展現楊貴妃傳奇的一生?整部電影抓住了楊貴妃人生中最精彩的部分,同時也不忘勾勒出唐朝宮廷的兇險鬥爭。 楊貴妃的故事一直是影視劇的熱門題材,不過她的故事確實是很多年沒有被搬上中國內地的大銀幕了。原
  • 唐朝「以胖為美」?都被誤導了,楊貴妃用體重告訴你這樣才算美!
    中華上下五千年,古代朝代從盛極一時到衰落,王朝變化,最讓人難忘的一個朝代應該就是強大的唐朝了,在唐朝時期,我國的科技,農業,文化,經濟等等領域都是當時世界上最頂尖的,即使到了今天,還有很多海外同胞會自稱自己是「唐人」,「夢回唐朝」等等此人讓人內心澎湃,那麼關於唐朝還有一個很有趣的說法,那就是唐朝上至天子,下至平民都是「以胖為美
  • 《楊貴妃秘史》,這樣的劇情你知道嗎?
    說起楊貴妃,人們自然而然的就想起了古代的四大美女。楊貴妃的傳奇故事很多,香豔的,浪漫的,悽美的……各種版本都有。
  • 唐朝楊貴妃在沒空調夏天的避暑方法,令太監羞愧
    這時候,我們可以想想,唐朝時候以肥腴出名四大美女之一的楊貴妃,在夏日時候怎麼避暑呢?                                                                                                      我們都知道,楊貴妃是唐玄宗李隆基最寵愛的妃子,自然也能享受一般人難以獲得的榮華富貴。
  • 唐朝的楊貴妃究竟有多胖?真實情況可能比你還輕
    此外,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所創積累的的民間財富,也為盛唐女子的飲食提供了豐富的物資基礎。畢竟大家都生活在一個無肉不歡的時代,誰也別嫌棄對方沒減肥。而隨著李唐王朝的建立,民間逐漸興起了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風氣,雖然牛羊這類高規格的肉食僅限於上層社會,但平民百姓用百雞鴨魚充作葷菜食材,並不是什麼稀奇事。譬如孟浩然在《過故人莊》首句就寫道:「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 《楊貴妃》主演曝幕後花絮 演員集體學唐朝禮儀
    他們稱,這次造型比以往的歷史劇有所突破,而為了還原大唐風貌,全體演員還專門集體學習了唐朝禮儀。網易娛樂4月22日報導 (文/唐明黃)《楊貴妃秘史》將於本月27日登陸湖南衛視,並隨後在河南等四家衛視聯播,將與另一歷史大劇《三國》展開觀眾爭奪戰。21日,製片人楊群,主演石小群、李承鉉作客網易,與網友分享了很多拍攝時的幕後花絮。他們稱,這次造型比以往的歷史劇有所突破,而為了還原大唐風貌,全體演員還專門集體學習了唐朝禮儀。
  • 石小群《楊貴妃》中主演謝阿蠻成功演繹唐朝八卦女
    去年一部備受矚目的秘史巨製大戲《楊貴妃秘史》,自甄選女主角起就在全國掀起一股關注熱潮,演藝花旦石小群成功突圍當選戲重話多的女主角謝阿蠻,與以往角色大不相同的是謝阿蠻是個典型話嘮,石小群為此吃盡苦頭。
  • 唐朝真的以胖為美?楊貴妃的真實體重,顯然已經給出答案
    作為唐朝豐腴美人的代表,楊貴妃被不少人誤解為體態臃腫、腰肢渾圓,僅有一張臉蛋傾國傾城的胖美人。更有人認為,楊貴妃一定是因為生在以胖為美的唐朝,才能夠成為唐玄宗獨寵的貴妃。唐玄宗寵愛楊貴妃一定不假,為了楊貴妃能夠吃上新鮮的荔枝,他更是讓人快馬加鞭地從南方運送至宮中。「妃子笑」這個荔枝的品種,也因為楊貴妃這位豐腴美人而聞名。很多人認為,盛唐時期就是偏愛體態豐腴的美人,無論是仕女圖亦或是盛唐時期的雕塑作品,女性都是略顯豐滿的形象。但其實根據楊貴妃的身高體重參考,唐朝的審美真的與胖沾不上邊兒。
  • 盤點演過楊貴妃的7位女星,風華絕代,驚豔歲月
    楊貴妃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究竟有多美呢?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如果唐朝後宮也有選美比賽,那麼毫無疑問,楊貴妃是冠軍。以下七位女星全都演過楊貴妃。你覺得誰更符合歷史上楊貴妃的形象?
