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馳汽車6車齊發,一鳴驚人,恆大實力詮釋:用錢能解決的問題,那都不是事兒!不過,你以為恆馳汽車僅僅是靠錢砸出來的,那就too young too simple了。
你以為恆大造車只是財大氣粗嗎?No!
首先我們得承認的是,錢,確實是個好東西。縱觀恆大這幾年的造車路,就是一系列的「買買買」最終讓恆馳汽車規模初現,看似簡單粗暴,但卻行之有效。
那些年,恆大汽車的「買買買」之路:
2017年11月,恆大以20億美元入股賈躍亭的FF,獲得後者45%的股權,正式吹響了許家印進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號角。2018年9月,恆大斥資144.9億元入股全球最大的經銷商之一廣匯集團,成為其第二大股東。2018年12月,恆大與賈躍亭「和平分手」,恆大獲得了FF香港100%的股份。2019年1月15日,恆大斥資9.3億美元收購瑞典國家電動汽車有限公司NEVS的51%股權並獲得多數董事席位。NEVS是一家繼承了薩博汽車核心技術的一流車企,從2012年開始布局並深耕新能源汽車,擁有超500人的全球研發團隊、多元化的國際管理團隊及多項自主研發智慧財產權。收購NEVS,意味著恆大打通了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產業鏈,實現研發、製造、銷售的全產業鏈閉環。2019年1月24日,恆大以10.6億元拿下動力電池企業卡耐的58.07%股權,獲得日本頂尖技術,擁有行業前三的動力電池產能。2019年1月29日,恆大以1.5億歐元與瑞典頂級超級跑車公司科尼賽克組建成立合資公司,獲得整車研發製造能力。2019年3月,恆大以5億元收購荷蘭e-Traction公司70%股份,也由此獲得了世界最先進的商用車輪轂電機驅動技術。2個月之後,恆大又與英國Protean公司籤約,完成了對後者的全資收購。Protean是輪轂電機領域的「獨角獸」,是目前全球少數能夠實現量產的乘用車輪轂電機企業。
至此,整車研發製造、動力電池技術、量產輪轂電機、全球最大銷售渠道等,新能源汽車上下遊的核心資產,都被恆大一一買下。從整車製造再到4S銷售的產業鏈閉環也基本布局完成。
短短3年,恆大這個「門外漢」就用錢砸出了一條很多有志之士N年都尚未完成的造車之路,你說氣人不氣人?
如此看來,2019年3月16日,許老闆在恆大新能源汽車戰略峰會上信誓旦旦撂下的狠話:「恆大將力爭在3至5年內成為世界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新能源汽車集團」,並非痴人說夢。
但汽車也不僅僅是有錢就能造的,和恆大一樣「不差錢」的蘋果和華為,相繼放棄了「200億隻是個準入門檻」的整車製造的夢想。投資新能源汽車就像一個「無底洞」,直到現在,在絕大部分造車新勢力被被拍死在沙灘上之後,碩果僅存的幾家領頭企業仍然無法走出集體虧損的困境。
那麼,從零切入一個艱難的行當,恆大的邏輯是什麼?
你以為恆大造車只是大勢所趨嗎?No!
眾所周知,大勢所趨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一片藍海,只是由於近幾年的整體車市下行而表現不佳,但巨大的挑戰背後往往蘊藏著巨大的機遇,恆大是否因此看準時機「下海」?是,也不是。
在了解恆大篤定新能源汽車領域之前,你是否想過:新能源汽車為啥是大勢所趨?因為環保,因為大家都在搞?這些都只是表面,真正驅動新能源汽車產業崛起的,是一種戰略需求。是不是一頭霧水?
我國的汽車產業經歷了近10年的高歌猛進,市場、產量高居世界第一,至今仍在以每年2000萬+的速度遞增,如此龐大的汽車體量靠什麼驅動?石油啊!而且,目前我國的機動車燃油消耗,佔據了整體石油損耗的30%有餘。而你需要認清的另一個問題是,2019年進口原油佔我國原油消費量的比重為75.48%,佔我國原油加工量的比重為83.72%。
一方面是機動車的燃油消耗量逐年激增,一方面是進口原油量的佔比越來越大,這意味著一旦外部發生不可預測的掣肘因素,後果不堪設想。
簡言之,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跟著國家的需求走,方向肯定是對的!
諸如恆大這樣的大型房地產企業,對國家需求的理解自然遠遠高於常人,但為何恆大近幾年才開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發力呢,畢竟,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口號也不是最近兩三年才興起的。
房地產躺贏時代大勢已去,面對市場容量飽和、拿地成本飆升、房價政策束縛等諸多「不利」因素,江河日下的各大房企轉型顯得更加緊迫。對於市值超過20000億RMB的超級房地產巨頭,如何能承載恆大轉型的巨大體量,是恆大一直在考量的問題:
首先,符合企業轉型的需要,滿足時代大勢所趨。
其次,市場容量要足夠大,裝得下恆大的體量。一個特斯拉市值3000億+美金;理想汽車目標1000億美金起步;何況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具有孕育出最大新能源汽車企業的潛力。
最好是資金、實力和技術密集型的疊加,有深厚的行業護城河。汽車本身就是吸納了各種先進生產力的消費產品,行業護城河深不可測。處於行業周期的波谷,可以低成本進入。放眼全球,當前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都還只是襁褓中的嬰兒,脆弱但又潛力無限;且當前時值車市寒冬,資本市場哀嚎一片,有實力進入的人少之又少。能賺錢,能持續地貢獻現金流和淨利潤。僅以豐田為例,豐田2019財年全球毛利1513億元,全球淨利1155億元。對於立志成為全球最大新能源車企的恆大來說,蛋糕足夠大!