  • 陸琪:楊貴妃,唐朝的五十度灰
    歡迎關注中國第一女性情感作家陸琪搜索微信公眾號「陸琪」即可關注這次去參加了大電影《楊貴妃》的首映禮,不得不說,再度被範冰冰給驚豔到了。她已經美入化境,舉手投足之間,不用刻意妖嬈,就已經滿滿的是美麗。 她來演楊貴妃,自然是合契的。當然這種合契是在外貌上,而不是人物的性格心態上。 一直以來,大家覺得楊貴妃就是雍容華貴,就是高貴不凡的。但實際上,又有誰知道,楊貴妃只是一個可憐的女人呢。 楊貴妃雖然身居高位,寵冠一朝,但實際上,卻是一隻籠中鳥。
  • 日本有「楊貴妃之鄉」,影星山口百惠自稱後人,楊貴妃去了日本?
    李白在《清平調》裡用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來形容她的美貌,作為中國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她的生與死都是民眾關注的話題,而最著名的是她曾與唐朝兩代皇帝之間的恩恩怨怨。這是一個令人動容,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可惜故事的結局並沒有像大家期望的那麼圓滿。楊玉環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她的一生頗為傳奇,同時也是整個唐朝由盛轉衰的縮影。
  • 從《王朝的女人楊貴妃》說唐朝的國際關係觀:不能照搬西方那一套
    這段時間巴德宅在家裡看了十慶、田壯壯、張藝謀聯合執導的《王朝的女人:楊貴妃》。《王朝的女人:楊貴妃》截圖這部電影最有趣、最吸引巴德的可不是那場著名的「馬戲」,而是其「國際視野」:這一切都由兩位代表「東羅馬帝國」的傳教士娓娓道來,不少內容都涉及到唐朝的對外關係
  • 從《王朝的女人楊貴妃》說唐朝的國際關係觀:不能照搬西方那一套
    這段時間巴德宅在家裡看了十慶、田壯壯、張藝謀聯合執導的《王朝的女人:楊貴妃》。唐朝統治階層的「國際主義」電影強調唐朝的國際性,在唐朝,確實是存在的。反而是電影中的反派楊國忠(電影中安排的是楊貴妃前夫壽王李瑁,歷史上是楊國忠),屢屢反對重用胡人而不加制衡,不過後世因為楊國忠的裙帶關係,往往把其政績一筆勾銷。
  • 楊貴妃為何獨愛吃荔枝?現代醫學揭開真相,難怪被唐玄宗寵愛16年
    「後宮佳麗三千人,萬千寵愛集一身。」很多歷史學家都覺得,皇帝在封建社會中就是一個畸形的存在,在後宮妃子眼裡,一切無休止的宮鬥儘是為了博得皇帝的寵愛,同時這也成為了無數宮鬥劇的標準模板,但有一位女子卻是成為了例外,不是皇后但卻得到了皇帝的獨寵,她就是楊貴妃。
  • 唐玄宗每年向後宮,劃撥的胭脂水粉錢有多少,楊貴妃一人佔多少
    胭脂水粉也是生活的必備品之一,從唐三彩的陶俑就可以看出,唐朝時期的妝容十分的華麗,那麼擁有後宮佳麗三千,把楊貴妃寵上天的唐玄宗,每年要在脂粉錢上花費多少呢。俗話說的好,想要美也是有條件的,唐朝那麼大一個國家,難道只有楊貴妃一個美人嗎,自然不可能,可能有他這樣條件的女子,確是少之又少。有點瑕疵,唐玄宗給錢,楊貴妃化化妝,就很簡單的遮掩過去了。
  • 唐朝真是以胖為美?楊玉環真實體重曝光,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最為典型的就是漢朝,漢朝以骨感為美,所以沒有肥肉的女子,就凸顯出了那種骨感,就會成為漢朝時期人們心中最美的模樣。在唐朝時期,美又發生了變化,不是太胖也不是太瘦的標準身材,已經成為了唐朝人心中最美的模樣。可是現在人們在回顧唐朝歷史時,很多人都會在潛意識上認為唐朝是以富態為美。就是說比較偏胖的那種身形可能更受當時人們的歡迎,但其實這種觀點反而是錯誤的。
  • 楊貴妃真是個只會爭寵的庸脂俗粉嗎?從她唯一傳世的詩詞可見一斑
    後來唐朝爆發了著名的安史之亂,唐玄宗帶著楊貴妃逃亡到馬嵬驛的時候被部下逼迫,忍痛將楊貴妃賜死,從此香消玉殞。雖然白居易曾寫下「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的詩句,但是楊貴妃的死因和下落至今還存在多種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