縱觀當前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一切條件都滿足,而這,或許是恆大重金押注的背後邏輯。
你以為恆大造車只是小打小鬧?No!
更多的人,好奇恆大這一「門外漢」造車到底能搞出多大的動靜,但並沒有太多的關注。直到2020年8月3日,恆大一口氣發布6款新能源汽車,瞬間聽聞「哇」聲一片。緊接著「一分鐘生產一輛車」、滿滿都是黑科技的恆大造車工廠曝光,人們幡然醒悟:大財主認真造車的樣子,好恐怖。
除了吸睛無數的新車發布會,有誰還記得2019年11月12日的那場聲勢浩大的恆大新能源汽車全球戰略合作夥伴峰會?
在這場舉世矚目的峰會上,許家印在60多人並排而坐的舞臺上,與採埃孚、本特勒、德爾福、博世、麥格納、大陸集團等60家汽車供應商企業籤約。出現在現場的,還有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206家汽車供應鏈企業的1100餘名人員,其中不乏工程技術、造型設計、製造設備、零部件、電池等領域的高管。僅同聲傳譯的頻道裡,就有8種語言。有人戲稱,這是一場可以申請吉尼斯紀錄的籤約會。
不僅如此,恆大還與五大工程技術企業籤訂戰略合作協議,邀請15位汽車造型大師加盟。在此之前的2019年9月11日,許家印親自飛赴德國法蘭克福舉行大型答謝晚宴,宴請60多位世界頂級汽車工程技術龍頭、零部件龍頭企業的董事長和CEO。杯觥交錯間,恆大造車的步伐似乎又往前邁了一步。
有人用五句話來概括恆大的造車路:
「買買買」——把能買的設備、技術等,統統買回來。
「合合合」——錢買不了的,那就合作。
「圈圈圈」——研發朋友圈;設計朋友圈和零配件供應商朋友圈。
「大大大」——大格局;大戰略;大格局。
「好好好」——品質好;造型好;價格好。
然而這還沒完,在建廠方面,2019年6月11日,恆大與廣州市人民政府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宣布投資1600億元,在廣州南沙區建設新能源汽車整車研發生產基地、新能源電池研發生產基地、電機研發生產基地等三大基地。
2019年6月15日,恆大又與瀋陽市政府籤訂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恆大投資1200億元在瀋陽建設新能源汽車三大基地等項目,助力瀋陽建設國家汽車產業中心。
回首望去,恆大動輒千億級別的投入,首期便是6款車同時上線,這讓那些為爭取幾十、幾百億元投資而絞盡腦汁,用一兩輛車撬開新能源汽車行業大門,卻仍舊在生存邊沿努力掙扎的其他新能源車企情何以堪?
對於擁有超過20000億市值的恆大來說,數千億元的投入或許不算什麼,但精明如許家印也不會任由如此龐大的資金打水漂。造車,恆大是認真的!
你以為恆大有錢就可以一身輕鬆?No!
話說大象起舞不易,恆大造車之路義無反顧,但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放眼新能源汽車領域,長跑17年的特斯拉仍未實現持續盈利,蔚來汽車更是「5歲的孩子無法養家」,被拍死在黎明前夜的造車新勢力更是不計其數。雖然背靠「大樹底下好乘涼」的恆大造車業務,輕鬆邁過了汽車產業的高資金門檻,但並不意味著恆大的造車夢就可以輕鬆實現。
狂飆猛進的恆馳實現產能規模化或許不是大難題,但能否徵服市場並實現盈利、能否藉助規模化達成攤銷成本的目標、如何趕上「新四化」的浪潮,則是接下來不得不面對的挑戰。
同時,面對「瘋狂進擊的國產特斯拉」,造車新勢力進入下半場拼殺,以及大眾、奔馳、寶馬等傳統車企的啟動化轉型,恆馳面臨的慘烈競爭可想而知。
當然,我們希望恆馳能像許家印展望的那樣:「我們要實現三到五年內,把恆大汽車打造成為世界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新能源汽車集團,絕對不是夢!」
結語
如果說特斯拉是攪動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成年鯰魚」,那麼恆馳就是一條「幼年鯊魚」,尚處襁褓之中,卻已露出了瘮人的獠牙,待到恆馳快速長大,那必將攪得一尺藍水翻天地覆。
優秀的車企和產品需要優勝劣汰,作為消費者,我們樂見這樣的局面。